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建引领民办高校就业路径的研究——以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Path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aking the Faculty of Mega Data and Computer Scienc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3.12972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宋桐慧*, 李 杨, 陈琬倩, 黄 茵:广东白云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高校就业党建工作民办高校就业指导College Employment Party Construction Private Colleges Placement Guidance
摘要: 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是高校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工作,通常被视为两项独立的工作。本文着眼于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以学院基层党委为着力点,形成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互促共建双赢的良性新模式,切实改变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整体带动大学生教育、管理、培养工作的效果提升,最终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就业示范引领作用、党建引领建立“分类、分批、分级”就业辅导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建促改革的推动作用、规范大学生就业的党建工作措施和办法等党建引领高校就业的工作路径。
Abstract: Employment work and party construction are two very important tas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two separate task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Faculty of Mega Data and Computer Science, focusing on the grassroots party committees of the college, forming a benign new model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win-win between party building and employment, effectively changing some bad phenomena existing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the overall effec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lly, we found the working path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employment demonstration, establishing a “classified, batch and graded” employment counseling studio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arty building in promoting reform, and standardizing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Party build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文章引用:宋桐慧, 李杨, 陈琬倩, 黄茵. 新形势下党建引领民办高校就业路径的研究——以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5285-529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724

1. 引言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最主要的储备人才,其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利用是否充分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扩大教育资源、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然而,由于其非公有制性质,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尤其是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引领民办高校就业,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和水平,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就业困难、就业期望值过高、频繁跳槽、以自我为中心、就业后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 [2] 。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但人们通常不会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也是各自独立地分别进行,有各自不同的工作和运行模式、工作队伍和人员分工 [2] 。广东白云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通过探索和研究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之间的互通互融互促,找到了通过党建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途径,创立了“职说心语”就业育人辅导员工作室,以党建引领民办高校就业工作,对优化高校创业就业路径、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将高校基层党建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突破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之间的壁垒 [3] ,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 [4] 。

2. 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由于“3 + 1”的教学模式,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大四会全部外出参加企业教学实践,因此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一至大三的在校生,图1为调研学生的年级分布及期占比,为了了解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发放电子问卷30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

Figure 1. Grade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ents surveyed

图1. 调研学生的年级分布

1) 就业前景

图2为大学生就业前景的调研结果,近76%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其中46.56%的学生认为求职困难,30.61%的学生认为求职非常困难。因此,在紧张的就业外部环境逼迫下,就业信心严重不足的学生内部环境驱使下,学院统筹做好访企拓岗,加大校企合作迫在眉睫。

Figure 2. Research on employment prospects

图2. 就业前景调研

2) 就业准备

图3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调研结果,60.57%学生有职业规划意识,另外39.43%的学生完全没有职业规划,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院就业率,帮助这近三成完全没有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学院可以立足专业特色,将就业指导融入到课程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立足于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

Figure 3. Career planning consciousness

图3. 职业规划意识

图4为大学生求职准备的调研结果,大部分学生为了未来可以找到一份理性的工作,自入学以后就一直在为求职做准备,其中57.37%的同学制定了职业规划,43%的同学具备明确的就业目标,29.82%的同学通过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25.50%的同学通过外出实习或者兼职的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Figure 4. Job prepa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图4. 大学生求职准备

3) 就业去向

图5为大学生就业去向调研结果,大数据学院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进入企业发光发热,其中大型国企占比为21.10%,中小微企业占比为21.28%,民营大企业为14.51%,外资企业占比为3.82%。

Figure 5. Research on employment destination

图5. 就业去向调研

4) 就业指导

图6为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途径的调研结果,在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方面,大学生期望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求职网站、校园宣讲会\讲座、校园招聘会及专业媒体等方面获取信息,其中以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程和求职网站为主。

图7图8分别为大学生期望在宏观和微观上获得的就业指导的调研结果,在宏观上,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问题,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态度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社会对某些职业的认可度和需求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对就业市场的判断。如果社会对某个行业有较高的需求,那么相应专业的大学生就更容易找到工作,反之则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因此有必要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就业有关情况和信息,并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桥梁。从微观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政策解读及行业分析等方面获得就业指导,提升求职技能。

Figure 6. Ways to obtain recruitment information

图6. 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

Figure 7. Macro employment guidance

图7. 宏观就业指导

Figure 8. Micro employment guidance

图8. 微观就业指导

Figure 9. The shortcomings of job hunting

图9. 求职就业不足之处

5) 调研学生在求职就业不足之处

图9为大学生目前在求职就业上的不足之处,根据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存在技术欠缺、实践经验不足、求职信息获取不及时、心理建设不足、缺乏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不足之处。

3. 民办高校就业存在的问题

1) 就业工作缺乏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来完成的民生工程,高校内部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部门、相关学院等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但由于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资源较为紧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无法像公办高校一样系统性地开展工作。某些民办高校将精力主要放在招生和教学上,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只关注眼前的就业率,而忽略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某些民办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对就业市场和行业趋势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由于经费和资源有限,民办高校也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的原因。

2) 招聘信息利用率较低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招聘信息的利用率至关重要。根据调查表明,民办高校的招聘信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高校就业部门通知相关学院辅导员,辅导员再依靠班长下发到各班,这种传统模式不仅会引起信息滞后甚至有学生无法获取招聘信息。第二是相关就业网站发部招聘信息,但根据调查表明,目前各高校就业相关网站浏览率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导致招聘信息利用率低的原因。

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四年的学习时间都专注于理论的教育和普及,这样使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无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也无法做到有效理解和吸收内化,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整体素质较低、知识应用能力较弱、知识掌握能力较差等特点,难以找到有效的岗位匹配。

部分高校学生虽然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但在思维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表现差强人意,对突发状况不能有效地辨别和反应,在组织活动中无法呈现出优秀的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情商比较低,无法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就业环境。

许多大学生因为在学校的封闭环境中,与社会脱节,社会经验不丰富。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意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导致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积极地融入社会人群中,对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不好的影响。

4. 党建引领大学生就业路径

4.1.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就业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利用党员的专业技能,疏通就业信息渠道,打通获取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借助学院专业背景,发挥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的专业特长构建完善的就业智库,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来获取各种丰富的就业信息和资源,与当地政府形成合力,在共享模块中共享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企业、行业以及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就业交流平台 [5] ,增强学生和企业的沟通交流,线上以就业小程序和就业智库为主,整合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线下以经验分享为主,基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将来就业的岗位了解不深入、不透彻,缺乏对职业的实践认识和从业的体验,线下将邀请具有创业或就业实践经验的校友进行经验分享,也会邀请行业翘楚来校开展就业的讲座,分享一些人生哲学和就业经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和企业、行业的沟通搭建桥梁,促进双方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学生党员带头到基层、一线岗位、偏远山区就业,可有效解决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不良的问题 [2] 。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使其认识到理性选择和科学就业的重要性 [2] 。通过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其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促使其摒弃在就业观念、就业选择上的世俗化,主动自愿到基层单位、一线岗位、偏远山区去就业。同时,加大对基层、一线岗位和偏远山区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发挥同伴示范引领作用。

4.2. 党建引领建立“分类、分批、分级”辅导工作室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辅导过程中的作用,成立院系学生就业辅导工作室,优秀的教师党员担任辅导工作室负责人,优秀的学生党员作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坚持做到“分类、分批、分级”,即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及其需求进行精准就业帮扶,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工作室将提供不同的辅导课程,大一的学生以熟悉专业认识和了解就业前景为主,大二的学生以掌握专业技能和制定职业规划为主,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将提供简历制作、面试的技巧、个人特质的探索、就业法律和政策相关的指导、心理辅导、创业风险指导等辅导课程,对于考公的学生将由工作室牵头成立公考交流平台,对于创业的学生将由工作室牵头成立学院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就业育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工作室成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做到“分类、分批、分级”精准就业帮扶,从源头上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和创业,缓解当下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 [6] 。

4.3. 充分发挥党建促改革的推动作用

以党建促就业指导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就业咨询和创业辅导服务。通过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举办就业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创业机会,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7] 。

以党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8] 。通过设计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实践活动、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和创业风险 [9] 。

以党建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起校企联盟或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开拓创新项目、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增加与企业的对接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以党建促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支持高校建设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等资源和支持。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开展创业学习班、提供创业导师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就业目标。

4.4. 规范大学生就业的党建工作措施和办法

针对大数据学院“3 + 1”培养模式,通过改变形式、创新模式来加强对毕业生的党建工作和重视毕业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比如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与管理,充分利用实习单位来进行考察、培养,实时跟踪升学考研同学准备的过程和升学考研结果情况等等,从而促进就业工作的有利开展

建立毕业生党员信息库,发挥党员毕业生的作用毕业生党员离校参加工作后,绝大多数会逐渐走上技术骨干、部门领导甚至单位负责人的岗位。建立毕业生党员信息库,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进行追踪了解并及时更新信息,这些优秀的校友也将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资源,把他们请进来给毕业生做就业分享或就业培训指导,通过他们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内推就业渠道,把那些担任了领导或负责人的同学请回来参加双选会或者举行单场招聘会活动等 [2] 。

5. 结语

广东白云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以问题为导向,调研了3000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总结出民办高校就业存在的就业工作缺乏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招聘信息利用率较低及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的问题,提出了民办高校党建引领大学生就业路径,建立起就业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联动机制,打破以往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对独立的平行并列关系,通过抓党建工作引领民办高校就业路径,促进大学生就业,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党建工作的互促、互融、互通、共赢。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白云学院科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职说心语”就业创业教育辅导员工作室,项目编号BYXG20220105;民办高校提升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及优化创新发展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BYKY89。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饶旻. 建立成人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设想[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3, 11(2): 5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4432.2003.02.015
[2] 周之良. 高校院系党建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途径研究——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为例[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8(5): 118-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6390.2015.05.028
[3] 马奇柯.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7): 90-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968.2002.07.038
[4] 孙华. 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
https://doi.org/10.7666/d.y1456167
[5] 王晓霞.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 科技资讯, 2022, 20(2): 253-256.
[6] 涂海燕. 重庆市高校大学生西部农村基层就业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09.
https://doi.org/10.7666/d.y1662662
[7] 张蕊.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13.
https://doi.org/10.7666/d.Y2518831
[8] 张春晓. 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经贸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832-1017135278.htm
[9] 廖倩.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3(1): 7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3621.2018.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