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贵州具有大量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众多文化遗存承载大约七千年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以石器和少量的陶器蕴含的历史文化最为凸显。本文通过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北盘江、南盘江、广西红水河以及右江流域之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进行分析,发现文化遗存之间除了存在一定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及文化演变关系之外,且存在一定的文化互动关系,其实质早在新石器时期,早期人类以河流流域为交通枢纽,促使我国西南地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交流、交融和交往等互动关系,为研究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互动、文化互通、文化共享提供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及史料价值,同时为新时代所倡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Guizhou has a large number of neolithic cultural relics, many of which carry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culture of about seven thousand years. The cultural relics of the Neolithic Age are the most prominent history and culture contained in stone tools and a small amount of pottery. By using stratigraphy, typology and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o-lithic pottery and stone tools between the Beipan River, Nanpan River, Guangxi Hongshui River and Youjiang River basin, in addition to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transmiss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evolution, And there is a certain cultur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its essence is as early as in the Neolithic period, early humans used river basins as transportation hub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people and things in southwest China, to provide certain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and his-torical data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cultural sharing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dvocated in the new era.
1. 引言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地处深山丛林之中。地形复杂多变,素有“喀斯特王国”的美称,河流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境内有四条水资源丰富的江域,即乌江、清水江、北盘江和都柳江。“星罗棋布的喀斯类型岩洞和六通四达的河流要道构成了新石器时期贵州地域人类的主要居住地和生存条件的重要因素,这是为何贵州地区史前时代遗存众多原因之一。近年来在贵州清水江、乌江、北盘江流域发现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使得贵州在考古领域取得新突破 [1]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贵州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主要分布上文中提到的四大流域,另外分布于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和黔西北的牛栏山地区。” [2] 相比其它流域和地区,北盘江流域发掘的新石器遗址数量相对较多。虽随着考古遗址不断被发掘,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成果数量上相对稀少,或许由于考古遗址发掘时间周期长,见效慢,专业人才较为欠缺。其中,张改课从北盘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期、文化遗存关系、动植物文化遗存和相关石器分析。但在文化演变和文化交流交融对该地区造成的影响未能提及。笔者以学徒的身份,运用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以及历史性和共时性几种方法去分析遗址的分期与文化演变关系。其二,通过分析同一河流经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台地遗址之间带来的文化互动的原因,以及对该区域文化对该区域产生的影响。其三,时隔七千多年前的文化交流交融影响对当今新时代所倡导的民族“三交”政策是否有借鉴意义。
2. 董箐考古报告及文化特征概述
北盘江属于珠江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马熊山北麓,最终于南盘江流域汇合,在贵州省主要流经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镇宁、关岭、普定、西区十六个县。经过长期的河流冲击形成冲积平原,且河流两道也比较平坦宽阔。水系丰富,水资源充足,北盘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长,热量充足。近年来该地考古遗存层出不穷,从上可以推测出该地出现考古遗存数量相对贵州其他流域较多的原因之一,自然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造成适宜的人类居住环境,人类居住的地方,自然相应地会遗留下数量较多的人类遗迹和遗物。根据相关文献数据表明,北盘江流域发掘的文化遗存从时间年代上看,经历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发掘的遗存有墓葬、壁画、石刻、石窖、桥梁等二十多处遗迹,发掘的典型遗址也偏多,其中贞丰县发掘了九个遗址,贞丰县孔明坟遗址、贞丰县砂坝遗址、贞丰县天生桥遗址、镇宁县草坝遗址、贞丰县撒若桥遗址、贞丰县们渡口遗址、贞丰县纳归遗址、贞丰县纳福遗址、贞丰县瓦厂河边遗址、贞丰县小河口遗址、镇宁县草坝遗址等九个,同一流域且具有相似性文化特征的遗址还有镇宁县草坝遗址、册亨县纳岩遗址、册亨县驾码头南侧遗址。
董箐考古遗址位于北盘江流域贞丰县,该遗存包含了两个遗址、其一是贞丰县小河口遗址,其二是隔河相望的田脚脚遗址。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元月,进行发掘对两个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小河口遗址的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田脚脚遗址的发掘面积的面积2400平方米,小河口发掘的遗迹有房屋遗迹、柱洞灰坑、沟、灶、墓葬。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铜器、铁器、陶器等等。田脚脚遗址发掘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相差不多。但是在文化特征两者具有异同性,各有各自的独特地方。董箐考古两处遗址公布探方36个,揭露房屋遗迹6座,柱洞271个,灶22个,烧土遗迹1处,陶窑1座,墓葬两处。出土文化遗物方面,总共788件,磨制石器30件,完全可辨认的石器788件,骨器9件,青铜器105件,铁器104件等等。从两处遗址发掘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来推测,该文化遗存和北盘江其它考古文化遗存在经历从新石器到唐宋元明这个时间段。此文化遗存在文化方面有独特性、特殊性。形成了北盘江流域中游阶段地方特色文化 [3] 。
3. 董箐考古文化遗存特征与北盘江流域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
董箐考古和北盘江流域两者在时间上经历了从新石器到唐宋元明的阶段。从地理环境看,两者属于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因此从地理环境和时间上去分析只能说明两者在文化上大方向上是相同。但是只是推测,并没有实际去论证。该节笔者运用地层学、类型学,以及历史性、共时性的方法去论证董箐考古相关石器文化遗存和北盘江流域其他遗存出土的关系。
3.1. 传承性:从石器中看北盘江流域和董箐文化之间的关系
1) 田脚脚遗址
田脚脚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锛、石斧、石球、石环、石陶、纺轮、石环。石锛分为四式,宽1式有2件,呈长方形质地为黄色大理石,中间有灰白色纹丝,上窄下宽,整个石器通体,单面刃,其长度为7.6厘米。厚度为1.2厘米。II式相对I式颜色较为鲜艳,颜色呈红色,呈长方形,背面弧形,III式和四式相差不多。石斧总共三件,分为3式,1式为灰白颜料,长方形,器型比较大而薄。上宽狭窄,对称性双肩比倾斜,长8厘米、刃宽5.7厘米。III式1件,长方形棕褐色,形体和I式相比较小,有打击痕迹,长2.7厘米。石斧分为3件,分为3式为长方形,其形状分为长方形、梯形,其质地为白色颜料和灰色石料偏多,长宽高几乎等同。
2) 小河口遗址
小河口遗址发掘的石器,骨器。石器主要有石锛、箭镞、石砚,和田脚脚发掘遗址相比多了箭镞和石砚,石锛有五件大小长短不等,箭镞,镞尖较为尖锐。
3) 孔明坟遗址
孔明坟遗址位于贞丰,该遗址发掘的文化遗物所处年代为新石器和战国秦汉两个时期。以新石器遗存为主。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发现新石器遗存中有各类石器加工品,具有石器加工厂性质,北区发现田螺壳和相关动物遗骸,说明有居住区性质。在该遗址中发现石斧、锛、小型石坎器、刮削器锛磨盘、锛毛坯。
4) 贞丰县破们渡口遗址
贞丰县破们渡口遗址石器比较丰富,有大概120余件,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偏多,有石锤、石砖、石片、断块和石器等类型。总体特征来说与坡们渡口遗址和孔明坟遗址、贞丰空孔明遗址第6层和第7层文化是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北盘江流域的石器和董箐考古文化遗存具有相似性和文化相同性,但他也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传承性是指在居住的人类在此地进行吸取相关性当地文化从而在在原有的文化上也具有创造性。小河口遗址和田脚脚遗址在石器这一块文化具有独特性,有独特的文化符号为代表。
3.2. 文化具有传播性
董箐考古遗址和北盘江上游、北盘江、牛栏江、三岔河为遗址为黔西北混合型文化区也有一定的传播性和传承性。代表的遗址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群以及早年发现的六枝老坡底新石器时代文化群遗址,及毕节青场文化遗址群遗址,该地区属于贵州西北部,与云南昭通,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相邻。黔西北地区面受来自北方地区的相关文化因数传到四川地区后沿金沙江向南扩张;而西北面来自西北地区游牧文明文化因素沿青藏高原东麓进入云南之后则以昭通为中心,而南面则是受到来自东南沿海相关文化遗存影响,而东面则是受贵州内陆文化因素影响 [4] 。
从相关考古发掘报告表明,贵州新石器和旧石器之间文化遗存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大部分分布在河流彼岸的区域及台地上,贵州考古所研究员吴小华按照前人的分布区域之上,把贵州新石器时代分为五个地区,其一,分为以乌江、赤水河为传播文化的枢纽黔东北“巴蜀文化区”。吴小华在《近年贵州高原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分区》一文中指出:“以清水江流域下游为传播地枢纽的黔东高庙文化为中心地带。第三个区,是以红水河北盘江和南盘江传播相关文化区,第四个区是黔西、黔西北混合文化区。第五个区是以贵阳为中心内部文化区域为枢纽传播文化因素。除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原腹部文化区外,其他四个区域都在水流区域的文化为中心的区域的沿岸边。皆是以大江大河作为文化传播区、交流区,这就造成了文化遗存的地域性之间比较明显”。
董箐考古遗址之所以和五大区域之一的第四个区域有着明显的交接之处,是因为可能当时文化大规模迁徙,有着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其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因数,因为伴随从索取性经济向渔猎型经济的过渡,再向农业型经济过渡,人们急需要更多生存资源,侧面表明文化具有传播性。
3.3. 演变性;从陶器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文化与文化遗存之间具有演变性。小河口遗址和田脚脚遗址之间的文化是具有演变和传承性、传播性。乌蒙山西的方向是以鸡公山文化与以东的毕节青场遗址,虽然是相邻区域,看似较接近,但还是具有差异性,地理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会造成文化演变上的不同。当然经济形态也随之会有较大的变化。比如在我们知道的一至四区(尤其是一至三区的地区),从文化堆积来看五区是从这些文化遗存的堆积来看,很显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底层或者堆积层相对比较薄,出土的文化遗物和文化的遗迹,尤其以石器为主,陶器较少 [5] 。但是据相关文献了解从新石器入商周时期以后,陶器的数量出土增多,石器技艺突然进步以此更为细致更为进步,但铜器出土相关出土尤其稀少。从整个贵州新石器总的文化面貌来看,贵州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相比于以中原为中心地区的文明区域,文化面貌显得单一性而不是多一性。再从贵州新石器各个区域文化遗址的堆积的数量和具体情况来说,大部分新石器时代的堆积遗址很薄,难以区分与商周时期的地层文化堆积区分开来,因此运用地层学的方法尤为可靠。
在以董菁考古文化遗存和以乌江、赤水河为传播枢纽的黔东北“巴蜀文化区”(指与传统的巴蜀地区的史前文化一致)。从发掘文化遗物来说明,该地区的新石器与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和三峡地区的文化遗存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不同性,既具有共性又有异性,时期的文化遗存有着较大的共性。从陶器出发作类型学分析早期陶片主是以夹“砂褐陶、红陶和夹砂黑陶为主,纹饰有绳纹、交错绳纹、方格纹为主等”。但是晚期的则有夹砂灰陶、褐陶、泥质灰陶以及泥质黑皮陶等;第二在纹饰的细节方面,泥质陶绝大部分为素面,夹砂陶以绳纹为主。
4. 董箐考古文化遗存与相邻文化遗存之间交流与融合
上文通过陶器、石器进行浅析,董箐考古遗存与北盘江流域之间的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具有传承性与传播性和演变性问题。这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我们需了解文化遗存之间的传播还需了解传承性、演变性,更需了解文化遗存之间交流和交融带来的影响。本节从董箐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与周邻南盘江,广西红水河、广西右江流新石器文化遗存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之间的关系。
4.1. 南盘江流域和董箐考古文化遗存之间的文化交融性
南盘江的源头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区余脉马雄山东麓,流经贵州兴义市最终到广西红水河。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著书籍,董菁考古发掘报考文物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书籍所讲述,该流域目前发掘数量较多较为出名的文化遗址 [4] 。有老江遗址位于兴义市白碗窑镇马石头,老江底遗址有崖脚遗址、老江底遗址、尾水、悬崖脚等遗址。崖脚遗址发掘的石器较为丰富,石器有六百余件,均为实质品,从原材料观看主要有砾石,及砂岩石,轻度变性硅质岩等等。按器物类型划分为石锤、石核石片、石台等等石器。值得一提的是石核中的运用多样抛光法,锤击法和砸击法较为常见和普遍适用,新石器和旧石器当中石器类型分为刮削器和石锛以及砍砸器等等。砍砸器的数量较为丰富,刮削器的数量颇为稀少 [6] 。但就总体而言,从石器的加工类型和石器加工技艺较为简单。较为显著的是该遗址区域有石器加工场。就总体而言南盘江流域的石器和董箐考古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出土石器多共同点居多。老江底遗址与周围的孔明坟遗址的第三期发掘的遗址较为相似。就其中的差别而言,老江底遗址的石器类型和孔明坟遗址与董箐考古遗址的石器他们之间各有突出的地方,其代表物突出了典型的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因此通过石器和地层级分期对比。董箐考古文化遗存和南盘江流域文化遗存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文化传承性和传播性,这体现了文化交流、交融性。
4.2. 董箐考古文化遗存和广西右江新石器之间文化遗存关系
广西珠江流域目前发掘的遗址有百风、田林百劳、坎屯,白色革新桥等等。典型的遗址革新桥新石器时代遗址。革新桥遗址属于新时代遗址文化遗存,革兴桥文化主要以第一期遗存为代表为主。与北盘流域和董箐考古之间的石器具有相同点在于都石器加工厂,皆处于流域文化地带,因此从发掘的石器来看渔猎石器来自文化领域普遍都有,而非流域文化遗存是未有的。
革新桥遗址文化遗存发掘的石器多以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主要有石锤石片、砍砸器、尖装器、刮削器、穿孔石器等等。在第二期和第三期主要发现陶器比较多,且陶片的主要红色、红褐色、灰褐色等等,陶器上有纹饰和绳纹。
从总体材料来看,广西右江陶器的文化遗存、北盘江流域文化遗存、南盘江文化遗存,以及董箐考古文化遗存之间,文化是存在共同性和共通性。足以说明文化遗存之间的文化是交流、交融、交往。
5. 结语
考古发掘是为了发掘地下珍贵的文化遗物和遗迹,其最终目的是正史和证史,同时也是为了发掘众多优秀文化。通过分析新石器河流流域文化遗存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当下新时代背景下倡导的文化交流、交融、交往等三交政策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助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注入和驱动力的推动,这是其一。其二,本文通过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考古文献所提供的石器和陶器在各个区域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交往、交融性。间接地获得了考古文化遗存之间或遗物之间或相邻的流域及各省份之间存在一定文化是共通的,这为当今新时代背景下所倡导三交政策提供一定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