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野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A Probe into the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DOI: 10.12677/VE.2023.1251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樱枝: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共同富裕大学生乡村振兴Common Prosperity College Stud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既是传承共产党重视三农的历史传统,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然而,当前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还面临着三农情怀不够深、农村就业意愿弱、人才振兴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从涵养学生三农情怀、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等方面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ntribu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However,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still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insufficient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eak willingness to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imperfect mechanism of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ptimizing rur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so on.
文章引用:林樱枝. 共同富裕视野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3, 12(5): 764-77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5119

1. 引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重要方面。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集中在农民农村,唯有“农业强、农民富”,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2023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1] 因此,投身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是新时代赋予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2. 共同富裕视野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大学生必须主动融入乡村,扛起历史责任,助力乡村振兴。

2.1.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

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其中第三个阶段目标任务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8年5月审议通过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可见,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激发共同富裕潜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等方面正有序推进,而农村农业现代化受制于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价格、农业科技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薄弱的方面,直接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而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兴旺,实现农民富裕富足,以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补齐共同富裕最大短板。

共同富裕是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求是》杂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3] 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逐步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教育质量不高,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亟待革除……这些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致力于解决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农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逐步跨过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道坎,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进。

2.2. 青年投身三农是共产党薪火相传的历史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实施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适应的扶持“三农”的政策。从苏区的“耕地农有”到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从土地改革时期的“耕者有其田”到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集体所有”;从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取消农业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权分置”、“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党始终将农民的利益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而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农村,服务“三农”。从革命战争年代,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彻底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都有中国青年挥洒汗水,贡献青春力量的身影。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才让我国农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强;才让中国农村改头换面,焕发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三农的优良传统,告别繁华都市,回到基层农村,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事业。他们扑下身,倾听民意,下沉一线,纾解群众生活之困,及时帮助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他们沉下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危房改造、道路建设、产业培育等工作中,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长为扶农助农的技术骨干……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广大青年扎根乡村,砥砺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这项伟大事业需要更多青年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有所作为。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大青年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主动学习新技能,积极拥抱互联网,争当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新农人”,成为依靠新技术、专业知识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2.3. 乡村人才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4]

乡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乡村的未来需要人才。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尽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加速崛起,乡村就业环境逐渐改善,选择来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是主流,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不够明显,乡村对外来人才吸引力还不够,这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解决乡村人才供求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5]

因此,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大学生富有知识才干,作为接受了系统理论知识技能教育的高等人才,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充实到乡村振兴建设的基层队伍中,能够壮大乡村基层建设力量,无论是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还是乡村振兴各类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我们应采取措施,激励大学生来到农村、留在农村,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让人才振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3. 共同富裕视野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吸引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政策,为促进大学生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受到思想观念、职业认知、乡村环境、振兴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自觉参与乡村振兴人数还是比较少,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挑战。

3.1. 大学生三农情怀不够深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反映了个体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真挚热爱。“三农”工作没点情怀还真搞不了,出差比别人都远,得到乡到村、爬坡下田,必须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有时候还要有点痴情。 ‎[6] 可见,深厚的“三农”情怀,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

当前,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三农素养缺失,大部分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涉农高校的部分学生都很难做到“安心学农、潜心事农、真心兴农”。三农情怀不够深主要表现为:一是不重视农业,0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粮食充足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饥荒的苦,他们几乎很难意识到,当今粮食安全依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二是不喜欢农村,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造成部分大学生认为农村落后的环境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只有走出农村,才会有广阔天地;另一些大学生娇生惯养,不习惯农村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还有一些学生受到在城市打拼才算“混得好”;回农村是“没出息”的社会观念的熏陶,对农村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三是不了解农民,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坐在教室里读书,几乎没有与田间地头打过交道,在他们心中,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这份“职业”不够体面,殊不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很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加入农民的队伍,极大提高了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我国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返乡就业人口短缺成为常态。尽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就业。大学生农村就业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内在人才流失和外来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农村就业形式单一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类型相对城市来说比较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缓慢,质量不高,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市场化岗位较少,造成了农村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鉴于农村市场化岗位较少的情况,政府通过制定“三支一扶”、“选调生”、“西部计划”、“农村特岗”等就业项目,引导大学生就到农村就业。

尽管这些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但也造成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只关注政府扶持的就业项目,不关注乡村市场化的就业岗位,甚至有些学生将村官当作晋升跳板,并非真心想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种种现象表明,仅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就业环境,也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意愿。农村要想留住人才,留住大学生的心,必须要通过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市场化岗位,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投身农村建设。

3.3. 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技术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梯队建设不科学等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管理机制,特别是一些地区由于经费短缺,在基层机构改革后,减少乡村岗位编制数量、或减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人才引进保障机制不完善。想要让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必须为农村乡土人才提供机制层面的配套服务。然而,当前一些地区选人用人视野狭窄,聘用方式单一,一些农林科技人才等,“田秀才”和“土专家”受身份限制,难以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许多地区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尚未成熟稳定,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乡土人才在农村安家置业提供制度保障,造成乡村人才“引得进来、留不下去”的现象十分普遍。

4. 共同富裕视野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全面乡村振兴事业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关系着实现共同富裕的进度和质量。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4.1. 润心铸魂:涵养高校学生三农情怀

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工程,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培养学生三农情怀,要将三农元素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自觉扛起乡村振兴的重任。

围绕三农,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规范学生的行为,是高校具有隐性思政教育功能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将三农元素融入日常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农业文化氛围。如举办知农爱农主题知识竞赛,增进学生对三农的了解;组织表演三农题材的文艺节目,激发学生乡土情怀;开展耕读文化专题宣传,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心灵在接受特色三农文化的浸润中,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自觉拥护者、支持者和实践者。

紧扣三农,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讲地,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应肩负起为乡村振兴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花心思,使三农元素充分融入思政课。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讲清楚、讲透彻;在内容选择上,要积极引入黄文秀、毛相林、魏巧等致力于“三农”工作等杰出代表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投身农村”,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延伸课堂教学,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组成学生调研团深入一线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耕读研学活动,传承耕读文化等,通过移动式课堂,增进学生对农村的了解,厚植学生三农情怀。

4.2. 引凤筑巢: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

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弱,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广阔的创业空间。既要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的供给质量,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又要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农耕体验、农村电商等农村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吸引非农专业的学生来农村就业创业。

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强化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保障。当前,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市场规模较小,就业创业机会少,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就业的知道意见和优惠政策,需要各地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深化落实。比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乡村就业创业项目;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与村民合理分配收入;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农村市场、要素和主体活力,同时,构建包括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科技等方面在内的全链条优惠政策体系。

4.3. 夯基垒台: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人才资源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人才振兴机制,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特别是要从机制层面解决大学生引不进来、留不下去等问题。

一方面,国家应当继续推进基层农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完善定向培养机制,严把培养关,加大资金补助扶持力度,合理安排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制”实用型人才队伍,并从制度层面完善农村定向培养专业学生在校考核、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工作,既稳住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又提高乡村振兴人才质量。

另一方面,国家应当不断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机制,通过优化政策,激发乡村人才振兴内在动力。其中,针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及各类其他人才,可以合理改善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通过以奖贷补、贴息贷款、项目扶持等手段,给予大学生“零成本、零风险”的创业孵化扶持,以减轻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顾虑。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奖励、激励机制,针对有志加入乡镇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不仅在工资待遇方面要发放乡村振兴专项津贴,在提拔任用方面给予做出实绩的大学生干部适当倾斜;针对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加大区域统筹协调力度,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推动项目向乡村及条件艰苦的地区倾斜,为各类人才在乡村搭建干事创业有的广阔平台。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对接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促使学生从主观上廓清对于三农问题的模糊认识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服务乡村、投身三农的使命与责任;而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外部条件上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让大学生在农村能站稳跟脚,施展抱负,为补齐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短板弱项贡献青春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NZSZK2023QN0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的这三项工作, 总书记持续推动落实[EB/OL]. http://www.news.cn/2023-03/08/c_1129420087.htm, 2023-03-08.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 10(20): 22-26.
[4] 央广网. 习近平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EB/OL].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308/t20190308_524536437.shtml, 2019-03-08.
[5] 央广网. 习近平讲述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EB/OL].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618/t20180618_524273720.shtml, 2018-06-14.
[6]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