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谈及共同富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谈共同富裕时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理念不是“均等富裕”而是“允许部分先富,再带动后富”。再与“避免两极分化”相关联,允许先富、帮带后富,“共同富裕”不再是一个带有阶级成份的政治性概念,而是突出市场化主体特征的经济性概念,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格差化发展理念 [1] 。共同富裕可以分解为两个维度——“富裕”与“共享”,其中,富裕的体现又在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层面。针对物质富裕而言,它应该包括最能够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变量,即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 [2]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3]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中,通过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使农村居民在占有生产要素方面享有均等机会,通过生产要素的汇集使农村居民享受到规模经济、资产增值及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福利 [4] 。而高铁的开通可以促进各种要素的流动,高铁作为改善交通条件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提升城际可达性,有助于集聚更多外部资源,诸如资金流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5] 。有学者 [6] 基于2007~2014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高铁发展如何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结果发现,高铁的发展总体上有助于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数据,从高铁开通为切入点,研究高铁开通对于衡量共同富裕指标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建议。
2. 理论分析
高铁开通对于经济差异、城市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增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这些因子进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类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可以缩小或扩大城市间经济差异。如开通高铁和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趋势,代表着高铁的开通存在较大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7] 。高铁开通可以显著缩小城市群落内部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平衡,虽然高铁可能通过人口来扩大这种差距,但高铁产业集聚性的加强,最终还是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 。在区域公平方面分为出现机会公平和区域经济公平,高铁开通可以减少沿线站点的平均旅行时间差异,实现了城市出行机会的公平,但人才的流动可能导致沿线站点城市经济差异的增大 [9] 。
还有研究表明,高铁的开通会改变城市经济格局。高铁的开通会重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成高铁经济走廊,产生区域经济的“廊道效应” [10] 。
另外,有学者 [11] 基于实证研究得出,高铁能显著带来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质”上的提升,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可以得出,高铁的开通会产生连锁反应,扩大现有经济圈,增加经济生态群落,进而从发达中心辐射周围,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完成。
3. 研究设计
3.1. 构建共同富裕指标
共同富裕不仅仅体现在财富上,还有需求、生活等各个方面,更注重生产效率资源的配置,不仅有量上的增长,还有质上的提升。关于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以下几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更趋均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可及、精神文明更有效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12] ;一是发展性指标、二是共享性指标、三是可持续性指标 [13] 。因此,本文在参考以上研究,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作为衡量共同富裕目标的指标动态分析。
3.2. 模型设计及数据来源
为分析高铁开通对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影响,本文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DID模型通常在计量经济学中用来评价公共政策或项目的实施效果,基于自然实验,通过建模来有效控制研究对象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发展差异,将政策影响的真正结果有效的分离出来。本研究将已开通高铁的城市视为是处理组,将未开通高铁的地级市看作是未处理组。对高铁开通影响实验组和控制组共同富裕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来评价高铁开通的正向效应。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GAPi,t,用以衡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表示江西省各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指标变化;下标i代表第i个地级市,下标t代表第t年;α为常数项;HSRi,t为核心解释变量,是衡量高铁是否开通的虚拟变量;Xi,t为控制变量包括产业结构(ins),消费价格指数(lncpi),教育水平(edu),社会保障水平(ssc),地区生产总值(lngdp);ui为个体固定效应,用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之间的差异;δt为时间固定效应,用以控制时间维度上的宏观经济变化;β为核心解释变量系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
数据来源为2010~2021年的《江西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缺失,由各城市统计年鉴补齐。为了有效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gdp)极差较大,进行了取对数处理。
3.3. 变量说明
1、核心被解释变量(GAP)。本文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
2、核心解释变量(HSR)。高铁(HSR)开通定义为:某地级市的高铁在首次开通后,则将该地区该年及以后年份都视为高铁开通,记为HSR = 1;反之,若该地区在该年高铁未开通,记为HSR = 0。特别说明,若某一地区的高铁开通时间在该年的6月之后,则将高铁开通时间视为下一年,即数据滞后一期处理。
3、控制变量(Xi,t)。考虑到地区生产总值、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都会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因此将这些变量设置为控制变量。变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Summary description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汇总说明
4. 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分析
对预设公式进行基准回归,表2报告了高铁开通对于地区完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影响。表2中模型1表示高铁开通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总体影响,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变量的回归结

Table 2. Baseline regression result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Robust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 < 0.01, **p < 0.05, *p < 0.1.
果。从单变量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HSR)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GAP)的回归系数为−0.191,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即高铁的开通,有效缩小了江西省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异。加入控制变量后,高铁开通(HSR)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AP)的回归系数为−0.0678,说明高铁开通可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基于以上结果,无论是单变量还是多变量回归结果,都表明高铁开通可以有效缩小江西省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验证了假设H1。
4.2. 稳健性检验
根据上文的回归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可以缩小江西省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为了验证结果的可信度及对内生性的处理,下面将进行平行趋势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多时点DID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多时点DID研究的是多个个体在不同的政策影响时间所受到的影响。在实施政策前,如果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的被解释变量(GAP)没有显著差异,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未处理组在政策发生前后被解释变量(GAP)的变化看作处理组未受政策影响的情况。因为本文的样本时间截至到2010年,为江西省开通的第一条高铁时间,不存在高铁开通前的年份,所以本次平行趋势检验,将政策实施年份定为江西省开通第二条高铁时间,即2013年,若2013年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则认为样本具有随机性。结果如图1,高铁开通前两年的两组样本均不显著得出结论,样本选择符合DID模型平行趋势假设,两组样本选择具有随机性。同时,高铁开通当年及之后年份存在显著差异,符合基准回归结果,高铁开通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

Figure 1. Results of parallel trend test
图1.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
5. 结论及启示
基于高铁的经济属性,本研究选取了2010~2021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数据,借助双重拆分模型(DID),分析了高铁开通与区域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共同富裕衡量指标的选定,研究发现,高铁的开通有助于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进而有助于促进区域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江西省总体经济情况的排名并不靠前,且省域内各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断层现象,但现在江西已经从“环江西高铁圈”到“市市通高铁”,总运营里程在全国排名前列,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结果,得出下列启示:
1、高铁的开通能带来生产要素、人才、信息的流动,从政策层面上看,应进一步大力发展高铁的建设。现实中,江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此前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沪昆、京港“双轴”为支撑的“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推进沿线产业集聚、城乡融合,扩大都市圈,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这也说明江西省正在着重打造“交通强省战略”。因而应该优化省会城市南昌都市圈,借助高铁建设,强化交通枢纽作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其他经济稍落后地区发展。
2、利用高铁的产业聚集和扩散效应,打造与外省城市的便捷通道,推进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形成多个“廊道”,延长经济带,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提高乡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另外,以错位相融为导向,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对接,加强产业学习与合作,利用自身独特资源,采取错位发展,统筹规划各设区市的发展方向。
3、以高铁建设为契机,完善周边设施,如商业中心、酒店服务,再推动高等级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推动服务业快速升级。另一方面,依托高铁带来的人才流动,信息流动,主动推进创新型产业发展,培育强化新生代新兴产业,开创新赛道,全方面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完成。
4、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江西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深化高铁建设,以高铁线路为主轴线,合理规划城镇群功能作用,划分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发挥好当地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提升城镇群发展质量,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