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中副词“紧到[ʨin42tau42]”的来源及其话语功能
The Source and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Adverb “紧到[ʨin42tau42]” in Chongqing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3.117434, PDF, HTML, XML, 下载: 350  浏览: 720 
作者: 何肖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重庆方言紧到话语功能来源Chongqing Dialect Jindao Discourse Function Source
摘要: 重庆方言中副词“□□[ʨin42tau42]”的本字是“紧到”,意思是“一直、老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紧”与“到”在语言演变中保留持续义,二者结合时,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较为强势的“紧”逐渐排挤“到”,“到”的持续义逐渐减弱虚化为后缀,因此,在重庆方言中还存在“阴到、鼓到”等“X到”类副词。从话语功能上看,它是传信标记,传递交互信息的真实性;也是态度标记,表达抱怨、责备之情,反映说话人的期待,并提醒、劝诫对方。
Abstract: In Chongqing dialect adverbs “□□[ʨin42tau42]” also is “紧到”, meaning “always” said sustained action or state. “紧” and “到” retain the continuous meaning in the language evolution. When the two are combined, due to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use, the stronger “紧” gradually supplanted “到”, and the continuous meaning of “到” gradually weakened into a suffix. Therefore, there are still “X到” adverbs such as “阴到” and “鼓到” in Chongqing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it is a signifier, conveying the authenticity of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It is also an attitude marker to express complaints and blame, reflect the speaker’s expectations, and remind and admonish the other party.
文章引用:何肖霄. 重庆方言中副词“紧到[ʨin42tau42]”的来源及其话语功能[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7): 3198-320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34

1. 问题源起

重庆方言中,副词“紧到[ʨin42tau42]”在日常口语中是一个高频词语,表示“一直,总是”的意思,属于时间副词,表现一段时间里面某个动作或某种状态的持续。目前,各位前辈学者对此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1) 一些学者针对该方言的副词“紧到/紧倒/尽到”进行探究,主要从用法、语义和功能三个角度来探究,如:刘银姣《四川达州话的副词“紧到”探析》(2013)。罗主宾《湖南新化方言的情状副词“紧倒”》(2021)和徐梦桃《四川方言“尽到”的来源及功能》(2022)着重探讨四川方言“尽到”的来源问题,并简单分析它的用法、语义和功。姚留月《固始方言特殊副词研究》(2019)注意到了对比研究的问题,将固始方言中的时间副词“尽掉”与普通话中的“老(是)、总(是)”、固始方言中的“紧[ʨin34]”、禹州方言中的“很”、四川达州方言副词“紧到”和安化县“儘到”相比较。2) 一些学者则系统性地探索“到/倒”类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如:杨琼《川东安岳方言“X到”类词语浅析》(2014)、郭凤霞《四川方言“X倒”类词的句法语义分析》(2020)。3) 针对“到/倒”的研究,喻遂生(1990)和李蓝(1998)两位前辈学者分别对重庆方言中的“倒”和贵州大同话的“到”进行了探讨,前者更多的是进行共时描写,后者还从历时上探讨了来源问题。

但是,针对重庆方言中的“紧到[ʨin42tau42]”进行专项性探究的研究暂时空白,这促使开展研究的迫切性。在对语料分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紧到”的用法、话语功能以及来源问题,发现“紧到”在重庆方言中的独特性。在探究过程中,针对“紧到[ʨin42tau42]”本字问题的探讨是本文的创新点。

2. 重庆方言中“紧到”的来源

重庆方言中的副词“紧到”的本字存在较大争议,各位前辈学者说法各异。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1990)对重庆方言中谓语动词后的“倒”进行了分类探讨,认为有的“倒”还凝固在合成词中,是构词的成分,如:紧倒等。 [1] 杨月蓉《重庆市志•方言志》(2012)中的第三章第一节(重庆方言的副词)中提及重庆方言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有“尽(上声)倒”等,解释“尽(上声)倒”与“尽”同。尽(上声):1) 长久地。例如:~不下雨。/他~不睡。2) 随便、尽量:前方吃紧,后方紧(尽)吃。 [2] 《四川方言词典》(2014):尽倒(副)同尽:还~嚼牙巴呀!不想吃夜饭哪,不喂猪哪,胀饱了么? [3] ……以上现有文献中,至少了两种形式来记载重庆方言中副词“□□[ʨin42tau42]”,但“□□[ʨin42tau42]”的本字就是是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2.1. “□[tau42]”即“到”

“到”在《广韵》中是端母效摄开口一等豪韵字,在重庆方言中声母为[t],韵母为[au],声调为去调。“倒”与“到”不同之处在于“倒”的声调是上调,这可能是喻先生等在文中选择“倒”字的原因,即借音取字,用“倒”的上调的读音代表[tau42]这一音。同时,“到”与“倒”在古代是通假字,其字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如:公子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吕氏春秋·爱类》。/草木之到(倒)植者过半。——《庄子·外物》。注:“锄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今字作倒。”此时“到”通“倒”,皆表示颠倒之意。因此,目前许多研究将“X到”和“X倒”列为同一词条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方式值得商榷,“□[tau42]”的本字不能因此认为是“倒”。

郭凤霞《四川方言“X倒”类副词的句法语义分析》(2020)认为副词词缀“倒”是由动词“到”虚化而来。遗憾的是,郭文并未给出具体的解释。而李蓝《贵州大方话中的“c到”和“起”》(1998)认为西南官话中表持续的“c到”的本字就是“到”,这种用法源于赣语,明清两代的江西、湖广移民将其带到西南地区。周勇(2006)指出,明末清初,四川省遭遇战乱连天、旱灾频发、瘟疫流行、虎患甚烈几大灾难,四川省人口大幅度减少,出现了“有可耕之地,无可耕之民”的情况。随后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湖广填四川”政策,涉及省份包括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是十余个省份,达到了文化融合等效果,当地文化也随着外来的文化而发生了一些变化。笔者赞同李蓝的观点。“到”本义是到达,“V + 到”表示一定的持续义,这一点还可以从“V到 + 时间名词”的构式中看出,本文将继续补充说明来印证结论。在现有文献中,笔者发现“到”与动词结合时,其后如若有时间名词共现时,能够表示动作持续一定的时间。如:何静庵欠身打一躬曰:“你闺女昨晚作一梦……半夜捶床捣枕哭到天明,埋怨着我不接三官,今日特来问问三舅的信音。”——《警世通言(下)》。其中,“哭到明天”表示从现在哭至明日,此处“到”是介词,“到明天”是补语,“哭”与“到明天”构成述补结构。根据曹广顺(1995、1999)的语法化链观点“连动式 > 动补式 > 动词 + 助词”,处于补语位置上的“到”易发生虚化。重庆方言的“□[tau42]”同样能跟在动词“哭”,并与“明天”共现,表示从现在哭至明日。不同的用法提供相同的语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们的一致性。因此,“□[tau42]”的本字为“到”。

2.2. “□[ʨin42]”即“紧”

重庆方言中的“□[ʨin42]”就是“紧”。从语音上来看,《广韵》:“紧,居忍切,见母、臻摄、開口三等、上调、十六軫韻緊小韻。”《广韵》《韵会》《正韵》丛居忍切,音谨。又《集韵》颈忍切,音胗。义同。同时,重庆方言中的[ʨ]来源于中古音的精母、从母仄声、见母、群母仄声,[in]来自于中古音的臻摄开口三等等,上调来自于中古音的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紧”的中古音韵地位与重庆方言中的[ʨin42]相当,语音上相吻合。这样一来,从语义角度进一步探究或许能够得到答案。

从语义上来看,重庆方言中的“□[ʨin42]”表示“一直、老是”的意思,具有持续义。“□[ʨin42]”即“紧”,与古代的形容词“紧”一脉相承。从历时角度看“紧”,“紧”出现了一定的虚化,其虚化过程的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紧”只能作为形容词,主要有四种语义:1) 表示“急切、急迫”之义,如:紧,急也。——《广雅》;2) 表示“距离近、密接无间”的意思,如:其化紧敛。——《素问·气交变大论》。3) 引申为物体受拉力或压力后呈现的紧张状态,同“松”相对,如:蛇筋束紧束破壳,寒龟夏鳖一种味。——《月蚀诗》。4) “紧”可用在动词前,作方式状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先后紧密发生等,如:己丑,流星如酒杯大,分為三星,緊相隨,前星色青明,後二星色赤,尾跡約長二丈餘,起自東北,緩緩往西南行,沒於近濁。从春秋战国开始到现当代,这四种语义一直存在。汉代,《说文解字》:“紧,缠丝急也。”出现动词“紧”,多为使动用法,如:琴,紧其弦则清,缦其弦则浊。——《史记》。也出现了名词“紧”,表示“中医学脉象名”,如:素问云:脉短实而数,有似切绳,名曰尽也。——《史记》。隋唐五代,名词“紧”增加了一个新的语义“州县等级名”,如:丙申,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旧唐书•卷十七上》。元代,出现了“A得紧”结构,“紧”作程度补语,义为“很”,如: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束得紧。——《西厢记》。

从以上过程中,可以看出“紧”经历了从具体空间义“物体的紧张状态”到时间义“动作或状态的先后紧密发生”再到抽象的程度义“很”的变化。 [4] 这样看来,当形容词“紧”的本义逐渐引申为对物体、动作表现的紧张状态,后再引申到动作的时间范畴上,表示动作或状态时间间隔短、接连发生,这为“紧”在时间范畴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具有一定的持续义。这与重庆方言中的“□[ʨin42]”一脉相承。因此,□[ʨin42]的本字就是“紧”。

2.3. “紧到”的词汇化问题

在探究“紧到”的本字后,“紧到”如何结合成词也是重要问题。重庆、四川等方言中存在“阴到”、“鼓到”、“跟到”、“马到”、“逮到”等词,前辈学者大多认为“到”是词缀,形成了“X到”类词的研究。赵艳平《现代汉语词缀研究》(2014)认为判定词缀应该考虑六条标准:位置固定、不成词、语义虚化、标志词性、构词能产、语音弱化。其中前三条为必要标准,后三条为参考标准。根据赵艳平的观点,对“到”的性质进行再判断。在重庆方言中,“到”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位置固定;“到”在重庆方言中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用,是不成词语素;“到”的词义在重庆方言中已经完全虚化。据李蓝(1998)考察,“到”的虚化过程可能是:“V到 + 地名”表动作到达某一地点 → “V到 + N”表动作涉及对象 → “V到”表动作有了结果 → “V到”表动态或状态持续。 [5] 这样一来,“到”虚化为了构词成分,具有了表示持续义的条件。再来看后三条标准,重庆方言中的“到”在这一点上无法做到完全标示词性,“X到”通常是动词或者副词,“X”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X到”的词性。同时,“到”在重庆方言中没有发生语音弱化现象,不读轻声,读为上声。但“到”的构词能力极强,能够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词相结合成词。这样看来,“到”在重庆方言中的确是词缀。

至于“紧”与“到”如何在语言现象中结合成词的,就目前的传世文献来看,未曾发现任何关于“紧到”的用例,因此,暂时无法得知其演变情况。但是,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猜想:表示持续义的“紧”与同样表示持续义的“到”结合时,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较为强势的“紧”逐渐排挤“到”,“到”的持续义逐渐减弱虚化成为副词后缀,因此,在重庆方言中还存在“阴到、鼓到”等“X到”类副词。这一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更多的时间论证思考。

3. 重庆方言中“紧到”的用法

3.1. “紧到”的语义分析

重庆方言中的高频副词“紧到[ʨin42tau42]”属于时间范畴的词语,大致与普通话中的“老是、一直、总是”等相当,这一点在《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1999)有相应的记载:“紧到”,副词,一直。西南官话,四川重庆:他~紧到不来。 [6] 普通话中的“老是、一直、总是”等词语通常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反复或持续,重庆方言中的“紧到”同样如此,作为时间副词,通常位于谓语之前、主语之后,作状语,对其进行修饰限定,强调一段时间里某种动作或者状态的重复出现或者持续发生。例如:

1) 他紧到这个样子,我都看不下去了。

2) 刚才电话紧到响。

有时候为了强调主语,将“紧到”前移,位于句子的主语前,修饰限制整个句子或者分句。同时,与普通话的强调句式较为一致,“紧到”后还会与“是”共现,表示对事实的强调。例如:

3) 紧到是他帮我扫地,你干啥子也?

4) 这些天紧到是他在值班,你一次都没去过。

此时,“紧到”指向紧跟其后的主语,强调主语所做出的动作或表示的状态的持续性。此时的“紧到”可以后移至主语之后,其语义会发生变化,因此,“紧到”不能后移。例(3)中的“紧到”指向“他”,强调“他”一直帮“我”扫地,而非“你”。例(4)中的“紧到”指向“他”,强调值班的是“他”,而非“你”。如果把两个例句中的“紧到”后移,例(3)和例(4)中则增添了一些贬义色彩。

从时间维度上看,重庆方言中的“紧到”既可以修饰限定过去发生的动作获状态,也可以修饰限定现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但基本不修饰限定将来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紧到”后的动作或状态都是既定事实。这种动作或者状态可以是从说话前发生或者存在,并一直持续到说话时,如:例(4);也可以是说话前发生,到说话时已经停止的,如:例(2)中“电话”只在刚才响而现在已经不响了。

从共现成分的维度上看,重庆方言中“紧到”能与“起”连用,表示动作、性状处于某种状态或者正在进行,还能表示动作完成和趋向,或者动作、性状的延续。“紧到”与“起”结合构成“紧到起”,其结构形式与“紧到”独用时相同,但所表示的程度加深。例如:

5) 这个天紧到起热,不晓得好久才能落雨。

6) 你没在课堂上紧到起笑,老师会喊家长去学校吗?

7) 不要紧到起扣,皮肤要遭扣烂。

此时,例(5)中“紧到起”所修饰的“天热”的状态可能持续时间比预期更长,例(6)中“紧到起”所修饰的“笑”这个动作可能持续时间更长,例(7)中“紧到起”所修饰的“扣”这个动作可能持续时间也更长。

3.2. “紧到”的句法组配

(一) 紧到 + 动词性成分

(A) “紧到”后的动词类型

当修饰谓语动词时,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多音节动词或者动词性短语。例如:

8) 癞皮狗最烦了,紧到叫。 [7]

9) 手脚不听使唤了,紧到在那儿动。

10) 不要紧到啰嗦啦,他已经晓得了。

11) 紧到说话,他要冒火哟。

12) 婴儿紧到断不了奶,这种不太好哦。

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13) 黎小瑞,你该下班了撒!紧到上撒子也? [7]

14) 这个点才吃饭,还紧到不上主食。

15) 还不是你紧到耍手机,都要出发了。

可以是动作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是存在、变化、消失动词等。例如:

16) 他紧到看电视,放了学回来也不写作业。

17) 不要紧到想这个事情了,想不通的。

18) 山上紧到有蚊虫,烦得很!

19) 你的想法紧到变,确定好了再告诉我。

(B) “紧到”与其后动词之间的矛盾

a) 从理论上来看,“紧到”具有一定的持续义,这决定了它修饰的动词不能是“死、毕业、离开、辞职”等瞬间性动词,“紧到”所具有的持续义与瞬间动词所具有的短暂性产生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如若“紧到”前的主语是复数名词性成分,即可解开矛盾。例如:

20) 这朵花紧到死。

21) 这一院子花紧到死。

“这朵花”死的动作只能发生一次,但是“这一院子花”死的动作则可以复现。

b) 有时候,这种矛盾无法调和,即使“紧到”前的主语是复数名词性成分。此时,可以通过对瞬间性动词进行否定来调和矛盾。例如:

22) 那个学生紧到毕业。

23) 那群学生紧到毕业。

24) 那个学生紧到没有毕业。/那个学生紧到毕不了业。

“毕业”是瞬间性动词,但是无论是例(22)中的“那个学生”还是例(23)复数名词性主语“那群学生”,都无法在句中实现语义和谐。只有通过在“毕业”前加上“没有”或者将插入否定词“不”等方式(例(24))才能符合语义逻辑。

此时,否定词嵌入“动词性成分”与“形容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之间,否定的是“紧到”后的这件事。这时候的否定词局限于“不”。同时,通常是离合词或者可离合的短语嵌入否定词而形式的构式。

25) 吃得楞个多,紧到长不胖。

26) 隔壁夫妻结婚这么久了,紧到生不了孩子。

例(25)中的“长胖”是离合词,例(26)中的“生孩子”都是可离合的短语。在其间插入否定词“不”,从而使得整个句子符合语法、语义逻辑。

c) 从实际的语言环境来看,具有持续义的“紧到”在某些语言环境的仍然能够修饰限定瞬间性动词。只是此时描述的语言事实与语言环境密不可分,脱离该语境,听话者可能无法理解。例如:

27) 这朵花紧到死。

28) 这个员工紧到辞职。

例(27)中的“这朵花”在“对其进行反复救治”的情况下,可以循环“死”这个动作。例(28)中的“这个员工”在“自身反复跳槽”的情况下,可以一直“辞职”。

(二) 紧到 + 形容词性成分

“紧到”所修饰的形容词大多是具有贬义色彩、消极色彩的词语,以此来表示不好的事情持续发生,所以“紧到”本身也带有了不满、抱怨、责备等的负面情态意义。

29) 我手杆紧到痛,是不是有啥子问题哦?

30) 价格紧到不便宜,买不起啊。

31) 天气紧到撇得很,衣服洗了都不得干。

“痛”“不便宜”“撇”都是一些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表现了说话者对事实的不满。

当然,“紧到”也可以修饰限定中性色彩的词语,如:颜色词(红、黄、黑、白等)。还可以修饰少部分褒义色彩的词语,如:香、甜等,但“紧到”具有强势的负面色彩容易将其吞噬。

(三) 紧到 + 否定词 + 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

在表示否定的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否定词位于“紧到”之前,构成此类型的情况。否定词主要有“不、没、莫、不要、没有”等。此时,“紧到”否定的是其后的动作或状态,与前面的“紧到”无关。

32) 幺儿咳嗽啷个紧到不好?

33) 班上学生紧到不安静下来。

34) 老师紧到没有来上课,估计是忘啦。

(四) 否定词 + 紧到 + 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

此情况多出现在表示否定的陈述句或者祈使句中,否定词只能位于“紧到”之前。当该构式位于祈使句中时,表示具有强烈语气的禁止或劝阻。此时,否定词是对“紧到”否定,主要否定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

35) 他不紧到骂你,你肯定不得改变。

36) 你莫紧到说了嘛,领导要生气了。

37) 不是我的手机,我手机没有紧到响。

4. 重庆方言中“紧到”的话语功能

重庆方言中的“紧到”可以看作是话语标记,主要功能是元话语表达。按照Hyland (2005)的概述,元话语成分有两大类:1) 反映语篇内部关系的,包括衔接语、结构标记、内指标记、传信标记、编码标记等。2) 人际交互性的,包括模棱语、态度标记、显示言者标记、邀请参与标记等。 [8] 而重庆方言中的“紧到”的功能主要是传信功能和态度标记。

4.1. 传信标记

汉语里的传信表达主要有三种形式:1) 表示信息来源的形式。2) 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3) 说话人传达确信的程度。 [9] 重庆方言中的“紧到”通常能够确保交互信息的真实性,通常“紧到”后所描述的动作或状态是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存在的。例如:

38) 这个频道紧到放广告,不看了。

39) 手杆紧到起痒,烦死了。

40) 你莫紧到起问我的事了哈。

在言语环境中,以上三句中都能向听话者传递出说话人所说为事实,而非凭空捏造。例(38)电视频道一直放广告是事实,例(39)说话人手杆一直痒也是事实,例(40)对方一直询问说话人还是事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紧到”无非是给其所说的事实增添确信度。

4.2. 态度标记

重庆方言中的“紧到”体现说话人对所述内容的态度,宣泄一定的情感,从而对听话人的情感、态度产生影响。这种态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加深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状态的不满,含有抱怨、责备之情,具有负面色彩。这种情感态度在人际交流中占据较多。如:

41) 都中午啦,啷个紧到在睡觉哦?

42) 半夜啦,还紧到睡不着。

43) 别个急死啦,你还紧到给别个拖起。

重庆方言中的“紧到”是一个能够表示负面情绪的副词,例(41)中,说话人抱怨对方睡得太晚,例(42)说话人责备对方大半夜还无法睡觉,例(43)说话人对对方行动力差的行为感到不满。如若去掉“紧到”,语气则没有这么强烈。

(二)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状态的期待,但这种行为或状态往往没有实现,因此,有时会让说话人产生抱怨、不满之情。如:

44) 约好见面的,他紧到不来。

45) 紧到不开始讲课文,就在那里讲大道理。

46) 空调紧到开不起,热死了。

以上三个例句,都包含着说话人对某种动作或者状态的主观预期。例(44)中,说话人与对方相约,主观期待着对方赶快赴约,但实际情况则不一样;例(45)中,说话人主观期待着对方开始讲课文,但是一直不开始;例(46)中,说话人因为天热,主观期待着能够赶快开启空调纳凉,但实际上则一直无法开。以上三种情况中,具有反预期性;可能会在一定情况下,说话人可能产生抱怨、责备之情。

(三) 提醒或者劝诫对方不要出现或者持续某种行为和状态,这种提醒、劝诫具有强制性,即:如若听话人不遵从,则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多出现在否定性祈使句中。如:

47) 不要紧到哭了哈,大家还要睡觉。

48) 莫紧到吵个不停,明天早上我还要早起。

49) 不要紧到说话,安静看电影。

从认知三域(知域、言域、行域)来看,“紧到”所在的否定性祈使句中,一方面体现了说话人的“知域”,如:例(47)中,说话人善意提醒对方一直哭的话,会吵到大家,从而劝诫他停止哭泣;例(48)中,说话人劝诫对方安静一些,明天说话人还需要上班。此时,这些例句中附带了补充性成分,附加了一定的成分说明,如原因、后果等。例(49)中,说话人知识劝告对方不要说话,并没有附带说明成分。

5.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重庆方言中的“紧到”作为一个表达时间的副词,能够在人际互动中传达一定的真实信息,表达一定的抱怨、不满、责备的情感。它是否会发展为一个情状副词?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喻遂生. 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J]. 方言, 1990(3): 57-64.
[2] 杨月蓉. 重庆市志∙方言志[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2.
[3] 王文虎, 等. 四川方言词典[M]. 成都: 四川人们出版社, 2014: 188.
[4] 武丽伟. 作为补语的“紧”及其虚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59.
[5] 李蓝. 贵州大方话的“~c到”和“起”[J]. 中国语文, 1998(2): 113-122.
[6] 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第四卷[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7] 荀恩东, 饶高琦, 肖晓悦, 臧娇娇. 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6, 3(1): 93-109, 118.
[8] 方梅. “说是”的话语功能及相关词汇化问题[J]. 中国语言学报, 2017(1): 1-14.
[9] 张伯江. 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 当代语言学, 1997(2):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