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以20世纪初日本与南非的接触为起点,研究日本与南非最初的交往过程,总结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初期发展成果,剖析日本处理对南非外交的原则和出发点,将日南关系置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下进行考察,通过回顾关于日本外交的学术研究来检视两国关系的缘起。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act between Japan and South Af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iti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between Japan and South Africa, summarizes the interests of the two sides and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results, analyzes principles and starting points of Japan’s handling of diplomacy towards South Africa,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South Afric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Japan’s diplomacy, and the origi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examined by review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Japanese diplomacy.
1. 引言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大国围绕非洲的资源、市场以及对非洲事务的主导权等展开了全方位竞争。作为始终致力于谋求国际地位的经济大国,日本在非洲的表现堪称活跃,并倡议召开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有关非洲发展的国际性政策论坛——东京非洲发展国际论坛。在“入常”选票和国际责任的双重考量下,日本在非洲的经营力度不断加大。与现在全面、综合的战略布局不同,日本最初在非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南非。两国结成了紧密的政治经贸关系,日本的经济振兴与南非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重合度极高。两国远隔重洋、社会文化背景迥异,双方建立经贸关系的过程极具研究价值。
2. 日本对南非经济外交的开始与发展
日本与非洲的关系渊源已久,西风东渐之后,整个日本进入了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1] 。双方最早的交往以经贸为主。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因为欧洲国家忙于战事,欧洲商品对于非洲市场的出口量大减,大批军需订单、生活用品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此时日本对非政策的主要目标即是开拓亚洲地区以外的工业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建立与亚洲地区以外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关系,以求最大化日本的政治、经济利益。为此,日本资本家把视角聚焦到了非洲市场,开始与当时相对独立、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如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 [1] 。
其中与南非的关系是日本在非洲地区最为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日本与南非的交往称得上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究其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好的开发条件、丰富的能源资源储备是日本建立、发展与南非关系的源动力 [2] 。但直至20世纪初期,双方的交往仍止于民间的贸易行为。1910年,首次有日本军舰生驹号在前往英国途中经停开普敦,但交往依旧处于不密切的状态。双方关系升温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战的爆发对世界贸易产生了剧烈的破坏效应,尤其是欧洲对外出口贸易。当时南非对德国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在德国对南非的商品出口锐减之后,南非的市场供应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拥有发达轻工业的日本逐渐成为了南非市场商品的重要提供者。
在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之时,日本政府采取了多项实质性举措开拓南非市场。1910年,指派南非白人耶珀·朱利叶斯(Jeppe Julius)担任日本驻南非名誉领事。1916年,向南非正式派遣贸易代表。1918年8月,日本即在开普敦设立了驻非洲地区的首座领事馆。1926年,日本大阪船运公司开设神户经肯尼亚蒙巴萨港至南非德班的商业航线。通过一系列措施,日本与南非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13年至1941年,日本与南非贸易额有52.1万日元增加到3846万日元,增长了73倍。1937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43亿日元的最高值 [3] 。同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进入了双边关系发展的快车道。南非是日本开始经营非洲的第一站,也是日本在该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商品市场。
3. 日本对南非经济外交的雏形与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与南非的外交关系一度中断。战后不久,随着美苏两大集团的形成和对立,1951年,美国与南非签订了同盟保障协议。这为两国拉进和彼此的关系提供了条件。1952年,《旧金山对日和约》1签订后,日本得以以正常国家的身份重返国际社会。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日本大力开展对外活动 [2] 。但最初日本与南非拉进关系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南非的积极回应,1952年,日本在南非设立领事馆,但南非反应冷淡,并没有在日本开设同级别的使馆。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南非对待日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1961年退出英联邦之后,南非的经济实力受到重创,而此时的日本已是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南非认可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且有着拓展外部空间、发展新的贸易伙伴的需求,南非政府主动表示希望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4] 。1961年3月1日,南非与日本复交。
这一时期日本对南非的交往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于日本来说,南非的地理位置不可谓不关键。南非坐拥好望角,是载重25万吨以上重型油轮的必经之地。途径好望角的北约战略矿物资源高达70%,而高达80%中东出口北约的原油要通过此地 [5] 。除此之外,南非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五大矿产资源国。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铂族金属、氟石、铬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黄金、钒、锰、锆居第二位,磷酸盐矿、铀、铅、镝居第五位,煤、锌居第八位,铜居第九位 [6] 。西方国家面对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主义的压力之下,表面上占到了谴责南非的一方,但不愿做出实质的制裁行为,且仍与南非保持贸易关系。在联合国大会多次运用否决权否决制裁南非的提案。
根据1957年日本外务省首次发布的《外交蓝皮书》,改善和提高9000万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经济的海外扩张 [7] 。这一时期日本制定的对南非政策与日本优先发展经济的目标相配合,是日本国家战略在具体地区的映射。发展经济不只是政府创造国家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分内之事,更是缓解统治危机、压制工人运动的必由之路 [4] 。凭借战争订单带来的“特需景气”,日本经济高飞猛进,迅速恢复了元气,一度创造了长达57个月的连续经济增长,史称“伊奘诺景气” [8] 。但有限的国内市场、贫乏的自然资源是日本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均需进口。而南非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巨大的储藏量正是日本所需的,同时,得益于殖民时代经营奠定的基础和优秀的资源禀赋,战后的南非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作为非洲唯一的工业国,本身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冠绝全非,有一定的能力消化日本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于日本出口商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9] 。基于此,日本优先发展了与南非的外交关系,并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1950年至1955年,日本与南非的贸易额占到日非贸易的10%左右,在1954年一度达到15% [10] 。日本与南非能够形成稳定的贸易关系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在1960年代,日本对南非出口的主力产品是棉纺织品,之后随着日本产业升级过程的进行,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慢慢下降,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量逐渐上升 [11] 。南非也有意通过进口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1958年,日本出口的机械制品已占到南非进口总量的36.2%,总的半成品类工业品(包括零部件在内)已达到惊人的68.7%。1965年成为日本对南非出口的转折点,重化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超过轻工业品,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其中以机械类产品的表现最为突出 [12] ,日本的汽车企业是其中的佼佼者,丰田汽车最早以出口小型卡车的方式进入南非市场,并迅速完成了在地化生产,而南非政府也有意通过引入外国技术来发展本国汽车产业,提供优惠的条件吸引投资,双方的合作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以1961年为丰田与南非合作的元年,不到二十年间,丰田实现了南非市场18.3%的占有率。日资还利用了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劳力价格低廉的特点大赚其钱。日产汽车在南非攻城略地般扩大当地市场,带动了相关的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橡胶、玻璃等产业的大发展。可以说南非很好地吸收了日本不同产业变化阶段的产品。南非所特有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能源储备是资源贫瘠的日本所不可或缺的。在两国进行贸易的早期,日本对南非持续出超,但6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打破了这一局面,双方的主要贸易产品转为矿产,并逐渐发展为日本的主要进口产品 [11] 。在南非的出口对象国中,1961年日本还位居第五,七年之后就跃升至第二位。得益于日本的大量进口,南非经济高速发展的60年代与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高度重合,可见日本与南非关系的特殊性。
在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盟友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日本自身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日本对南非外交政策的基本遵循如下,一是发展与南非政府的友好关系,二是将南非打造成日本稳定的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出口市场,南非的铬、锰、铂、钒等金属对日本重工业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日本的就业情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13] 。针对南非的外交政策体现出现实性和客观性,为回应各方力量而采取的综合政策选择,标志着日本对南非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14] 。
为工业生产找原料和为日本产品找市场是日本政商界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面也显示出了日本努力在对南非政策上寻求政治、经济利益的平衡,其功利性、投机性尽显。这一政策能够发挥一定的效果与当时非洲的情况息息相关,当时非洲大陆还未迎来独立运动的大潮,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政治层面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贸上很容易陷入被动和弱势的局面。其次,东西方关系还不够明朗,冷战大幕还没有完全落下。最后,日本作为非洲大陆的后来者,没有历史包袱,反而受益于唯一的有色人种发达国家的地位。但这种局面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很快迎来了巨变。此外,石油危机的出现也是日本开始调整其对南非的外交政策的因素之一。因为与南非的关系,日本在联合国多次受到非洲国家的谴责,还因此不止一次在非常任理事国的竞选中失败,但日本与南非的关系并没有根本上动摇。
4. 结语
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寻找稳定的能源供应、为日本工业品寻找产品市场是日本政府和产业界的核心关切。这一原则指导了早期的日本对南非外交,日本与南非的接触始于贸易,此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增,而南非恰好可以满足日本的需要,双方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愈发紧密。随后,日本的产业升级完成,对南非的贵金属大量进口,后来适逢南非实行通过进口发展工业化的路线,以日本汽车制造行业为代表的日本大企业大举进入南非,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和友好关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对南非开展外交的动机,双方都有充足的意愿并实际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和南非的六十年代经济繁荣高度重合即是明证。
NOTES
1指二战后的48个战胜国与战败国日本于1951年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的片面合约,该条约违背了同盟国不与敌人单独媾和和盟国一致的约定,中国、苏联等国政府不承认其合法性,该条约实际上与《日美安保条约》一起确定了日本对于美国的依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