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1] 这说明在新时代下,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迈向下一步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因此,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理论溯源、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以及何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溯源
共同富裕理论的提出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因此,充分理解马恩经典著作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和“大同”思想、以及继承共同富裕理论的不断推进,对于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是共同富裕的根基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的唯物史观,其基本内涵是以“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摒弃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对“抽象的人”的定义,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下的“感性的物质活动”,也就是实践。人的实践能力会随着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因此,人们各自的实践共同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础。对于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理论来说,基于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从“现实的人”出发是遵循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根本前提。惟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才能真正发现变革社会历史的根本力量就是人民,也才能发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应一以贯之地将人的自由与解放为首要目的,着力于寻找贫富差距的现实物质根源,努力实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上的共同富裕。
如果说唯物史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现实社会的首要原则,那么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在将其批判视角转向政治经济学时,发现了被资本关系隐藏的剩余价值,并揭示出资本关系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实质。在马恩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虽然大幅度地提高了物质生产方式,但这种高度发展却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基础上,这导致的结果只会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两极分化,物质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破除私有制对无产阶级的桎梏刻不容缓。
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并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从他们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共同富裕”理论所遵循的理论根基。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
“以民为本”和“大同”思想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民为本的思想方面,孟子曾提出过“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民与君主的关系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君主的统治离不开人民之间的和谐统一,人民的美好生活也离不开优秀君主的合理规划,由此,历代的君王都遵循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路线。顾炎武曾提出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 [2] 他主张将君主的权力分发给众人,并认为君主专制对国家的长期统治没有任何好处。黄宗羲曾提出过“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正式将人民百姓的地位提高到君主的层面上,君主的地位要低于人民百姓;在“大同”思想方面,《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大同”社会与新时代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大同社会是一个社会稳定、君主对人民负责、人民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与“大同”思想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三) 新中国成立后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推进
努力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富强的文明社会是首要目标。毛泽东曾多次提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3] 由此,毛泽东将富和强两个概念紧紧与全体人民相联系,并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理论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过“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必须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 邓小平的这一指导思想,为共同富裕理论接下来的发展建立了整体的基调。江泽民也曾提出过他关于共同富裕的看法,并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决不能动摇。” [5] 因此,共同富裕目标与社会主义的实现的统一的,共同富裕是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
3.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基于当前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时代课题,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建国以来人民奋斗的价值旨归。事实证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每位领导人正确的指导方针下,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但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奋斗就可以实现的。随着新时代下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使得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不断深化。
(一)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共同富裕不单单是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裕,还包含着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富裕,只有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根据唯物史观我们可以得知,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物质生活上的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玩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获得解放。” [6] 这说明物质生活的状况限制着精神生活的发展。而缺乏物质生活的坚实保障,则会引起精神生活的“贫困”。只有先实现物质生活上的富裕才能进一步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裕。因此,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并且政府相关机构也要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地“分好蛋糕”,消除两极分化。
马克思曾指出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6]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是因为动物只在乎物质生活,不在意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人的生产生活是全面的,指的是人的生产既包含着物质生活方面的生产,又包含着精神生活方面的生产,这构成了人的总生产。因此,人不单单需要物质生产提供的物质保障,也需要优秀的精神生产提供精神方面的需要。虽然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生产,但一定的社会生活也会对物质生活起反作用。积极向上的精神生产会带领人民奋发前进,反观消极的精神生产会阻碍总体社会生活的进步。因此,在新时代追求共同富裕的前提下,我们在创造高质量的物质生产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精神生产对物质生活的反作用,协调好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的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1] 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夯实人民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联系。
(二)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逐步富裕,不搞平均主义
共同富裕的富裕从来不是指某个阶层,或者某个群体的共同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正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7] 因此,以公有制为基础而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也只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从地域来看,共同富裕也包括“实现各区域居民的共同富裕。” [8] 也就是说,努力做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统筹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慢慢进行。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在规划设计以实现共同富裕时,要切实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精准提出每个地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 [9] 这意味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跳脱出“绝对公平”的窠臼,分阶段性地展开共同富裕的发展路线,根据每个地区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因此,再具体实行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有序推进共同富裕理论的落实,切勿跌入“平均主义”的滑坡。
4.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无论共同富裕理论构建得多么细致、成熟,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中来。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才能检验共同富裕理论的先进性、优越性。
(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人民保障制度,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序发展。只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正确理念,让全体人民参与到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上来,我们才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提升社会物质的高质量发展,尽可能地做大“蛋糕”,也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我国经济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有效地监督市场。
(二)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在新时代下,我国的收入分配还存在着中等偏下的收入群体,因此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缩小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想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就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1] 首先,在初次分配时,要根据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贡献程度来决定报酬的高低,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利益,尽可能地杜绝垄断现象,打击违法收入群体。其次,在再分配方面,要改善税收制度,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强监督市场上偷税、漏税的现象。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对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最后,重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第三次分配指的是弥补前两次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分配不足现象,进一步营造一个合理、透明的社会环境和分配制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理解和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共同富裕理论继承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并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合理发展策略。因此在具体落实共同富裕理论时,要切实平衡好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清晰的发展对策,以及制定好相应的分配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自治区研究生创新项目“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演进史研究”(项目编号:XJ2023G2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