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从知识教育到自然、自由
Emile: From Knowledge Education to Nature and Freedom
DOI: 10.12677/AE.2023.1391055, PDF, HTML, XML, 下载: 227  浏览: 368 
作者: 张 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关键词: 爱弥儿知识教育自然主义全面发展Emile Knowledge Education Naturalism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摘要: 卢梭通过《爱弥儿》一书表达了自然教育、知识教育的改革思想,他倡导知识教育的实用性、兴趣性、自然性和自由性。同时,他提出传授知识并非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教育应回归本质,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根本目标。因此,在进行知识教育时,应当关注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身体的健康成长。卢梭在改革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所提出的见解,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Abstract: Rousseau expressed his ideas on reforming natural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through the book “Emile.” He advocated the practicality, interest, naturalness, and freedom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proposed that imparting knowledge is not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stead,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its essence,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 as the fundamental goal.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ildren’s moral qualities and physical growth. Rousseau’s insights into reform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still hol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and inspirations for today’s educational reforms.
文章引用:张泽. 《爱弥儿》:从知识教育到自然、自由[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779-678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55

1. 引言

知识教育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进行选择、组织和传播,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不断创新的过程 [1] 。卢梭在《爱弥儿》中探讨了知识教育的改革思想。他认为,儿童在十一到十二岁时进入学习与工作时期,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指出这个阶段需要教授使人学会向善、追求幸福的知识。由于人智慧的有限性、知识的无尽性,所以要对知识进行思考和筛选。从《爱弥儿》中可以看出,卢梭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兴趣性、自然性和自由性。与此同时,他认为知识教育并非将知识的传授置于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教育应以个体的自由发展为目标,因而知识教育还应关注儿童道德与身体的生长发展。

2. 卢梭知识教育的特征

卢梭通过《爱弥儿》提醒我们,知识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自由和自然品质的个体。从他关于知识教育的论述中可以明显看出,卢梭对书本知识的教育作用持消极态度,他指出传统教材往往只能教给学生与实际无关的内容。“然而所有这些学问,对成年人来说关系已经不大,对孩子来说关系就更小了。” [2] 但这并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否定,卢梭只是反对只让儿童从书本当中接受知识,认为知识教育要与儿童眼前的生活实际相关,要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自然天性,能够促使儿童成长为一个自然自由的人。

2.1. 知识教育的实用性

卢梭认为知识教育要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他们所学的知识需要对他们是有用的。让儿童习惯于把时间花在有用的事物上,不过是按照他们那样的年龄看来和以他们的思想理解起来是有用的事物,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提供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知识 [2] 。卢梭认为儿童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与眼前利益有关的知识,同时指出,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直接密切联系的知识。

从知识是否有用的角度出发,卢梭认为不应该让儿童单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这对当前的生活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在卢梭看来,应该从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提供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对当下和将来都是有用处的素材 [2] ,从而帮助儿童在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只有学生真正的清晰地看到了所学习的东西与他当前的幸福、与他眼前的利益的关系,他所学习到的知识才会让他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爱弥儿从辨别方位中学习地理知识,利用天文学走出了森林,从观看日出日落中学习到了天文知识,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卢梭通过引导爱弥儿在自身的经历、实践中学习知识,这样的学习必然将会在爱弥儿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并且能够对爱弥儿之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考虑到儿童的能力水平,符合他们心理发展和自然需求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儿童能够理解知识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培养技能的重要性,能够辨别知识是否实用。与此相反,单纯地进行“灌输式”教育,强调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可能会因孩子对所学知识的不理解而以失败收场。若学校教育与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感受是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学生只得参与碎片化、缺少情景的学习,他们将缺乏动机与兴趣,使得学习只能停留在浅层次。

2.2. 知识教育的兴趣性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不是教各种学问。卢梭认为,作为教育者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如果教育者是拿自己的思想当做儿童的思想,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儿童,而把儿童的兴趣、思想给忽视掉了。那当教育者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儿童时,同时也在儿童的头脑中灌输了许多谬误的知识。

卢梭主张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促进他们的自然率性发展,良好的教育需要适当的引导,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支持。此外,他认为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要比经过别人教授的知识印象更深刻,真正的知识只能够在儿童的体验探究中获得。如今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与教师紧紧控制着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使儿童在童年就早早进入被安排的状态,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并由此引发了诸多教育教学问题。

2.3. 知识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强调,知识教育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应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来进行。教育儿童,应该用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要考虑儿童个性特征,并且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发展水平,尊重儿童的天性和权利,让儿童自由健康地成长。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之前要像儿童,儿童是有他自己特有的想法、感情的。教育要基于儿童的想法、情感、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到自然秩序,顺应儿童的发展和尊重儿童发展的次序与规律。比如拔苗助长的教育行为可能会使孩子暂时获得超前的认知发展,但是他的情感、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停留在一个孩子的阶段,认知与情感两者之间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反而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

学生们的发展顺序有快慢之分,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自然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教师常常急于给儿童贴上优良中差的各种标签。但是世界上真正有特别贡献的天才,其在儿童时期未必有过人的表现。也许一个天赋异常的大脑,需要更多的发育成长时间,面对孩子们,老师和家长只有耐心细致地等待,让他们按照他们的自然本性而率性发展。所以弄清楚教育的本质,比盲目地攀比、乱用勤奋可能更重要得多。当你的力气用对了的时候,你施加给儿童的教育影响才是正面的能量,因而卢梭当年的警告至今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4. 知识教育的自由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引用昆体良关于读书的看法,认为不能使学生在还不喜欢读书的时候就对读书厌恶,在他们所厌恶的读书中消耗他们的时间。当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学生是没有用处的。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必须承担代价。在卢梭看来,自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感到快乐,这需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没有超越能力的欲望的基础之上。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快乐是因为他们自由。当儿童被外界的控制时,难以自由地选择去生活,会导致儿童的痛苦。卢梭提出保持儿童天生的自然状态,让儿童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的兴趣、想法,让儿童听从内心的声音,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现代学校中过分关注的是“教已经死了的语言”,比如在学校的语文考试当中,作文在语文考试当中分数占比最大,大部分的学校都采取的是押题、针对得分点的技巧训练,造成现在的作文一定要按照一个模式,去死记硬背写作文的一些固定的套路,这些都是为了在作文上面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浅知识、死知识,反复学、反复练,是导致学生学习痛苦的直接原因。知识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其以学习方式的自主为主要形式。不同的学生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实际上只允许两种学习方式,即言语上的学习和逻辑的学习。当代教育让富有无限想象力的学生沉湎于死记硬背之中,筛选与选拔功能越来越明显,而学生的自由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卢梭也在《爱弥儿》中论述了其“消极教育”的思想。“消极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的发展顺序发展,不仅不能急于使儿童接受教育,还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生长时间。既要给予儿童自由,又不要给予其无限的自由。卢梭非常强调“自然后果法”,主张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真理。他告诫教师要学会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3] 。然而,自然后果法也有其适用性。比如当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决定想要放弃上学,这个时候放任无为,主张让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去认识错误,那儿童要等到多少年之后才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当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的时候已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所以,在顺从自然的同时,教育不能离开理性的监视。

3. 知识教育的身心发展价值

3.1. 知识教育的道德内涵

在《爱弥儿》中,卢梭以教师的角色为爱弥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可以被视为他塑造个人人格的自传。他强调人的善良本性和自然,最关注的是人的内在本质。

知识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灵魂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道德去促进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是为了培养人成为真正的“人” [4] 。卢梭认为在道德教育方面,需要做到绝不损害别人,要教会学生德行、善良、诚实等观念。现在我们学校里面的思想品德课或道法课告诉学生要勤劳勇敢、要诚实守信、要助人为乐,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然而对于在考试压力下的疲于奔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少地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以及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在注重分数、考试、排名的前提下,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社会关怀、品德养成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被忽略了、被排除了。在如今更为强调个性、创造和自由的社会中教育需要突破禁锢,与时俱进。自然人不仅要通过合适的知识教育感受自然,还是一个能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快乐,懂得做人道理的自然人 [5] 。

教育不应止步于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探索生命的智慧,寻求人格的发展。教育所追求的是尽人之性,把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6] ,促进人成为自由、自然、圆满的人。

3.2. 儿童身体的培育思想

卢梭在书中强调,儿童期应注意对儿童身体的养护,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去锻炼儿童的身体,使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精神。儿童心灵的发育和他体力的发育是成正比的。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精神的发展,更好地接受知识教育,必须锻炼儿童的身体。

首先,儿童期应锻炼儿童身体、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儿童时期,儿童注意更多的是对他们感官起影响的东西,他们的感觉是知识的原料,是智力、道德、情感、理智等的原料。“锻炼器官,并不仅仅是使用器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么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应该怎么摸、怎么看、怎么听。” [2] 外界的一切都是经由人的感官进入人的大脑,人最初获得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恰是由感性的理解作为基础,人理智的理解才会得以形成。因此,必须锻炼儿童的身体和感觉器官。感官教育是智力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劳动教育等的前提。卢梭提出要使每一种感官都能各尽其用。儿童教育过程中应该锻炼的儿童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器官等。其中,触觉遍布于人的整个身体表面,运用时间最多,使得儿童在与外界物体接触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印象。视觉对于运动或是静止的物体同样起作用。听觉器官可以使儿童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味觉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感觉器官。嗅觉先于味觉,并且是想象的感觉,嗅觉在儿童期不应过分的活动,因为儿童期想象力还未受到太多的刺激,大多数儿童的嗅觉没有那么灵敏。

其次,儿童应该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儿童获得新生。儿童应使用他们的身体器官,使用一切能使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各个部分。儿童教育,要使得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锻炼相互调剂。在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和感觉器官之后,要锻炼儿童的思想和判断能力,要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儿童。儿童教育要把儿童身体的运用和精神的运用结合起来。只有在对身体进行长期研究之后,才能够对精神有一定理解,才能推测精神的存在。自然的教育是让儿童运用感官去唤醒自身的想象。

4. 卢梭知识教育对当下的启示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知识教育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通过知识去限制、控制学生的精神世界 [7] 。卢梭在改革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所提出的许多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4.1. 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是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在进行知识教学过程中,卢梭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儿童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的东西,都不让他们去书本中学。

卢梭倡导在生活实践中教授爱弥儿知识,让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问题为驱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将变革教学方法当作着力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整合教材内容,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提出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深度参与探究,从而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它的基本理念强调儿童主动学习、经验获得以及在实践中学习 [8]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利用数字技术和在线资源,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寻求真正有益于自身幸福的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4.2. 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知识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上,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在成绩以及排名的压力下,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精心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育;学生只重视书本中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人们将知识教育的狭隘地理解为知识的单向传输,这不仅导致教师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分离,而且也导致学生知与行之间的割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人才培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个体发展也是使其能够在社会变革中生存、适应和发挥自身价值的关键依仗。因此,教育必须走出传统的桎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摈弃以往单一传授学科知识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本质,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实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获取,还有实现学生能力、思维与品格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在近代历史上,美国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教育家建议以儿童经验取代系统知识的学习,苏联用社会实践取代教科书知识的教育运动,然而这些教育改革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了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的结果,这也印证了轻视、否定知识教育都将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当今,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离不开知识教育,还需要借助知识教育的发展来促进个体成长。忽视知识教育,将会对个人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知识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知识教育对于学生的本质意义应当是为了完善、提升自己 [9] ,进而去探寻自然、自由。仅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今学校开始尝试转变教学内容与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儿童的独立探索能力与创造力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

因此,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出于个人、社会发展的功利目的,以及实现学生个体能自由、幸福成长的目标指向,教育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要在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培养其判断力、理解力,使其能够过上自然、自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赵婧. 信息时代学校知识教育的辨识与澄明[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4(6): 117-122.
[2] 卢梭. 爱弥儿[M]. 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刷馆, 2012.
[3] 罗瑶. 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与消极教育思想[J]. 教育评论, 2020(1): 162-168.
[4] 杨嵘均. 回归人性: 关于教育本质的再认知——兼论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58-70+190.
[5] 王芳. 良心: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主线[J]. 中国德育, 2019(19): 15-19.
[6] 刘爽, 赵晓光. 从教育终极目标视角讨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J]. 成才之路, 2021(36): 73-74.
[7] 石中英.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2): 36-45.
[8] 胡红杏. 项目式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5(6): 165-172.
[9] 鲁洁.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 塑造知识人[J]. 教育研究, 2004(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