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水平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的非遗传承正在向着更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并且逐步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在地性特色非遗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文化下出现和发展的,因此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廿八都木偶戏的传统剧目大多都是由老艺人口口相传留下来的,留存的剧本部分是手抄本,部分内容难以辨认,传统剧目、唱腔、表演亟待整理,其能否注入新鲜活力,应该如何良性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出发,以廿八都木偶戏为例,在通过对廿八都的实地调研、当地人民群众的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及访谈、非遗传承人的人物访谈,即通过对廿八都木偶戏的地域分布维度、文化领域维度相关的方面进行策略分析,了解目前廿八都木偶戏传承的模式以及其面临的困境,总结出目前最为适合以及需要突破的方面,以便廿八都木偶戏可以更好突出自身特色,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人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同时进一步发掘其自身创造性传承的潜力。
2. 廿八都木偶戏
(一) 概述
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一种由艺人早总木偶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历史非常悠久 [1] 。廿八都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一类,明清时期廿八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造就了木偶戏的兴起与盛行。木偶在远古时代是一种表演的道具,主要用在丧葬、祈福等祭祀活动中。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陪葬木偶代替人牲的现象 [2] 。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廿八都后,至21世纪初约有500年历史。廿八都的木偶造型十分精巧,五官可以变换表情,原材料为材质较为坚韧的木料,经过加工、变形、彩绘、装饰等步骤,让木偶更加栩栩如生。廿八都木偶戏现存的戏本、道具、人偶较为齐全,对于研究我国民俗、戏俗、表演、唱腔、戏剧艺术的发展于保护都有较大的意义。
(二) 在地性探究
1、实地走访
笔者多次去到廿八都当地走访调查,收集资料,了解其发展情况,图1是笔者走访当地拍摄的廿八都当地人文环境。并且对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都进行了相关调研记录。廿八都位于浙西、闽北、赣东三省临界处,自唐乾符五年之后,廿八都逐渐成为京城通往福建的重要陆上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枢纽,堪称边界商贸重镇 [3] 。在其建筑、语言中也都体现出廿八都与各地接壤,优越、流通性强的地理特色。同时也对当地人群进行了一定量的问卷调查记录。希望可以从中搜集、归纳、总结出一套廿八都非遗木偶戏的传承模式,或廿八都当地传统非遗文明的复兴路径。在廿八都当地的三十份问卷调研中,近70%的人都熟知廿八都木偶戏,年龄分布较为平均,学生占比约为30%,退休人群约占50%,其余部分为中年群体。在江山市区(距离较远)的三十份问卷调研中,仅有不到20%的人熟知廿八都木偶戏,其中70%以上都是已经退休,岁数比较大的老人。廿八都木偶戏在年轻一代群体中的传播范围不广、熟悉程度不深等等都可以看出,对于廿八都木偶戏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Figure 1. The local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28 Du town
图1. 廿八都当地人文环境
在廿八都当地调研时,笔者去拜访了非遗传承人金宗怀老师,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廿八都木偶,触摸到了其质地,多了一些更为真实的感受,如图2。廿八都木偶属于明清时期造型,采用香樟木雕刻而成,身高约85厘米,造型栩栩如生,各不相同。从木偶就可以看出制作艺人的雕刻刀法娴熟,雕工造型精美 [4] 。偶头造型的生动性与准确性程度,直接关系到木偶戏演出时能否吸引观众眼球,其艺术性与审美价值也值得深入挖掘学习。廿八都木偶偶头的脸部骨骼造型和肌肉组织都可以进行灵活的变化,以便与塑造人物性格,轮廓清晰、造型生动、形神兼备。
2、非遗传承人访谈
金宗怀,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廿八都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廿八都木偶戏于清初顺治年间由江西宜黄人定居廿八都后传入,分宜黄、广信两派,已经有了三百余年的历史,约十几代人,而金宗怀属广信一派。金宗怀从小跟随父亲金春根学习打鼓。1986年,向舅公王加怀学做木偶戏、向堂叔金庆廷学司鼓等。1988年拜福建省浦城县赣剧团退休艺人周连兴为师。金宗怀保持着对木偶戏剧的热爱,通过不断的演出实践,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廿八都木偶戏在闽浙赣山村仍红极一时,金宗怀的木偶剧团还常出现“抢”戏箱演出的情景 [5] 。1992年他与汤文源、刘文汗等人合办木偶剧团,穿梭在浙、闽、赣三省边境。然而随着影视、网络以及外来文化等新兴艺术的兴起,廿八都木偶戏表演被挤出市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失去数百年来滋养它的土壤,金宗怀木偶剧团彻底停演,图3为廿八都木偶戏手稿。目前,金宗怀重新组建了一个木偶剧团,除了一些固定的演出之外,还会参加政府举办的各项演出,并且在廿八都当地的坐唱班当老师,教授学院操纵木偶、唱腔等,为廿八都木偶戏注入新的力量。

Figure 3. 28 Du town puppet show manuscript
图3. 廿八都木偶戏手稿
3. 面临困境与路径选择
(一) 当代困境
1、演出艺人逐渐减少
21世纪后,廿八都木偶剧团的演出骤减,演出艺人们每年仅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处境变的困难,所得的工资无法承担家庭支出,收入不断减少、人气不断下滑、演出成员的不断离世等等都造成了廿八都木偶戏的衰败。现今,在廿八都除金宗怀外,已无他人表演木偶戏,廿八都木偶戏正面临着急剧衰微的严峻处境。
2、资金困难
目前,廿八都木偶演出所需的道具大部分都已经陈旧,甚至有很多已经无法使用,需要专业的修理。另外,现有廿八都木偶属明清时期造型,因此受到木偶头像与服装样式的限制,只能进行传统戏剧的演出。金宗怀老师若想上演自己后编的现代木偶戏,就需要制作、购买一些新的现代木偶来进行表演,如果要表演廿八都木偶戏改良的儿童剧、童话剧等,还得重制一些面向儿童审美的木偶,对于金宗怀老师来说,目前的收入难以支付这部分的资金缺口,也是一大难题。
3、关注度流失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人们的思想、社会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群众娱乐方式增多,人民关注度的流失使得木偶戏逐渐变的无人问津,走向落寞,提线木偶表演渐渐淡出了市场,往日的热闹与繁华景象一去不返 [6] 。
4、民俗生存语境丧失
廿八都木偶戏作为廿八都在地性文化之一,必然与地区自身的文化共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的科技以及新兴的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风格、思维模式,传统习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在改变甚至变得落寞,无人问津,民俗生存语境丧失,使得廿八都木偶戏这一文化不再有适宜生长的土壤,仅靠自身已难发展。
(二) 路径选择
1、融入年轻力量
廿八都当地人文风情以及廿八都木偶戏,发掘廿八都2022年底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了衢州市首届文旅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在获奖作品中有许多与廿八都木偶戏相关的设计,这让更多其他地区的年轻人知道了廿八都木偶戏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设计师们进行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木偶戏进行解读、拆解、重构的过程,这也能让廿八都木偶戏在创作中迸发出新的火花。
2、木偶戏进校园
廿八都木偶戏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到今天,经历了约18代。木偶戏进校园的教学有助于增加年轻一辈对于木偶戏这一文化的行为体验,也是一种变相的师徒传承,廿八都镇政府近几年在廿八都镇中心小学和当地村里都设立了廿八都木偶戏传承基地,让廿八都木偶戏重新回到当地村民的生活当中,并且在小学生课堂里也引进了木偶戏,如图4,非遗传承人金宗怀老师在学校安排课程,教授孩子们操控木偶、戏谱唱腔等等,让廿八都木偶戏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传承下来。

Figure 4. Jin Zonghuai (third from right) teaches a puppet show to students
图4. 金宗怀(右三)向学生传授木偶戏
3、跨地域、跨领域合作学习
不同的艺术之间也是可以有相互学习、融合之处的,非遗传承人金宗怀老师和政府相关部门都为此进行了许多努力。除了在当地设立木偶剧院进行定期表演,增加廿八都木偶戏宣传外,还聘请了其他地区的木偶戏专家一起切磋学习,例如在2014年5月,曾外请国家一级演员许虹女士到江山讲座授课,通过一系列讲座班、培训班授课,吸引中小学生、婺剧专业演员、木偶戏爱好者等对木偶戏有兴趣、有天赋的人一起参与到廿八都木偶戏的学习之中。如图5,金宗怀本人也经常去武夷山、泰顺等地区进行学习,与各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制作家、戏剧表演艺人一起切磋、学习,增进技艺。跨地域、跨领域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大家的力量注入廿八都木偶戏中,众人抱薪,能让廿八都木偶戏传承之火更加旺盛。金宗怀老师也表示,以后若要带一个徒弟,不希望他只学一个人的东西。只要优秀的东西都要去学,那才能丰富自己,让自己的艺术更加饱满。

Figure 5. Jin Zonghuai (second from left) and the national puppet producer exchange learning group photo
图5. 金宗怀(左二)与国家级木偶制作人交流学习合影
非遗的背后,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价值引领,廿八都木偶戏非遗是一种当地区域的集体记忆体现,其中包含了“仪式记忆”“媒体记忆”“口述记忆”等。不论是举办设计类比赛还是木偶戏进校园,亦或者是举行研习会,其实都是对于廿八都木偶戏这种集体记忆“参与、体验、理解”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更深入认识非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这一教学更好地体会、感受廿八都木偶戏地文化底蕴,从而进行对其文化的传承。而这一点也正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一环,能够增强人们对廿八都木偶戏的戏剧内容、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诠释,进而增加对其的文化认同并感受文化自信。
4. 小结
(一) 廿八都木偶戏内在文化具有稳定性、包容性
廿八都位于浙西、闽北、赣东三省临界处。唐乾符五年开始,廿八都逐渐成为京城通往福建的重要陆上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枢纽,堪称边界商贸重镇。廿八都先民祖籍溯源八方,有十三种方言和一百四十一家姓氏文化。廿八都木偶戏正是在这种原始、完整、多元化的民俗文化形态下进行传承与流变。因此廿八都当地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使他的唱腔、造型、服饰、配乐等,经过传承而一直保持着固有的面貌。
(二) 如何创新性传承廿八都木偶戏
1、价值创新
目前,廿八都木偶戏的主体价值依旧停留在单一的美学价值上,但其实随着时代发展,越多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有趣、高颜值的文创买单,不仅能够宣传自身文化底蕴,也能有经济收益,可以将其与江山市较为发达的竹木加工业结合,制作一些木偶玩具、木偶道具等,对其进行设计、生产、营销、售卖,开发木偶玩具的市场。同时,可以借助廿八都的旅游优势,向游客表演木偶戏,发展木偶玩具业,而且也可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破单一美学价值,实现廿八都木偶戏传承。
2、路径创新
目前,金宗怀老师也尝试在抖音等平台创建账号,发布一些视频、分享关于廿八都木偶戏台前幕后的故事、也尝试通过直播的形式去进行木偶戏表演的传播,这都可以让喜欢木偶戏的人更加方便地进行观看,也可以通过平台引流,吸引到新一批人的关注,如图6。这是廿八都木偶戏路径上的新创新,通过网络平台和自媒体运营,将木偶戏文化留存住、弘扬出。也有很多对廿八都木偶戏感兴趣的年轻学者,会为其制作相关宣传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进行宣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接触、了解廿八都木偶戏。

Figure 6. Jin Zonghuai (first from right) live-streamed the 28 Du town puppet show
图6. 金宗怀(右一)进行廿八都木偶戏直播
正如金宗怀老师说的“戏有戏的味道,电影有电影的味道”,廿八都木偶戏的舞台比较小,演出空间较为局限,因此他们“千军万马是两三人,万里征途是三五步”,这一切都依赖于艺人们的高超技艺。而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廿八都木偶戏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方向,在数字的空间里,地理位置不再受到局限,画面也能够更加生动富有冲击力。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