1. 数字博物馆内涵界定
1.1. 数字博物馆的内涵
数字博物馆,是将实体博物馆虚拟化、交互化,即运用数字媒体、视觉特效、互动娱乐等技术构建出具有易传播、强交互、高逼真等以三维立体的数字方式呈现展示效果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不仅具有实体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基本功能。还带领“参观者”进入一个新的交互领域,更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空间延展性 [1] 。
1.2. 数字博物馆的特点
数字博物馆让用户可以在自己所处的任何环境观看展览,更容易获取信息和理解知识。这是线上线下服务创新和整合,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数字博物馆真正实现展览不落幕、服务不打烊、精彩不打折:
1) 突破了实体博物馆在地域、时间、空间、藏品等要求上的限制;
2) 展览更加丰富,全景展示博物馆的藏品;
3) 体验更加真实,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4) 藏品更加易寻,通过建立数字库,使得信息筛选、检索、统计更加便捷;
5) 文物更加安全,文物保护更加有效。
2. 浙西地区乡村博物馆的现状
在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以及向数字博物馆转型,同时也赋予其更加丰富的社会功能,其中乡村博物馆以农耕文化和地域特点为主要内容。研究发现,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分布不均衡,浙东、浙北地区最为积极,其他各地相对较少 [2] 。文章以浙西地区的乡村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2.1. 数量较少
浙江省博物馆数量占据我国第五,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则呈现“断崖式”布局,以科技类、农耕文化类博物馆为例,浙东地区的博物馆数量明显高于浙西地区。并且检索近年来浙江省内大力促进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政策,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来看,也是浙东地区实行的较多,通过对比发现浙江慈溪、嘉兴等地的基层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在浙西地区乡村博物馆建设是相对欠缺的 [2] 。究其原因,除了政府对博物馆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各城市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各个地方对于乡村博物馆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选择性。
2.2. 参观率低
浙西地区的乡村博物馆远离城市,人们参观博物馆通常考虑春秋两季,但此时江南地区雨水却很频繁,在某种程度上对浙西地区乡村博物馆参观率有影响。此外,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一些农村没有公共基础设施,无法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乡村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多为借调人员,对于博物馆营销专业性不强,且浙西地区较浙江其他地区而言,经济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到优秀专业的人才,造成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 [3] 。同时,在当下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博物馆缺少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传播。此外,也缺乏同学校开展课外教育以及社会组织合作的意识等。多方因素导致浙西地区乡村博物馆参观率低,有此以往,相关工作人员会更容易疏忽对乡村博物馆的建设。
2.3. 展览手法滞后
乡村博物馆是保存、展示、传播乡土文化的场所和使命。浙江省内现有的乡村博物馆虽有一定的主题性,但落后的展览手法多为陈列展览、生活场景模型的复原等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展示陈列。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动态的活动体验和互动性,导致观众很难从中获得参与感,使乡村博物馆的吸引力大打折扣。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沉浸式虚拟互动来获取信息。实体乡村博物馆多建设于乡村,目标用户大部分为当地居民,部分展馆却缺少自动化语音讲解功能。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博物馆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以适应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 [4] 。
2.4. 乡村文化呈现度不高
大部分乡村博物馆利用乡村现成建筑修葺整改、装饰陈列就可以开放,或者不顾自身因素模仿建造,缺少自身特色 [4] 。若只是一味的胡乱拼凑,将造成乡村博物馆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严重,使乡村博物馆“千馆一面”,展示与传承的功能被极大地弱化。对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而言,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打造精品,肯定不能贪求“大而全”,而应该追求“小而精”,就主打自己的特色,并坚持到底,做成垂直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3. 浙西地区乡村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
3.1. 以全新视角传扬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蕴含着浓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根据研究表明,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工业化等建设性破坏行为,使得相当多的乡村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乡村文化仍旧无法摆脱弱势文化的地位。
浙西地区以衢州市为代表,其是一座有18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却远远不如浙东地区的杭州、宁波等地。乡村数字博物馆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观欣赏艺术展览。多元化的展览、虚拟化的人物,可互动的历史等对年轻群体具有较大吸引力,“互联网+数字博物馆”推动着当地乡村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当地乡村文化,促进了乡村知名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使乡村文化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2. 以暖心温度传递思乡情感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城乡人口情况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 (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而乡村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了1.6亿,比重下降14.21%。该数据表明,这十几年间我国大量乡村人口往城市转移。外出务工定居多为中青年一代,并且他们每年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而年轻群体对于家乡的文化以及历史并没有很深厚的了解,浓厚的思乡情感也无处抒发。
乡村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只是承载着乡村文化的文化场馆,更是推进乡村文化活态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重要媒介。在衢州,每个村庄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遗迹,无不沉淀着独有的人文底蕴。而构建乡村数字博物馆则把这种独特的历史人文让身处异乡的人们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近距离感受乡土文明的魅力,感受乡情乡味,抒发乡愁。
3.3. 以艺术设计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数字博物馆为艺术设计建设美丽乡村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在展现传统村落淳朴民风、民俗的同时,更助推了在新时代的更新、转化和融合,乡村文化因艺术而涅槃重生,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展现出乡村独有的魅力。设计能通过对传统乡土景观元素的提炼及利用,赋予其现代内涵和价值。更能让乡村数字博物馆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去,将其作为展示地方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并借助数字化技术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更加了解独特的乡村文化。因此,建设好乡村数字博物馆,对于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 浙西地区乡村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法
浙西地区乡村数字博物馆的构建依旧处于摸索阶段,针对其现有问题,提出浙西地区乡村数字博物馆的设计方法:
4.1. 融合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在乡村数字博物馆搭建中居于“灵魂”地位,是其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基于乡村文化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场所和载体,对乡村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数字博物馆建设需从用户体验设计理念出发,提出乡村特色化数字化设计策略:“物”是核心,强调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再现、农产品特色和非遗文化等特色乡村文化,在数字博物馆设计中凸显乡土性与地方特色;“人”是基础,以农村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学习需要;“场”是关键,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信息传播效果,通过虚拟仿真模拟展示技术将各种知识呈现给游客;“意”是根本,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料及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策划,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行”是目标,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建设和运营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为例(如图1),其不仅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和多面美感,还提高了传统村落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4.2. 场景全数字化
乡村数字博物馆需搭载实体博物馆,在早期需要专业人士对实体博物馆进行测量与拍摄尺寸、位置等数据,将线下的实体博物馆在线上数字博物馆中完美复刻,从而呈现乡村数字博物馆的全景空间,参观者随时随地即可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访问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要实现场景的全数字化必须解决好“场景”和“展品”两大问题。传统实物文物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的展现方式,通过扫描实物信息后再制作成虚拟图像。3D展品则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完成建模和渲染,并摆到数字化的场景中。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如图2、图3),其场景与展品都为数字化,参观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前进、后退或者查看文物。

Figure 1.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Digital Museum
图1.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Figure 2. Online exhibition of the Palace Museum
图2. 故宫博物院线上展览

Figure 3. A 3D Nanmu Kang table with six drawers in the Palace Museum
图3. 故宫博物院的3D楠木六屉炕桌
4.3. 多媒体交互展览
多媒体交互展览是利用全息三维成像、多媒体4D影院、幻影成像 [5] 等技术将展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立体仿真的展品让参观者可翻转欣赏、观察细节,甚至还赋予一定的娱乐功能,虚拟现实科技极大地丰富了展品被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以丰富的表现手段让“沉睡”的展品变得“活灵活现”,更加立体逼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同时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受。在浙西地区乡村数字博物馆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4D影院把乡村的历史风貌、生活场景重现于游客眼前,身临其境感受乡村变迁,动态的展示手法对年轻群体更有吸引力,而配有音频讲解功能还可以解决乡村当地居民文字阅读困难的问题。以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如图4),其它利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现代投影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让距今有900多年的《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动”了起来,让每一个到访的来客在浏览过程中身临其境般体验明朝年间繁华的景象。

Figure 4. The China pavilion in Expo 2010, 4D of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图4.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4D《清明上河图》
4.4. 多重创意式体验
多重创意式体验是将视觉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相融合,带给参观者别样的体验感,此种方法多适用于有特色的乡村。运用当下先进数字媒体技术,享受四重创意式体验,可看、可闻、可嗅、可听,从潮流、文明、科学、艺术多维度诠释独特乡村文化。通过数字博物馆,能够使游客感受到乡村独特的人文历史气息和风土人情。创意式乡村数字博物馆更有利于乡村宣传乡村文化,例如与学校的合作,使中小学生感受游览乡村数字博物馆的乐趣,唤起中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另辟蹊径,认识乡村文化,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综合利用上述三个或多个设计方法将乡村数字博物建设的更加完善,构建浙西地区乡村数据库,多方面、多层次展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5. 结语
如今,数字技术增强了博物馆的信息传播功能,数字博物馆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新宠儿,新机遇之下,浙西地区建设乡村数字博物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当然,除了构建乡村数字博物馆之外,也要注意其他的问题与挑战,如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好文化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等,这都需要政府牵头、村民配合、专业人员技术支持,积极宣传推广乡村数字博物馆,从而助推乡村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2022年本科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艺’耕古城,赋能常山——以常山味觉数字智慧博物馆为例”、浙江理工大学2021年党建特色品牌项目专项经费支持《铸魂育人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