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学习阶段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接受的系统性学习阶段,是思想、认知逐渐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现阶段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内容和形式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体系有待完善,未能适应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等问题。因此本文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对策,以期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Abstract:
The stage of college study is the stage of systematic learning that students accept before entering society. It is a stage in which thoughts and cognition gradually mature and stabiliz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lth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t this stage, there are still some deviations between the content and form and the reality, the system needs to be perfected, and it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z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 [1] 。党的二十大以来,提出了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呈现出多终端互联、发布方式便捷化、信息传播虚拟化等特点,大学生获知新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会呈现出愈发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3] [4] 。而高校学习正是大学生思想、认知逐渐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早有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5] 。通过思政教育这一主渠道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提升人的思想素养,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积淀为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和作用;同时外化于形,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有社会担当、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6]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决定着自身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有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不同。作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的目的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重视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最终营造一个讲文明、有素养的良好社会氛围。即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将理论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深化的效果,其价值通过内化的道德素养和外化的行为举止展现出来,真正做到思政教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遵循了相关哲学认识论中对实践作用的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在不断地探索中得以实现。” [7] [8]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虽然思政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并与其相适应。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对社会现实的探索仍属于表层化研究 [9] 。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思政教育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思政教育置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这是肯定了思政教育作为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 [9] 。同时,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根据社会发展进行改进,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革,思政教师必须舍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将思政课堂的主导地位归还给学生,而教师由知识传输者改为引导、辅助、纠错的角色,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精神。在提升学生探索能力与信息整合分析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其思政素养与社会认知的不断完善,为自身的学习生活提供良性指引 [8] 。
并且,随着网络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源,并且平等的拥有话语权。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师生间的交流产生不顺畅的现象 [10]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交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容易,并能实时获取到学生反馈。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却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与老师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必须抓住学生心理,得到学生的信任。或者主动与学生联系,建立联系关系,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11] 。
目前,虽然出现很多网络平台,但是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服务意识较淡薄,有些只是发布公告通知的专栏,没有创新和吸引同学眼球的栏目推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未与时俱进,缺少思想政治方面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 [12] 。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不正确的观念、虚假的信息,混淆视听,影响着大学生心智和思想的形成,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仍任重而道远。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2] 。
4.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4.1. 思政教育贯穿教学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13] 因此,不仅在思政课程学习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输送,课程思政中更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相较于学科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言,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过硬,更需要思想政治觉悟到达一定的高度,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例如文史、艺术类课程教学中直接呈现思政内容的教学素材较多,如部分小说、诗歌、散文和论述文,部分史料、评述等。教学时,专业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和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愿所行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政教育要素往往蕴含在教学素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导入新时代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去拓展、解读和领悟 [14] 。自然学科课程中的内容本身往往不存在思政教育要素,比如公式、定理,科学现象等。教师要挖掘承载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传达、渗透、熏陶、内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数学中的“曲率”,不是简单地在黑板上画一条曲线而是通过呈现我国科技成就、传统节日、艺术作品、古代建筑中“曲线”的要素,学习“曲线”的数学知识。将学科知识学习和文化认同结合在一起,于“无”中生出“有”。要让专业课程学习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让思政为学科注入灵魂和活力,让学科和思政有效融合。探寻有效的课程思政方法,增强思政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性和理论性 [15] 。
4.2. 针对学生需求开展思政教育
现如今,高校教学课程中都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程,然而在面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级、性格、兴趣、专业等特征,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加强什么,明白学生的内心真正诉求,以便于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低年级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优秀人物事迹学习等活动,通过学习感受榜样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可以开展就业、择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例如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开展一些体育精神、体育强国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类学生在日常训练和学习中可以开展红色文化融入艺术表现形式中等。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形式,例如展示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社会事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知识,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4.3. 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建设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原封不动照搬到网络平台上,要挖掘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内容,比如抗击疫情、扶贫攻坚、国际形势与政策等相关的思政素材,让学生能从中引起共鸣;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校要学会利用特殊的节日契机开展思政工作,例如可以在五四、国庆期间开展主题活动等,从而达到强化爱国的情怀。积极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只拘泥于常规的载体方式,要学会利用新兴平台。例如利用线上会议开展主题班会等,采用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形式,以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根据网络的虚拟性、不确定及一些外来思潮的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进行精准、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送,并及时监测学生网络舆情状况,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舆论,教会学生甄别信息,正确对待网络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 结束语
思政教育是国家、社会培养高质量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学科,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时代使命,其关键任务在于要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储备人才和未来栋梁,理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学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对其逐步渗透,引至正确的轨道。在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面,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学会创新,用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不断进行思政教育理论输送,形成大学生正确、稳定的观念和认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