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认知中英思维差异的重要意义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nking Pattern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I: 10.12677/ML.2023.117394, PDF, HTML, XML, 下载: 437  浏览: 1,834 
作者: 张力鳗, 孙 洁: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中英思维差异跨文化交际思维模式Chinese and English Thinking Patterns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nking Patterns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种族背景的人们往往会存在价值观和偏好等各方面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由差异性带来的不必要冲突,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提高合作双赢的可能性。本文从认知中英文思维差异角度入手分析了解中英文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介绍了四种不同思维模式及其成因,并得出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Abstrac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ethnic backgrounds often hav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values and preferences. Understanding the thinking patterns behind different cultures can help reduce unnecessary conflicts brought by differences,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win-win co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nking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roduces four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and their causes, and draws insights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张力鳗, 孙洁. 跨文化交际中认知中英思维差异的重要意义[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7): 2902-290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394

1. 引言

地域差异、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东西方思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 [1] 同一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易形成相似的认知和世界观,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价值观和偏好则可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输入信息的差异,更是由于对于世界的理解、本质的思维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引发跨文化交际障碍,会产生中外交流中的不解、误解,有时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会引发中外交流中的误读、误判。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必要认真关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一深层次问题。 [2] 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更好促进相互理解、正确看待且利用差异性实现共赢值得探讨。

2. 认知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种族背景的人们往往会由于各种差异对彼此产生误解,或者发生冲突,加深对另一文化的负面刻板印象,甚至助长民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群体文化。其根本是受到了本族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局限,从而不符合不理解其他文化的行文习惯和思维模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会发现亚洲人难以理解,因为亚洲人倾向于用委婉、巧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实际上是蒙在鼓里的。亚洲人则发现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态度傲慢甚至有些粗鲁。西方人倾向于以抽象的原则为主,认为这些原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对于西方人来说,为了适应具体的情况而取消普遍规则是不道德的。每一件事都坚持同样的规则,这对于东方人来说就是愚笨和固执僵化的,甚至是残酷的。 [3]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导致交际不能顺畅进行,会引起交际中的不解或误解,会使人产生对对方人格和能力的误判,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2] 认识研究不同的思维方式能有效促进人们站在他人文化角度进行思考,促进彼此的交流与理解,避免因差异而产生的优劣性比较,学会坦然面对差异,对话更加和平与从容。认知中英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异性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 中英思维差异

本文将从具象与抽象、整体综合与局部分析、直觉归纳与理性演绎和圆形与线性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中英思维差异。

3.1. 具象与抽象思维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偏爱整体直觉思维,因此中国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常用联想和隐喻的方式,会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 [2] 这种重视直觉感受与联想的思维,又称“象思维”;英文思维常用“概念”来界定事物,通过划分不同类别、下定义或说理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又称“概念思维”。在对于句子“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和“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的翻译上,“visibility”和“outspokenness”这两个抽象名词就会被译作“抛头露面”和“心直口快”这样表达更加具体的词。

3.2. 整体综合与局部分析思维

中文思维倾向于把各元素综合成一个整体,强调主客相融的统一性,关注事物间各部分的关系;英文思维多强调主客分离、个性与独立,会把事物与其环境背景相隔离开进行观察分析。东方人往往关注的是一个很广的范围内的事物;他们更关心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相似之处;他们使用群体思维去推理,这其中包括在完全对立的观点中找出“折中的道路”。而西方人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则是“分析型”的,也就是说西方人关注的是整个环境中的局部,也就是他们能够对其施加某些影响的物或人。 [4] 比如中医诊疗把身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身体内“气”的通顺,会使用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往往不会只关注某一个身体部位;西医则会单独治疗身体器官,较少考虑各部分间的联系,人们会去到独立的部门进行诊疗。

3.3. 直觉归纳与理性演绎思维

中文思维模式较为模糊,偏直觉型,往往经过归纳得出结论;英文思维注重精确、理性,往往通过论证来佐证论点。哲学家安古斯曾说:文明世界两端的传统所具有的最明显差异是对待逻辑的方式。对于西方人而言,逻辑始终是文明的中心,这条线从古至今都没有断过。这在语言上就有所体现,比如中文讲究意合,不会显示明确逻辑关系,英文注重意合,句间往往由逻辑连词进行连接,讲究形式。在烹饪中,中文常会出现“小火慢炖”、“加入适量白糖”或“煎至金黄色”等表达,英文则会明确表达用量和具体时间。中国菜名比如“蚂蚁上树”、“夫妻肺片”或“狮子头”等不能直接反映所用食材,而英文菜名往往直接表明所含食物类别。

3.4. 圆形与线性思维

中国人的“亦此亦彼”的思维习惯使其思维方式呈螺旋式、波浪式的曲线;但西方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及习惯使其思维方式呈直线式的。 [5] 中文思维更习惯于间接地、迂回地解决问题,英文思维追求直截了当,更加直接。罗伯特·卡普兰提出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习惯开门见山,先说明重点,表明态度和观点,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而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曲线型,在语言表达上,一般习惯从侧面说起,喜欢做些铺垫,说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最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中文思维更习惯于间接地、迂回地解决问题,英文思维追求直截了当,更加直接。比如美国人可能觉得中国人过于含蓄,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太过直接,不懂得内敛。中国人更擅长于发现“言外之意”,而美国人不喜欢过多铺垫与主题不相关的事情。

4. 思维差异产生原因浅析

天然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不同社会关系模式,和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古人及经典书籍都是导致不同思维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

4.1. 社会关系模式

传统中国社会是严重依赖灌溉的农业社会,这就要求农民们必须和睦相处、紧密合作,只有通过互相帮助和一齐劳作才能获得好的收成,保证基本的经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往往等级森严、分工明确,个人的行为受社会束缚与限制的程度很深。但在西方,传统的古希腊人则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模式中。希腊的经济基础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农业活动上的,而是贸易、符猎、钓鱼、畜牧、海盗掠夺以区小规模的与衣业相关的生意,例如葡萄栽培或生产橄榄油。 [4] 这些活动都不会强制要求人们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反而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人们不会受到社会限制,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由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的不同社会模式使得人们有不同的劳动方式,不同的关注点,自然也逐渐产生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4.2. 思想文化根基

在中国,根据阴阳原理,没有物体是单独存在的。儒家经典著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教授“五行五常”的原则。《易经》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强调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易经》的“八卦”中看出来。老子强调“道”,“道”是阴阳各种关系辩证运作过程的抽象呈现,是在阴阳变化的方法论基础上的本质阐释。亦即“道”是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运作过程本身。 [6] 中国文化以关系论与辩证法为核心,找寻“道”,关注自然。而西方哲学一直在寻求真理和理性。在西方哲学中,结论可以直接从前提中推导出来,这就要求推理过程严格而高效。这种推理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所追求的知识是完全超越感性经验的,只有超越感性经验的范围,才能在纯粹的观念和知识世界中建立严格而有效的逻辑推理。

5. 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与意义

目前跨文化交际往往是弱势文化社团学习强势文化社团的言语行为,交际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往往也归结于弱势文化社团身上,比如有些跨文化能力测评使用强势文化社团的语用规范来评定跨文化能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不同国家间有特定的差异之处,要求全面学习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是不现实的。在跨文化交际上,我们应允许差异存在并加以利用,了解不同思维模式,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看待世界方式是不同的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步。不相同不代表孰优孰劣,更重要的是理解差异背后的原因,用开放包容的视角看待差异。加深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不同文化思维模式的理解有以下几点好处。

5.1. 认识自我,建立文化自信

哲学中的“他者”是由“自我”衍生而来的概念。然而,“他者”并不是“自我”的对立面。相反,“自我”的形成总是需要参照“他者”的观点,通过“他者”来实现对“自我”的认同和重塑。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才能认清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了解其他文化时,会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能在探索与反思中建立文化自信。

5.2. 减少文化敌意,促进理解沟通

当面对差异,想要证明自己更加好却缺乏有力证据时,就可能会通过打压、污蔑他人来展示个人优越性。在国际舞台上,污名化别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教导人们如何平和面对差异,在尽可能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做到平等地交流。认识思维差异及其由来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言行,从源头上解释差异成因,学会接受不同。

5.3. 利用差异,实现双赢

差异性和多样化是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个团队需集结不同领域的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别人的短处。两种思维模式或两种文化的融合,可能是解决未来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6] 认识到思维模式差异有助于不同种族的人在合作交流中取得成功。人种的多样性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这些原因当中,由于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也使教育和工作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所做的研究也表明多样化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东亚人和来自欧洲文化的人在认知的定位和能力方面有重大的差异,看起来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极有可能互补。 [3]

5.4. 打破单一限制,促进文明发展

人性是相通的,但不同文化对道德的理解不同,对人性的约束方式不同。通过接触另一种文化,了解另外的思维模式,我们拥有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局限性和缺点,从而提高自己。只有不断反思、改变,即开放包容的文明才能得到发展。在看到跨文化交流与意识形态共生并存的基础上,坚定跨文化交流的初心和使命,抓住意识形态冲突产生的根源,明确跨文化交流的主旨,才能实现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7]

6. 结语

思维方式差异体现在中英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人们认知和价值观的不同极大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警惕民族中心主义,避免因差异导致的优劣性比较,不能仅从个人或单一文化角度出发去看待跨文化交际中的出现的问题。认知思维模式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双方了解彼此的文化身份和理解行为特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双方对于彼此的偏见。正确看待思维模式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社会呼唤着新型的理想文化人格的产生。不再是文化的简单对立,而是文化的协调互补;不再是文化价值的绝对判断,而是文化价值的多元宽容。 [8] 所以在学习外国语言及文化时,加强人们对于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认知极其重要,有利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促进互相理解与尊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侯玉波.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2): 211-216.
[2] 吕俞辉. 辩识不同, “异”中求“通”——略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J]. 学习与探索, 2012(12): 143-146.
[3] 理查德∙尼斯贝特. 思维版图[M]. 李秀霞,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4] 理查德∙尼斯贝特. 认知升级[M]. 仲田甜,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5] 邓凡艳. 英汉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3): 115-119, 123.
[6] 刘建军. 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9(2): 117-128.
[7] 余学军, 李银兵. 冲突与调适: 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性[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1(2): 144-154.
[8] 胡超. 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外语教学, 1998(2):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