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的语篇及转折功能研究
A Study of the Discourse and Transition Function of “Hua Shuo-Hui-Lai”
DOI: 10.12677/ML.2023.116351, PDF, HTML, XML, 下载: 180  浏览: 273 
作者: 张子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话说回来”话语标记语篇功能转折功能“Hua Shuo-Hui-Lai” Discourse Markers Textual Function Transition Function
摘要: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转折话语标记,其标记模式可以表示为“p + 话说回来 + q”,在语篇中有如下三种功能:追溯旧信息、纵深旧信息、开启次要话题。其转折功能的获得基于与转折关系词的共现、替换,以及前后项在心理上所构成的预期与反预期的对立。结合三种语篇功能及话语标记前后项的转折关系,可以将其“话说回来”的转折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修正转折和非修正转折,通过对其转折关系语义结构的描写更能看出心理上的预期与反预期的对立是构成“话说回来”转折功能的重要基础。
Abstract: As a transitional discourse marker, the marker pattern of Hua shuo-hui-lai can be expressed as “p + Hua shuo-hui-lai + q”, which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functions in discourse: tracing old information, deepening old information, and opening up secondary topics. The acquisition of its transitive function i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and substitution of transitive-related words,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opposition between anticipation and anti-anticipation formed by the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terms. Combining the three textual functions and the infle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ecedents and antecedents of discourse markers, the inflection function of Hua shuo-hui-la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modified inflection and non-modified inflectio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its inflection relationship,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pposi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and counter expectation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orming the Hua shuo-hui-lai inflection function.
文章引用:张子健. “话说回来”的语篇及转折功能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6): 2600-260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51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话说回来”这一短语有时能够作为话语标记而出现,用来衔接分句、复句、句群乃至不同的段落。本文所研究的正是这种不具有实在意义且并不作为固定短语而出现的“话说回来”,其经过相应的替换、删减、是否和其他成分共现都不会对其所处的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有所影响,也不会带来命题意义的改变。

然而有一些“话说回来”,即使所在句子较为独立,但名词“话”和动词性结构“说回来”都是句内重要的句法成分,有实在意义,被删除后句子有着瓦解的后果,这样的“话说回来”不是话语标记,也不属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如:

(1) 但是到底爱子心切,自己又把话说回来了,道:“就算她现在是个女职员吧,从前也还不知干过什么。”(张爱玲《半生缘》)

对于话语标记“话说回来”的研究,前人也多是从语篇功能及语用这两个方面来入手的,其中李胜梅(2004)、吴玉凡(2016)、韩笑(2016)都分析了“话说回来”前后项之间的关系及这一话语标记在语篇中的功能。此外,宋晖(2018)还对“话说回来”本身是如何管辖前后项的机制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转折功能并对使用这一话语标记时的语用动因进行了说明。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话语标记“话说回来”所具有的转折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并尝试说明转折功能形成的原因,同时也会从多角度对其在语篇中的功能进行说明。本文语料来自CCL和BCC语料库。

2. 话语标记“话说回来”的语篇功能

首先,“话说回来”具有概念意义,由于自身包含动词性结构“说 + 回来”,所以无论从字面还是更深层次来看,其都蕴含着“向前追溯所说内容”这一本质。也就是说,至少需要在言语的线性结构上回看或回想话语标记“话说回来”之前的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接下来的话语。此外,“话说回来”还具有程序意义,程序意义是与概念意义相对的。话语标记并不影响命题的真值,而只是影响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因此表达的是程序性意义 [1] 。所以,“话说回来”必定也会对其前后项语法单位之间种种关系的形成有所影响。由于概念意义的存在,使得绝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对“话说回来”的前后项进行双向的考察,同时这也契合宋晖(2018)中针对“话说回来”所提出的“界指”模式 [2] 1。从上述角度入手,通过对语料的分析调查,我们将“话说回来”的语篇功能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2.1. 追溯旧信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话说回来”的话语标记模式简单的公式化为:“p + 话说回来(前后可以与其他成分共现) + q”。p为前项内容,也即旧信息,通常所包括的范围较大,因为一个话题提出之后可以紧跟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叙述;q为后项内容,也即后续引进内容,既可以是对前文旧信息的追溯,也可以是在前文旧信息所提供范围内的继续深化或另起次要分支,通常所包含的范围较小,可以是“话说回来”之后的一句或几句话。

话语标记“话说回来”最为常见及高频的用法便是与其概念意义相关联的,表示后项对于前项的追溯,相当于在前项已经提出的基础之上再次重复提起,从而达到话题拉回和再次强调的作用,使得会话始终围绕同一个中心展开。如:

(2) p算命之术,由来久矣……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许劭”能够享有“挂照算命”的待遇,老许劭该自叹不如了吧。话说回来,q算命、相面之类,是否挂照经营也未必十分紧要,它的兴衰总是以人们是否“信则灵”的心态作杠杆的——所谓“市场潜力”、“价格晴雨表”。(1995年人民日报)

此例中“话说回来”衔接两个句群,如果尝试将其删除,从语义上来说不会影响表达,但是从语用上却让人感觉生硬,过渡的不自然,有断离之感,会比不删除话语标记时需要花费更多理解的时间。

在考察追溯用法的同时,我们发现,这种用法下出现在“话说回来”之后的句子常常表示条件与假设(表假设义更多)。这同样是与其概念意义有关的,既然要把观察与思考的方向向前拉回,在句子层面只需向前关注,而人在认知上却是与时间性相伴随的,需要将时间也点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使用“话说回来”会使人在意识中也将时间做假想式的倒流或推进,因此也就有了可以重新提出条件、假设的可能。如:

(3) p我因有前年的教训,未敢放手收购,只挣到几百元。话说回来,q不管是前年赔,还是去年赚,都靠的是碰运气。(1994年人民日报)

(4) p结婚也就结婚了,分手也就分手了。当然话说回来,q当真分手的话,也不可能是“无痛穿耳”。(《作家文摘》)

2.2. 纵深旧信息

所谓纵深旧信息是指在旧信息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并不只是单纯的继续重复之前讨论的问题,因此前后项之间既有关联还有递进的层次,

(5) p而且,举办这种群众性体育活动,正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过,话说回来,q这种不需专门场地设施的活动,参与者是最重要的。对参与者鼓励,做好服务工作,应是组织工作的立足点。(1994年人民日报)

(6) p无疑,作为打假执法的一种手段,罚款是必要的。但须明白,单靠罚点款也无济于事。这好比打虎,拔几根虎毛就放生,那可能就不是打虎,而是养患了,因为这虎迟早是要吃人的!话说回来,q为什么有些执法人员在打假时甘做“拔毛放虎”的“傻瓜”呢?一言以蔽之,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在作怪。(1994年市场报)

在例(5)中,主要是围绕体育活动展开讨论的,p指出举办活动的重要性,并且这只是重要内容之一,而q则提及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参与者,整个叙述过程中重要性程度是逐步递增的;例(6)中由p指出罚款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而q则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由现象找原因也是逐步深入的一种表现。

很显然,纵深的用法与追溯旧信息的用法也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二者都需要向前回溯,也因此常常出现可以做两种解释的现象。如:

(7) p如果让我一句公道话,我得说,高考绝对是当今世界上最不理智、最不人道、也最不科学的制度。可是,话说回来,q目前也确实没有更人道理智和科学而又兼具公正的制度取而代之。(网络语料)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p与q其实都是在讨论高考制度的而没有提到其他,只是一否一肯的区别,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归入追溯用法;但也正是通过一否一肯、先贬再扬形成的落差,也凸出表现了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种理解下我们又可以归入纵深用法。

2.3. 另起次要话题

有时“话说回来”前后项的关联不明显或几乎没什么关联,也即p与q所讨论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同一个起点出发但走不同的路)或根本是不同的问题(起点不同走的路也不同)。这种用法与前两种有很大的不同,向前回溯的意义也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在使用时往往能够做到话题的及时切换,用于不同的交际目的,或减少冲突、或掩饰真正意图等等。如:

(8) p除了4公里左右的距离之外,一般说,打“夏利”的费用大致等于“面的”的2倍或3倍。这就是“人人骂”“面的”,又“人人坐”“面的”的原因。话说回来,q“面的”司机也有苦恼。(1995年人民日报)

(9) p孔太平说,黄所长你也别绕弯子了,我们的确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当然,话说回来,q你这儿也太森严了,个个腰间都别着一把铁公鸡,好人也还怕枪走火哩。(《作家文摘》)

例(8)中p在说“面的”的费用低廉,转而q则讲述“面的”司机的种种难处,p与q之间唯一的交汇点就是“面的”,只是关联性不够明确;例(9)中p与q都出自同一说话人,但是前后项之间在语义上完全没有任何继承关系,q的出现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区别只在语用上,也即说话人为了避免自己过于直白的说出有求于人的具体内容,先适当转换话题,减少冲突,委婉表达。

以上我们根据“话说回来”前后项目之间的关系将其功能归结为三类,其中另起次要话题的用法最为特殊,体现自身概念意义中“向前追溯”这一本质最不明显。它往往为了避免威胁对方的面子,通过及时转换话题来减弱双方的冲突,这也更符合中国人在交际时忌讳太过直白的特点,而应该委婉曲折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 话语标记“话说回来”的转折功能

转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转折关系指带有明显转折标记词的转折复句,是语法学关注对象之一;广义的转折可以指一种心理冲突状态 [3] 。同时,转折亦有显隐之分,如果采用“但”或“却”作为显性标记化手段来区分的话,可以简单分为显性转折关系与隐形转折关系。综上我们可以说,狭义的转折同时也是显性转折关系,特点就是使用较为明显的转折标记词语,例如“但是、可是、却、然而”等连词;广义的转折同时也是隐形的转折关系,往往不使用较为明显的转折标记词语,但是可以使用“其实、事实上、糟了、倒是”等话语标记来传递转折关系。本文所讨论的话语标记“话说回来”也属于后者。

3.1. “话说回来”的转折功能

首先,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话说回来”具有转折功能是基于以下三点的:作为话语标记的“话说回来”可以与转折类关系词共现;不共现且独立使用时可以被转折关系词替换,语义大致不变;前后项常常呈现心理预期与反预期的对立,符合转折关系的特点(这一点将在下一章进行详述)。

因此,我们首先在CCL及BCC语料库中排除了文章开头所说的不符合研究对象标准的条目,之后对“话说回来”是否和转折关系词共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Table 1. Does “Hua shuo-hui-lai” co-occur with transitional words

表1. “话说回来”是否与转折关系词共现

此外,宋晖(2018)在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中,对“话说回来”及变体形式是否与转折关系词共现也进行调查,结果是在460例中有202例(44%)可以共现。结合上表可以看出,是否与转折关系词共现的两种情况大致呈现均衡的状态,以不共现的情况稍占优势,这有可能是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导致的,因为话语标记“话说回来”自身就带有转折功能,除非为了加重转折的语气或者为说话人赢得更多思考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叠加使用转折关系词加转折话语标记 [4] 。

当“话说回来”不与转折关系词共现且较为独立时,我们可以用后者替代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义不变,语句也较为通顺。如:

(10) p《废都》写得还是急了,越到后面越潦草,呼呼地过场走人,砸锅卖碗,交代各家后事,显得有点虎头蛇尾。话说回来,q活在没多少闲情逸致的时代,这也就不容易了。(《读书》)

(11) p当然,此中细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话说回来,q自己又未必有这个权利要知道那些细节。(《敦煌》)

将上述两例中的“话说回来”完全可以用转折关系词如“但是、可是、然而”等进行替换而保持语义不变。不能进行替换的情况如:

(12) p要说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话说回来了,q一个人过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这碍着别人什么了?(汪曾祺《讲用》)

(13) p这事看上去似乎有点儿怪,很是让人不得要领。当然,话说回来,q小岗村二十年“江山依旧,旧貌犹存”,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广大农村中,同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中国农民调查》)

例(12)中由于“了”的存在使得不能用转折关系词进行替换,因为单个连词加“了”本身就是不合语法的;例(13)中,“当然”作为一个起强调和承接作用的关联副词出现在两个完整的句子中间,置于后句主语之前,中间可以有停顿和状语成分,其后的“话说回来”此时不可用转折关系词进行替换,因为“当然”的出现使得前后句呈现出一种顺接的状态,替换为转折关系词则破坏了句子整个的基调且理解上也不合理,而用于隐形转折关系的话语标记由于表达的转折关系不如转折关系词强烈且可以随时删除,只是起到引导与过渡的作用,因而可以在此处出现,表示一种轻微的转折,并不会影响到整个句子的语气。综上,结合前文已经归纳出的“话说回来”的语篇功能,我们可以将“话说回来”的转折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修正转折与非修正转折。

3.1.1. 修正转折

本文所提出的修正转折指的是在话语标记模式“p + 话说回来 + q”中,p与q已经构成转折关系的基础上,后项q对前项p仅是修正、强调、补充或深化作用,p与q之间并没有形成尖锐的对立和背逆,这与前文所总结的语篇功能中的“追溯旧信息”和“纵深旧信息”的两种功能相符合。如:

(14) p从国际因素看,亚洲“四小龙”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被挤出这一块市场,是主要外因。话说回来,q近年沿海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照此下去,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廉价工业品出口优势便会迅速丧失。(1993年人民日报)

(15) p忐忑这种心情说到家就是不安全感,不知道哪朵鲜花下面是口陷阱。比如网上红娘,网上银行,网上拍卖,网上购物,网上免费,一个比一个叫人心动。……话说回来,q既然把上网说成是“网上生活”,就会有喜怒哀乐、啼笑皆非甚至哭笑不得,要知道,希望与失望永远是同步生长的。(2000年人民日报)

例(14)是“追溯旧信息”功能的体现,q再次提起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对前文q的回顾,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例(15)是“纵深旧信息”功能的体现,p讨论了上网时非现实性特点的种种弊端,q则做了总结,认为网上生活就是忧喜掺半的,从而进一步深化前文所讨论的内容,也修正了前文只看到上网弊端这种单面性的认知错误。

3.1.2. 非修正转折

非修正转折则与修正转折相反,后项q对前项p没有起到修正、强调、补充或深化作用。当说话人意图执行“话说回来”所表示的话语行为时,发现前后内容关联不明显,甚至毫无关系,已经违背话语标记自身概念意义所表示的内容,这种违反概念意义与听话人心里期待的现象使得p与q之间形成了对立,其转折力度要强于修正转折,这正与前文总结的“另起次要话题”的功能相关。如:

(16) p也就是这时候,我的朋友郑振铎先生,在他家里做了极好的福建菜,给我饯行,就在这次的席上,我会见了我所尊重而未见过的茅盾先生,胡愈之先生等。话说回来吧,q一九二七年,我父亲在上海海道测量局工作,测量局在华界,我们的家就住在徐家汇,和父亲工作的地方,只一河之隔。(《冰心全集》)

例(16)中p在回忆的是与好友相关的事情,而q则话锋一转回忆起了父亲,因此我们说p与q之间关联不够明显,后项q并没有通过话语标记“话说回来”回到前项p所讨论的内容上,而是开启了另一个话题。

4. 话语标记“话说回来”转折功能的形成

上一章我们提出话语标记“话说回来”之所以具有转折功能原因有三,并且对前两个原因进行了阐述,现在我们来着重探讨第三个原因,即“前后项常常呈现心理预期与反预期的对立,符合转折关系的特点”,这一点也正是“话说回来”转折功能形成的重要基础。

4.1. 转折关系的心理预期

吕叔湘先生是这样看待转折的:“凡是上下两事不协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说不谐和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 [5] 。”如果结合广狭义来看的话,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话更像是在表述一种广义的转折,也就是心理上的冲突,因此我们说转折关系存在心理预期与反心理预期,也即预设与反预设的关系,话语标记“话说回来”的前后项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如:

(17) p记得一九二四年在美国的绮色佳,文藻向我求婚时,我吓唬他:“我是说死就死的人,你何必找一个不能‘白头偕老’的伙伴?”他说:“无论如何,我认命了。”谁知到了一九五八年,我到英国访问时,在伦敦又吐了一次。我瞒过了团员,仍旧出席当天特别为我举行的酒会。那天我当然不能躺下,而且还得举着酒杯,整整地站了一个下午。谁知从那时起,我居然不再吐血了。话说回来吧,q我今年生日得到的礼物:除了大大小小的蛋糕;大大小小的盆花,青松……(《冰心全集》)

上例中,p花了大量篇幅诉说作者自己身体情况糟糕的状态,按理来说话语标记“话说回来”应该将听话人的注意力再次引导至关于身体状况的相关叙述上,后续也应该展开相关描述。也即在听话人本来的心理预期上,已经预设了后项q的内容应该还是与前文相关的,然而q则转向了讲述生日礼物的不相干的另外一件事情上,使得“话说回来”的向前引导的失败,q的话题转换,形成了与听话人最初心理预期相对立的反心理预期现象,转折关系也就因此构成了。

4.2. 转折关系的语义结构模式

转折句典型的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p→q)∧(p→¬q)”就是说:

(1) 甲事件出现或发生了;(p)

(2) 按常理或预期,甲事件应引起乙事件的出现或发生;(¬q)

(3) 事实上乙事件没有出现或发生。(q)

反之亦然:(1) 甲事件没有出现或发生;(p)

(2) 按常理或预期,乙事件也不会出现或发生;(¬q)

(3) 事实上乙事件出现或发生了。(q) [6]

根据上述转折句的语义结构,我们结合“p + 话说回来 + q”的转折话语标记模式将“话说回来”的转折语义结构模式描述如下:

A:甲情况(p)已经出现、发生或被讲述了。

B:按常理或预期来说,甲(p)的出现、发生或被讲述会导致乙(¬q)的出现、发生或被讲述。

C:由于某些原因,乙(¬q)并未出现、发生或被讲述。

D:反倒是丙(q)出现、发生或被讲述。

我们可以用例(17)来验证此模式:

A:作者在之前花大量篇幅讲述身体状况糟糕的事情(p)。

B:按照常理或预期来说,作者会在话语标记“话说回来”引导之后继续讲述和自己身体状况相关的其他事情(¬q)。

C:由于某些原因,与自己身体状况的相关的其他事情(¬q)作者在后文并没有继续讲述。

D:反倒是开始讲述与身体状况无关的其他事情(q),即生日礼物的事情。

至此,我们说话语标记“话说回来”前后项出现预期与反预期的结果是转折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使得“话说回来”具备了转折功能。

5. 结语

话语标记“话说回来”的话语标记模式可以表示为“p + 话说回来 + q”,在语篇中具有追溯旧信息、纵深旧信息、另起次要话题三种功能,其中前两种用法与其自身概念意义紧密相连,最后一种用法较为特殊,与概念意义联系不大,往往是为了减少冲突、委婉表达等多种交际意图,更符合中国人交际时避免过于直白的心理特点。此外,结合上述三种语篇功能及p与q之间形成的转折关系,我们将“话说回来”具有的转折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修正转折与非修正转折。之所以具有转折功能,除了能否与转折关系词共现或替换外,“话说回来”前后项之间构成的预期与反预期的冲突才是转折功能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其语义结构模式的描写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NOTES

1具体请参看宋晖(2018)《“话说回来”的“界指”模式研究》一文。简要来说“界指”模式包括管界和管指两个方面,前者通常向后延申,后者可以向前面语言单位回溯。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50-61+3.
[2] 宋晖. “话说回来”的“界指”模式研究[J]. 语言研究, 2018, 38(1): 43-49.
[3] 张宏国. 话语标记“糟了”的转折语篇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45(4): 150-156.
[4] 宋晖. 转折话语标记模式研究[J]. 汉语学习, 2015, 206(2): 66-72.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476-477.
[6] 郑丹, 田文霞, 张锐. 转折关系的预设研究[J]. 外语学刊, 2013, 172(3):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