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护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总体目标是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护理学类专业人才 [2] 。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与思政课程一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应将专业知识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学生不仅要在专业上成才也要在精神上成人,没有思政教育融入的专业课教学是缺乏灵魂的,可能会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脱节的现象 [4] 。虽然课程思政已受到护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我国高校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仍存在文献整体质量不高、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等问题 [5] 。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面向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综合性很强的必修课程,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临床护理工作方式,课程内容涵盖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护理、危重症护理和常用救护技术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多维度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专业知识传授为载体,在教学各环节中适当融入思政德育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也能够为医学专业知识注入新的意义与活力 [6]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思政内容灌输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感,达不到良好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和工具日益流行,教学环境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线下教学与网络线上教学有机联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与此同时,与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结合的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思政育人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教学中,而是渗透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7] 。本研究通过提取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应用雨课堂教学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中,探讨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以期为今后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2.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及融入途径
2.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护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对医学类、护理学类专业课程的要求,提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定以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激发家国情怀,增强法治意识,培育科学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2.2. 课程思政融入途径
2.2.1.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政治认同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相关时事新闻、急救故事、国家政策等内容的融入,帮助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大健康和预防为主的理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例如,在讲述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时,以张仲景为自缢患者提供心肺复苏的故事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讲解时,结合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案例,分享我国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兜底报销政策,坚定制度自信。
2.2.2. 激发家国情怀,砥砺强国志向
家国情怀主要通过结合急救口号、讲述医学救援事迹等进行体现,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讲解海姆利克急救法时,以世界急救日口号“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课后分享自己应如何在学校和社区中宣传急救知识、做好急救英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在介绍灾害护理时,结合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时的救援事迹,展现医护人员用战士一样的精神向我们传达的家国情怀。
2.2.3. 增强法治意识,践行卫生法规
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更在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患者权益,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在课程讲解时可结合热门社会新闻事件、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融入。例如,在急诊分诊案例中设置相关问题,如“当患者病情危急时,护士能否在无医嘱情况下实施紧急救护?”“若能,那护士可采取的紧急救护主要有哪些?”,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护士条例》,把握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另外,在讲解急性中毒时通过“林森浩投毒案”,告诫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容人之量,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莫使所学知识沦为害人武器。
2.2.4. 培育科学素养,努力开拓创新
医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严谨求实的态度,在理性思维中表现出一定批判性和尊重科学的思想 [8] 。在讲解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时,分享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的发明,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学习中的需求,培养创新创造的意识。在灾害检伤分类的案例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伤员病情的不同可能性,从而给出更全面的分类方案,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另外,还可以可通过分享医学和护理学史上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身边的教师典范等,向学生传达锲而不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2.2.5. 牢固职业素养,提升专业自豪感
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展示临床急诊患者、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案例,引导学生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关爱患者,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此外,在心肺复苏实践操作中,设置情境演练,模拟不同的复苏结果,以成功抢救、挽救患者生命强化专业认同感,以操作不规范致使抢救失败唤起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内容见表1。

Table 1. The contents and integr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表1. 课程思政内容与融入途径
3. 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方案
课程应用雨课堂教学平台,将课程视频、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等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推送,引导、启发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知识掌握情况,实现全过程育人。
3.1. 课前
教师通过雨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发布任务清单,主要包括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视频、话题讨论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或搜集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同时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
3.2. 课中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灵活运用雨课堂教学平台,开展弹幕投稿、课堂投票等活动,启发学生体会思政元素的内涵,确保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例如,观看灾害检伤分类的视频时,开启雨课堂弹幕,鼓励学生弹幕发言说说视频中处理方式有无不合理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敢于评判的思维观念,同时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3. 课后
主要采用知识测验、阅读文献资料、主题讨论等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后拓展内容,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例如,在心肺复苏术教学结束后,通过雨课堂设置讨论,请学生分析张仲景的心肺复苏方法与现在常用的心肺复苏法有何不同,学生可在平台讨论区互动交流,体会古人的智慧。
4. 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思政内容根植于内心,具有意识层面的特殊性,不适于直接采用试卷等考核方式,因此应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 [8] 。除了期末的终结性考核,课程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可包括线上学习或讨论参与情况、课堂参与度、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定等(表2)。例如,在重症监护的课堂讨论中,学生阐述的观点代表了其对护理职业的理解;在心肺复苏操作时,是否展示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等。

Table 2. Evalu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表2.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
5. 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效果
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乔永丽等 [10] 发现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使护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索地完成实训操作,又发挥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优势,提高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与学成效。许凤燕等 [11] 在人体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并进行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明确责任使命、领悟生命意义、提高健康素养等方面感到满意,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但在团结协作、辩证思维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此类思政内容的设计与融合。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课程思政的开展上仍旧存在教师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思政的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6] 。因此,应继续加强护理教育者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由于课程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还应着手于护理教育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教学路径,打造“课程思政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集群效应”,推动课程思政纵深发展 [6] [12] 。目前,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科学、可靠的评价标准,无法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和效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价。马孟伟等 [13]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函询、层次分析构建了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5个一级指标即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可以多角度地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为今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思路。
6. 小结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融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内容插入生硬、缺乏课下学习等不足。从多方面充分挖掘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与线上教学平台融合,以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符合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混合式课程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也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思政内容的切入技巧,积极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前后学生德育情况的比较研究,以为将来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新模式、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