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在2017年3月新修缮的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后,孔子学院拥有了独立的院落和教学楼。孔院的外观除了采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特色的元素外,其他设施也进行了全面改善。本人于2017年下半年转岗至该学院担任教职,为了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每年都有院长、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进行规划和建设。然而,从2013年成立至今,孔子学院的隐性课程实施情况尚未进行过调查和分析。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孔子学院被迫从线下转为线上授课,并由教师和院长在中国国内全面进行线上工作。而2023年下半年将由新院长和新一批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希望通过此研究为接下来的孔子学院建设者们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通过对孔子学院隐性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孔子学院的隐性课程设计。调查隐性课程在孔院建设这几年中学生的了解情况。评估线下和线上隐性课程实施的情况。希望本研究将为有关孔子学院隐性课程的设计,为未来的孔子学院建设,并为改进隐性课程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2. 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Philip W. Jackson)于1968年在他的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1。隐性课程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也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如不重视通过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建设来优化教育环境;教师课时量过多,教学编班过大 [1] ;师生关系不够亲密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勤现象比较严重 [1] ;张红蕴 [2] 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隐性课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调规划和优化发展创造最佳的对外汉语教学环境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等。
学校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第二,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的评价、利益的分配等;第三,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3] 。
本文旨在调查自2016年以来至今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在隐性课程物质、制度以及文化心理方面的设定,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研究。
3. 孔院隐性课程的设计脉络
孔院的隐性课程的设计贯穿孔院发展的各个阶段,本文研究自2016年~2023年课程设计情况。设计和发展孔院隐性课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孔院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二语环境或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组织各类社团文化活动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外,也可以在各种庆典晚会上给邀请来的家长们、当地人们、校方等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其次,对于没有学习语言兴趣,但是有文化兴趣的学生们以及有兴趣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中华才艺的机会等。见表1。

Table 1. 2016~2023 Confucius Institute implicit curriculum design overview
表1. 2016~2023年孔院隐性课程设计一览表
2023年下半年新院长赴任,陆续会有新志愿者教师赴任,孔院将恢复到疫情前的线下课模式,对于未来除了教学课程以外的隐性课程将如何发展,此时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希望本论文能为孔院提供一些思考和帮助。
4. 调查研究与分析
为了解隐性课程在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的设计和发展情况,笔者对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2016~2023年的学生进行了“隐性课程设计和发展情况”问卷调查,主要问题为物质环境、组织制度、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共31个项目的调查,调查问卷的题目如表2所示:

Table 2. Research questionnaire 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 Brazil
表2. 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隐性课程设计与发展情况调查
调查表设置为中文和葡萄牙语双语调查表,以不记名的方式随机调查。问卷调查的发放主要分配到各班代课老师,由代课老师发送至WhatsApp学生班级群中,让学生也发送给彼此认识的高年级或同年级同学的方式进行调查,其次也联系留任比较久的公派教师发送至多年所有留存的学生WhatsApp群中。调查时间为一个星期。因疫情影响和早年期间学生的流失,初步预算设置60个被试。调查问卷实际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62份,均为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学生。男性25人、女性37人。年龄段按照18岁以下、18~25、26~30、31~40、41~50、51~60、60以上来划分的。总体情况来看,每个年龄段都有分布,以18~25、26~30居多。从入学年份来看,2013~2015没有学生填写,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目前没有在孔院继续学习了,另一方面孔院搬迁、之前孔院学生交接没有做好相关学生群管理工作,这部分学生基本失联。2016~2019年孔院搬到新的独栋大楼,上课模式均为线下模式,有相关学生群,填写人数达32人。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孔院相关中方工作人员撤回中国,招生受到影响,因此从2020~2023年所有孔院课程均为线上模式,填写人数达30人。
(一) 物质环境方面
孔子学院课外活动都有:文化沙龙和电影之夜、社团(功夫坊、民乐团、舞蹈团、手工坊、合唱团)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是文化沙龙和电影之夜,有93.55%的人选择了这个选项。其次88.71%的人选择了功夫坊、民乐团、舞蹈团、手工坊、合唱团等社团活动。
是否参加过至少一次孔院课外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其中,参加过至少一次孔院课外活动的人数为54人,占总有效填写人次的87.1%;未参加过孔院课外活动的人数为8人,占总有效填写人次的12.9%。由此可见,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参加过至少一次孔院课外活动。这说明孔院设立的课外活动在被调查者中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吸引力。这是因为孔院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机会,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求。此外,参加孔院课外活动还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对于学生参与线上线下的孔院活动满意度调查数据来看,94.44%的学生认为线下活动很好,喜欢孔院的各类活动问题调查中很喜欢的人占比90.32%。此数据可以看出隐性课程中孔院设立的线下活动得到了被调查者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对于孔院的外观、教室、墙体设计是否具有中国特色一题,根据数据表格显示,69.35%的人认为具有中国特色。此数据可知学生可以隐性的感受到中国特色。
针对教学设备是否先进的单选题,共有62人进行了有效填写。其中,61.29%的人认为教学设备很好,38.71%的人认为教学设备一般可接受。
2019年下半年开始设立的“功勋墙”提供了一种展示学生优异成绩、实习情况、夏令营和奖学金等的途径。然而,调查显示,24.19%的学生认为其作用一般,16.13%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访问了孔院中方院长彭院长得知,有部分学生可以感受到设计功勋墙和图书角的隐性课程影响力,并且认为可以激励他们学习。一些学生并不了解功勋墙的具体内容,特别是那些在疫情后未能在孔子学院楼内上课的学生,此设计还未能有一个尽如人意的结果。
此外,调查还显示,有43.55%的学生从未前往孔子学院图书馆,51.61%的学生偶尔光顾,仅有3%的学生常去。关于图书馆的汉语相关书籍是否足够丰富,60%的学生认为非常丰富,28.57%的学生认为一般,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
因此,从物质方面来看,虽然已经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仍需在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二) 制度方面
在制度方面,问卷调查涉及了学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夏令营和奖学金的了解程度等。64.5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8.06%的学生认为没有,27.42%的学生不清楚。尽管在夏令营和奖学金方面,96.77%的学生表示了清晰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孔子学院的相关制度不太了解。
此外,在教师交流、学风评价等方面,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情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与教师的交流一般,或对学校学风持一般态度。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对制度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学生对孔子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的认知度,以及鼓励更积极的学风。
(三) 文化心理方面
在文化心理方面的调查涵盖了教师与学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课堂氛围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孔子学院的教师给予了高度认可,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一些年份的数据表现不如其他年份,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后,线上课程的配置限制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调查结果可以得出,过去隐性课程总体上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孔院做出的相关设计和实施举措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 发展展望
隐性课程在国际汉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首先,隐性课程通过创造浸润式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例如,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文化沙龙和电影之夜,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隐性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和融入中国社会,缩小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隐性课程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具有积极影响。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孔院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中国文化互动,培养情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在文化心理方面,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促进情感的建立和加强学生与孔院的情感联系。
此外,隐性课程的设计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成长机会。课外活动如舞蹈团、太极功夫坊等社团,以及奖学金、比赛和夏令营项目等,为学生展示才华和获得奖励的机会。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有助于其全面成长。
在隐性课程的发展展望方面,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设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一) 物质方面。
孔子学院的外观设计采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特色的元素,孔院可以进一步突出此特色,例如悬挂彩灯或灯带、LED大屏等方式提升视觉吸引力。孔院内部教室环境上可以优化教室多媒体设施、引入第三方教学辅助软件等,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孔院内部教室墙体、走廊、门等装饰方面,目前各教室采用的中国城市文化元素相关的图片和艺术作品,由于疫情和当地潮湿环境影响导致装饰物受损,可以考虑更换和设计新的教师陈设,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1)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来考虑分班装饰班级,儒家提倡的“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可以体现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2) 继续采用中国城市名称分班装饰班级,更换原有多年的城市,换成新的城市。这样可以带动学生了解课本以外中国城市和城市特色。3) 中国功夫门派或有名套路分班装饰班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功夫。4) 中国特色美食分班装饰班级。5) 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分班装饰班级。6) 中医相关名称分班装饰班级。7) 中国56个民族及特色分班装饰班级。8) 中国戏剧分班装饰班级。9) 中国朝代特色分班装饰班级等。均可帮助学生创造浸润式的学习氛围。
功勋墙和图书角可以保留,将孔院学习汉语成绩优异、实习工作情况较好、孔院夏令营和奖学金生进行公布、汉语桥比赛友谊选手公布、老学员参与孔院活动、中国游学的图片等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到访到孔院的人来说,是一个了解孔院学生、运营项目情况最好的窗口。
其次,课外活动在孔子学院的学生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沙龙和电影之夜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如舞蹈团、民乐团、太极功夫坊、手工坊、创意工作坊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可以参与到各种艺术和手工制作中,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缩短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与社会距离。舒曼提出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社会距离”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因素2。因此除了教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外,提高学生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态度,孔院的隐性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中国文化甚至与中国文化融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课外活动的设立需向5C标准靠拢。比赛活动、夏令营和奖学金项目提供了学生展示才华和获得奖励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中国节日庆典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未来可以根据孔院学生喜爱情况开设相关课外活动。例如2019年上半年书法班的设立,以一个学期试运行情况来看,孔院最大的教室全部坐满,还需添加桌椅板凳。学生们普遍表示在书法班学习汉字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课本,以及课本中汉字书写。未来可以在开学之初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中国哪方面文化感兴趣,根据具体情况开设或关闭相关课外活动,可以设置例如中国美食制作和品尝活动、口语角、中高级学生辩论社、戏剧表演社、乒乓球社等活动。
通过这些物质方面的设计和活动,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在孔子学院学习枯燥的语言规则和知识,还能够体验和了解丰富的中国文化。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了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努力和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孔子学院的粘性,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学生。
(二) 制度方面
建议加强对各项制度的宣传和解释,以提高学生的制度认知度和理解度。尤其是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方面,应克服线上课程可能带来的沟通障碍,确保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回复和解答。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和完善孔院相关制度。第一,教师管理制度;第二,学生行为规范;第三,夏令营管理规则;第四,奖学金管理规则;第五,图书馆相关公约;第六,课堂管理规则等;第七,课堂教学规范;第八,学生班级群管理;第九,海内外自媒体运营规范等。
(三) 文化心理方面
在文化心理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与学习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相结合,需要调动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协同合作,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隐性课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体而言,孔子学院在隐性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文化认知。然而,未来的发展需要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灵活调整课程和活动内容,以及不断优化教学和管理制度,以实现隐性课程的更深远影响。
NOTES
1杰克逊(Philip W. Jackson)于1968年在他的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
2文化适应模式理论(Acculturation Model),1978年由Schumnn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