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天津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Way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ianj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文旅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乡村振兴对文旅融合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农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组织体系、细化人才、资金政策、拓展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在乡村振兴中文旅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strateg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riving industries, livable ecology, civilized village style,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 prosperous life will help shift agriculture from one of increased production to one of improved quality, help build a new pattern of rural development featu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further enrich and pass on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solv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realiz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national renewal.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ianjin,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solutions to revit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in rural areas, such as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fining the policy of talents and funds, and expanding the diversifie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
文章引用:徐应娜.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天津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探析[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5): 1533-153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5173

1. 引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文旅产业被寄予厚望,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替代或补充林业,种植业,渔业等传统农业,避免乡村经济衰退和人口过度流失,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平稳发展,消费需求旺盛,产品供给不断升级,有效投资持续增长,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增强,乡村旅游业对休闲农业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旅游作用的充分肯定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大鼓舞,同时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全方位部署,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1] 。2015~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从22亿人次增加到32亿人次,旅游收入从4.17万亿元增加到6.63万亿元 [2] 。区域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乡村的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

2.1. 文旅融合能够激发乡村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活力

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独特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这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够激发农民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不仅是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发展阶段,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进而有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将文化资源融入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在挖掘人文资源、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气节和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出乡村的文化创造力合创新活力。

2.2. 文旅融合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旅游消费带来的收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文旅融合,乡村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

2.3. 文旅融合能够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需要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服务质量和游客的体验感。这将不仅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2.4. 文旅融合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旅游景观质量的提升

乡村振兴能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技术庞大,现成为我国投资建设的重点对象。此外,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可以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开发吸引众多投资商,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得到了资金保障,就能进行环卫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改善、文娱场所建设、餐饮住宿设施规整、村庄环境美化等,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发展基础,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繁荣又有利于乡村旅游景观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4] 。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旅融合,可以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文旅融合发展使得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津市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文旅融合发展对天津市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 缺乏规划和管理

一些乡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缺乏规划和管理,容易导致乡村旅游业的无序竞争和乱象。一些地方可能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保护和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因此,需要加强乡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文旅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缺乏专业人才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空心化是一个可预见的发展阶段,并非天津市农村独有的问题,但是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只有率先破解这一难题,才会在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取得先机。乡村文旅产业需要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包括文化传承、旅游规划、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人才。目前,一些乡村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支持,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乡村形象。

3.3. 缺乏市场化运作

天津市普遍存在着农家乐经营主体无序竞争,缺乏标准化统一管理,运营机制不科学不健全,持续性投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蓟州区下营镇郭家沟村,在景区运营公司大型酒店建成后,与村民自有民宿形成竞争关系,导致村民收入下降。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运营公司与村民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

3.4. 缺乏差异化的创新性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吃、住、游几个环节,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严重缺乏。文旅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副产品、特色美食、民宿、特色节庆活动等“遍地开花”,产品经营分散、碎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市场辨识度低,供给相对单一。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够,深度参与式的提高型乡村文旅产品和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等含有乡土文化元素的乡村文旅产品供给不足 [6] 。由于乡土文化元素挖掘不充分,对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挖掘开发不够,无法满足游客深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旅游需求。为了吸引游客,一些乡村可能过于模仿他处的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这使得乡村之间的竞争加剧,难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乡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4. 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4.1. 强化规划引领、完善组织体系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统筹考虑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游客需求。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坚持无规划不建设、规划不成熟不建设,立足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统筹现有土地、房屋、产业、自然人文等资源,对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交通网络、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因素、村镇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摸底,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规划、谋发展,体现特色品牌,避免盲目贪大求全,一哄而上。尤其是要统一规划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条件。同时,开发和改善乡村旅游设施,如农家乐、民宿、乡村体验馆等,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探索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志愿服务团队、农业产业链上,逐步形成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织等为纽带,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为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覆盖面广、功能全面的组织体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针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组织和运营,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工程化推动、清单化管理,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包联作用,建立落实项目推动调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及时对审批立项、项目用地、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等事项进行研究协调解决。要坚持以农民受益得实惠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闲置房屋再利用等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营、租赁性收益,最大限度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消除后顾之忧。

4.2. 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实施人才返乡鼓励政策

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有激情、有知识的年轻优秀群体参与其中,所以应统筹各类资源,推出有吸引力、覆盖面全的人才政策套餐包,吸引本地区在外大学生或者外地大学生回到乡村生活发展。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打好“乡愁牌”,鼓励在外经商办企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优秀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业就业。另外要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制度。可从我国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寻求思路,因为我国每年有大量长期奋战在科研、教育、工农业生产等各领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退休干部,他们中的部分人愿意回归故里建设家乡,在政策层面上建立现代版“告老还乡”制度,为乡村振兴合和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4.3. 多管齐下筹措资金

首先是科学谋划用钱。要根据科学合理规划制定资金保障计划,统筹涉农资金、专项债、土地资本等多方面投入,确保事事能落地。其次是改革创新找钱。积极探索通过挖掘盘活乡村现有的文旅资源资产,引入社会资本资金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解决建设用地等要素制约,用改革办法克服资金困难。另外是招商引资投钱。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上水平,努力吸引民宿、酒店、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投资,为文旅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再有是银行贷款借钱。最后是鼓励实干奖钱。充分运用国家、市级和区级专项资金扶持、鼓励文旅融合发展中干在实处、干出特色、干出成效的镇村,促进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4.4. 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开发“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天津的大部分乡村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文化何旅游深度融合的资源禀赋,通过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让游客亲身感受天津乡村的文化魅力。例如:天津市蓟州区红色资源众多,应着力在“千里无人区”“鸡毛信”等视听觉震撼、教育意义强的元素上深挖打造。宝坻区素称“文宝坻”,区内有广济寺、石经幢、秦城遗址、萧太后行宫遗址等138处文物遗存,拥有评剧、京东大鼓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继续在“文”上深入挖掘,特别是加强对了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持续将了凡精神予以物化,使其成为可看、可研、可游的综合性载体。除此之外,还要秉持“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原则,杜绝同质化、运动式的文旅产业打造,要结合各地农、林、渔、商的特点,深挖各镇村特色,打造“文旅 + 农”“文旅 + 商”“文旅 + 区域”等多种不同侧重点的融合模式。

4.4.1. 文旅与商业融合模式

“文旅 + 商”融合模式是一种将文化旅游和商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它将文化旅游资源与商业活动相结合,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实现双方的互补和共赢。例如:宝坻区可以精心打造高铁商圈,高标准推进站前区建设,借鉴吸收武清区佛罗伦萨小镇成功经验基础上,在供给侧进行具体政策引导,为市民消费提供多元化选择,将高铁新区打造成实现集办公、购物、旅游集散、文化、教育、娱乐、居住等为一体的TOD模式,使其成为对外展示区域发展成果的窗口。进一步优化设置高铁站与中关村科技城及各园区、潮白河文旅产业带、大型商圈等点位的物理空间联系,加速形成“15分钟”“30分钟”文旅商融合产业圈。

4.4.2. 文旅与农业融合模式

“文旅 + 农”模式是一种将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它将农业资源和农村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模式和策略,实现农业与旅游的互补和共赢。培育特色农业和乡村产业。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提供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活动。此外,发展乡村创意产业、手工艺品制作等乡村文旅产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宝坻区应进一步加强传统农业产业化升级,继续培育打造“三辣”“黄庄洼大米”等品牌,大力支持新安镇劝宝韭菜等精品农业发展,打造以龙头带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收模式。下大力气打造形成以自然农耕、农业科技以及农业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青少年及亲子研学营地教育空间,承接国内知名垂钓赛事,打造潮白垂钓捕鱼文化中心。

4.4.3. 乡村区域文旅融合模式

从宏观层面看,要高度重视各区域间融合发展。例如蓟州区、宝坻区山水相连,风俗相通、方言一致,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实现两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如潮白河过境宝坻区和蓟州区12个街镇,占两区街镇总数一半,潮白河文旅产业带若能实现一体性、整体性发展,将有力促进两区乡村振兴实现。另外,宝坻区应进一步发挥京滨和京唐高铁、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巨大比较优势,找准“大水大绿”的田园风光文旅产业定位,做优做精“印象潮白”“北国江南”品牌,逐步形成“蓟州看山,宝坻游水”的天津市北部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从微观层面看,要高度重视镇村间的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打造城乡二元融合新模式新路径。要立足各镇区位、交通、文化、生态等优势,坚持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立足文旅产业错位发展、融合发展、良性发展,进一步带动区域商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如蓟州区团山子村、桑树庵村等应充分借助郭家沟村大发展契机,做强做优相关配套服务,实现错位发展。宝坻区赵家湾村临近宝坻高铁南站和津蓟高速温泉城出口的独特优势,可加强牛家牌镇与周良街道(京津新城)的要素流动,实现深度对接合作。

5. 结语

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就是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流通基础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是实现乡村现代化、新兴城镇化、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除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等可以振兴乡村之外,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传承民俗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体验基地等,同样可以提升乡村振兴的效果和影响力。通过文旅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措施,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在乡村区域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激发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不仅要营造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生活空间,更要营造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空间 [7] 。

参考文献

[1] 徐虹, 杨德进, 于海波. 京津冀乡村旅游振兴生态开发方略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0.
[2] 史景添.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J]. 西部财会, 2023(7): 52-54.
[3] 信慧娟, 段文军, 钟佩.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广西资源县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8): 64-72.
[4] 信慧娟, 段文军.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8): 49-52.
[5] 刘佳雪.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振兴发展[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1.
[6] 徐虹, 焦彦, 张柔然, 编. 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发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1.
[7] 吴国清. 多维视域城市区域旅游发展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