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与策略研究
Research Status and Strategy of “Colle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摘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党从历史勘探中赋予全社会的重任。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方面在整体的意识层面、教育专业性和实践上,学者多从高校教师、高校学生、高校自身或社会等角度来分析,结果是整个社会环境下的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力等方面仍有不足。基于此,通过对实地调查现状与理论分析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充分研究阐述,笔者针对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全新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首要的是培育专业的师资团队,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和灵活丰富的教育方式,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that the Party gives to the whole society from the historical exploration. In terms of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terms of overal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ism and practice, scholars mostly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themselves or society,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pow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havior in the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wo aspects of the full study, and for the educators, the educate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new perspectiv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ork, the first thing is to cultivate a professional team of teachers, combined with modern education means and flexible and rich education methods, to build a good ecological culture environment in the school, so as to let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悦, 杨震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与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642-66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33

1. 引言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方面,学者多从高校教师、高校学生、高校自身或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并多运用问卷调查等社会调查的方法获得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因此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可作为问题说明的材料。

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作实地调查现状与理论分析现状两个部分来说明。

2. 理论分析现状

2.1. 国外现状

在理论分析现状方面,学术界已经展开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各维度的角度考量,不过从国内外的发展思路来看,国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展开较早,并且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上都掀起了一阵研究风潮,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领域上的探索1965年,美国率先开设了关于环境生态文明研究方面课程,1990年,《塔罗里宣言》在杜夫特大学开展的研讨会上正式签署;1996年,美国第一次校园绿色化研讨会召开,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通过等此外,很多的书籍、报刊、杂志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1] ,为建设生态文明积极地提供自己的力量和指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用自己领域的视角来分析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已经突破了“知识本位”教育 [2] 。但是,国外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重点在加强社会公民生态道德机制的建立上,虽然也有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索,但是也仅止步于探索的层面,对于生态文明作为“教育”的本身内容的研究则少有推进,对于生态文明道德养成在高校也就是高校学生群体教育当中的研究论述则更为稀少。

2.2. 国内现状

在国内的讨论中,学者们多致力于两个方向:其一为对“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解读。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解释视角主要有三个视角:纵向视角、横向视角、立体视角。

纵向视角是在人类文明史的视角上来看,将人类文明史分为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 [3] ,从上述四个文明的次序可知,生态文明将是人类世界最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对之前存在过的文明进行归纳反思后的超越,总结了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开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

横向视角则选择将现代的文明系统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文明,第一是客观物质文明,第二是主观精神文明,第三是生态文明,在这种视角当中,文明成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不同状态,以此为前提,可以推知生态文明与其他两种文明并列,在相互协调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

立体视角勾画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文明世界,这种视角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文明”概念自身。这一视角将生态文明化作历史线索,贯穿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各个领域当中,同时,生态文明在文明的发展当中又拥有着独特的性质,可以为学者所独立研究,从而使生态文明拥有了对自身进行探索的资格。在立体视角当中,生态文明作为贯穿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线索,具有能够与各个领域相互包容的特质,有概括了全人类文明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最为广泛的文明观,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但是,狭义上的生态文明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它在这个意义上又属于一种文明形态而单独存在。

从外部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也拥有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研究专著这一方面,刘宗超学者的《生态文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傅华前辈的《生态伦理学探究》、以及姬振海先生的《生态文明论》都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而在学术论文这一方面,杨鲜兰发表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曹群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探析》、包括马桂新的《环境教育学》、《环境道德教育》等,也贡献了对于“生态文明”这一观念的独特视角 [4]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子看到,在这些学术专著以及学术论文当中,已经有了一部分是专门关于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著作,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就思想上来说是比较分散的,没有综合为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要求不严格、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5] ,故而很难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进行有效地指导,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设。但是自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逐渐提升开始到现在,学者们又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虽然目前仍未出现一个完备的、确定的理论系统,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理论基础,这为未来形成这一理论系统具有坚实的理论意义。

2.3. 实证研究方面

在实证研究的方面,学者们通过从对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泰州市、河北省等一批省市级高校的问卷调查,以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现状,为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分析和实际建议,对这一部分的分析将在“存在的问题”这一层面详细指出。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

关于学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这一层面问题的揭示,将分为两个部分阐述:

3.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产生的问题

经过学者们提供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资料与表格,现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范畴种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说明,主要分作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方面来阐述。

其一,作为教育环境的高校,其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绿色发展的社会新发展目标。尽管生态科学、环境污染与防治等相关专业学科已经在一些综合类的大学设置 [6] ,但相对于其他大部分传统学科,这些学科的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就更不必说非综合性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了。学科建设的落后就会导致教育单位并不会把高校学生的绿色环境科学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列为大学生在本科、硕士、博士各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这就会导致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专业性相对薄弱和不足,高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就难以通过课上获取这一最直接的方式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因此会缺失在绿色环境科学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等方面的专业培养。这与我国二十大提倡的社会建设新发展目标的生态环境专业人才需要以及我国人民生态文明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不相一致,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二,作为教育者的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我们都知道的是,要想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育者在生态文明方面要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认知,并能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但是,部分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上暴露出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不足,对生态问题的责任意识低下,忧患意识较弱,参与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会在高校学生中产生模仿效应,对国家要求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且不能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

其三,从数据分析来看,作为被教育者的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仍需加强引导和纠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和生态保护相关的专业与选修课,还未设立此类专业的院校也对大学生开展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但整体效果欠佳,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仍处在认知不足的层面,他们在生态文明这一方面的行为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从样本来看,相当多大学生目前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还处于初识阶段,由于对生态保护知识不够深入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关注度不够,使得他们仅仅了解了理论的表象,而不愿意将其推进到实践层面,这样就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观念,导致依旧存在很多在读学生在户外广场、公园、校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随意乱丢垃圾、采摘或践踏草木,在旅游景区内随意刻画,在日常消费中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也对社会公共资源和国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3.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学界在分析和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这一专题时的不足。这一不足主要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1) 样本数量不足,准确性亦不足。虽然学界已经有很多的热心学者通过各种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样本资料,但是这些样本资料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采取调研的形式单一,问卷设计的问题过于含混等,这些对样本的准确性就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同时,并没有一项以全国作为研究样本的采取范围(或许以后会有),因此样本就会显现一定的地域性,对样本的准确性也是一种挑战。

2) 理论分析的偏差。西方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设,多是从社会生态道德的秩序建设这一角度出发,而国内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建设,则多是从概念入手,对“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加以分析,而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则多是实践性的研究,而对这一极富实践意义的课题,则少有与之配合的理论研究。

4.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对策略

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其中,对推动落实党中央的政策以及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7] 。笔者将从教育者(高校教师)、被教育者(高校学生)、教育环境(高校自身或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加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策:

4.1. 发挥教育者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加强针对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教育者队伍的建设。教育者是高校学生观念意识形成的引路者,对被教育者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主要作用 [8] 。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则对教育者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当前各高校师资多在专业学科上,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需求。尽管少部分高校有开设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对应教育者的资历和经验比较丰富。但在对非专业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上,当前师资教育力度欠缺,部分学校更甚于连兼职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教师都没有设置,完全不能匹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文明的高校教育者队伍建设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引进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统筹整个高校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与其他专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其二培养兼职的老师,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师的核心价值,既可以教导高校学生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协助非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师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常识,逐步建立起基本的环境保护理念,培养其成为符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兼职教师,让生态环境保护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发挥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研究水平,形成一些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进而建设一支完备的、有战斗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 [9] 。

4.2. 发挥被教育者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习书记提出的“美丽中国”是绿色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 [10] 。大学生肩上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应该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被教育者在获取本专业学识的过程中,应时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时代要求,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实践中。

4.3. 发挥教育环境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在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过程中,高校自身和社会整体都发挥着不能忽视的引导作用。高校自身肩负着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任务,必须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目标及不同时期的重点需求,灵活转变教育方式、理念,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增加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目,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归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从课下课堂逐渐引入课上课堂,从意识观念的理论教育逐渐延展到实践和活动的项目中,要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角度来考虑、设计和实施,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他们的青春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11] 。

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力量支持,同时也要社会力量的协助,争取社会舆论、政府力量、法律法规等多维度的综合支持。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建设,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出引导力量、中坚力量和保障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时更要体现自身职能 [12] 。

5. 结语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与党在历史探索中赋予高校的重大任务。面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极其欠缺的现状,高校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主动地进行改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首要的是培育专业的师资团队,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和灵活丰富的教育方式,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希瑶.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究[J]. 吕梁学院学报, 2023, 13(1): 65-68.
[2] 杨建国, 章婷玉, 孙雪峰. 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偏差及其矫正[J]. 中国农业教育, 2022, 23(5): 62-70.
[3] 陶景霞, 贾媛媛.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南省十所高校的调查[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7(3): 19-26.
[4] 陈晓霞.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究[J]. 环境教育, 2022(5): 52-54.
[5] 刘丽萍, 李根, 陈思晓.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 2022(2): 51-53.
[6] 倪倩倩.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视域下“生态人”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中北大学, 2021.
[7] 孟玉新.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8] 张佳雨.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2): 113-123.
[9] 于蕾, 陈卫东, 李竞芊.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向度影响路径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7(2): 264-277.
[10] 刘琳. 学科渗透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及实现路径[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6(6): 35-41.
[11] 唐玮.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20.
[12] 格根苏宝德.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