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中职生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School Bullying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volved in Group Work
DOI: 10.12677/AE.2023.1391078, PDF, HTML, XML, 下载: 132  浏览: 28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吕慧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海南 三亚;宋爱芬*: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关键词: 中职生校园欺凌社会工作小组介入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chool Bullying Social Work Group Intervention
摘要: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大教育难题。本文以中职学校作为研究场域,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量表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职生校园欺凌相关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校园欺凌心理影响因素分层关系模型。同时,立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理论与技术,从校园欺凌的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两条路径出发,建立“家庭 + 学校 + 政府 + 社会工作”的多主体联动干预模式,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品质,从认知信念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行为。
Abstract: School bullying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rowth of teenagers, and has be-come a global educational problem. This paper tak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s the research field, and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psychological scale and interview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school bully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constructs a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model of the psycholog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hool bullying.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method of social work theory and technology, starting from the two paths of bullying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the multi-subject linkage intervention mode of “family + school + government + social work” is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quality of secondary students and curb school bullying from the source of cognitive beliefs.
文章引用:吕慧敏, 宋爱芬.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生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923-69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78

1. 引言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多地被屡屡曝光,校园欺凌成为威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不仅对被欺凌者身心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欺凌者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让旁观者对校园生活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因而,反校园欺凌已经成为护苗行动的重难点。

基于Olweus对欺凌的定义 [1] ,将新型校园欺凌整理定义为:在身体和精神层面,由同辈群体或教职人员对学生实施违反法律法规或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可分为暴力欺凌和非暴力欺凌。暴力欺凌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殴打肢体冲突行为,而非暴力欺凌则囊括多项,例如: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财产欺凌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欺凌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不再仅仅表现为暴力的校园打架斗殴,更多地表现在非暴力性的社交欺凌和言语欺凌上。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职生校园欺凌进行讨论。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再加之其文化知识薄弱、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淡薄;同时,思辨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易被周围不文明甚至暴力环境同化 [2] 。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中职学校成为欺凌行为的高发地带,中职生校园欺凌值得社会关注。

本研究主要采用线上问卷形式和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将匿名问卷《关于校园霸凌的问卷调查》链接发送到中职学校各年级在校班级群,共收集有效问卷780份。通过与学工处和班主任进行相关情况的了解,结合问卷统计结果以及中职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反馈,选取27名中职生作为活动对象,开展提升共情能力、自我控制力、倾听沟通表达人际交往技能的小组活动。

2.2. 研究工具

小组活动第一阶段,社工与小组成员建立专业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澄清小组成员的疑惑,签订小组公约形成小组约束;第二阶段,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学做情绪的主人,了解信念与情绪的关系,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第三阶段,让小组成员意识到在沟通过程中倾听的重要性,掌握倾听技巧,体察关注并回应反馈;第四阶段,让小组成员认识到暴力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并对以往的行为进行反思;第五阶段,认识共情的重要性,体验共情,换位思考,提高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3. 研究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遭受欺凌总体检出率为8.08%,欺凌他人的检出率为3.59%。根据《关于校园霸凌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职生欺凌事件有六大“罪魁祸首”,一是沟通能力差,某些微不足道的语言冲突或单纯地看不顺眼对方,往往能引发欺凌行为;二是共情能力差,欺凌者欺负的往往都是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三是欺凌者自我控制力差,发泄心中怨恨、烦躁和不满等负性情绪;四是家庭为成长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例如家庭背景差异、家庭结构失衡、家庭观念失序、家庭教育失能、家庭关系失情等;五是学校德育存在盲区,心理教育存在低效;六是缺少相关法律,不良影视和书籍对未成年人的侵蚀,社会风气和地方风俗对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不良影响,见图1

Figure 1. Related reasons for school bullying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图1. 中职生校园欺凌的相关原因

针对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由三方责任主体构成的校园欺凌心理影响因素分层关系模型(见图2):一、欺凌者自我控制力弱,遇事暴躁,易用武力解决心中的不满;二、被欺凌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弱,遇到欺凌不敢反抗,不敢告诉父母老师,忍气吞声;三、旁观者缺乏倾听共情能力,无视甚至助威欺凌事件。

Figure 2. Stratified relationship model of psycholog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hool bullying

图2. 校园欺凌心理影响因素分层关系模型

3.2. 小组提升心理品质与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性

1) 共情

通过问卷结果显示,57.14%的学生“看别人有困难不会为他们感到难过”,53.57%的学生“看到别人被不公平对待时不会同情”,67.85%的学生“在批评别人前不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小组对象的共情得分普遍较低,因而在欺凌行为上他们的态度很消极。研究表明,同理心(共情)影响欺凌者行为和旁观者积极干预行为,即中职生的共情水平越高,欺凌行为的发生率越低。这与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共情水平越高的个体越能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他人遭遇的情感共鸣,从而感知到欺凌事件对被欺凌者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当事人的痛苦;对他人遭遇的强烈共鸣也会触发旁观者较强的情绪反应,产生抑制伤害性行为以避免自身和他人深陷消极情绪体验的强烈倾向,从而将干预欺凌视为自身责任 [3] 。此外,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感和想法的能力,情绪共鸣推动认知共情被激活,大大降低校园欺凌突发事件的产生,有利于帮助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自我控制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56%的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调整情绪”,高达96%的学生“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大起大落”,76%的学生“很难改变自己的坏习惯”,80%的人“明知道不对却很难控制自己”。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情况总体偏弱,在自我控制能力三个维度中,情绪自控相对较低,行为自控次之,思维自控一般。自我控制的三个维度在父母对孩子成长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的或在生活中属于权威型家庭关系的,情绪控制能力更低。究其原因,前者可能是由于孩子为了受到父母的关注,容易采取一些极端化的方式吸引父母注意。经了解当地很多学生因父母离异遭到遗弃,导致孩子心理畸形,行为极端化。后者可能是孩子在父母的严管之下心生叛逆,更想体验不同的事情,日常与父母关系僵化,易产生不良情绪,做出一些极端化的行为。自我控制力低的学生在遇到与同学的观点不一致或者不顺心时,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打架斗殴,成为校园欺凌的一大导火索,增加了校园欺凌触发率。

3) 倾听与沟通等社会情感能力

通过问卷结果显示,35.71%的学生不会“从朋友的观点来看事情”,92.86%的学生“不会被别人的不幸烦忧”,72%的学生“有困难不会找别人倾诉”,80%的学生表示“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在当今这个网络快时代,很多人忽略了面对面与朋友相处的模式,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吐露自己的心声,渐渐地弱化了面对面社交这一技能,不懂得如何与朋友谈心,当面安慰朋友甚至会变得尴尬,与人社交的情感能力忽然之间离我们远去,越长大越发现自己变得“社恐”。一时风靡全网的“社交恐惧”,并非我们神经学上的抑郁恐惧,综合多项指标因素,通过临床接触得知这是一种现代人的社交惰性,懒得迎合他人,享受个人独处的时光,以“社恐”来拒绝一切社交表现机会,进而更懒得倾听他人、表达自己。虽在短时间减缓了社交压力,但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社交孤独好比身体饥饿,长此已久副作用极强,甚至需要靠药物和心理治疗。缺乏社会情感能力的学生,不懂得包容理解他人,在校园生活中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势,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漠不关心,这也成为了校园欺凌的一大根本原因。

3.3. 小组提升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这些能力因素与校园欺凌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校园欺凌与共情、自我控制、倾听与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共情、自我控制、倾听与表达能力负向预测校园欺凌 [4] 。当学生共情、自我控制、倾听与表达能力越强时,其获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社会支持就会越丰富,个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原因是因为个体共情能力强,能够为他人考虑;自我控制力强,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伤害他人;倾听与表达能力强,掌握了人际交往技能,人际关系处理游刃有余。这三方面都能有效提升,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当面对困境或情绪问题时,不仅有多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和途径,还能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支持,压力源以及不良情绪就相对减少,从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欺凌等冲动行为会减少。反之,当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极少,孤立无援,不良情绪得不到恰当释放,便会增加冲动行为的可能 [5] 。

4. 预防和干预中职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反思与策略

4.1. 中职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反思与讨论

校园欺凌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门话题,政府对校园欺凌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相关政策方案的出台,可以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与处理提供重要依据与保障 [6]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一时间校园欺凌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互联网短视频时代的兴起,仿佛又给一些人性“恶魔”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奇体验,正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的,他们小小年纪模仿学习别人的恶作剧,将一些折磨人的手段施加在同学身上,而“同伙”却在旁边助威拍照录像起哄。在一场校园欺凌事件中,网友主张旁观者与欺凌者实际罪行相当,并不是没有亲手实施,就没有过错。也有众多网友提议,法律对本人及监护人必须严以惩治且接受道德礼仪学习、心理品质提升,方才有效减轻未成年人欺凌问题。针对已满16周岁的中职生在法律上属于完全刑事责任人,更应普法让其了解法律后果,对触犯法律的要严以惩戒,教育警示同辈群体。

4.2. 中职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结合本次问卷数据分析与小组活动介入成效,笔者认为,针对中职校园欺凌的预防干预,可从校园欺凌心理影响因素分层关系模型入手,从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两条路径出发,采取家庭、同伴、学校、政府四级预防欺凌项目,内外联动,强化意识,家校结合,政社建构。

学生自身而言,从风险性因素出发,其共情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倾听与沟通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得在与同学交往时,不能充分理解包容他人,遇到小矛盾不能合理控制情绪,心平气和地沟通解决;从保护性因素出发,青少年身上有弥足珍贵的纯真善良,且可塑性强,经过耐心的教导,可以帮助其回归正确的航向。

家庭方面,从保护性因素出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不对孩子大吼大叫,克制自己的非理性情绪,提升自身思想和文化素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从风险性因素出发,加强同孩子的沟通交流,不要为了挣钱而忽略孩子的心理诉求,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培养孩子正确观念意识。

学校方面,从保护性因素出发,在道德法治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设置教学模块,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欺凌防治、人际交往、生命安全等专题教育;从风险性因素出发,加强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人际关系状况,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设立“学校 + 心理老师 + 社会工作”的多主体联动干预模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成长发展动态。

社会角度,从风险性因素出发,建议政府尽快出台一些惩治未成年人欺凌暴力等地方性法律法规,明确各级监管责任,以加强法律干预,构建完备的预警、教育、保护等机制;加强对家庭暴力和童年创伤的预防和治疗,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正视校园欺凌带来的严重后果;从保护性因素出发,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发声平台,让其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当欺凌行为发生时,不能把小孩子不懂事、是开玩笑作为理由模糊处理,学校和家长都应正确看待校园欺凌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心理问题,对欺凌者应给予适当的惩罚,对待被欺凌者应采取保护策略 [7] ,请专业人士给予安慰治疗。政府进行严惩警戒,学生本人及监护人必须承担法律制裁且承担经济精神赔偿,且校方承担连带责任,社会媒体进行监督举报。通过家–校–社协同治理,共同致力反校园欺凌和谐成长环境建设。

5. 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小组介入,提升中职生心理品质,从而在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除此之外,学会借助外力方能起到1 + 1 > 2的效果。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需完善全国性防治校园欺凌行为法律与地方护苗行动的细化举措,监督社会风气与媒体导向。学校也要正确看待校园欺凌,做好事前预防、事件应对、事后处理,学校社工和心理老师在日常教育中要重视思政心理教育模块。家庭教育亦不可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品质培养至关重要,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共同应对校园欺凌。相信在多方合力下,我们可以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价值观积极向上、心理素质良好的中职学生,提升专职技校人才质量,推动社会快速且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中职生校园霸凌双重干预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HDYC-20230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Blackwell, Oxford.
[2] 曾小苑, 唐苗青, 张登山. 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探析与预防[J]. 职业技术, 2020, 19(7): 81-87.
[3] 何春梅. 预防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培养旁观者积极干预行为的视角[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2.
[4] 闫盼盼.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共情及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5] 韦晓婧. 乡镇中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6] 刘瑾泽. 情境行动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犯因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7] 张琼.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