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党中央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新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具有差异性。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以青年教师执教生涯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才能真正解决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遇到的学术功利化、角色转换难、专业知识拓展要求、爱生情怀培养挑战等问题。当下培养“青年教师”迈步走向“大先生”可采取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师生双向评价机制、以老带新培养机制、道德模范选取机制等方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yle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s a new group of university teachers, young teachers have certain particularities,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yle also has difference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yle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tak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career as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we can truly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yle for young teachers, such as academic utilitarianism, difficulty in role transformation,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xpansion, and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love for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towards “great teacher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optimiz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s, two-way evalu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aining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old to guide the new, and moral model selection mechanisms.
1. 引言
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师德师风同样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坚持把“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境界追求,当好学生信仰之师、品行之师、学问之师、仁爱之师。只有要求更高的师德师风才能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影响。
新时代,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支撑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如何将“青年教师”培养成为“传道者”“大先生”成了重要课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从教师的根本任务出发,推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同于老教师,青年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存在教龄短、经验少、资源获取途径少等问题。然而青年教师的育人素养和师德师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关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研究,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及清华大学考察期间提到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柏路等(2021) [1] 认真探讨了习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等,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分析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战略地位、核心范畴和实践路径。基于党中央的战略指引和对现实问题的综合考量,苏寄宛(2021) [2] 和王新清(2021) [3] 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路径。王继红等(2020) [4] 和梁德东(2022) [5] 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和优化策略。房侃(2021) [6] 、周宏武(2022) [7] 和叶静漪(2022) [8] 从高校现实情况出发,研究了师德师风考核方式改革等。
青年教师是高校办学的储备力量和主力军,因此其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苏淼(2022) [9] 研究了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路径并探讨了其重要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数字化倡议的提出,许亨洪(2023) [10] 研究了大数据技术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的内涵及发展路径。针对青年教师需要角色转换和适应环境的问题,李永刚(2022) [11] 研究了高校青年教师在初任导师时的角色转换。邹佩耘(2023) [12] 研究了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引导方法。李龙娟等(2023) [13] 研究发现职业召唤、组织支持可以改善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
国外学者对教师思想教育建设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同个体行为、心理特征等联系。例如,Li (2023) [14] 研究了青年教师的五大性格特征对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Zheng (2022) [15] 研究了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对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感的影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后备军和主力军,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但相关研究仍有待丰富。通过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研究新时代“青年教师”向“大先生”转变的可行性是响应政策号召的重要一步。
3. 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逻辑
推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首先对师德师风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梳理,具体可围绕价值立场、教学范围、现实支撑、内生动力等进行。
3.1. 价值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重要论断 [16] 。习总书记用“传道者”、“筑梦人”、“引路人”、“大先生”等词语定义教师职业,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做出了要求。高校教师所肩负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要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一方面,青年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另一方面要边学边做、言传身教。不仅要将自身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带到教学中,更要认真领会党中央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当代之中国,学校要致力培养能担当大任的时代青年,就必须培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的青年教师。
3.2. 教学范围
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方法、思想去向置之不理,只传授“知识”是教不出优秀的时代青年的。从自我的角度看,教师必须要始终坚持提升个人素养,既要做学问之师也要做品德之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好的教师必需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极引领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模范的行为举止成为学生的榜样。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以担当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为学、为师、为人。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才能将所学真正带入到社会发展中去,将学生培养成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材。
3.3. 现实支撑
习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17]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重点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更广泛、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赢得学生的信服。对知识的高要求也意味着教师必须保持学习状态、与时俱进。另外,教师也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目前高校学生思维变化快,教学方法要与之适应,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掌握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3.4. 内生动力
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成长为“大先生”的重要内在动力。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有品德、有理想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需要爱生情怀、职业道德等有力推动。一方面,爱生情怀并不是无理由、无底线的“爱”,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情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老师要用真情实感来和学生拉进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决定了学生是否在内心深处接受教诲并产生感情呼应。
4. 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4.1. 学术功利化
高校教师是社会认可度高、时间自由度高的优质职业,也是博士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职业。但随着博士研究生的数量逐渐增多,高校需求数量远比不上求职人数的增加,造成了一种“内卷困境”。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高要求,例如“非升即走”等制度的实施。为了应对考核,青年教师很可能选择放弃单纯的学术追求。这可能使原本具备学术向往、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为应对考核,产生道德立场转变、内生动力减弱、学术功利化等心态 [18] 。这也涉及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考核过于严厉,将导致青年教师疲于应对业绩考核,产生倦怠心理;另一方面,考核一旦过于宽松将失去考核的意义,会滋生学术惰性。
4.2. 角色转换难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直接从学生身份转变过来,很多基本知识是以学生的身份构建的,需要一定的角色转换时间 [19] 。学习知识和传授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青年教师还要面临“个人–家庭–学校”多维度的压力。高校虽然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等帮助,情感转变仍需要自己适应。青年教师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和学生年龄差距较小的群体,青年教师更容易和学生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接受教诲,青年教师必须要保持适度的威严。尤其是在教学时,必须在学生面前营造出一种和日常交流不一样的性格特点。
4.3. 专业能力拓展要求高
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数都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的专业知识雄厚、专业创新能力较强、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由于教学经验少,普遍存在教育教学知识基础薄弱、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不足的典型问题,致使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存在偏颇 [20] 。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需要回答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对青年教师储备知识的广泛性提出了高要求,意味着青年教师要保持学习积极性、不断拓展知识储备。在教学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校园环境,了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等;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面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这意味着传授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会产生变化。青年教师需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提升。
4.4. 爱生情怀培养挑战
根据高校课程的安排,青年教师在刚入职阶段就需要面对大量的学生,这与青年教师相对薄弱的育人意识形成了矛盾点 [21] ,青年教师要培养或保护好自己的爱生情怀就会面对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群体中存在少许不尊重老师甚至不重视自己学业的学生。青年教师在初次面对这类学生时难免受到影响,甚至会打击其教学热情和爱生情怀;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面临家庭刚走向稳定、父母退休、工作业绩考核等问题。沉重的外部压力容易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从而打击教学激情。
5. 关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找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难点及痛点,让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大先生”,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优化绩效考核方式和惩罚机制。大多数青年教师刚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本身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渴望成为“大先生”,而“唯论文至上”等一刀切式的考核机制会严重损伤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因此,高校要仔细研究、严格把握考核标准,一定程度上要对考核有要求,但对投身基础科学研究、重点难点项目的青年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难度大、成果慢的学术研究要合理地进行价值转换,不能按照同样的要求对待。
第二,建设以老带新的培训机制和师生交流平台。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面宽广,因此青年教师必须向老教师积极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和学生交流的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拓宽专业知识。另外,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学校制度也在变革,学生的想法也在变换。青年教师对学生群体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要充分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第三,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学习。一般而言,由学校政策推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是被动的,而由自我实现推动的教师专业发展往往是主动的,最大程度、可持续的发展肯定是教师主动的发展 [22] 。青年教师在执教生涯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够保证自己处在知识的前沿。学校可通过物质奖励机制和荣誉表彰的方式,引导青年教师领会终身学习的意义。另外,针对学术不端、混清闲的教师,也必须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第四,树立道德模范并完善学生评教机制。道德模范往往能够用自身事例激励与感化人们,使青年教师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揣摩其内心活动,学习效仿其先进行为 [23] 。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考察具备奉献精神、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作风,对爱护学生、严谨执教的老师要表扬并树立榜样;另一方面,目前广泛被采用的教师评价机制普遍是单方面对教师的评价。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伤害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行为,在进行教师评价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筛选或赋予权重,这可以提高对教师评价的合理性,不易出现损伤教师爱生情怀的情况。
基金项目
江苏海洋大学2023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S20235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