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共同体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其本质是“自由人之间的和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将“建立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苏联共产党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共同体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以此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发展逻辑
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等人的时期,直到马克思时期,共同体思想才开始体系化,但马克思在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完整的论述过他的共同体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梳理中可以发现,其共同体思想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构成: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马克思有关于“真正共同体”的认识,是他在批判总结前人相关思想,加之他对现实深入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他对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表达。
2.1. 自然共同体
自然共同体存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生产力低下导致他们难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伤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维持自身与同伴的生存,人类开始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生产生活,在这个集体中,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以集体的共同力量来应对各种问题。马克思认为这种早期的集体是被动形成的,是对自然的妥协,他的形成是出于一种自然的选择,因此马克思将这种共同体称之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即自然共同体。
由于人们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对抗外部的侵害,在自然共同体中,这种依赖关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去理解:首先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此种依赖体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自然界的物质资料,如果失去了这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其次是人与人的依赖,此种依赖就是指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联合起来,互帮互助才能以一种联合体的力量去应对来自各方的侵袭。最后是人对共同体的依赖,共同体与人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共同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只有在共同体的保护下才能够实现个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
2.2. 虚幻共同体
关于虚幻共同体的定义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时代背景的,马克思定义为虚幻共同体,并不是说这是想象中的、没有出现过的共同体,而是由于这种共同体并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无法让共同体内的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体内的成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致使了虚幻共同体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形式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加速了虚幻共同体的发展,让这个时期的共同体并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宣言。
在马克思的虚幻共同体思想中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能给其成员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相反,虚幻共同体会成为其成员发展的阻碍。但在虚幻共同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发展、不能获得自由,只有那些统治阶级才能够获得自由,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主要可以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主要就是靠压榨劳动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得利润,无产阶级主要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充斥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2.3. 真正共同体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所体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1] ,从这一论断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想要去消除共同体内部的矛盾,从而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要想实现真正的共同体,需要做到两点:一方面是消灭分工。早些时候,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代表先进生产力,对生产方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工本身不带有任何的意识形态或阶级属性,但是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让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阻碍,所以,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与真正的共同体不能共存。另一方面是消灭阶级。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产生了阶级,阶级又随之带来了阶级斗争,国家就是阶级斗争不可调节的产物。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人的全面发展起阻碍作用。马克思所阐述的真正的共同体不像国家那样,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真正地代表了共同体成员的根本利益。所以,要建立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就必须消灭阶级斗争和国家。
3.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具体阐发
唯物史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于“真正共同体”的阐发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真正共同体”的概念阐发
“真正的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存在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或一种抽象的群体,是一个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人可以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在马克思看来,“真正共同体”与之前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自由王国”可以等同起来。
3.2. “真正共同体”的历史阐发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分界线,其“真正共同体”思想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在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时期,马克思关于“真正共同体”及共产主义的思想就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唯物史观建立创立以后,马克思认为“真正共同体”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
3.3. “真正共同体”的特征阐发
“真正的共同体”扬弃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的依赖性、自发性、虚幻性等,真实性、共同发展性是其应有的基本特征。在这个共同体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个体是一个独立且自由的个体,不受任何的奴役与支配,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3.4. “真正共同体”的主体阐发
马克思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把社会的主体看作是真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在“真正共同体”内存在的人也是现实意义的人、是自由的人,同时也包括那些从异化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自由个性”的真实个体。
3.5. “真正共同体”的原则阐发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存关系和物的依存关系依次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真实共同体”里,劳动产品丧失了其交换价值的性质,而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从对物质的依存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形成了以物质为基础的自由结合关系,这是“真正共同体”的内在原则。
3.6. “真正共同体”的所有制阐发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 [2] ,虚幻共同体由此而生。“真正的共同体”既是对以往各种共同体的积极扬弃,也是对以往私有制的积极扬弃,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构成其所有制基础。
3.7. “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方式阐发
在人本主义阶段,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的扬弃和类本质的复归视作“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方式。创立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是私有制的根源,私有制才是异化的根源。基于此,他从生产力高度发展、交往普遍化、私有制和分工消亡、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论述了“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方式 [3] 。
4.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持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并且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的新型特色外交,对内而言,给各民族提供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对外而言,帮助我国树立爱好和平、互帮互助等国际形象,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胸怀和大国担当。
4.1. 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观描述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其成员能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弘扬,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和谐,关键在于其社会矛盾是否能够避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民主的观念,还需要法治观念的加持,这不仅让公平公正得到了落实,还进一步让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团结互助、诚信有爱的集体,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和个体与自然之间有做到了和谐相处。维护好社会的和谐,不仅能够站在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角度上,还能够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受到推崇,和谐社会能够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综合实力也能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国家应对国内外的风险和不可抗因素的能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和谐社会还能够将人民群众聚集在一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能让人民群众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围绕国家、人民的发展所提出的,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说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完全一样,而是在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等不同特征的国家中去追求共同的发展、承担共同的责任 [4]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正是这样的多元化国家特色才构成了一个集体,但是这样的多元化伴随着各个国家的发展也显现出各种问题与矛盾。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发挥出了作用,面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然后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面对世界的发展我们都有义务去参与,而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主导。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和未来社会理想的科学设想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它超越了以往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体”一词并不能从它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而只能从它同作为个体的“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联系这种抽象关系中产生出来。在人类的全部社会历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从一种社会关系发展为另一种社会关系,即从阶级关系发展为阶级关系、阶级对立、阶级合作甚至阶级斗争的关系,而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共同体”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5] 。
目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正在全力奋赶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目标、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更加明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其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但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霸权主义的威胁、新冠肺炎的侵袭等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满困难与艰辛。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都是各国所共同追求的,站在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被各国所选择。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各族人民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