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实施“双一流”战略,进一步推进高校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 2号),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13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465个。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研函[2022] 1号)公布了第二轮全国双一流大学名单,共计147所大学。“双一流”建设目前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点,其中“一流学科”的建设突破了原来的整体支持思路,不再局限于少数重点大学,因而有望打破身份垄断,这样的形势给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出“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 [1]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仅仅肩负着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任,而是瞄准世界一流,用更为开放和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实现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国际化一流水平的构建 [2] 。
2.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交流能力,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当通过严谨的教学科学的研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智能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 推进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应当致力于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创新,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和产业界有着重要地位。③ 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验室科研中心,开创开设创新课程和实践项目,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④ 加强国际化交流,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积极推动国际化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引入海外教授及先进课程,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3.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或某所具体的大学,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活动,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或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际间的不同文化和全球的维度引入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制度中的教学学习研究,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
自现代大学的前身中世纪大学建立之后,国际化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各国高等教育不断的彼此接触、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形成了世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化最早始于各国高等教育之间,并由此扩展到中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全球趋势,则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通讯、信息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形成的结果,西方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在当代,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均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来吸引人才和资金项目,推动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家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早起源于中世纪(12~17世纪)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Figure 1. Four stag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图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个阶段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 [3]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引进来,学习与借鉴,根据国情改进后为我所用;走出去,学习与亲身体验,付诸实践受益非浅。从发展趋势来看,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生教育可以跟踪世界高科技、学术和科研的发展,是国际社会审视高等教育质量是否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潜力的重要标志。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 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有助于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及技术进行共享和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合作和创新,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②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分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各国院校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本国和全球需求的优秀人才。③ 探索跨文化教育交流模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跨文化教育交流模式知识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丰富跨文化教育交流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为各国的院校提供合适的模式借鉴。④ 提高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可以为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为国际教育业界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目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公派留学生项目,主要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包括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主要面向国内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拔,留学期限一般为12~24个月;第二是中外高校之间的校际学术交流计划,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在读硕士生选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12个月;第三种是高校研究生导师直接推荐;第四种是中外合作办学即境外学位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截止至2022年7月教育部数据,获教育部批准过的国内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共有212所,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1736个;硕士及以上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17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340个。
4.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对外合作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八条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其目的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3] 。国家教育部等出台的《关于高校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此方面的相关内容也作了一定的界定,大致内容可概括为国际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推动中外教育模式质量优化,加大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孔子学院建设,积极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访学交流。目前,研究生国家化培养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4.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前沿性不足,目前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中,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与本专业的传统知识挂钩,而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国际化前沿课题会与国际课程接轨的相应介绍,很少国际化课程形式缺乏多样性。大部分学校即使有开设国际化课程也是简单的以外语授课国外相关专业课程来实行,而对于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形式,甚至是论文设计是否设计国际化前沿知识,并没有具体的考评细则,这就极大地造成了国际化课程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研究生在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国际化知识认知有限的影响。
4.2.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缺乏规章指引
目前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有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派出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进行了教育国际化工作。
4.3.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方式单一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模式大致有双硕士项目,留学生合作办学三种主要形式。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50.8万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研究生195.4万人,占全国58.7%。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前主要以委派留学生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对外交流主要采用“走出去”模式 [4] ,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家或者地区较为单一,主要以非洲、亚洲国家为主,欧美国家来华留学人数较少,缺乏对多国和地区学生的强大吸引力 [5] 。
4.4.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导师力量较弱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目前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主要是依靠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有关项目选派人才出国访学或交流,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水平,但是整体而言选拔的人员规模很小。国外专家教授的引进力度,对于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理解直接吸收能力,以及对国际文化的接受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研究生,在研究课题相关前沿知识及国际化知识的涉及广度和宽度上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目前国内引进国外专家及教授的力度明显不够。
5.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优化路径
针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优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路径可以从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相关制度、拓宽培养方式、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四方面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5.1. 明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与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仅局限于从事学科研究和大学教学的高层次人才,更应制定国际化培养目标,在教会学生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理念,有远见和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随着学科分化与综合趋势的日益加剧,研究生国际化教学除了设置本学科的专业课程之外,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专业课程也应包含在课程之中。具体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

Figure 2. Internationaliz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图2.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
5.2. 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相关制度
伴随着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各高校在国际资源的竞争,国际化能力培养国际化平台等方面,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因此制定完善的且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制度,是培养造就大批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和地方高校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国际化相关制度应包含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学位授予、师资支持、学术交流、管理服务六个方面,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Figure 3.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图3.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相关制度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招生制度应该建立在公正、透明和公平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学位授予制度应建立在质量保证和国际化认可两个方面,并且需要合理结合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国内实际情况;师资支持制度需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双重需求和培养目标,提供多维度、多形式的服务和支持;管理服务制度需要建立在国际化思维和高质量服务的理念之上,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和服务支持,让留学生在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最佳学习和成长体验。总之,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相关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协同配合,才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培养效果。
5.3. 拓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方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更为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通过设置国际化课程,将海外优秀大学的课程引入国内高校,让本土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式,开展国际化多学科的研究和交流;通过资助研究生赴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短期(不超过6个月)交流访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际组织举办的短期培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较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研究生论坛,吸引国外学生来校短期学习,活跃校园气氛;通过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聘请国外学者讲学,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不仅能使本土教师有机会与国外同行进行科研合作和交流学术成果,更能带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合作培养;通过搭建互联网 + 线上教学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吸引更多研究生加入国际化课程的学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培养方式如图4所示。
5.4. 建设国际化研究生导师队伍
导师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双一流学科建设,在宏观层面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机制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例如:一流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他支持本土教师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进行进修与深造。因此,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不但要将学生送出国门,接受更为先进的学术熏陶和技能训练,而且要将老师资源输出到国外,实现国内外导师合作的互换机制 [2] 。学校也应为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创设交流和合作平台,通过共同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进行国外进修、短期培训或者访学等方式,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Figure 4. Internati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method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图4.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培养方式
6. 结语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长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从规模层次上,还是从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方式和导师队伍建设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各高校应该根据办学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在研究生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力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以此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拓展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与成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素质的高端人才。
基金项目
2021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研究(2021JGYB18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