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Viewpoint of Labor
DOI: 10.12677/AE.2023.136585, PDF, HTML, XML, 下载: 224  浏览: 69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雪飞, 张勇明: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曲靖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观影响因素College Student Viewpoint of Labor Influence Factor
摘要: 劳动观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正确的劳动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意义和劳动价值观的认知较为正确,但是在劳动目的和劳动分工的认知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崇尚脑力劳动。多数大学生能主动参加劳动,但是在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方面,以及诚实、守法、生态劳动等劳动信念方面都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对大学生劳动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大学生劳动观的教育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labor affects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labor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a correct concept of lab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relatively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values of labor, but there is a utilitarian tendency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labor purposes and division of labor, advocating for mental labor. Most college students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abor, but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education in terms of labor spirit such as diligence, thrift, struggle,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as well as labor beliefs such as honesty, law-abiding, and ecological labor. Factors such a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alues. Conducting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alues requires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se factors.
文章引用:陈雪飞, 张勇明. 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690-369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85

1. 引言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正确的劳动观能引导人们树立对劳动的科学看法和观点 [1]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对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与全面部署,并且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劳动观教育。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经济主体的多样性、价值观选择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等对大学生劳动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诸如:“啃老”、懒惰、劳动功利化、歧视体力劳动者、超前消费的现象,多数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淡薄,缺乏劳动的习惯 [2] [3] 。大学生劳动观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对大学生劳动观进行教育和引导。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师范院校大学生1057人,其中男生183人,女生874人,大一191人,大二312人,大三280人,大四274人,城市208人,乡镇223人,农村626人,文科类612人,理科类267人,艺体类178人,独生子女149人,非独生子女908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劳动观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态度与习惯、劳动精神、劳动信念以及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因素等方面。问卷发放采用问卷星在线做答提交。

3. 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劳动认知现状

劳动认知是对劳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是劳动观的基本组成成分,在劳动观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在劳动意义、劳动价值观、劳动目的、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认知。

在劳动意义认知上,如果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归为认同,87.5%的大学生认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80.5%的大学生认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84.7%的大学生认同“劳动可以实现人类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劳动价值观认知上,87.4%的大学生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劳动意义和劳动价值观有比较正确的认知 [3] [4] 。但是,大学生对于“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认同要低于其他几个观点,有近20%的大学生不那么认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劳动目的认知上,对于问题“劳动主要是为了”,47.9%的同学选择“赚钱”,52.1%的同学选择“促进自身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对劳动目的的认知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倾向。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我们又进一步设计了“家务劳动耽误学习”的题目,虽然有62.1%的同学选择“不认同”,但是有高达23.8%的同学选择“中立”,14.1%的同学选择“认同”。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会耽误学习的思想。对于问题“您认为在大学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的回答,有83.2%的同学选择“积累工作经验”,76.3%的同学选择“丰富课余生活”,74.3%的同学选择“多一种生活体验”,60.5%的同学选择“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54.8%的同学选择“扩大社交范围”,54%的同学选择“实现个人价值”,53.4%的同学选择“能够学以致用”,50.9%的同学选择“能赚点生活费/零花钱”,8%的同学选择“好玩,打发时间”。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工作积累经验,丰富课余生活,也就是为了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在劳动分工的认知上,95.5%的同学都认同“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当被尊重”。但是,在另一道题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选择上,43.8%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37.2%的同学表示“比较认同”,16.8%的同学表示“中立”,2%的同学表示“不太认同”,0.2%的同学表示“非常不认同”。调查结果说明,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但内心还是认为从事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级”的思想,这一点从另一道题目“假如毕业时,暂时还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现在有一份以体力劳动为主、报酬一般的工作岗位,您也符合招录条件,您的态度是”的回答中也得到了印证。有45.5%的同学选择“乐于接受,踏踏实实地干”,43.6%的同学选择“勉强接受,先干着再找其他工作机会”,4.2%的同学选择“不能接受,继续找工作”,0.6%的同学选择“不能接受,不找工作了,创业或为创业做准备”,4.4%的同学选择“不能接受,不找工作了,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1.7%的同学选择“其他”。从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愿意从事体力工作,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想要找一份更轻松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于劳动分工的认知还存在问题,一方面认为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另一方面又认为脑力劳动高人一等,体力劳动受制于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劳动意义和劳动价值观的认知较为正确,但是在劳动目的和劳动分工的认知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崇尚脑力劳动。

3.2. 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现状

劳动态度就是人们对待劳动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4] 。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是对劳动认知的直接反映。为了了解大学是否主动劳动,热爱劳动,我们设计了题目“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有46.7%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30.6%的同学表示“比较认同”,17.5%的同学表示“中立”,4.4%的同学表示“不太认同”,0.8%的同学表示“非常不认同”。结果表明,超八成大学生认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认可“不劳而获”的思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为了学习而不做家务也无可厚非”的问题,65.5%的同学表示不认同,20%的同学表示中立,14.6%的同学表示认同。数据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因为学习而不做家务。这可能与父母的教育和行为有关,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多的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自己主动承担家务,不让孩子,或者允许孩子不做家务。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家劳动的情况,我们设计了题目“你在家会主动干家务劳动吗?”,有42.1%的同学选择“总是会”,41%的同学选择“经常会”,15.7%的同学选择“偶尔会”,1.2%的同学选择“很少会”,没有同学选择“不会”。结果表明,超八成的大学生在家经常会主动做家务。对于问题“您在家做的主要劳动有哪些?”学生的回答中,选择“扫地、拖地类”的最多,占91%,其次是“整理房间类”、“洗衣服、洗鞋类”、“炒菜、做饭类”,各自都有八成以上的同学选择。另外,选择“照顾弟弟、妹妹”的占43.3%、选择“干农活”的占40.2%。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家做的家务绝大多数是比较简单的扫地、拖地类和整理房间等自我服务类家务,对于干农活的同学不是特别多,虽然调查的学生中有59%的同学来自农村,21%的同学来自乡镇。当问到“寒暑假,您在家中的每天的劳动(主要是家务劳动、农活等体力劳动)时长?”,选择“120分钟以上”的同学占28.3%,其次是选择“31~60分钟”的占23.7%,选择“十分钟以内”的占3.8%,说明多数大学生在家劳动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对于问题“在校期间如何处理穿过的脏衣服?”,59.3%的同学选择“自己手洗”,16.7%的同学选择“宿舍洗衣机洗”,23.8%的同学“选择付费洗衣机洗”,没有同学选择“攒着带回家让父母洗”,0.2%选择“不洗扔掉”。可以看出,随着宿舍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用洗衣机洗衣服。对于问题:“在校期间如果发现寝室较脏乱,又没轮到你负责值日,你会”的回答中,0.1%的同学选择“抱怨”,2.3%的同学选择“视而不见”,40%的同学选择“提醒值日同学大扫”,19.4%的同学选择“邀请同学一起打扫”,38.2%的同学选择“自己主动打扫”。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同学愿意主动打扫宿舍卫生。对于问题“在校期间,您平均每天整理宿舍内务的时间是”的回答,58.4%的同学选择“10~30分钟”,18%的同学选择“10分钟以内”,16.7%的同学选择“31~60分钟”。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学校整理内务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对于问题“在校期间,您参加的较多的社会劳动实践是”,86%的同学选择“志愿者活动”,76.3%的同学选择“打扫教室等公共卫生活动”,39.6%的同学选择“学生干部、社团、学生会等活动”,27%的同学选择“公益活动”,14.3%的同学选择“校外有偿兼职活动”,14.5%的同学选择“校内勤工俭学活动”。从调查结果看出,超八成的大学生都有参加志愿者活动,而且比较多,但是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不是很多,另外,除了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参加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打扫教室等公共卫生活动,其次就是参加学生干部、社团、学生会等活动,参加有偿兼职和勤工俭学的同学只是少数,这可以能与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还有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有关,大多数学生不需要通过兼职或者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资助自己上学,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学校开展的一些公共活动为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劳动态度上,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主动参加家务劳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认同“不劳而获”的思想。在劳动习惯上,多数大学生在家会主动参加与自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务劳动,在学校主要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3.3. 劳动精神现状

劳动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意志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关于劳动精神的调查,我们主要从劳动精神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这几个方面来调查。

针对勤俭的调查显示,93.7%的大学生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表示认同。具体来说,6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26.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认同”,5.9%的大学生表示“中立”,0.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太认同”。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应当秉持勤俭的劳动精神,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中立和不认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一些大学生开始逐渐淡化了勤俭节约的精神。

关于奋斗的观点,我们设计了“现在已经实现小康社会了,不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了”的问题。5.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5.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认同”,4.7%的大学生表示“中立”,26.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认同”,57.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认同”。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奋斗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不需要奋斗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于从前的大学生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不缺吃、不缺穿,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缺乏奋斗的观念,需要警惕。

在创新劳动方面,大学生对“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新方法、新思路”的认同方面,33.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4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认同”,22%的大学生表示“中立”,1.6%的大学生表示“不太认同”,0.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认同”。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会积极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还不太会使用创新思维。

针对奉献精神的调查显示,接近九成大学生对“愿意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扶贫、支教、心理咨询、保护环境等)”,其中,54.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3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认同”。公益劳动包含了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公益劳动是不计报酬的劳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的劳动,集中体现了奉献的劳动精神 [4] 。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具有奉献的精神。但是也有大约1%的受访大学生不太认同公益劳动,大约10%的受访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可见,部分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问题“当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发生冲突时,我愿意放弃有偿劳动去做公益劳动”,只有60.6%的同学表示认同,5.9%的同学表示不太认同,1.8%的同学表示非常不认同,保持中立的比例高达31.8%。这一组数据表明,新时代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他们却犹豫了,一些大学生倾向于考虑个人的实际利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进一步加强 [4] 。

3.4. 劳动信念现状

劳动信念是劳动伦理的要求,是劳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关于劳动信念,我们调查了诚实劳动、守法劳动和生态劳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诚实劳动的认同方面,对于问题“您相信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吗?”,32.9%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34.4%的同学表示“比较认同”,24.7%的同学表示“中立”,6.3%的同学表示“不太认同”,1.6%的同学表示“非常不认同”。此问题表明,超六成的大学生能够认同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关系,认同诚实劳动。但社会上出现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认同付出与回报的正向关系。为进一步测试大学生对待诚实劳动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您是否同意给偷税漏税明星一次复出的机会?”66.7%的大学生表示不认同,20.2%的大学生表示中立,但是仍然有13.1%的大学生表示认同,这个问题表明,大学生容易受自己的情感和喜好影响,面对一些事情缺乏原则,诚实劳动的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关于守法劳动的认同,大学生对“劳动过程中应自觉遵守法律关于劳动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的认同率达到92.4%;对“是否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一问题,21.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37.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33.6%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准”,7%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了解”。调查显示,大学生守法劳动的意识较强,但是对劳动法律法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还不是很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法律知识教育。

关于生态劳动的认同方面,我们设计了“您是否赞同‘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说法?”的问题,45.9%的大学生表示认同,35.6%的大学生表示中立,只有18.5%的大学生表示不认同。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过分估计了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没能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缺乏劳动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理念,今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劳动理念培养。

4. 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因素分析

4.1. 家庭教育因素

4.1.1. 父母的劳动观念

在“您认为,对您劳动观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多选)”的问题中,学生回答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父母(86.3%)、学校教育(71%)、社会风气(44.3%)。当回答问题“在您看来,您更愿意接受下列那种形式的劳动教育”,63.2%的同学选择“向家长学习,从小参加家务劳动等”。调查数据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劳动观影响最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劳动观的教育是影响孩子形成劳动观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有正确的劳动观,孩子也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反之,如果父母的劳动观有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形成不正确的劳动观。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育,忽视了劳动教育 [5] [6] 。一些家长受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找一份“体面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他们还会把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灌输给孩子,经常把“不好好学习就去干苦力”挂在嘴边,使孩子从小认为体力劳动就是卑微的。正是因为一些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就包含了脑力劳动高人一等,而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思想,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劳动分工,崇尚脑力劳动。

4.1.2. 父母对孩子参与劳动的态度

父母对孩子参与劳动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在问题“父母对您是否参与劳动的态度是”的回答中,22.9%的同学选择“要求你做”,66.4%的同学选择“鼓励你做”,5%的同学选择“只要把学习搞好,家务做不做都可以”,6.5%的同学选择“没有要求”,1.1%的同学选择“无所谓”。数据显示,当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否参加劳动没有什么要求,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让孩子干家务,只要专心学习,有好成绩就可以了,这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干家务会耽误学习”的思想,不能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意义。

4.2. 学校教育因素

4.2.1. 相关教师劳动教育理论专业素养不够

针对“哪些老师讲解过关于劳动理论教育内容?(多选)”的问题,调查显示,76.3%的大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师,50.3%的大学生选择专业课教师,72.3%的大学生选择辅导员和班主任,18.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目前高校大部分劳动理论教育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几乎没有劳动理论教育的专任教师,并且很少有高校组织从事劳动理论教育的相关教师进行劳动理论知识的培训,这些情况导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理论教育方面缺乏并且不够专业 [7] 。

4.2.2. 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脱节

当前高校劳动观教育内容主要穿插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教材之中,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化特征,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生活的联系 [8]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很少讲解关于劳动观的相关知识。针对“在哪种场合老师讲解过劳动观相关知识?(多选)”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在劳动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教师讲解关于劳动观相关知识相对较少。数据说明,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只是进行实践,忽视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进行劳动观教育,将大学生所学劳动观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分离,劳动观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忽视了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和价值的需求。与学生社会劳动实践相脱离的劳动观教育不能及时地解答大学生在劳动认知方面存在的疑惑与偏差,劳动观教育内容理论化、教条化,无法使大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行动的外化以及劳动情感的升华 [9] [10] 。

4.2.3. 劳动教育评价单一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劳动观的评价主要还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往往通过考前死记硬背,应付了事,导致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考查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行为表现是否表里如一 [6] 。当前高校劳动观教育评价主要是停留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及劳动表现,未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也未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因此,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的在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4.3. 社会环境因素

4.3.1 .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不同岗位、行业待遇和差距较为明显,比如有些明星、高管等收入过高,而一线工人、科学家、农民等收入过低,少数的贪官污吏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勤劳致富、劳动光荣、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等正确劳动观产生怀疑 [4] 。在被问及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对“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看法时,50.8%的大学生表示认同,35.9%的同学表示中立,只有13.3%的同学表示不认同。可见,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是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重要因素,这可能也是许多大学生宁愿留在大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农村的重要原因。

4.3.2 . 科技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被科技替代人工劳动的现象。无人超市、机器人送餐、各种自助柜员机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劳动岗位取消,员工被裁。科学技术对大学生劳动观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从正面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使他们的价值观能够适应社会,具有时代性特征,比如对科技的崇尚,对创新的向往,对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都有益于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使大学生产生科技万能、科技至上的思想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度肯定、依赖现代科技的思想倾向,存在脑力劳动地位高于体力劳动、劳动的作用与意义日渐消亡等错误观念。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基层劳动工作,认为这样的工作工资低还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出现“慢就业”现象,宁愿在家待着准备考研或者考公务员,也不愿意从事基层的体力工作。

4.3.3 . 网络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不断出现的直播热、网红热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树立 [11] 。现如今,一些人通过拍摄一些短视频就能获得非常可观的收入。因此,不用辛苦奋斗、不用付出辛勤的劳动,拍拍视频就能“一夜暴富”的言论和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也试图寻找“一夜成名”的致富捷径。新时代大学生本身抗诱惑能力较差,再加上“网红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一些大学生开始质疑劳动的意义,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的意识减弱,寄希望于寻找一些发财致富的捷径,并对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观念也表示怀疑。

基金项目

本文为曲靖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ZX014),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FJC22002),2022年度科技创新联合专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及就业指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KJLH2022YB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房金秋.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 2019, 4(7): 117-121.
[2] 李晓琪, 王海成.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路径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22(2): 32-37.
[3] 郑银凤. “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 李文俊.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21.
[5] 黄绍绪. “00后”大学生劳动观现状、问题及其教育引导研究[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3): 8-12.
[6] 张哲.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问题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1): 106-108.
[7] 李月.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培养研究[J]. 沈阳干部学刊, 2021, 23(2): 55-57.
[8] 李超, 李贞, 郭敏. 当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 教育观察, 2020, 9(21): 9-10+21.
[9] 刘俊.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3(6): 29-35.
[10] 徐莹.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初探[J]. 河南教育(高教), 2022(2): 42-44.
[11] 张双英.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培育的高校维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