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Culture of Building a Strong Arm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3.135398, PDF, HTML, XML, 下载: 334  浏览: 48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宁高倩: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新时代强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New Era Strong Military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作为国家强盛、军队强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强军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意义,即以文铸魂、以文强志、以文育德,培育和铸造大学生优良品格和坚定意志。同时,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互补的原则,在机制式融入、内容式融入和文化式融入方面入手,培育忠诚正直、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the country’s strength and the army’s strength, the culture of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in the new era has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at is, to cultivate and forge the excellent character and firm will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oul of literature, strong aspiration and morality with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ion of strong military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politics and the times,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mplementarity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and star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echanism, content and culture, so as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of the era who are loyal and upright and bravely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ies.
文章引用:宁高倩.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520-25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398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积极推动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强军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 [1] 。军人忠诚、拼搏、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是新时代强军文化的鲜明体现,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在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丰富育人资源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2.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把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时代需要,也是丰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对于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1. 以文铸魂:铸造学生忠诚坚定的精神品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是70年来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2] 。这决定着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描绘了军人忠诚和担当的精神底色。同时,忠诚作为强军文化的灵魂,对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的错误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全体官兵在面对重大原则性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立场、永葆战斗堡垒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强军文化,通过梳理军队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帮助学生认识到军队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意识到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帮助同学们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过程中,认识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有文化渊源和历史必然性的,夯实忠诚于党的思想文化根基,引导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在铸牢学生忠诚品格的同时,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的影响,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对党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学习成果应用于放飞青春梦想、实现青春价值的生动实践中。

2.2. 以文强志:增强学生拼搏奋斗的意志品质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流血牺牲、不懈奋斗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始就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依靠的就是不畏艰难、拼搏奋斗的意志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全军的拼搏意志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特色精神和文化,指引并激励着全党全军努力奋进。

强军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与特色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非常宽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党领导军队所进行的革命史和斗争史就是一部最好、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新时代大学生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其中所包括的红色经典、红色故事、红色歌曲、英雄人物事迹等资源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有力、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可以为学生打造接受教育与熏陶的神圣殿堂,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领悟军队文化精神,强化军队文化记忆,接受精神洗礼,树立积极奋进、超越自我的崇高理想,激励学生培养积极向上、拼搏奋发的意志品质,更好面对现实与未来。

2.3. 以文育德:培育学生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3]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八个字不止彰显了国家领袖人、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更是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精神内核。自建军之始,我们的人民军队就以拯救万民于水火为己任;从古至今,军队和军人都是国家发展的坚强柱石。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带领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与敌寇斗争、保卫中华,成为新时代中国儿女坚定信仰追求的巨大动力。

新时代强军文化中蕴藏的丰富养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自觉抵御名利诱惑,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与目标;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发展统一起来,获得前进的力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涵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时刻心怀国家大局全局;有利于以“强军文化”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打造符合新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3.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强军文化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应该坚持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3.1. 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并重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并重,要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强军文化的显著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谋而合,那就是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旦撇开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其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其价值张丽便会削弱乃至丧失 [4] 。因此,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本色和先进性,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挖掘新时代强军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政治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在借鉴国外其他思想理论时,要提高对易容腐朽思想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进行认真甄别和判断,坚决抵制其侵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时代性是新时代强军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现实需求。时代环境是强军文化的丰沃土壤,新时代强军文化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代特点以更好地吸引、感染受众。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将时代性作为基本工作来抓,发挥高校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践行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和责任担当方面走在时代前列。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创新挖掘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的文化形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生机勃勃;同时,充分挖掘新时代强军文化的育人内涵,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引领作用和时代凝聚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

理论性就是在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加强对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理论研究,能够原汁原味地向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和理论厚度,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是指在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向大学生们阐明新时代强军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和重要精神力量,是在实践基础上得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新时代强军文化所蕴藏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方面,理论宣传要通过实践开展。新时代强军文化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厚植爱国爱民情怀、矢志不渝奋斗的精神伟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读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精神内涵,原汁原味像大学生传递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政治品味、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理论检验要通过实践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规律,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精神魅力,在实践中感知理论的巨大力量。

3.3.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互补

主导性是指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教授计划、教授内容和教授方式,通过精心的准备,向学生传递新时代强军文化的核心内容、先进人物、英雄事迹等,让学生了解军队的发展历程,感受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精神内涵。主体性是指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用主导性与主体性互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对新时代强军文化进行深入学习、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抛弃传统教育中把学生单纯看做教育对象的做法,注重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新时代强军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提升教育效果。同时,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可以推动教育者主导作用更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将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能促进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提高,也有利于双方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可以从育人格局、育人内涵和育人氛围入手,实现机制式融入、内容式融入和文化式融入。

4.1. 打造协同育人格局,推动机制式融入

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具体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机制,打造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格局,增强育人实效。

明确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确保正确方向,积极构建高校“大思想、大政治”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是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党委应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好自身主体责任,重视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其摆在重要位置,只要这样才能形成由上而下良好工作机制。同时,要重视对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理论研究,搭建科研平台,为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等职能部门要负起直接责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灵魂,沿用好办法、探索新方法将新时代强军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带动并激发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学习与践行新时代强军文化的活力与热情,积极发挥学生团体在融入机制中的活跃力量,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深化对新时代强军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认真研究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精神内涵、发展脉络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比赛、强军文化主题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理论宣讲,提高新时代强军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态化、高水平化程度。同时,采取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强军文化的精神内涵真正入脑入心、见言见行。

4.2. 培育浓厚育人氛围,促进文化式融入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依托。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育富有浓厚强军文化特色的文化氛围,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浸润。

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将体现新时代强军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园的基础建设中去,在发挥校园基础设施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育人功能。同时,落实“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加入新时代强军文化的宣传内容,如举办“新时代强军文化进校园”、“强军有我”、“征兵宣传教育”等活动,邀请退役复学先进代表、地方官兵在学校作报告,积极开展新时代强军文化相关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网络育人”为抓手,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加大对新时代强军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新时代强军文化相关的网络活动、宣传活动等。其次,充分利用校外文化资源。高校可与校外相关部门、机构等进行合作,与红色文化基地、历史纪念馆等建立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合教育基地,联合社会力量向大学生传递新时代强军文化精神内涵,以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传递,在提升高校育人实效的同时活跃社会经济。同时,各高校应发挥自身地域优势,在加大对新时代强军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充分挖掘本地更多的教育资源,并联合社会力量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基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浓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同时,各高校在加大新时代强军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要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挖掘本地更多的教育资源,联合社会力量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基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浓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

4.3. 运用多种育人方式,促进创新式融入

新时代强军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使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思想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朝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努力,积极有效地落实课堂思政的各项措施。因此,在大学课堂中融入新时代强军精神是对思想课和专业课的公共要求。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应该结合本课程实际,运用丰富的史实资料、时事新闻等,通过专题研讨、互动交流、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新时代强军文化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向同学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真正从强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创新力量,明确成长方向;在专业课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程实际,充分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强军文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质,如伟大抗疫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使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相关英雄人物和事迹,自觉承担起新时代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其次,开拓网络教学新渠道。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网络。在大部分时间里,网络都占据着大学生生活。因此,高校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掌方向、把全局,建立线上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如“请党放心、强军有我”微视频比赛等,通过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旗帜鲜明地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学、积极主动做。最后,用好实践教学优资源。新时代强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更应该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学生认识,指导学生实践。可以依靠学校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军史资源,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在强军兴军进程中艰辛与不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依靠优质资源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激发学生为党、为国、为强军贡献青春力量的激情。

5. 结语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融入新时代强军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政治的正确性和培养方向的坚定性,从多个渠道,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全校氛围,形成一股良好的强军文化学习之风,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真正意义。

基金项目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思政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2022-0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5.
[2] 畅炳义, 左吕敏, 张进存.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的实践历程和现实启示[J]. 军事历史, 2020(1): 50-55.
[3] 肖伟光.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13/c40531-31080483.html, 2019-05-13.
[4] 项敬尧. 论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三重向度[J]. 教学与研究, 2019(2): 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