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文本性质及内容简介
1.1. 文本性质
《心》属于文学类文本。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1] 。文学翻译也是人类跨语言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学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同时更是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文学翻译的难度比较高,它与科技类翻译、新闻类翻译等文体不同,文学翻译不仅要注重语言上的转换,同时还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1.2. 内容简介
“我”在海水浴场与先生结识,被其吸引。虽然“我”很想了解先生的过去,但就连先生的妻子也不知道他的内心想法。因父亲身体不好,“我”踏上了回家的路,却在这时收到了先生寄来的信,而这也是先生的遗嘱。信中记载了先生的过去——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但却因年少时曾受过欺诈,对他人常怀戒备,迟迟未向小姐表白心意。后来,先生的好友K也住进了家里,同时爱上了小姐,并向先生阐明了自己的心事,而先生在一面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却偷偷向房东提出要和小姐结婚。K知晓了这一切后,在绝望中自杀了,K的死也让先生一生陷入不安与自责的阴影之中。先生虽然最后成功与小姐结婚,但一直无法忘记K的死,内心备受折磨,最终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小说《心》由《先生与我》《父母与我》《先生与遗书》三个部分组成。本次主要分析的部分为本书第一部分的前三节,主要讲述了“我”与先生相识的过程。
2. 作品背景及作品风格
2.1. 作品背景
夏目漱石生于1876年,卒于1916年,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夏目名金之助,东京人,生于武士家庭。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所以童年生活很不安定。一八九三年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在中学任英文教师期间研究英国文学,并从正冈子规钻研俳句。1900年去英国留学,回国后在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任教。1905年发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我是猫》,震动了文坛。1907年,辞去教职,进《朝日新闻》工作,不久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等有影响的小说。1910年,于重病之后,发表了《心》《路边草》《明暗》等带哲理性的著名长篇小说。夏目漱石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尖锐地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以及招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
长篇小说《心》发表于1914年4月,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之一。他长期患有胃溃疡,1910年在伊豆半岛的修善寺疗养期间,病情再次发生恶化,胃部痉挛,大量吐血,陷入昏迷状态。在这次与死亡抗争的经历之后,他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先俳谐式的创作风格转为从正面探讨人生,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分析,直接转向剖析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
2.2. 作品风格
林少华先生曾在其2000年出版的《心》译本“译者的话”中提到:“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憾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总体来说,夏目漱石的作品风格朴实而不失幽默,结构巧妙且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则较为朴素和细腻。
3. 《心》现有中译本
《心》在中国拥有众多译介。如下表(表1)所示,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出版了众多夏目漱石《心》的中译本,自2010年起,近乎每年都有中译本出版。其中,林少华的译本出版多达7次,《心》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本次翻译研究选用最受读者欢迎的周大勇、林少华和竺家荣的译本(后文简称“周译”“林译”“竺译”),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

Table 1. Public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Kokoro in China
表1. 《心》译本在国内的出版情况
4. 生态翻译学
4.1. 生态翻译环境
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的翻译理论。他指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2] 。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影响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其构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3] 。
4.2. 三维转换
三维转换主要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汉语和日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但同时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字、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值得进行对比研究。在翻译时也要对双语间的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充分理解原语文本的基础上对目的语进行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想要提高翻译的质量、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正确处理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此,译者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文化方面的内容传递,同时还要努力将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正确表现在译文中。
5.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心》主要译本的三维转换分析
5.1. 语言维
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维转换主要是指从遣词造句、语体结构等方面入手,重点关注语言的形式,从语言维度上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① 原文:しかしにやにや笑っている先生の顔を見た時、私は急に極りが悪くなった。 [4]
林译:但看到先生笑眯眯的样子,我忽然不好意思起来。 [4]
竺译:可是看到先生在微笑,我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5]
周译:可是当我看到先生脸上笑嘻嘻的神情,我忽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6]
在这句话中,三位译者都准确的传达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在其中一个词汇的处理上稍有不同。“にやにや”一词意为“默默地笑”,单从语义上讲,竺译的“微笑”并无不妥,但从形式上来看,“にやにや”一词在发音上具有相同语音重复的特征,类似于人们常用的“ABAB式”词语,译为“微笑”就在语言形式上失去了这种特殊韵律。而林译的“笑眯眯”、周译的“笑嘻嘻”则采用了“ABB式”的词语,尽力还原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在语言维度上更加贴合原文的表达。
② 原文:私の尻をおろした所は少し小高い丘の上で、そのすぐ傍がホテルの裏口になっていたので、私の凝としている間に、大分多くの男が塩を浴びに出て来たが、いずれも胴と腕と股は出していなかった。 [4]
林译:我屁股底下是略高些的沙丘,旁边就是一家旅馆的后门,所以在我凝望时间里,有不少男人出来冲洗身上的咸水,但都没有露出腰身、胳膊和腿。 [4]
竺译:我坐在一个小沙丘上,旁边就是某旅馆的后门,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许多男人海水浴后,从海里走上岸来,并没有一个人露出身躯、胳膊和大腿,…… [5]
周译:我蹲的地方是在一个比较高一些的沙丘上。附近有所西洋式的旅馆,它的后门就在沙丘旁边。在我定神注视着的时候,不少的西洋人从那儿出来,去洗海水浴。 [6]
在这一段翻译中,林译和竺译都将“塩を浴びに出て来た”译为了上岸冲洗身上的咸水,但如果这里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前文提到了“我”正在宾馆后门看他们“海へ入る様子(下海时的样子)”,这里应该指他们要去泡海水浴。此外,结合“シャワーを浴びる(洗淋浴)”、“血を浴びて戦う(浴血奋战)”等日语中常见的用法,可以看出“~を浴びる”前面是沐浴的对象,因此这里应该意为“(他们)从后门出来前去海水浴”。此处符合语言维转换的是周译本,林译和竺译均有所缺失。
5.2. 文化维
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维转换,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让译文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
③ 原文:友達は中国のある資産家の息子でお金に不自由のない男であったけれども…… [4]
林译:朋友是中国一个富翁之子,钱方面不用愁。 [4]
竺译:朋友是中国 [1] 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虽说不缺钱花…… [5]
周译:我那朋友是中国 [2] 地方一个大财主的少爷。他要多花些钱是不成问题的。 [6]
[1] 即中国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西部。
[2] 日本本州西部地区,叫做“中国”,包括冈山、广岛、山口、岛根、鸟取等五县。
这句中出现了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词——“中国”。在中国人的视角下,人们下意识会认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然而原文并非此意,指的是日本境内的中国地区。竺译和周译均采用了注释的方式对该词进行了简单解释,而林译未作标注和特殊处理,容易造成国内读者的误会,在文化维的适应上有所欠缺。
④ 原文:「そりゃ、お前、口でこそそうおいいだけれどもね。お腹のなかではまだ大丈夫だと思ってお出でのだよ。」 [4]
林译:“噢,跟你说,他嘴上倒是那样说,可肚子里觉得自己还硬实着哩。” [4]
竺译:“唉,你知道,他不过是嘴上这么说说罢了,心里还是不当回事。” [5]
周译:“你得知道,这是嘴里才这么说的呀,肚子里却以为还不要紧呢!” [6]
此处是一段对话中的一部分,三位译者的翻译各有特色,同时也非常“口语化”,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感。但此处关于“お腹のなか”一词的处理,林译和周译都直译为了“肚子里”,竺译则是“心里”。在国内,我们常用到“刀子嘴,豆腐心”“口是心非”等有关“心口不一”的表达方式。而在日本,“腹”虽然有“肚子”的含义,但有时也含有中文“心”的含义。例如“腹を読む(猜测对方心理)”“腹を据える(下决心)”等。此处日语原文虽为“腹”,但结合前文中提到的中文中的常用表达方式,以及日语常用语的中文含义,林译和周译的“肚子”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竺译的“心里”在文化维的转换程度上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5.3. 交际维
文学作品翻译的交际维转换要求在实现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基础上,能够忠实的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迎合目的语受众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
⑤ 原文:友達はかねてから国元にいる親たちに勧まない結婚を強いられていた。 [4]
林译:老家的父母很早就强迫他接受一门他不情愿的婚事。 [4]
竺译:……老家的父母早已给朋友包办了一门亲事。 [5]
周译:住在乡下的他的父母亲,老早就在强迫他结婚,这门婚事是他所不乐意接受的。 [6]
在“進まない”一词的处理上,林译和周译表达为“不情愿的”、“不乐意接受的”,较为直白的还原了原文语义。竺译则采用了“包办亲事”的翻译方式,众所周知,“包办婚姻”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指的是“包括父母在内的第三者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行为”,在符合原文语义的同时更好的做到了文化内涵的传递,适应了中国读者的理解,准确传达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能够更加准确地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实现了交际维上的转换。
⑥ 原文:二十銭
此处为日本的货币单位。竺译保留了原文,直译为“二十钱”。但在周译和林译中,此处分别翻译为了“二毛钱”“二角”,符合过去中国钱币的购买力状况,带给读者一种“年代感”,也更加贴合原文的创作时间,方便国内读者理解,达到了交际意图的准确传递。
6. 总结
文学翻译与其他的文本翻译不同,具有其特殊性,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所展现出的翻译结果也各具风格。同时,文学翻译与不同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不单纯是语言上的转换,译者需要了解中日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有深入的理解,进而用地道的话语准确将其表达出来。周大勇、林少华、竺家荣三位译者都具有优秀的语言功底,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本保持了原文的美感,在高度重视原作风格、重现原文文学效果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在不同程度上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做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的转换,因而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