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职历史课堂的实践探究——以林芝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to the History Classroo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Tak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yingchi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历史课程作为中职阶段必修课程,在学校德育阵地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中职学生和历史教学实践特点,本文通过分解中职历史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课程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达到中职学生德技双修的育人目的。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complet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g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history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o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by decomposing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istory,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students and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skills.
文章引用:陈媛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职历史课堂的实践探究——以林芝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8): 6017-60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938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职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不断发展与繁荣,民族团结也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话题。同时,在中职校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将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4年,教育部发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1] ,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关键是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其次是不断促进学校各项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这一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在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内容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重要育人阵地,将学生培育成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技术型人才,就更进一步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融入。

1.2. 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是有效实现思政课程德育作用的手段创新,其实质就是在各学科、各环节、各方面,在社会各界的全员参与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界指出:“课程思政是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 [1] 中职历史课程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不但承担着历史课程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祖国统一、民族意识等专业知识情感目标的培养,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最终发展成为如今强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苦难,和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历程,从而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人生观。

2. 林芝市中等职业教育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优势

2.1. 课程资源丰富

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历史必修部分有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中职历史课程涉及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非常多,按照时间顺序来看,在古代是中主要涉及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尤其是与藏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如:吐蕃王朝建立之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大昭寺的建立,唐蕃会盟碑的意义,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和亲,元朝在西藏设置了宣政院,清朝设立驻藏大臣等内容;另外还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两宋时期证券并立,到元朝再次实现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内容。在近现代史上,各民族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观念,新中国建立以后,和平解放西藏,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系列史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也为中职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题和资源。

2.2.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民族地区独有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活动场地。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生90%以上都来自西藏本地生源,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相比起枯燥的理论课程来说,实操课程和实践课程这类更强调参与性的课程更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学生长期生长于民族社会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受社会和家庭文化的影响较大,在学校的日常学习中表现出,对长期接触的本民族文化接受度相对较高,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应该施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即采取灵活融入藏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方式,开设足够的实践课程。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地处雪域高原,有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藏东南博物馆,有重走使得学生更容易吸收本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点。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地处雪域高原,针对这一特征,学校的课程实有足够的民族地域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藏区历史发展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2.3. 职业教育的实践特点

职业教育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转化路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训课程的训练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强,有利于带领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探究活动,更加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在中职历史课程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优势特点,创设多元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和团队意识,更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接受专题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等职业教育历史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中职历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它对于学生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中职历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传承。这也是中职历史教育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同时,当前社会变革深入,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也另外提出了对于学生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素质要求。因此,在中职历史教育中,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让同学们从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等层面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情感上真正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心理上真正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形成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3.1. 利用国家统一历史进程树立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同

国家统一历史进程是中职学生学习历史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在学习国家统一历史进程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中国历史,国家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战乱纷飞的分裂时代,但始终在人民共同利益和愿望驱使下,国家仍然毫无悬念的走向了秦汉、宋元大一统时代。将这段历史课程贯穿起来,作为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统一进程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在探析中国历史发展潮流和原因过程中,了解国家统一的根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广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政治制度影响,各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主动变革政治制度,接受儒家文化,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之间的紧密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和清朝的基本政治制度,虽然都略有变动,但分别都与其前代中原王朝政治制度一脉相承:“元朝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中央机构和地方上的路府州县制度与以往中原王朝制度大体相同” [2] 以儒家文化为尊;清朝政治制度也大大体继承了明朝的各项制度。利用这段历史给学生强调中华民族是同源共生、共同发展的政治、文化共同体,让同学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3.2. 利用民族交流与融合故事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加强民族团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中职历史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实例资源,例如与西藏发展历史有关的相关史实: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亲、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茶马互市的发展,这些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历史课程资源,再结合区域内的景区景点、民族红色文化、民族习俗、民族特产等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的事物,转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任务,设置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西藏历史文化发展知识的了解认识,进一步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3.3. 利用各民族历史文化作品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职历史课程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特征,为中职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传统技能、大国工匠等与职业技能相关内容,为贴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实践提供了路径。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设有旅游服务、茶叶生产与加工、藏医医疗与藏药、平面设计、民族美术、汽车装潢与美容等专业,这些专业都可以在中职历史课程中找到历史渊源和相关知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与专业课程有重合或者有关联的内容结合起来,比如:在旅游服务专业,设计同学们的对布达拉宫、大昭寺、藏式传统服饰、藏式传统建筑等景点古迹、人情风俗旅游讲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往的历史意义;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设计让同学们重走茶与茶文化发源与兴盛之路,将茶马贸易、民族交往等历史事实串联起来,最后发挥本地茶叶企业的校企共建,让学生们在实习实践中深入感悟以茶叶为依托的民族文化融合。专业课程的融入,能有效帮助学生们理解中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真正含义,树立文化共同体意识。

3.4. 利用党史树立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是中职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史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Tabl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cenario creation

表1. 情景创设示意图

和宝贵的精神价值 [3] ,充分运用党史让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认识到在中国历经近代百年屈辱史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走向伟大复兴,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在中职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依托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融入具体情景时间,结合形象的影视资料(见表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开始走上一条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无限认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官方网站.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节选[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20): 3-5.
[2] 孙红梅.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元代“中国”认同[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4): 74-8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sxss.2022.0707
[3] 何玉海. 关于“思政课程”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0): 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