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消除私有制”是指消除资产阶级所有制,而不是消除一般所有制,而消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是以生产力充分发展为前提,并强调消除资本阶级所有制是对资本阶级性质的消除,而不是对个人财产的消除。正确认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相互关系需要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除私有制”的理论,方能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入更高水平。
Abstract: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oints out that the “elimina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communism refers to the elimination of bourgeois ownership, not general ownership. The elimination of bourgeois ownership is based on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t also states that the elimination of capitalist ownership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not the elimination of personal propert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non-public ownership requir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eliminating private ownership”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o a higher level.
1. 引言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消除私有制”就是要消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从而消除阶级对立,使全社会成员可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只有在创造了大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充分发展之后,才能消除私有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仿照苏联模式,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国民经济严重受损、各经济成分比例严重失衡。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对经济和管理方法进行革新,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于2010年取代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基于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正确看待和把握“消除私有制”,才能正确认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关系。
2.“消除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认为,新事物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在旧事物中发展而来的。“私有制”也不是本来就有的,始于中世纪末期,由于当时旧所有制关系与新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也就是当时生产规模未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需要,产生的剩余产品促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会随之产生领导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被压迫的阶级,例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到资本家与无产者。但在此之前,“私有制”远远没有成为阻碍这些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仍是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恩格斯指出:只有“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只有这时废除私有制才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 [1] 。”从恩格斯的话可以看出,只有我们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私有制”生产关系与我们社会生产力相矛盾的时候,才能消除“私有制”。更重要的是,只有消除“私有制”,使生产规模可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为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来牺牲极小部分人的利益,消除阶级对立与贫富两极分化,所有人可以共享共同创造的成果,人类才能全面发展。因此,消灭“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3.1. 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建国之后,为尽快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有条不紊开展了“一化三改”,标志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商品经济的作用” [2] ,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相较1952年而言,“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0 [3] ”。中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其体制存在过分集中,全部经济生活都是由国家直接管理,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取缔,忽略甚至是摒弃市场的作用,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过早地消灭“私有制”带来的后果是沉重的,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反思社会主义和“消除所有制”的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科学处理所有制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3.2.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其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方法进行改革。1992年,我国依据现有基本国情,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改革打破了过去社会主义只有“公有制”的固有思维,将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在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在坚持这一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收入分配结构趋于优化”, [4] 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我国技术革新、动员社会资本、人口就业增加、推动市场竞争、保障民生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5] 因此,要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应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仍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这就说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努力。
3.3. 科学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所建立的,并且只有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才能适应和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科学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好发展的根本原则。一方面来看,如若我们舍弃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代替,必然使资本和财产聚集到少数人手里,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势必回到以往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贫富悬殊,关系到国家安全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将会被国际垄断资本和国内极“右”势力所控制,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难以得到保障。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公有制过高或者搞单一公有制也会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约占99%,结果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生产力向好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导致我国经济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愈发困难。此外,马克思主义在评价所有制的标准上,也强调不应该只关注所有制成分之间的比例,要看其是否利于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的客观现实相适应。
4. 正确引导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
4.1. 两个“毫不动摇”的提出及相互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城乡面貌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究根问底是因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 。这是党首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出了个“毫不动摇”。十九大报告更是把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7] 。综上,两个“毫不动摇”一经提出,就一直被党和国家事业作为一项大政方针坚持和完善下来,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组成部分。要做好两个“毫不动摇”,必须要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首先,在两个“毫不动摇”中,坚持“公有制”经济重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非公有制”则强调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作用。其次,两个“毫不动摇”并不相互对立、互斥,而是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虽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本质属性上有所差异,在我国经济中地位也不相同,但两者相互属于平等竞争关系,在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不会相互对立、水火不容,而且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4.2.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二者在推动着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要落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消除传统意义上对非公有制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偏见,使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落到实处,确保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继续完善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8] ”。从以上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在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以上充分阐释和说明了党和国家在切实落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坚固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5. 结语
无可否认,“消除私有制”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要正确看待“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客观前提下才能实现的。我国正是把握这一必然规律,正确分析和判断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认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实施了经济改革与管理,推动新时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