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阐扬理路
The Eluci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AP.2023.139470,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越: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学生心理认知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gnition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提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经过知识识记、情感共鸣、接受心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将课程思政中蕴含的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自我认知和主动行为。当前,在推进课程思政高校学生心理认知过程中,出现思政元素挖掘与高校学生心理需求融合性不足、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不高的困境。通过重视学生心理需求、构建心理认知机制等实践进路,以期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全方位发展,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ur country has been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ting forward the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rough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emorization, emo-tional resonance, acceptance psychology, internalization in mind and externalization in practice, the value system contained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ransformed into students’ self-cognition and active behavior.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re are difficulti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suffici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low. By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constructing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mechanism, the optimization path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talents.
文章引用:李越 (2023). 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阐扬理路. 心理学进展, 13(9), 3764-376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470

1. 引言

近年来,课程思政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将课程思政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有助于教育内容的更新,更好地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丰富各类专业课程,使两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理念自从2014年首次被提出来以后,各类高校借助新兴技术开展在线课程(例如MOOC),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思政课慕课的热潮。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受到国外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不够强烈,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高校开展的“课程思政”能够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在专业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形式上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坚持了内容为王,既让学生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衔接,塑造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更好的实现。目前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大部分都侧重于落实“育人”目标的教师身上,缺乏对“育人”中的“人”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探索其对课程思政的心理认知过程,助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心智处理的心理科学,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即向学生输入外界环境知识,学生经过识别、筛选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形成稳固的知识以备后续提取使用,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来探究其学习规律。大脑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存器,更是新知识的创造器,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信息加工过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每位学生个体对信息的认识、筛选、存储、转译和提取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认知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当个体原有的知识储备与新输入的知识不平衡时,为了保持整个体系的协调平衡,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的价值取向、情感意愿对新的平衡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主观能动性,发挥引导作用使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余虹,2014)。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与引导,探究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高校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作用对象,学生以信息加工的方式经过认识、存储、转译、提取等过程,实现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识记、认同、接受与运用的目标。

2. 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过程

2.1. 知识识记

知识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概念、框架和具体内容的记忆环节,这一阶段是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起始阶段,是践行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通过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教育,学生逐渐对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进行感知、捕获、理解的心理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对“中国梦、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些标志性概念产生初步心理印象。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类,无意识记是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的一种识记,而对于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知识学生大多都是采取无意识记的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可运用的知识。知识识记环节虽然是高校学生心理认知过程中的初级环节,但是它对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发展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 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在知识识记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知识识记的基础才会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经过取舍产生共鸣。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认同,例如对“长征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内在价值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与自身价值体系形成局部合一(金伟,白舒娅,2023)。这一环节虽然对思政元素的知识体系并没有扩充,但是主体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后续思政元素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不同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共鸣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与主体情感态度、心理倾向、个性特征和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有关。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心理认知态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心理认知方面发挥了隐性价值作用。

2.3. 接受心理

关于接受,汉语释义为采纳、承受;哲学定义为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吸收和内化为自我的过程;心理学定义为因主体喜欢而接纳客体的行为心理,接受心理是主体对特定的客体认同的心理过程。在这一阶段,高校学生在知识识记、激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加之教育者持续宣传引导的影响下,对课程思政产生理解和接纳的心理活动,从而对课程思政中内含的“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价值观念与自身价值认知体系形成完全的合一。心理学表明,教育的接受过程是主体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在环境、教育工作者控制和接受主体主观能动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内化过程(彭康清,柯金佳,2023)。因此,接受心理为课程思政中价值观念的内化奠定了心理基础,将学生自身价值体系与课程思政中蕴含的价值体系合二为一,促进自我发展。

2.4. 内化于心

知识的内化是在知识识记、情感共鸣、接受心理的基础上,主体对知识进行系统构建,在思想上归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机械性、灌输式教育不一样,在教育者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加之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高校学生充分吸收理解诸如“制度自信、民族自信、道路自信”等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精神动力。此时,学生主动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将所学的课程思政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课程思政中的价值观念会持续调动学生正面乐观的心境,助推其判断辨析选择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坚定的意志指引个体的发展,实现“质”的跨越。因此,内化于心促进了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从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转换,也为最后一步外化于行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2.5. 外化于行

外化于行是在上述四步认知逻辑的基础上,主体将自我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中国梦不会轻轻松松在敲锣打鼓中实现,而是在外化于行中梦想成真。此时,教育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内化于心的课程思政价值体系进行价值选择,促使学生主动将其付诸实际,使信念、意志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在巩固自身对课程思政中政治元素的认同中,真正做到个体对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心理认同走向价值共识,最后将价值共识落到实践中。因此,外化于行是完成知行合一的最后一关,促进学生养成持久稳定的行为习惯。

3. 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困境透视

3.1. 思政元素挖掘与高校学生心理需求融合性不足

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发挥专业课课堂的育人功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之一。但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处于浅层化阶段,思政育人和专业教学并未完全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地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一些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将“课程”与“思政”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未深入考察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间的融合度,将思政教育直接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拓展,强思政教育而弱化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导致牵强附会、破坏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也失去了意义。思政元素应当结合专业联系实际进行挖掘、而非脱离专业内容开展课程思政,这会走向形式主义,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更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只能以机械化的方法记忆知识,无法了解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因此也无法感同知识背后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无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知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触动学生的内心,才能在主观层面上增强学生在心理认知的体验,实现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统一,真正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教书与育人协同并行的基础上走向纵深发展。

3.2. 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有待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召开的会议都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了割裂化、刻板化、形式化、笼统化、课程泛化等问题。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有些教师浅显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的进阶版,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发生了偏差;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心理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无法对学生的行为动态及表现行为进行系统有效的把控。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动态,关心学生真正的所需所求,据此在巨大的“信息池”中挖掘他们需要的资源进行精准投放,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论的同时也能了解背后的缘由,激发起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

4. 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的实践进路

4.1. 重视学生心理需求,丰富学生心理认知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前提,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心理需求之后,便可以把握学生的特质,推进课程思政与学生现实心理需求相耦合。高校可以通过开通意见箱、心理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对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心理需求的源头性、动态性把握。积极开展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让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其主观认知状态。高校学生心理需求受其心理认知距离影响,在时间距离方面,教育者可以开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元素的利用率。在空间距离方面,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中距离现在比较久远的知识点不能够感同身受,就需要教育者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具象化,拉进学生的空间距离,例如《文字学基础》这门课中讲好甲骨故事这一主题,通过介绍甲骨文及殷墟发现的过程、甲骨文制作工序,带领学生阅读甲骨拓片。用事实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认同。在人际距离方面,教育者可以利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切入口,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大学英语》这门课,学生更希望提升自己的英语沟通交流能力,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在情绪距离方面,因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而引起学生的负面心理,学校应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思政元素的价值,例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这门课可以安排课外实践,通过实地考察环境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 构建心理认知机制,提升课程思政的接受度

其一,构建心理选择机制,把握高校学生基本需要,引导生成正确价值选择。数字时代,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既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加合适的教学资源,为思政设计提供方向、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又能够快速捕捉到学生群体学习行为的“痒处”,为学生提供沟通的场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认知障碍,利用数字之便,扩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选择;其二,完善心理调节机制。是否接受认可课程思政与个体的情感因素有很大关系,教育者与学校要积极了解学生的感情需求之后,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方法,让学生在情感共振中不断提升认识自觉与实践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将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挖掘潜能;其三,强化心理导向机制。高校学生在接受到全新完备的心理认知体系之后,这一体系会直接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者从不同专业出发多角度增加课程思政的内涵性,调节学生的认知维度,例如:文史类专业课程可以动态抓取行业热点,促使学生把握相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等;理工类专业课程在用好时代给本专业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不忘背后蕴藏着的科学思维、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等。提升课程引领性,使课程思政增添时代性,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在强化心理导向机制下减少错误决策行为的发生。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选择。课程思政涉及面广,涵盖丰富内容,而认知心理学从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刘桂文,2023),将高校学生的心理认知融入课程思政,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对全方位塑造学生人格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心理认知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多方位全力支持,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于知识识记、情感共鸣、接受心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逻辑,注重关心“育人”目标中的“人”,充分把握高校学生心理认知动态,提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金伟, 白舒娅(2023). 课程思政中的高校学生心理认知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7), 52-56.
[2] 刘桂文(2023). 认知心理学之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4), 110.
[3] 彭康清, 柯金佳(2023). 接受心理视域下的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效果研究.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 16-24.
[4] 余虹(2014). 认知同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 (5),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