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价值观与设计行为
Discussion on Design-Values and Design-Behavior of Design-Space
DOI: 10.12677/Design.2023.82023, PDF, HTML, XML, 下载: 195  浏览: 400 
作者: 周文慧: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设计价值观设计行为设计思维Design Values Design Behavior Design Thinking
摘要: 设计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离不开设计价值观的引导,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为发展良性的设计行为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就“设计为何”、“为何设计”、“如何设计”三个问题来探讨当代设计师树立正确设计价值观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认识设计、研究设计、思考设计,以期当代设计师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帮助认知设计活动、培养设计思维、发展设计行为,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方针。
Abstract: The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design marke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design values. Correct design values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nign design behavi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stages that contemporary designers must go through to cultivate correct design values-understanding design, studying design and thinking about design, so as to establish correct design values, help to recognize design activities, cultivate design thinking and develop design behavior, finally realize the era policy of people-oriented design.
文章引用:周文慧. 浅谈设计价值观与设计行为[J]. 设计, 2023, 8(2): 171-17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2023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设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服装设计、视觉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层出不穷。现代设计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紧密联系,运用商业手段刺激和拉动大众消费已经成为对现代设计的普遍要求,“设计”渐渐地被套上一层社会化商业属性,逐步演变为一种应用于市场与商业的服务行为 [1] 。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反映出人、事、物的某种价值或功能。通俗来讲,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尺度和准则。

由设计师职能带来的收益和效用被认为是设计价值,即经由设计活动而输出的产物所带来的正向价值。一种设计往往关联着一种价值,而价值的评判最终也反映出了设计师对于设计活动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人的价值观影响着人的一生,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同样在设计过程中直接影响着设计成果。在经济发展体系日益完善的21世纪,时代对设计师做出新的考验:“以人为本”的设计究竟何去何从?

2. 认识设计——设计为何

2.1. 设计的含义

“设”由“言”、“几”、“又”组成,意为谋划、计划、反复。“计”由“言”、“十”组成,意为空间、尺度、比例。“设”、“计”二字组合在一起,完整地表达了一种将预先的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布置,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手段表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个造物性活动的过程中,空间位置、尺度大小、比例关系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设计,字面意思即为以人的需求为根本所进行的设计活动,包含了任何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这其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如前文所言,“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以人为根本的设计”,小到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碗、勺、筷子,大到汽车、房屋、空间站,这些设计都是因人的需求而生,为人的生活而服务;第二层含义则表达了一种设计本身对设计所面向的受众人群的关怀,同时这种人文关怀也是对设计的一种肯定与支持。例如人机工程学键盘、鼠标、书桌等等,这只是体现“设计”关怀思想的一个方面——体感舒适度。

总的来说,“设”,设身处地思考,“计”,让思考真实明了地表达。“设计”是集科学、艺术、谋略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活动,从人的生活需求再到人的心理感受,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寻求事物最佳表达方式的过程,它始于需求,终于服务。

2.2. 设计三重门——形式、功能、意义表达

19世纪80~90年,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在当时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最先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 [2] 。口号清晰地指明形式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形式的表达丰富多彩,设计的创造能力就体现在对形式的求新。李砚祖曾讲:“设计预设着所有造物的价值,并规定着造物价值的取向。就其价值而言,设计是价值的缔造者。在设计缔造或预设的价值中,一为实用价值,二为审美价值,三为伦理价值即超越精神的价值。伦理价值于前两者而言,又是具有相关性,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伦理价值的基础” [3] 。设计的实用价值就是设计的功能需求,各种事物的设计创造都是以实用性功能为前提,任何以削弱设计的功能属性而过度强调形式美的手段都是设计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设计内容不断地进行理解和深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形式表达和功能相联合。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4] 。功能是设计的道德底线,任何造物的基础都是功能。一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设计产物在创新上无疑是失败的。“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融会在设计中,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的一种实践过程 [5] 。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功能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功能的存在是为了解决设计的根本问题——人的需求,什么样的功能对应什么样的需求,从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同时功能的定位并不排斥形式的多变,功能的衍生也不受形式的约束。设计的功能发展是无止境的,形式的发展也是同样。

在确定好形式和功能后,设计师们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设计的精神意义巧妙地结合功能通过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很多人关注到了设计的形式,关注到了设计的功能,却往往忽略了设计的核心内容——设计的意义表达。从客观上来讲,设计的意义表达由设计师进行构思,使用者去感悟。每一件设计都有其内涵,这需要感性去帮助解读。高明的设计,在于提升人的内心,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加上用艺术的形式让人理解意涵。很多设计师从设计趣味和设计的交流中体验着创作带来的快乐,他们不追求商业的丰厚回报,而通过设计来表现自我的精神理念和艺术追求。所以从价值观的层面上讲,设计还具有自我实现和审美满足的功能属性 [1] 。

在设计过程中,形式、功能、意义表达的交融是不可忽略的,它们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一件设计作品的成与败。

2.3. 设计的本质

在“实用、美观、经济”的标准论的规范下,囿于自古罗马以来的“坚固、适用、美观”的范式权威,很难根据现实情况和时代变化恰当地调整和增删标准。对设计的美观、实用等情有独钟,定为原则,而对其他涉及人的目的、社会伦理等价值问题则颇感不适,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等设计的相关问题忧心忡忡,但不能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因而,总是将设计研究归入“实用与美观”的讨论之中,希望以简单的、二分的或二者合一的这种研究方式来解释复杂多变的设计现象,或以上述标准、原则为标签,逃避或拒绝对之做审慎的系统的研究 [6] 。沿袭这些知识理论的研究必然会误导新代设计师对于设计本质的理解,同时也将带来设计理论的混乱与设计实践的困惑。

设计的成果表现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产品的外观造型 [7] 。在设计产物的外貌形态和使用功能的背后——设计的本质,是结合各种因素而形成的。我们把设计的功能要求理解为求真,设计的精神内涵理解为求善,设计的形式表达理解为求美,真、善、美即代表了功能、精神、形式,强调了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实用、意义、美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共同保护设计的完整性和协同性。

原研哉言:“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除了设计的经济利益之外,设计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对美的形式的创造和传播、对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适度合理地利用设计资源等 [1] 。从小设计到大设计,从个体性服务到社会性服务,从满足需求到解决问题,设计从未停止为人类提供更文明、更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脚步。

设计的本质是兼容并包,在包含中安排组织事物的秩序性,使其有条理、合理,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发挥设计的社会价值,借真善美之物,谋真善美之事。

3. 研究设计——为何设计

3.1. 设计的根本目的

设计椅子是为了人更舒适地坐着;设计互联网络是为了提高人际交流的便捷性;设计城市是为了让人在大环境中生活地更加美好。因为人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切活动的主导,设计永远为人的需求而服务。在人与人的交互过程中,有摩擦、有碰撞,就会产生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

设计活动的初心是为了解决任何和人有关的问题,小问题、大问题、棘手的、难办的,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这也就要求设计师需要培养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萌芽,解决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实践,二者都在设计的活动体系中,把人作为主体服务对象,在设计中实现统一协调。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就是一件好的设计。

从商业、消费性设计走向合理、宜人性设计,21世纪的新型设计价值观更多地要求设计师们把目光聚集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上。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强调生活的精神价值 [8]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的幸福指数,设计无一例外地都在为当代人与后代人而考虑,最后达到个体和总体的均衡协调。

小我设计面向大我设计,设计的螺旋桨永远在围绕着人而转动。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与人相关的问题、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让人过得更舒适、生活更加有意义、社会变得更美好。

3.2. 设计是一种思维

在原始社会,因为需要人动手创造以满足生活需求,设计被视为一项人力生产劳动。随着文明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脑力的思考为设计注入灵魂,从而把“为生存而设计”转换到“为生活而设计”。为生存而设计是指人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对周遭事物进行改造而为己所用的状态,这里的“设计”是一种生存手段,它更多地包含一种对于设计的被动型参与;为生活而设计,生活不仅仅是生存,还有学习、娱乐、精神享受等等许多拓展性行为,设计变成了一项愉悦的创新活动,带给人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为生活而设计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设计的主动型参与。

时代更迭,设计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人类从被动创造到主动求新的过程,人逐渐把设计发展成一种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思维,学会通过设计构建组合事物的新框架、新体制,对事物进行综合性的整合和改造。正是因为主动、创新,才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美好。设计早已不再是一种生存手段,而是一种生活的思维与智慧。

4. 思考设计——如何设计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用物的主体,人对物的需求是以适应人的尺度、规避可能存在的危险、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来实现物的最大化使用。这更对当代设计师提出要求: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个人的思考来对设计进行改善和更新,最终实现为人服务的根本目的。

如柳冠中言:“我们不能把设计当作生意,而应该是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智’‘慧’,这是中国人的哲学,‘智’,中国人都有。而我们更需要的是‘慧’。‘慧’是什么?节制、反思、定力” [9] 。在当代越发火热的设计市场中,设计往往附带商业属性,设计师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缺乏对于设计方法论的思考,缺乏设计智慧中的“慧”。设计师需要思考的不仅是设计目标定位的人群,更应该是设计将会给我们的国家、整个世界带来的发展,最后基于思考自问之上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设计的思考是一种灵感思维,它不可能凭空而来,是有其知识基础的,也就是说灵感是在已存在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而产生的思维结果。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受到启发而产生灵感。这也就是“科学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 [10] 。

思考是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关键一步,只有敢于质疑设计、反思设计,才能升华设计,将设计作为思维方法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为人服务。设计中的思考是一个构建自我逻辑的过程,学会思考,仔细斟酌,反复取舍,确定好形式、规划好功能、了解表达涵义,将设计以理性的方式呈现。

笔者认为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论是以检验设计成果为目的还是感受设计本身为目的,不能仅靠简单的公式进行推导演论,只有亲身去体验设计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再进行改正和更新。在实践中更要求设计师用多角度思维考虑设计、感受设计,不仅仅是以设计师的角度去参考设计,更需要代入使用者的角度去体验每一项设计,把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放在首位,结合使用专业化的设计知识和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将其实现。

从根本上来说,体验设计将设计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使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相应的人文要求和运用基本的设计法则,同时,设计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5. 结语

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离不开认识设计、研究设计、思考设计的三个阶段,即设计师需要不断对“设计为何”、“为何设计”、“如何设计”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设计行为中贯穿始末。

一切造物活动皆为设计,设计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衡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求设计师培养个人的思维体系和原则方法,最终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

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渐渐变成了设计活动的主旋律,而能否将以人为本的设计谱写成时代的华章还需当代设计师培养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发展良好的设计行为,将设计引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君. 设计价值观和设计社会责任——消费时代的设计伦理教育浅论[J]. 装饰, 2010(5): 104-105.
[2] 刘先觉, 汪晓茜. 外国建筑简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206.
[3] 李砚祖. 设计之仁[J]. 装饰, 2007(9): 8-10.
[4]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ce of Industrial Design (ICSID) (2012) Definition of Design. http://www.icsid.org/about/about/articles31.htm
[5] 李彦. 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6] 李立新. 价值论: 设计研究的新视角[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1(2): 1-3.
[7] 张同. 多级化产品形态开发[J]. 包装与设计, 2002(3): 85-86.
[8] 王建辉. 适度性原则, 人类活动理念的变革与重构[J]. 武汉大学学报, 2005(1): 12-15.
[9] 柳冠中. 设计不是生意, 而是战略[J]. 解放日报, 2019(5): 30.
[10] 高一平. 设计的本质是存在与演化[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 13(7):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