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 。中国文化体系庞大,其中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人文化与智慧高度浓缩的结晶,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典籍。国学经典“四书”中的《大学》通常被认为是儒家入门的首部经典,是孔门心法的集大成者之一,因其短小精悍而义理无穷备受世代中国人的推崇,《大学》英译本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媒介。
2. 新本《大学》和古本《大学》
2.1. 新本《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朱熹不单是把《大学》从《礼记》里挑出来而已,还大力加以改造。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传”中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其中,“经”为孔子所言、曾子记录的。“传”则为曾子弟子们的笔录。人们一般将朱熹的修订本称为新本《大学》。
2.2. 古本《大学》
在朱熹《大学章句》大行天下的氛围中,明代王阳明起而对之提出了异议。他曾按照朱熹的“即物穷理”的说法“亭前格竹”数日,却最终格到吐血而失败。王阳明历经人生磨难,于“龙场悟道”后突然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发现“理”内在于“心”,不假外求。王阳明在《大学古本序》中批评朱熹对《大学》旧本的调整是“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认为“旧本析而圣人之义亡矣”,因而“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 [2] ,王阳明倡导的是古本《大学》,即《礼记》中的原有本子。
3. 《大学》的英译本及研究现状
3.1. 《大学》的英译本
最早的中国国学典籍英译始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是最早从事这一翻译活动的主体。最早的《大学》英译本于1691年在伦敦出版,该书是从拉丁语翻译成英语的《大学》英译本。此后的300多年间,外国传教士、国外汉学家、中国翻译家等都曾不懈努力翻译过《大学》。目前,学术界使用的《大学》英译本都是19世纪之后问世的。流行的《大学》英译本至少有12个,但是大部分都是以朱熹的新本《大学》作为翻译蓝本,主要代表译者如下: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约翰·马士曼(John Marshman, 1794~1877)、柯大卫(David Collie, 1791~1828)、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 1883~1956)、辜鸿铭(1857~1928)、林语堂(1895~1976)、陈荣捷(Chan Wing-Tsit, 1901~1994)等。
3.2. 《大学》的研究现状
近十年间,对于国学经典《大学》英译本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大学》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如袁晓亮(2015) [3] ;
(二)、用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译本某一译者版本进行解读,如郝山山(2020) [4] 、王立松和曲钊(2017) [5] 等;
(三)、对《大学》英译本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的不同英译、译者的不同风格、同一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的解读等角度对比,如:魏雅京(2022) [6] 、张浩(2020) [7] 等。
当前对于国学经典《大学》英译本中书名的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然而,《大学》的书名涵盖了整部经典的核心,其英语翻译奠定了外国人对于《大学》内容的最初理解,探讨书名的英译对于整部书的国际传播也是极其重要的。
4. 《大学》书名的英译
4.1. 《大学》书名的英译分类
目前的英译本对《大学》书名的英文翻译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The Great Science,代表人物是马礼逊;
(二)、以Learning为核心词的翻译,代表人物如:理雅各、修中诚、庞德(The Great Learning),柯大卫(The Superior Learning),陈荣捷(The Way of Learning to be Great (or Adult Education)),约翰·马士曼(Learning Proper for Man);
(三)、Higher Education,代表人物如:辜鸿铭、林语堂。
4.2. “大”字的英译
由上可见,“大”字通常被翻译成great、superior、higher等。
根据牛津大学英语词典 [8] 的解释:Great means of an extent, amount, or intensity considerably above the normal or average (p. 585); Superior means higher in rank, status, or quality (p. 1385). Higher is the comparative degree of high. There are a lot of meanings of “high”, but the contextual mean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beyond high school (p. 631)。
Great主要是指在数量、号码或程度上更大或抽象意义上的伟大;superior主要是指级别、地位或品质高;higher是比较级,主要是指更高的(具体或抽象意义上)。
4.3. “学”字的英译
“学”字通常被翻译成science、learning、education等。
第一种把“学”翻译成science,根据牛津大学英语词典 [8] 的解释:Science means the 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activity encompassing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the physical and natural worl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p. 1221)。由此可见,science主要是指为获得关于世界的组织结构或行为的系统知识,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的智力和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知识。
这种翻译是对《大学》这部经典的学习内容上的误解。《大学》这部经典里并没有涵盖任何自然科学知识,而是孔门心法,主要讲的是通过修心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功夫。
第二种把“学”翻译成learning,根据牛津大学英语词典的解释:Learn means gain or acquire knowledge or skill in (something) by study, experience, or being taught [8] (p. 762)。learn主要是指通过外在的学习、经历或教育而获得知识或技能。
以learning为核心词的翻译对《大学》这部经典的理解出现了学习方向上的错误,因为learn是西方人的学习方式,是向外求的过程,通过知识经验累积的方式增加知识或增长技能,这和中国古人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南辕北辙的,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是向内求的过程。《大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把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德性彰显出来(明明德)而达到人生的圆满(止于至善)。
第三种把“学”字翻译成education,根据牛津大学英语词典的解释:Education means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or giving systematic instruction, esp. at a school or university [8] (p. 430)。不难看出,education这个词中的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翻译是对《大学》这部经典的学习主体性的误解,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想要自我修身,正如《论语》里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大”字和“学”字的本意回溯
如果想理解“大”和“学”字的真正含义,则必须追本溯源到古代“大”和“学”字的意义,而不是采用现代汉语对其的注解,因为《大学》相传是孔子的门人曾子(前505年~前435年)所作,距今已经2000多年。
5.1. “大”字的本意回溯
《现代常用汉字溯源字典》中对“大”字的注解如下:《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林义光《文源》:“像人正立”,为象形字 [9] (p. 299)。“大”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均像一个男人正面站立、伸臂叉腿的形状,是古人“天大地大人亦大”观念的反映。

古代的“大”字指的是顶天立地的“大人”,《周易》文言传中这样描述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可以看出,“大人”就是儒家所说的圣人。
5.2. “学”字的本意回溯
《现代常用汉字溯源字典》中对“学”字的注解如下:《说文》:“学,觉悟也” [9] (p. 492)。“学”字繁体字是學,从學字的结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教育的理解。上部的中央是一个爻,爻在这里表示用算筹或蓍草梗进行计算,根据古人的理解,用这样的计算能够由阴阳而算出来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爻两边的部分是两只手,有扶持之意。中间是秃宝盖“冖”,是“蒙”,覆盖的意思,就是认为“子”认识世界尚不充分,如被蒙住眼睛一样。下部是一个子,表示被教育的对象。由这样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会意字學的意思就是使得本来无知的人了解世间万物,也就是让他“觉、悟”,覺是學的目的 [10] 。
因此,根据对古代汉字的追本溯源,“大学”中的“大”应该是圣人,“学”的本意是觉,觉悟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相当于佛家所说的恢复本自具足的圆满自性,“觉”的方式并不是外求,而是通过向内修心把蒙蔽的天性(明德)显现出来,明德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正如中国大儒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感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1] 。圣人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按照《大学》中的修身次第,即可恢复圣人本性。
根据笔者的浅见,“大学”这两个字不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而应该用释义的方式把其精髓翻译出来,翻译时应该依据古代汉语中对“大”和“学”两个字的造字本源的解读,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大学”可以理解为通过恢复本性(明明德)而成圣贤(止于至善)的过程,据此,《大学》的书名可以翻译为Recovering Self-Nature for Sage。
6. 结语
国学经典外译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近百年来的国学经典外译并不理想 [12] 。《大学》书名的英译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大多数译者在翻译《大学》时基本采用朱熹的《大学》注解,翻译中受到朱熹“即物穷理”思想的影响,未能翻译出中国国学的真正内涵。朱熹以一己之见错解《大学》的“格物致知”为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误导读书人纷纷向外追逐名利,不知道从心底革除私欲 [13] 。
中国国学经典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有些同样的字形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汉语。要想翻译好中国国学经典典籍,首先要追溯古代汉字的字源,并且要充分了解中国国学文化的精髓,唯有如此,才不会在英语翻译中浮于表面,才能在对外传播中真正把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