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及其当代价值
On Marxist People’s Health Concep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3.12617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爱龙: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人民健康Marx People Healthy
摘要: 人民健康关乎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是国家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之一是重视人的健康,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对健康问题进行阐述,但他的著作中包涵着丰富的健康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优先发展人民健康,积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探析马克思主义健康观的理论前提与基本内容,对持续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实践于新时代的深层次纵深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究意义。
Abstract: People’s health is related to people’s happiness,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of Marxism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human health. Although Marx did not directly elaborate on health issues, his works contain rich health ideas. In the new era,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priority of developing people’s health and actively implemented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and basic content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healt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for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people’s health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金爱龙.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6): 1050-105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6179

1. 引言

身体健康是开展任何工作的前提之一,健康是人民生存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厘清马克思主义健康观,需要构建理论基础,辅之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内容,加以融会贯通。人民健康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每时每刻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加快构建“健康中国”,明确在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健康国家。

2. 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思想溯源

理顺、缕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健康之概念是分析与探究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前提矢量,根据唯物史观的叙述语境,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而健康便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健康。围绕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健康,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研究所采撷的思想理论成果,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关爱人”的思想,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资本”论断,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论析。

2.1. 哲学:人的关爱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坐而论道的学者,而是革命家,他们针对社会问题,聚焦人类幸福,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马克思用理论来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恩格斯则把现实凝练成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社会实践的复杂图景中,传统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资本剥削和劳动力压榨,击碎了工人对健康有序生活的美好愿景,换言之,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严重威胁了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工人的身心健康给予关怀。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生活场域的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行为主体,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进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关键支撑,即健康的身体是有序进行再生产的实践基础、健康的精神则是充分发挥能动性以改造内在与外在世界的精神支撑。据马恩的叙述语境,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称得上总体的人,他们可以在物质世界发挥能动性创造出满足内在需求与外在需要的物质。在深入阐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恩强调,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在现实世界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将衣食住行的问题解决,而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这些要素将得不到满足,历史就不能向前推进。在马克思看来,以唯物史观分析探究人的本质时,理应聚焦于关心、关爱现实生活中对人之健康,理应将人之健康作为一切历史活动的出发点。

2.2.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资本

生产力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基础性力量,即是以人为能动性行为主体,基于对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能动性认识,进而能动的改在内在世界、改造外在世界的物质能力;也是以人为主体,通过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再生产、精神资料生产及其再生产的物质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成为了最活跃的因素,对于物质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而言,具有关键效用与不可替代的功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图景,历史具有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性,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要通过人这一能动行为主体的实践来呈现,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能力变革性的变迁息息相关。但是,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即人一旦受到资本家的资本剥削与生产力压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便会扭曲成物与物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便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劳动物品的附属品,人便会受缚于现实生活中的“物与货币”,其身心的健康有序发展愿景便会幻灭。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生产力与资本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抛却了人的本质与人的内外需求,“即人本身片面化”了 ‎[1] 。资本使得人沦落为资本家扩大生产与再生产的“工具”,人生理机能的维持与健康状况的关切被忽略。“保护健康,就是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 ‎[2] ,但是,资本家们生产和再生产实践为资本的增值逻辑所支配,人处于从属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为此,马克思强调人的真正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预警中是难以彻底实现的。只有当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处于正常且得到保障的时候,人才能作为生产力的主体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3. 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主体

马克思强调“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则进一步揭露并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丑恶样态,指出资本家就是在不停的压榨工人来获得利润。在生产过程中,无产者的生活条件得不到良好的改善,他们在劳动的同时,资本家不断剥削无产者的剩余价值,对无产者的健康产生的极大的危害,他们是资本家获得利润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在本阶级的范围内没有机会获得使他转为另一个阶级的条件” ‎[4] 。在资本主义不断扩大生产与再生产规模的历史进程中,无产者只能通过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存活,具体体现为现实生活空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生产机制与活动模式的对立与激化。因此,在资本剥削和劳动压榨截然交织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有序健康生活无法得到切实关切与保障,工人阶级长期束缚于工时最长却待遇最差、负担最重福利却最少的泥潭。工人阶级若想要挣脱泥潭,解放自我,就必须成为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拥有最革命的意识。而社会革命的基础便是拥有较为健康的体魄,换种角度来看,健康不仅是维持生产的前提,更是革命的本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聚焦于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围绕现实生活空间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作为价值旨归。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解释卫生健康问题,但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理论的过程中会涉及人类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卫生健康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基本内容可罗列如下:

3.1. 健康是劳动力没有损耗的自然状态

马克思认为健康不仅是排除疾病,更是人的精神层面保持持续正常的外显样态。“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如果劳动者的价格降到这个限度……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 ‎[5] 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这一恶劣的现实情境极为严重,导致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以至于身心健康也并没有得到满足。马克思对工人的健康问题慎重其事,面对工人的困苦状况,指出工人阶级的健康应当是身体与精神上的饱满、健康、正常的状态,这与当时无病即健康的观点无疑是一种超越。

3.2. 健康与社会发展相关联

健康从来不只是一个人自身的问题,更应当是每个民族和国家在不断发展中所要严肃对待的课题,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程度对社会整体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止境的剥削相当于给工人阶级创造了慢性自杀的条件,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破坏。既而我们可以推导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对工人阶级的身体、精神健康带来损害。这种健康的伤害导致无产阶级失去了健康权益,进而对人口的素质变化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有增无几的人种退化” [6] 。 ‎ 以经济学视角对此进行探析,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物质资料的有序生产与再生产,其能动性行为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 ‎[5] 马克思指出,“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 ‎[7] 因此,资本家进行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的同时,给工人的生理机能与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戕害,束缚了社会的深层次健康有序发展,相反,社会的发展状况又对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产生影响,进而个人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波及。

3.3. 健康强调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健康问题的研究不止于抽象的讨论中,而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考察与思考。首先,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行考察。生活中,资本家给予工人的住房环境是“潮湿的”、“空气恶浊”的,不是“下面冒水”,就是“上面漏雨”,衣物“是坏的、破烂的或不结实”,食物“是劣质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 ‎[4] 。工作中,资本家掠夺了“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 ‎[3] ,逼迫工人每天进行“12小时以上的劳动”,“损害工人的健康,使他们早衰早死” ‎[3] 。在关注工人阶级的身体健康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工人的精神健康进行了考察。恩格斯指出“这个社会使他们产生最激烈的情绪波动……人们像追逐野兽一样追逐他们,不让他们得到安宁,不让他们过平静的生活。” ‎[4] 。据此,马恩强调,工人阶级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是难以维持正常的身心健康的。面对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医疗资源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以及如何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医疗服务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马克思坚持医疗的福利性质,对资本主义“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它出钱招雇劳动者……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8] 的行为不置可否,即反对将医疗过度的置于商业环境下。在马克思所勾勒擎画的理想社会中,人们应当是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工作与生活和谐稳定的集体。

4. 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健康依旧跟人们休戚相关,它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步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有不可忽略的效用与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健康理念的基础上,多次就人民健康问题进行论述,为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智慧。

4.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建设健康中国

以往的时间里,毛泽东在卫生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了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揭起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代表的群众性卫生实践的旗杆并取得卓越成效。这是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健康领域将人民主体性贯彻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证明了在卫生健康领域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是很有必要的。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依旧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在健康事业中的主体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一步推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的战略主题。一方面,这一主题深刻阐释了在人民健康的发展视域下,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向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一主题阐明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共建是共享的必然要求、共享是共建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国家竭尽全力,把人民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强调“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9] 在新时代,要把挡在人民健康权益面前的障碍清扫干净,以经济发展促进健康事业的稳步前进,确保人民健康权益的真实落实。这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健康观在当代的准确展现,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表现。

4.2. 注重整体性,树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

在历史岁月里,我国国民的亚健康状态被西方国家所诟病,国民承载着“东亚病夫”这一侮辱性的称呼,这促使毛泽东改变旧社会“东亚病夫”与新人间的关联,将国民身体素质抬上新高度。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积极打造具有强健体魄的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民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又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创造性地建立了赤脚医生模式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其他国家的健康事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内国际形势正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人类“近距离”交流,国家间的沟通协商不断增强,人类健康方面也因此受到关联性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危害人民健康的因素已消失,通过总结反思,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共卫生安全是没有国家、民族界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 [10] 。 ‎ 面对突如其来的卫生安全危机,秉承独自解决的观念已经不符合实际,只有深化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卫生秩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危机。实践证明,人类必须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协商,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突发性卫生事件。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结合中国化的健康观,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加快全球间的交流合作。面对2020年的疫情“大考”,中国采取积极、公开、交流的方式处理疫情,与世卫组织和他国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主动向世界各国公布国内的相关数据,竭心尽力地为缺少资源和技术的国家提供帮扶。这彰显了中国是“健康促进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践行者” ‎[11] ,中国始终将团结合作发展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自己的使命。

4.3. 促进国民形成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变化,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积淀,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人民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要求物质生活高质量,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在健康方面,人民的需求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健康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更追求更良好的健康服务和绿色的健康环境等。然而,依据目前市场所提供的活力,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任重道远。同时,新时代中人民健康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道德、社会及精神等,其中涉及领域不乏经济、教育、卫生等。党和政府需要把握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所遇困境,积极对健康认识更新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卫生、大健康” ‎[11] 的理念。

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中,“大卫生”为思想体系,“大健康”为思想导向,二者统一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中。“大卫生”要求发展卫生事业要切实与人民生活卫生相联系,保障食品安全卫生,发展绿色健康的社会环境,建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大卫生”局面。“大健康”要求掌握人在社会领域的健康环境动态,贯彻社会生态健康与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个体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与道德健康相统一,只有人民得到健康权益,社会健康才能稳步前进。与此同时,社会健康又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二者内在统一于“大健康”的环境下。“大卫生、大环境”理念旨在结合新时代的包涵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健康身心等多元内在统一的健康发展格局。

5. 结语

纵观历史发展,作为生产力要素中占主体地位的劳动者,其身心健康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形成与发展的路程中,认识到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如今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发展,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推进医疗卫生工作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健康问题进行了多次论述。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贯彻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则,带领全国人民渡过难关,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关心。虽然当前我们仍面临甲流等医疗卫生事业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将克服一切卫生“大考”,中国人民高质量的健康需求也将得到满足和实现,世界人民最终会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解放战争时期苏北解放区医疗防疫工作研究”(项目编号:KYCX22_0853,主持人:金爱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十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06.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2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五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71, 491, 292.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72, 411.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01, 88.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7]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0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4.
[9]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 人民日报, 2020-01-26(001).
[10] 习近平. 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N]. 人民日报, 2020-05-19(002).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