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重,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2021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山东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领域。乡村作为旅居养老的首选地,经过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虽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改造过于笼统而造成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特色可言并缺少对老年群体的关照。因此,本文以泰安市王林坡村为例,探究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的文旅村落中,找到适合老年人旅居生活的邻里空间环境改造的方法,并通过分析传统乡村的邻里空间的现状、平面布局特征以及制约因素,对旅居环境中的邻里空间适老化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发挥村内特色传统文化优势,以期实现对老年人友好的乡村邻里空间改造,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养老的需求。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results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show that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is obviously aggravated, and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gett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old people’s demand for quality of life has gradually improved. In 2021,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Plan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Elderly Service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referred to as the “Plan”), proposing to improve the care and servi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sense of gain, expand new consumption areas such as residential elderly care, cultural elderly care, and health elderly care. Rural areas are the first choice for living for the elderly. After the suppor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rural areas have taken on a new look, the transformation is too general, resulting in a situation of thousands of villages with no charac-teristics and lack of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Wanglinpo Village of Tai’an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cultural tourism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find out the method of neighborhood space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living in the countr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neighborhood space,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aging of the neighborhood space in the tourist living environ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villag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neighborly communication space friendly to the elderly, and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for the elderly.
1. 乡村邻里交往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意义
近年来,乡村迎来一个新的局面,美丽乡村计划的实施为之前破败的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村”,迎来更多的游客并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随着老年旅游群体的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当前发展的机遇,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年轻时大都生活在乡下,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情怀,久居在高层建筑的城市环境中使他们更向往乡村的生活,因此乡村旅居成为大多数老年游客的首要选择。
面对老年人旅游这个特殊的群体使旅游企业既激动又顾虑,原因是老年旅游产业虽然利润不高,但基数庞大,所以总量比较可观。但是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旅游中的安全风险较高。因此,对乡村环境及邻里空间进行科学的适老化改造,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安全需求,而且能够使更多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来乡村体验享老的生活,平衡城镇与乡村的老年人口不均的现象,缩短城乡差距,使城里的老人能够享受高品质、慢生活的乡村养老,并同时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乡村老年人共享养老平台发展,通过政府协助企业与乡村的合作模式,实现城镇老人、企业、乡村村民的三方共赢(见图1)。

Figure 1. Wang Linpo Village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l
图1. 王林坡村与企业合作养老服务模型①
2. 理论概述和研究现状
2.1. 适老化设计理念
适老化设计是指在医院、住宅、公共环境等区域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做出相应的设计以满足已经进入老年生活或即将进入老年生活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多国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居住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改造,在空间环境方面通过无障碍的设计制定出医疗照顾和社区服务老年人等相关策略、多种养老住宅形式、设施适老化设计等来完善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环境。而如今适老化不单是给老人行动带来方便,其更重要的是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和社交环境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的活着是现阶段适老化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邻里空间概念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早在古代邻里关系就已经作为居住场所的重要社会交流纽带,建筑空间位置相邻,互相往来并守望相助,在情感上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缘群体 [1] 。邻里空间是指反应和承载邻里关系的空间,它是居民能与他人共同使用和停留,并且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也是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社会基础 [2] 。它也被定义为除居住环境以外的所有能够创造邻里交流或交往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邻里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要素存在于生活中,它是人们日常的基本需求,更是维系情感和缓解压力的精神纽带。
2.3. 案例分析
乡土理念与场地记忆:北京辛店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设计师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力图营造乡土意境,创造复合共生的“新山境”,唤起居民对自然的向往、对场地的追忆、对聚居的渴望,唤回丢失已久的一抹乡愁。在场地范围内的古庙和古树得到了良好保护,成为居住区里特别的景观,承载着回迁居民对自然生活满满回忆(见图2)。
乡村文旅:泰国小镇农产品展示和农业生活体验营造
设计师将农田打造为农产品与农业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场地,通过特定的尺寸为农场精心设计。其结构、表皮、服务、空间规划和材料相互支持。可移动的表面(大棚)构成了不同的顶部形态,结合模块化家具系统,形成不同的规划空间。整体简约而不简单,供久在樊笼里的城市居民放松休闲(见图2)。
适老性:成都锦瑭养老机构
设计针对老年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以及身心需求,在空间里植入五感花园、园艺疗愈园、五行药理花园、康养健身花园、康复花园、以及利用屋顶空间打造的都市农业体验疗愈园。公共空间中融入老成都本土化的生活元素,还原了老一代成都人的生活情景,在满足老人喝茶、棋牌、听书及部分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老人之间的交流(见图2)。

Figure 2. Excellent case experience reference
图2. 优秀案例经验借鉴②
3. 传统乡村邻里空间的现状分析
3.1. 区域概况
王林坡地处泰安市邱家店镇东北部,距离泰安市区约40公里,周边有众多著名景区分布,交通便利,北依泰山。东西南三面与泰安市岱岳区搭界,北部与济南市历城区、长清区毗连,区位优势明显(见图3)。近年来,王林坡深入挖掘村历史地名文化,依托泰山、泰安古城文化资源优势,扩大地名文化感染力、影响力。通过复活古村文化内涵,打造地名文化品牌,叫响青山绿水名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3.2. 邻里空间现状
村内平面为多边几何形状,村内房屋紧凑排列,王林坡村四条主干道交错分布,周边小巷密布,但街道绿化不足,潜力空地较多。中央音乐公园打造村内美景、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气活动较多。村内于2020年进行改造,基础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新修建一条旅游观光水系,增设清泉湾、清泉源、泉乡玉带等一系列景点,并增设部分休闲娱乐设施,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游玩打卡(见图4)。邻里空间作为邻里交往活动发生的场地,首先需要两方共处同一空间之中,乡村改造前期,村内的宅前屋后都有一定空间的公共交流用地,加上村民大都种地务农,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有着串门闲谈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非常和谐。但村子改造后规整了村容村貌,之前形成的传统农村内公共空间被取缔,农民的土地大都租赁给工厂选择外出打工,传统的地缘血缘关系纽带渐渐瓦解、乡村的人口构成日趋“空心化”等因素导致邻里关系逐渐被削弱。

Figure 3. Location analysis map of Wanglinpo Village
图3. 王林坡村区位分析图①

Figure 4. Node diagram of neighborhood interaction space
图4. 邻里交往空间节点图①
3.3. 邻里空间特征分析
根据邻里空间组团形态特征研究分析,将王林坡村的邻里空间类型分为点状空间、线性空间和面状空间,类型主要依据空间平面组团形式进行划分。点状空间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具有邻里交往作用且点状分散的空间,此外,对多个小型点状空间进行空间和功能性整合后,还可以形成更大的集合式点状空间,如村内的景桥、石磨、古树、互动型小品、水井等。线性空间主要依据公共空间所形成的连续性体验,此外,对多个小型点状空间进行动线和功能的整合以后,也可以形成一个连续性的线性空间,例如多个观赏功能连续形成的景观带、廊道、街道空间、水系空间等。面状空间主要依托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结构形成,面积和辐射范围较前两者更大更广。村内三类空间相对比较集中,人们活动区域大多也集中在景区附近的邻里交往空间,而居住距离较远的居民交往空间却十分缺乏,因此村内交往空间在分布上给老人行动带来不便并且不能更好的引导老年人的交流活动(见图5)。

Figure 5. Analysis of neighborhoo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图5. 邻里空间特征分析图①
3.4. 邻里交往活动关系及制约因素
通过对邻里的解析来分析老年人邻里交往活动的关系,可从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两方面来理解邻里空间的概念(见表1):
根据现场考察发现戏台旁的村头广场、景桥以及亲水平台等都与道路形成高低落差,虽在台阶处有警示标语,但依旧会给老年人的行动造成不便。村内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没有将其充分利用,加上村内的更新整改,许多历史古迹也都被现代化面貌所淹没。村子道路与景观节点处的绿化严重不足,设施等节点处理较为生硬,环境略显空旷,当人们聚集一处聊天对话时,所处的聊天环境私密性较差,无法营造一个满足不同交往情况的环境。村内的邻里交往空间除景区中心游览区域较密集以外,其他区域并没有一个完整并适合老年人交往的邻里空间,村内距离景区较远的老人无法方便快捷的到达村中心,加上先前的村内改造,原本自发形成门前屋后的邻里交往空间也都被整改取缔。根据走访村民和游客关于影响村内的邻里活动空间的因素后做出以下总结:有无休憩设施和场所可达性以及安全性为第一制约

Table 1. Analysis of neighborhood space concept
表1. 邻里空间概念分析①
因素,环境清洁程度、活动氛围和到达水体便利程度为第二制约因素,环境噪音、绿化程度以及水体质量为第三制约因素。因此,根据以上因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提出邻里空间设计策略。
4. 村落邻里空间的适老化营造策略
4.1. 根据老年人行为特点进行邻里空间改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身体机能下降的问题。目前除中心景观步道外,街巷空间没有适合停留的闲暇空间且绿化景观性差,空间感受生硬。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骨骼机能衰退,并且听觉视觉等机能相对弱化,在行走时容易出现手脚无力、胸闷气短以及视觉障碍等情况,所以应尽量在短距离内设置更多休息及标识设施,如适宜尺度的老年人休息座椅、道路指引标识、夜间照明设施等,在无障碍设计方面设置残疾人坡道,为老年人生活尽可能提供方便,从而增加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的积极性 [3] 。老年人的感官系统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可以从丰富植被色彩方面入手,增加景观色彩的丰富程度,可采用气味性和可食用性景观,在满足欣赏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老年人还伴有易感到孤独等心理问题,因此建立更适合老年人交往的邻里空间尤为重要。
4.2. 坚持原真性原则,注重记忆场所的营造
修旧如旧,保护原生态建筑,遵循原真性原则,打造体现当地特色的公共空间。王林坡村历史丰富,根据村内历史还原当地文化特色,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虽然村内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但都没有发挥其优势,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的、能够供人参观了解的场所。可以从乡村文化方面入手,保护村内古迹、复活红色建筑文化以加深村内的肌理特点从而保留乡村的印象并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建设相关的商业建筑、民俗与旅游相结合、旅游景观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等相关产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加交流空间、教育场所、研学体验、农业观光、展示空间等互动方式,形成人群与人群、人群与环境、人群与文化的互动;营造休闲娱乐空间,针对不同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可以从景观环境入手,如耕种体验园、回归田园场景等,打造专属老一辈专有的记忆场所。
4.3. 注重邻里交往空间的领域性
领域性作为心理学中的术语在邻里空间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域性可以分成三个界定角度:实体空间的界定、虚体空间的界定、心理空间的界定。实体空间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院落当中,当建筑院落形成一个围合的建筑空间时,为一种实体空间界定。虚体空间体现在村内的树荫下、建筑房前的屋檐下以及建筑转角处的公共空间,属于半围合的空间形式。心理空间界定主要为活动行为所形成的场所,主要体现在饮茶阔谈、下棋打牌,门口闲谈以及树下交流等。由于泰安市气候适宜,因此人们养成了喜爱户外活动的习惯,这样也就促使需求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而在户外活动空间中,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应当被重视,心理状态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发展,促进人在空间的交流。首先需要清楚人们需要什么,当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人们喜欢再此空间内驻足。了解和满足需求,才能刺激邻里关系的复苏 [4]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占有或控制的特定空间及其所有物。强调领域占有者的心理感受、领域象征的人格化和领域与占有者之间的心理同一性。而过于私密或开放的交谈空间都未必能够带来一个良好的邻里交往体验,因此从建筑角度思考邻里空间应遵循个人领域性的心理特征才能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4.4. 注重邻里交往空间的连续性
新加坡最早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意思为居民可在15分钟步行时间范围内
获取的公共服务设施,来享受方便快捷的生活圈,由此在乡村邻里空间适老化设计规划中可针对老年人设置“5分钟邻里交往圈”。经调研村内的公共空间除村中心景区外,没有较多分散可供人们交往的邻里空间,离景区较远的住户需步行15~20分钟才可到达理想的公共空间。因此,以“5分钟邻里交往圈”为标准,丰富住宅内外的功能设施,找到建筑与建筑之间存在可成为邻里交流的理想空间场所,为此进行适老化功能的完善,注重大小空间的穿插,使每个空间既相互关联又能够单独成为一个个体,将步行变为体验而不是以走路为目的,为老年人提供方便舒适的邻里交流空间。具体可表现为建立邻里空间可移动式模块组合,满足使用者多场景的不同需要,例如可使用本土材料进行改造,将木板设置为可拆卸组合的构件,在不同情况下可用作休闲设施、交流场所、可移动式绿化等,将场所充分利用,提高体验空间质量以满足人们的心理和交往行为的需求(见图6)。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居下的乡村居住环境要求逐渐提高,而关于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依旧缺少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关注。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老年人更向往回归田园生活,清新的空气、便利的生活方式、热闹的邻里关系是现代城市化发展中的高楼大厦所难以满足的条件。乡村旅居行业发展趋势正逐年上升,只有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并保留村内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从而使老年人享受到一个安逸、健康的养老环境,同时实现村内村民和老年人及行业的共同发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活着,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使他们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注释
①图1、图3~图6、表1来源:作者自绘
②图2来源:谷德设计网&木藕设计网,https://www.gooood.cn/ & https://moo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