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终结
The End of Metaphysics by Marxist Philosophy
DOI: 10.12677/ACPP.2023.123106, PDF, HTML, XML, 下载: 482  浏览: 1,796 
作者: 王 玲: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形而上学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Metaphysics Dialectics Marx Engels
摘要: 自古希腊西方哲学诞生以来,形而上学就相伴而生,时至今日,这种思维方式依旧存在。对形而上学发展史的大致脉络梳理,可以让我们在深入全面了解形而上学的同时,提升辩证思维和能力。形而上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后被终结的,本文也将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着手,谋求对形而上学更加客观性的认识。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ce, metaphysics has been inseparably linked to it. Up to now, this way of thinking still exists. Combing the gener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taphysics can not only enable us to have an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ysics, but also improve our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ability. Metaphysics ended after the emerg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metaphysics by Marx and Engels—the founder of Marxist philosophy—to seek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ysics.
文章引用:王玲.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终结[J]. 哲学进展, 2023, 12(3): 601-60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3106

1. 引言

在哲学领域,各大哲学家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基本都是各有见地,甚至截然相反。哲学极强的开放属性,决定了哲学研究必定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只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没有观点的重叠与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即马克思是形而上学的终结者,这一点就在学术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

2. 形而上学脉络梳理

形而上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始终独占鳌头,形而上学的神秘性引得无数学者竞相钻研。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一个合成词,它由meta (在……之后)和physics (物理学)这两个词共同组成,从这一角度剖析,形而上学便有了“在物理学之后”的内涵。 [1] 事实上,对形而上学这一内涵的解剖,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想要对形而上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就必须从西方形而上学的源头出发,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为代表,对形而上学的填充,再到黑格尔哲学时代,即形而上学发展的顶峰时期,黑格尔本人也被称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形而上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即使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鼎盛时期,形而上学依旧屹立不倒。当哲学发展到现代阶段,形而上学便面临着以尼采、海德格尔为代表人物的改造甚至消亡的“存活危机”。 [2] 尽管现代哲学向形而上学瞄准开炮,但发起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组织者,仍然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怪圈,在形而上学的迷雾里丢失了方向,相反,形而上学却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形态存活了下来,至此形而上学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坎坷不平的历程。直至马克思的出现,拨开了形而上学的层层迷雾,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彻底终结。

形而上学从出现之日起,经历了一段又一段衰落或辉煌的历史,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形而上学仍旧没有一个标准的定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确立了形而上学问题的传统,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形而上学这一概念,但是事实上,正是柏拉图初步建立起形而上学的框架体系。之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走入了形而上学的宫殿,他在对柏拉图哲学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科学的分类,即一个是“第一哲学”,一个是次于“第一哲学”的其他哲学,虽然形而上学这个专有名词也不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所指研究对象与形而上学内容相契合,也就是说,正是在亚里士多德哲学期,形而上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场,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发展历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3]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启蒙运动以后最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康德的出现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康德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阐述了道德与法的关系,目的在于引导人类向好的方向发展。恩格斯曾对康德在形而上学中的奠基作用评价道:“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4] 在经验论与唯理论此消彼长的斗争中,康德以独到的视角,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即主体性能力进行理性的批判为形而上学的建构开辟了新局。康德之所以瞄准主体性是因为,主体性和形而上学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有主体性的存在,就有形而上学的出现,主体性是形而上学的核心与关键。但是,至此,康德仍然没有完全完成对形而上学的奠基工作。再来到形而上学发展的顶峰时期,黑格尔哲学时代,黑格尔作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要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形而上学的旧意义进行先改造而后复辟。 [5] 黑格尔企图用一种思维变革来拯救形而上学,事实上,这的确是一次成功的形而上学的复辟,但最终黑格尔却把“绝对精神”视为主体和实体,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对于辩证法的探索至此就烂尾了。因此,黑格尔建立的是一种绝对观念体系,是一种内在与经验的形而上学。

从柏拉图为滥觞到黑格尔的巅峰,形而上学不论是衰落还是兴盛,均无法避免对超验本体世界的追求与憧憬。在纯朴的古代社会,这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更迭,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已无法满足人类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一股拒斥形而上学的反形而上学的洪流。德国哲学家尼采率先举起了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旗帜,他意图重建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新形而上学,但他最终没有突破形而上学的牢笼,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又推动了形而上学向前迈步。海德格尔曾把尼采称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而“尼采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是在海德格尔那里建立起来的。 [6] 实际上,海德格尔在力图颠覆形而上学中,他还是以一种纯粹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也深陷形而上学之中,无法自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终结

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脉络做了初步梳理之后,形而上学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接下来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把握与解读。首先,要明确一点,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对形而上学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形而上学这一概念做界定之时,是有一定差异的。恩格斯沿袭的是黑格尔看法,黑格尔在著作《小逻辑》中说道:“形而上学是研究思想所能把握住的事物的科学,而思想是能表达事物本质性的。”这句话便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界定的出处。恩格斯和黑格尔一样,用“形而上学”专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以孤立、静止、片面为主要特征。相对应的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理解更大众化,即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自然学科或者物理学科相对的“超自然学”或“元物理学”。 [7] 这种对形而上学的界定便是属于广义的视角,正是在这一方面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恩格斯在对自然辩证法进行研究的时候,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看作两种不相容而对立的思维,而这种对立性就体现在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之中,而辩证法出于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承认发展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一)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恩格斯曾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按照恩格斯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界定,即“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的说法,后世的我们把唯物主义的发展划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大分类。并且,恩格斯眼中的黑格尔是用辩证法来反对形而上学的,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的批判方式为我们客观且正确理解形而上学提供了全新且独特的视角。 [8] 在恩格斯看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起源于自然科学,即恩格斯是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的。在探索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的限制及这种搜集方法的自身缺陷性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那么,自然而然,将这种感性的研究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到哲学领域时,哲学就逃脱不了形而上学的命运。用恩格斯的原话来概括,即:“这种考察方式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上述所提到的关于形而上学的缺陷,恩格斯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来形象概括,相应地,出于这种思维固有缺陷制约,不论是从自然观来说,还是从历史观来看,都不可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在自然观上,形而上学具有机械性,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在历史观上,形而上学则变成了唯心主义,看不到联系,也想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9] 举个例子,受到形而上学的桎梏,片面夸大感性经验作用的经验论和过于吹嘘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都只抓到了事物的某一方面去无限放大,无论是哪一个流派,都是片面,不可取的。恩格斯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不带有个人主观臆断色彩的,他并不责难某一个具体的哲学家,反而将其置于大的历史条件下,他认为形而上学的起源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自身背景,只有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发现形而上学的真正秘密。

对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恩格斯也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首先,恩格斯把形而上学的发展置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把形而上学当作其中的一个小小阶段,按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演变的阶段性,恩格斯把形而上学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和完善的产物,当时的世界,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极其有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而上学的诞生是情有可原且合理的。 [10] 另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给予了形而上学公正的评价,除了理清形而上学的一些杂乱的枝节以外,恩格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形而上学也有属于自身范围内的合理性存在。恩格斯把这个范围界定为常识领域,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级各类信息,有些信息确实需要借助形而上学的经验思维,或是需要短暂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迅速做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恰恰又是最快捷且正确的。但形而上学毕竟还是形而上学,它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逝的,一旦形而上学超出了规定性的范围和界限,形而上学的弊端就一览无余。人类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形而上学也只是阶段性存在,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形而上学也注定会被更加高级的思维方式取代,而取其代之的,不可或否的就是辩证法。恩格斯将辩证法也做了归类和划分,先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然后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最后才是唯物辩证法。至于恩格斯为何把辩证法分为这三个发展阶段,又要先回归康德对认识能力的分类,即感性、知性、理性。按照康德的看法,感性是变化的,知性会固定下来,而理性则是去消除这种固定模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刚开始只是也只能从感性作为起点,随着知性的出现,本质便从现象中分离出来,这就成为了知性化的形而上学。黑格尔也曾用思辨化的思维,对知性形而上学做出了改造,同时伴有辩证法因素,形成了唯心辩证法。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当作主体,变成以现实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人为主体,即辩证法的最后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 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替代是符合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是历史发展和实践使然的结果。综上所述,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理解是单一的,从与辩证法对立面出发的,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方面去理解。

(二)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至于马克思,上文有提到,他是从广义的“超自然学”或“元物理学”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概念考辨的,而他的这种观点也是有据可循的。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以及其他公开发表的言论著作中,都不难看出马克思是从社会科学唯物主义出发去反对形而上学的。与其说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是一种批判,不如说是一种超越。在谈论到形而上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的黑格尔,是不能避之不提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在代表作《保卫马克思》中,就把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批判划分为两个阶段,1845年之前,主要是对重申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的批判,1845年之后,才是马克思从哲学总问题高度对于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是由纯粹的解释世界哲学,即传统形而上学本身出发,经由实践,发挥人类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这样一个转向过程中实现的。众所周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就实践本身而言,实践是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诸要素的统一。这与形而上学从单一的纯粹概念出发,梦想建立一个绝对体系意愿是完全相异的。我们再从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出发,哲学来源于生活,更要面向生活实际,解决与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像形而上学那样,企图构建一个绝对体系。马克思如是说道:“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另外,马克思又将自己的哲学脉络,从现实的物质实践的感性世界出发,与传统形而上学做出了区分。同时,马克思又强调,不对感性世界进行持续地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就有卷土重来的概率。 [12]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终结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里还要提到“半截子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真正地从黑格尔角度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让唯物主义重登王座,也正是受到费尔巴哈的启示,马克思深受鼓舞,并逐步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最后,需要重点提到的是,海德格尔对于马克思超越形而上学中的“疑虑”,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种虚无主义本质就是形而上学。要想对马克思对于形而上学的超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明确的批判,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也正是以现实且具体的感性活动为中介,即使在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之间,也成功地回避了虚无主义式样的形而上学。 [13]

4. 结语

我们在梳理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之后,在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终结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完成。首先,我们要对形而上学有一个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在此基础上,绝不能停下研究的步伐,形而上学的存在不是偶然性作用的结果。其次,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反思和学习。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形而上学斗争之中所采用的方法,树立批判的辩证性思维。时至今日,形而上学依旧存在,我们广大青年学子有责任和义务扛起大旗,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龙伟伟.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及其现实启示[J]. 学理论, 2021(12): 28-30.
[2] 李嘉谊.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哲学实现观的批判[J]. 学术研究, 2021(9): 22-28.
[3] 毛俊超, 陈文殿.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9(4): 29-35.
[4] 赵汀阳. 关于形而上学的评论[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 313(7): 12-23.
[5] 瓦尔特施瓦德勒, 贺念. 克服形而上学——20世纪哲学的基本特征[J]. 湖北社会科学, 2021(4): 63-69.
[6] 邓晓芒. 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1): 86-95.
[7] 焦剑.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批判的当代路径解读[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7-14.
[8] 黄志军.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及其辩证法道路[J]. 教学与研究, 2019(6): 15-21.
[9] 李凌云. 马克思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现实超越[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19.
[10] 田明. 反思阿尔都塞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J]. 广东社会科学, 2017(6): 71-76.
[11] 刘森林. 重思马克思恩格斯的“形而上学”观[J]. 哲学研究, 2017(1): 6-11.
[12] 王远尘.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维度[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15.
[13]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