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冲击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Study on the Pa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Network Culture
DOI: 10.12677/ASS.2023.129666, PDF, HTML, XML, 下载: 144  浏览: 3,793 
作者: 刘 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网络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etwork Culture Middle School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各种变化迅速发生,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实现了古诗中描述的“天涯若比邻”的梦想。网络也逐渐成为中学生们学习、休闲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于心智还不是很成熟、缺乏是非判断的中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甄别、全盘吸收就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己,从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阻碍。文章将分析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供面对这些影响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期望能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Abstract: Today’s world is developing rapidly, various changes are happening rapidly, with each passing day, and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developed, which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lives. With the help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is narrowing, and the dream of “living near a neighbor” described in ancient poetry is realized. The network has also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study and relax. However, the good and bad of network culture are uneve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not very mature and lack judgment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f not to identify and absorb, they are easy to lose themselves in the network, thus causing certain obstacl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ace of these influences, which is expected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刘芳. 网络文化冲击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4887-489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66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伴随着网络的繁荣发展也产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不含褒贬,我们对其要辩证看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的家庭都有电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网民中的一份子。网络文化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容易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影响。

2. 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没有网络也就没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产生与我们的身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是在一定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1. 网络文化的含义

陈华文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1] 。文化是人类社会才有的现象,不能说动物世界存在着文化。文化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以文来化人”,文化的对象是人。

对于网络文化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是国内外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简单来说,网络文化是文化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通过互联网来传播而形成的一种物质性和精神性产品,对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现代的内容,还包括过去的、传统的文化,他们通过网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例如,通过网络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了解到我国的京剧,我国京剧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属于传统文化。当传统文化以网络技术为载体进行传播也就成了网络文化的一份子。当然,网络文化传播的大多数是现代的信息,而传统文化也会通过网络这种新兴的载体来让悠久的文化焕发光彩、与时俱进。

2.2.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所以它的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情况下互联网具有的特点,网络文化一般也拥有。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的特征,对我们进一步把握网络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2.1. 虚拟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特征。网络具有“虚拟性”是指互联网在有形与无形这两种存在形式之间,网络属于无形的存在形态,即它是存在的,但却无法触摸到它。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空间 [2] ,在这个空间中它以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自身的存在,如声音、图像、信息等形式来表征自己的存在。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技术和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网络文化也是具有虚拟性的。虚拟的网络空间又称为“赛博空间” [3] ,是“虚拟的一种数字化存在方式” [4] 。说网络空间虚拟是因为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事物和人都可能不是真实的,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域都可能是虚拟的。在网络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状态,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可以做许多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做成的事情。我们可以和相距很远的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我们互不认识,但是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谈。没有真正面对面,网络中也没有太多人际交流的限制,网络中可以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很多中学生为了逃避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开始沉迷虚拟的网络,陷于短暂的虚无飘渺的快乐,难以自拔。网络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沉迷其中,网络不良信息便趁机而入。

2.2.2. 多样性

多种多样的信息都能进入网络中,无论是文艺、教育、军事、生活、时政都能在网络中搜索到,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通过网络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来不断提高自己。例如,在猪肉店起舞的9岁芭蕾女孩因家庭经济有限,便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学习芭蕾,经过不断地努力也登上了央视舞台。这其中离不开小女孩天赋和热爱,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文化中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满足我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许多资源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2.3. 开放性

在网络上一个问题可以得到多种答案,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畅谈自己的想法,当然也必须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法无禁止皆可为”。网络为我们平等自由交流提供了便利平台,在网络中我们都是平等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现代社会提倡自由和个性,专制和“一言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实证明,集众人之智,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让社会更加健康地发展和进步的一大有利措施。同时,因为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只要连接上网络,网络上的信息能传播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不再受地域上的限制。网络不是哪一个人的私有物,它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

2.2.4. 民俗性

从网络上我们能了解到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特点。不同的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也会包含各个民族的文化,所以网络文化也会体现每个民族的不同特点,普及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所以网络文化的民俗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生活在文化、经济大繁荣的时代,我们既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坚定自己的立场,让每一个民族在网络环境下都能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3. 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一般指年龄在12~18岁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大部分的家庭里都能接入互联网,能利用电脑进行上网活动,便利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十分重,对这大千世界总是有很强的探索欲,对网络这一新兴的事物更是充满了兴趣。

3.1. 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分析

3.1.1. 上网的工具具有多种性

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中学生上网的工具不限于传统的电脑,还有手机、智能手表等。手机再也不是只能打电话的工具,现在手机也能用来上网,相比于电脑,中学生用手机上网更加的普遍。手机上网更加的便捷,相比于电脑它能随身携带,小巧轻便,因此成为许多中学生上网的首选。有些只能手表也附带上网功能,通过一个小小的手表也能去发现生活中的新鲜小事。总之,科技越是发达,能用来上网的工具就越丰富。

3.1.2. 上网的目的具有多样性

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也只是海量信息中的冰山一角。我们都有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每个人上网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有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利用网络解答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自己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但在现实中,这部分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学生只是占其中的少数,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利用网络来休闲娱乐、交友聊天等。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如果长期用网络娱乐、进行无意义的聊天,那必定会导致学业的荒废。

3.1.3. 对网络的依赖性和可塑性较强

网络中的世界纷繁多彩,相比较之下,现实世界就略显枯燥。有的中学生被它美丽的外表所吸引,沉迷其中,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也浪费的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有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情感宣泄的对象和心灵的寄托,就把希望寄托在网络上,在网络上释放自己的情绪,而疏远家人和朋友。事实证明,沉迷网络有极大的危害,切不可对网络有过度的依赖性。

3.2. 中学生网络使用的原因分析

3.2.1. 内在原因

1) 中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

网络作为发展历史较短的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魅力,它不同于传统的事物,它包罗万象,传播速度极快,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对它造成限制。而中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况且网络还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更加引发了中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网络是怎样的,它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都驱使着中学生去接触网络。网络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中学生查阅学习资料和拓展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仅丰富了知识架构,而且达到全方位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所指向的对象并不一样,想要了解的事物不一样,也就造成了上网的目的不一样。

2)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渴望得到认同

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都会进入青春期,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叛逆心理较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我意识较强,渴望拥有自我,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迫切的想要别人了解自己。他们并不希望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限制,想要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5] ,能让自己无拘无束,完成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无疑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虚拟世界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沉迷网络不可取,终究是要面对现实世界的。

3) 中学生缺乏自控能力

中学生由于心智还不太成熟,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容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如有的中学生在网络上盲目跟风在网上发表有违社会公德的言论,很多时候都需要老师、家长等的帮助和引导。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中学生的心智不成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吸收网络上不好的东西,思想逐渐发生变化,思想的变化也会逐渐体现在行动上。年轻一代是将来建设社会的新生力量,所以为了引导中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了祖国的将来,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份子都要重视对中学生上网观念和上网习惯的培养。

3.2.2. 外在原因

1) 学校教育原因

目前的教育现状显示,大部分学校仍然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以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为指挥棒。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上文化课,很少会开展网络普及的活动。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学校网络硬件设施可能没有跟上,对于网络的了解大多依靠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描述,缺少实践检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交流都离不开网络,所以普及网络的正确使用方法、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2) 家庭原因

一些家庭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其他无需操心,其实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和他人交流,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而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倾诉和宣泄。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不和周围的亲朋好友交流,必然会造成人际交往的一定障碍。同时,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上网也缺乏一定监督,孩子难以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和上网习惯。

3) 社会原因

近年来,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措施。虽然有明确规定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网吧疯狂地在违法边缘试探,为中学生上网提供非法上网渠道,网吧内部环境复杂,中学生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危害社会风气。用强硬的法律手段关闭“黑网吧”,让中学生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中学生参与网络生活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必然的趋势。目前中学生的网络生活质量较低,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但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只要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引导,学生也能对网络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学会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

4.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作为新兴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兴起的网络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容易接触到网络文化心智还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影响更为显著。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拥有积极健康的美好人生。

4.1.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兴起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些冲击。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网络文化有利于中学生主体独立意识的培养

网络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拥有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只要我们的行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可以进行。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畅谈自己对某事的观点,自己独立自主的去处理事项。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体性,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慢慢培养起来。在上网过程中,中学生都有不同的上网动机和目的,接触到的网络文化也就不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对自己的个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1.2. 网络文化促进中学生道德和法制意识的提高

网络文化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包含从古至今、国内国外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通过网络中学生能同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中学生遵守其他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而要遵守他们的习惯,首先得知道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促使中学生去了解,以避免不恰当的言语引发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懂得遵守网络规则,不在网络上随便发表言论,这体现了在网络文化影响下,中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4.1.3. 网络文化推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入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创新,课堂拥有网络元素贴近生活也贴近实际。如使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有关的时政视频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课与时俱进,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了一起,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改以前政治课简单讲授和单纯死记硬背的印象,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创新方法将枯燥的学习和干瘪的说教变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创新顺应时代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必将长期存在。

4.1.4. 网络文化鞭策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网络文化的内容是实时更新的,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中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中有很多观念可能比较新颖,在观念的相互碰撞中,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这种环境中自觉与不自觉地不断更新和与时俱进,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方式更加的灵活,形式也更加多样,如开展网络文化知识竞赛、讲座等。而且也不再是被动式地接受,在新的形式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仅在不断更新,而且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更新,在积极主动的环境下可以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4.2.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前面我们提到了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不可避免的也要提到其消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网络文化内容混乱,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网络文化中不乏有优秀的文化作品,接触优秀的文化作品能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但与此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不少,与我们的传统伦理道德相违背,有的甚至是违反法律的。对于网络文化中优秀成分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但是对于其中的不良信息,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但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信息没有自己的判断,就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不好的思想和行为,严重者危害家庭和社会。

4.2.2. 网络虚拟空间弱化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长期沉迷网络,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真实人际交往中的观察和情绪管理能力。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谁可以独立于社会,不和社会和他人交往。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网络,中学生在其中“缺乏视觉线索及一些肢体线索” [6] ,缺乏和人的交流,在人际交往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冷漠的性格。同时,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可以倾诉,也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4.2.3. 网络不良信息阻碍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的信息,中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还不够,对事物的好坏没有清晰的界限,三观正处于迷茫模糊的状态,网络中的“拜金主义”、“娱乐至上”等思想很容易让中学生的思想产生混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就已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对中学生来说,对年轻一代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形成期三观很容易改变,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终生且较难改变。

5. 网络文化冲击下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网络和网络文化是时代一抹鲜亮的色彩,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要注重完善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5.1. 政府和社会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古话有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环境的影响,因此保持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是十分重要的。政府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补漏洞,完善上网应遵守的守则,对违法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网络信息要依法取缔,还网络一片宁净。网络不是无法之地,使用网络的每一个公民都要遵守网络中的规定。整个社会要提倡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共同营造安静和谐的上网环境。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都要维护网络这片公共环境,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及时举报网络中的非法行为,既是利他也是利己。

5.2. 学校要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树立正确观念

中学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要主动利用网络的积极一面,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上专门开辟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栏,里面的内容不限于传统的文字说教,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可以专门排演微电影、短话剧这样影视的形式,更容易吸引中学生的兴趣,在轻松观看之余,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课间时可以用广播播放充满正能量的音乐或者创建心灵小角,学生们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将自己最近的遇到的困难、疑惑供稿给学校广播站;学校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网络文化节,让大家了解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了良好的塑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善于创建多彩课堂

第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做好信息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必须提高整体的素质。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从以前以课堂为中心,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将网络中对政治课有用的素材加进政治课堂中,善于挖掘网络中积极向上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对信息具有选择和辨别的能力,让网络服务于政治课的教学。

第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善于运用网络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来创建多彩课堂。政治课是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网络上最近发生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事情都是可以成为政治课的素材,让政治课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充满生气。同一节政治课可能因为加入的时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让人百听不厌。网络不仅可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只是停留在说教方面,有了网络的加入后,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观看现实中的案例,老师再进行一定的评价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将这种正确的思想观念运用于实践中去。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加的直观,学生们也更加感兴趣,能激发学生模仿的主动性和思考性。

5.4. 家庭要对学生上网进行一定的道德教育和监督

家庭是学生出生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于无形中的点点滴滴去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合格的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并且在上网的过程中能将这种道德观贯彻下去,不在网络上使用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等言语。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一般上网没有节制,对网上的不良信息也难以分辨,家长要进行监督和控制,对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若非必要,可以减少上网的时间,长期使用网络容易上瘾,家庭内部可定期开展家庭聚会,增进家庭内部成员的情感。

5.5. 中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不仅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家庭等外在因素进行多方位的努力,还需要中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

首先,要提高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网络中存在着许多有害的信息,要学会对有害身心健康网络信息说不,免于被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污染,洁身自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其次,要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己的自我管控能力。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优秀的学习资源来为中学日常学习服务。同时也可以劳逸结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适度的休闲娱乐来减轻平时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压力。最后,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在上网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遵守社会道德底线,不可在网络上出言诽谤他人。同时,还要树立法律意识,法律明确规定了上网中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无特权。要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违法活动,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6. 结语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着,各种互联网的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的中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守网络秩序,养成规则意识,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树立公民观念,学会使用网络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在社会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所以,要想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组成强大合力。同时,又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监控,吸取网络文化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 陈华文. 文化学概论新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12-13.
[2] 匡文波. 论网络文化[J]. 图书馆, 1999(2): 20-21.
[3] 冯永泰. 网络文化释义[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 93.
[4] 张洁. 赛博空间的虚拟性与现实性[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6.
[5] 孙建波.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大学, 2017: 13.
[6] 陈小光.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 学园, 2017(31):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