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步入新时代以来,在我国民族关系出现新情况、国家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问题和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大科学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刻阐述,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关注,并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性(朱西括,2021)。与此同时,该命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深厚兴趣和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不仅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宏观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而且对其培育策略和实践路径进行了微观探讨。
当前,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点体现在文化认同、民族团结、历史认同等方面,但相当部分学者把侧重点放在“文化”“政治”“历史”等相关的“认同”方面。诚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注重对外部社会大环境的营造,也需要关注个体在面临各种价值观念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定;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则会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生活中,人们会根据和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来形成彼此间的态度、评价和行为决策;而民族心理距离是心理距离在民族之间的概念引申。研究表明,民族心理距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朴政君,胡立,2021)。作为各族优秀青年的代表,大学生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力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树立起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了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议的话题之一。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笔者通过对民族心理距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的出心理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作用,结合大学生在民族心理距离方面的具体行为和表现,进而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来进一步缩小该群体间的民族心理距离,不断增进其心理认同和心理相容,将会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持续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民族心理距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分析
2.1. 心理距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距离概念是指两个物体在空间上相隔的长度,而上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采用单一的客观标准去界定美会排斥很多丰富多元的美感事物,为此,他从美学视角出发提出了“心理距离说”,指出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就是心理距离(Bullough, 1912)。该理论初步描述了心理学上令人舒适的安全距离和范围,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98年,经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调研后,雅科夫·托普和尼拉·利伯曼进一步阐述了“心理距离”的概念,并形成了解释水平理论(Liberman & Trope, 2008)。该理论认为,人们所感知到的他人或事物的心理距离越近,对其描述就会越具体;反之,当心理距离较远时,人们对其描述就会越抽象。“密者心理距离近,疏者心理距离远”,心理距离广泛存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基于对不同距离的人或事物人们就会产生对应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即心理距离效应。该效应也会对个人的认知判断、情感体验和行为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心理距离的维度及其关系
由于心理距离涉及因素比较复杂,解释水平理论以此时、此地、确定的个体经验为原点把心理距离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四个维度(Trope & Liberman, 2010)。
时间距离指的是个体根据现在的时间,对过去已发生或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时间远近进行判断的主观感知。对相同事件的判断在时间距离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例如,人们对近期刚刚发生或短期即将发生的事情距离感较小,而对年代久远或超过一定时间之外较长远的事情距离感较大。
空间距离是个体此刻所在位置与感受到的行为或事件发生地点的远近。一般来说,人们普遍对于空间距离较近的人或事物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评价,反之则往往态度冷淡。例如,“远水解不得近渴”就体现了空间距离对关系疏密程度的影响。
社会距离指的是个人与其社会关系的主观体验,用来描述关系疏密程度的重要维度,用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举例来说,在平时的社会交往中,假使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性格特征或共同的语言,那么这两人间就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并发展成为亲密的朋友。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更生动体现了社会距离对关系疏密程度的影响。
相比于以上三个维度,概率距离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人们基于对事件可能发生概率判断而产生的心理距离维度。事件发生的概率愈大,距离感就会越小;反之,可能性减小,距离感就会增大。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其内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例如,当个人感知到的人物或事件的时间距离很远时,也会比较容易做出其空间距离也很远的判断。此外,这四个维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例如,由于时间是不可逆转的,个体对时间距离的感知只能是一维单向的;社会距离的增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积极性;概率距离只有部分可控等等。
2.3. 民族心理距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心理距离不仅存在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不同群体之中;当个体引申到民族时,就会形成民族心理距离的概念。刘有安(2008)认为不同民族间因民族文化、民族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在各自心理上对异民族产生的距离感就是民族心理距离,并列出了其具体表现。根据心理距离理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及概率距离四个方面同样是民族心理距离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关系。民族心理距离会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与认同产生心理层面的重要影响。罗兆均,何志强(2020)指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状态持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民族心理整体结构的均衡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稳定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特性,詹小美,李征(2019)认为从内容层次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命运相连意识、情感认同意识、文化认可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李静(2021)从结构解析出发指出有两套系统支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别是“心理机能系统”和“意义系统”;前者由集体潜意识、归属性意识和聚合性意识构成,后者以共同体历史记忆、共同体认同及共同体实现为核心。在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近代以来,各族儿女团结奋战、共抵外侮,让屡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百年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迈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让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历久长青。由上可知,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接纳理解、加强互动认同,有效拉近其民族心理距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基础性的功用。因此,从民族心理学探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政治认同、经济往来和文化交融宏观角度进行环境营造,而且需要个体等微观角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每个人的自觉努力、在一定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将其落实到实处。从实际出发,切实缩小民族心理距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3. 民族心理距离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3.1. 强化共同历史记忆,增强交往心理意愿
记忆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同时作为一种集体社会行为,其自身具有概括性、群体性和直观性等特征(万庆和,1987)。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记录;不同的国家或民族都有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交流融合和发展演变,创造了世界上唯一从未断流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特征,所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中,需要持续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方面的教育,更好地发挥其维系共同体的纽带作用。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家不断富强进步的时代中成长,其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和交往方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文理分科、专业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零碎、历史记忆比较模糊,对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其观察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和提炼历史规律的能力。长期下去,会冲淡该群体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以致于在面对其他民族的同学或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交往心理意愿不强烈等特点。为此,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识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并进一步理解其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挖掘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记忆的载体元素,例如历史文物、节日习俗、服饰文化等进一步唤醒大学生对历史传统的传承意识、激发维护共同体荣誉的自觉担当,增强其交往心理意愿,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2.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化解民族文化冲突
为了适应社会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中,共同缔造出中华辉煌的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并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之所和心灵慰藉之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表现为理想信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形式。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民族和睦之魂(唐伟,2022);因此,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必须加强“五个认同”以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铸塑更伟大磅礴的力量,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传承好民族精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代下的民族精神是将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起来的精神纽带,在其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下可以把我们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是构建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的一对关系,强化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共识,合理地化解民族文化冲突,努力赓续好中华民族最稳固的精神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需要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来进一步加强各族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导和教育宣传工作,使其能够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3. 深化共同认知基础,弥合交往心理鸿沟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认知往往是对感觉感知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考再加工的过程;而基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诸多的共同认知因子和心理响应就会逐步形成共同认知。从中华民族共同的时间和空间出发,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重要作用的一般认知因素进行了整理和整合(如生活空间、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共同历史和思想文化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判断思考能力大大增强;但其认知往往主观色彩明显,如果无法对错误的观念及时予以纠正,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认知偏差,产生不健康的民族心理,进而减少交往互动的频次、拉大民族心理距离感乃至出现心理鸿沟。
为此,需要多方面加强对该群体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端正交往态度,不断深化共同认知基础。其一,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活动举办和政策宣传,以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完善导员跟进制度,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形成动态摸排机制,以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其二,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逐步增强,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仍然与自身家庭有着联系,其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对大学生灌输正向的民族团结理念,自觉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其三,要帮助大学生激发形成自我教育的内动力,端正态度,积极培育跨民族友谊,降低防御心理,拉近民族心理距离。
3.4. 破除语言交流障碍,增加群际接触机会
作为群际交互性和共同体传承的前提之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扮演着交流工具的角色,而且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其民族成员的的语言使用是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不难看出,不同民族的语言差异越大,就会加大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阻力,进一步削弱相应的沟通效果和拉大民族心理距离,降低该群体间的交往意愿。此外,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认为“由于缺少接触而造成的陌生和不熟悉,是造成民族偏见与距离的主要因素”(Allport, 1954)。由此可见,民族接触频率的高低也会对民族心理距离产生重要作用。
生活习惯、语言差异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是影响不同民族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沟通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同一民族或者区域的大学生,使用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会给他们带来亲切感和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这会使其相处起来更加和睦融洽;但同时也会产生具有“排他性”、“封闭性”特征的小群体,客观上对不会使用其民族语言的同学增加交往交流限制和困难,拉大其民族心理距离。针对大学生群体,一方面需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力度,发挥交流媒介的重要作用,运用技术手段克服交流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集体实践等增加群际接触机会概率,帮助增进其沟通信任,拉近民族心理距离,共同协力打破群际藩篱。
4. 结语
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离我,我不离你”的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之一;但是需要看到,过大的民族心理距离会对其形成带来一定程度的负向消解影响。心理距离是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其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四个维度对民族心理距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在民族心理距离的背景下,本文着眼于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民族心理的表征,提出缩短民族心理距离的实践策略,以帮助大学生拉近民族心理距离、减少心理层面的客观阻力,增进该群体的心理认同,从而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以牢固树立持续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号:2021SJZDA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