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时出现的错误,我们将其称之为“偏误”。1967年,S·P·Corder发表了标志性的著作,学界兴起了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此后,L·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理论更是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中介语是由学习者构建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偏误存在于中介语当中,中介语是研究偏误和习得的基础。
2. 研究现状
偏误分析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早将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引入国内的是鲁健骥先生在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此后,学界针对学习汉语的偏误和习得展开了很多讨论,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比如,有的研究分析了汉语语言要素中的某一类,具有通用性,如鲁健骥的《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有的研究将国别区域与汉语语言要素结合,如肖奚强的《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对针对特定区域的汉语教学很有帮助;还有的将汉语语言要素细化,研究某一类的特定声调、词类、构式等,如方珍《印尼初级汉语学习者双音节词声调偏误分析》、韩金玲《泰国留学生汉语能愿动词“想”和“要”的偏误分析》、朱志琪《留学生动趋短语“V + 过来”与“V + 过去”使用情况考察及偏误分析》等,这一类研究也是现在偏误分析的研究趋势,研究数量多、研究种类全、研究重点细。
在知网中搜索“短语结构偏误分析”,搜索结果涵盖了很多短语结构,如定中短语、比况短语、方位短语、介词短语、“的”字短语等,但是缺乏所有短语结构类型偏误情况的整体概述。研究对象越来越细致往往会造成研究缺乏宏观的、整体的视角。
针对短语结构偏误的整体性研究并没有很多,多是针对某一结构或某一结构的某一构式进行细致的偏误分析这一现状,本文试图依据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对短语结构的分类,将语料中出现的短语结构偏误进行整体性概述。
本文借助的语料库是“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简称“全球库”),设计总规模5000万字,含熟语料2200万字,集笔语语料库、口语语料库、多模态语料库于一体。截至2021年11月6日,库存原始语料2367万多字,多个层面的标注语料合计约1.26亿字1。体例庞大的语料库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于是本文基于此,进行短语结构的偏误分析。
3. 短语结构偏误
语料库规模庞大,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因此笔者随机下载了100条语料进行短语层面的偏误分析,其中包含的偏误种类有11种,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table of bias classification
表1. 偏误分类情况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状中结构的偏误是最容易出现的,其次是定中结构,数量结构和述补结构的偏误也较容易出现,主谓结构的偏误出现较少,联合结构和固定短语的偏误出现最少。此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短语结构对学习者的难易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习者在学习不同短语结构时的接受程度。下面将细致地分析各种偏误类型的形式和特点。
3.1. 状中结构的偏误
状中结构的基本形式是状语 + (地) + 状语中心语。常出现的偏误:一是状语和状语中心语的语序颠倒,比如:我学习汉语在学校。应该改为“在学校学汉语”。二是“地”的误用也是常出现的偏误,比如:我有礼貌的拒绝了她。“的”改为“地”。
有一类特殊的状中结构“介词短语做状语”,使用频率非常高,同时偏误率也很高。偏误主要是:
1) 介词短语做状语时介词缺失。
① 我偶然她见面。缺失介词“和”,应改为“和她见面”。
② 妈妈平静的声音我的耳边回响,妈妈含笑的眼睛我的眼前出现。缺失介词“在”,应改为“在我的耳边回响”、“在我的眼前出现”。
2) 介词短语做状语时介词缺失并和中心语语序颠倒。
① 她上班大企业。缺失介词“在”,应改为“在大企业上班”。
② 我住一起漂亮妻子和漂亮女儿。缺失介词“和”,应改为“和漂亮妻子和漂亮女儿住一起”。
③ 我们的生活有亲密关系消费生活。缺失介词“和”,应改为“和消费生活有亲密关系”。
3.2. 定中结构的偏误
定中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定语 + (的) + 定语中心语。定语常出现的偏误是多层定语语序的偏误。比如:① 丢的旧一辆自行车。应改为“丢的一辆旧自行车”② 最有名在益山的有两个。应改为“在益山最有名的有两个”。
定中结构中有关“的”的偏误有很多,如“的”的多余和“的”的缺失,尤其在多层定语中,“的”的多余和缺失还会杂糅出现。
1) “的”的多余。① 我当了最后的一名。② 我的梦乡是“好的爸爸”。
2) “的”的缺失。① 别人给我好评价。② 在全国最漂亮校园。
3) “的”的多余和缺失杂糅出现
① 这是小学一年的时候的事情。应改为“小学一年时候的事情”。
② 我不知道他的爸爸工作是什么。应改为“他爸爸的工作”。
③ 中国严重交通的问题。应改为“中国严重的交通问题”。
3.3. 数量结构的偏误
数量结构的形式是数词 + 量词,通常用来修饰名词。常出现的偏误是:
1) 数词使用不当,如:① 我已离开了二年多。② 二三杯咖啡。都应将“二”改成“两”。
2) 量词的缺失或多余,比如:① 她和我只有差一个岁。② 我来中国多7月。前者应去掉“个”,后者应加上“个”。还有一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偏误是:
3) 数量结构和修饰名词不匹配,如:
① 我和弟弟在北京旅游的时候,看了几篇演出节目。应将“篇”改为“场”。
② 我在这儿学习的时候,我交了许多外国朋友。那个人中一个日本人非常漂亮,所以我对她非常关心。(此偏误要在语境中才能显现)“那个人”应改为“那群人”。
3.4. 述补结构的偏误
述补结构的基本形式是v + (得) + 补语,其常出现的偏误有两种,一是述补位置颠倒,如:
① 我们每天一个小时读书。应改为“读书一个小时”。② 一点儿好。改为“好一点儿”。
二是“得”的误用,比如:
① 当然进步的很快了。② 我们练习很努力,打的很好。都应将“的”改为“得”。
3.5. 述宾结构的偏误
述宾结构的基本形式是V. + O,述宾结构最常出现的偏误是述宾位置颠倒,如:
① 中国的菜是非常好吃。胃口是正合适。所以十公斤增加了。改为“增加了十公斤”。
② 跟朋友一起去按摩店脚按摩。改为“按摩脚”。
③ 所以我们都夏天的旅游很喜欢。改为“很喜欢夏天的旅游”。
3.6. 介宾结构的偏误
介宾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介词 + 宾语,常出现介词和宾语语序颠倒,如:你和一起真的有意思。改为“和你一起”。
还有介词的缺失和多余,如:① 在韩国的新闻经常出现家庭暴力。去掉“在”。
② 我以前韩国的时候买的。增加“在”。
3.7. 方位结构的偏误
方位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地点) + 方位词,最常出现的偏误是语序颠倒,如:你以前8年时候丢的自行车。改为“8年以前”。
3.8. “的”字结构的偏误
“的”字结构的标志是“的”,最常出现的偏误也是“的”的缺失,如:他打扫以后房间干干净净。他的头发漆黑漆黑还有皮肤雪白雪白的。都应增加“的”。
3.9. 主谓结构的偏误
主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主语(S) + 谓语(V),常出现的偏误是语序颠倒,如:她觉得难英语。改为“英语难”。
3.10. 联合结构的偏误
联合结构是并列使用两个相同的语法成分,有时还有连接词连接。常出现的偏误是连接词使用错误,如:这星期一突然房东来说的是不能退二个月的租金而押金。改为“租金和押金”。
3.11. 固定短语偏误
固定短语就是一些语言中的固定用法,常出现的偏误就是固定用法的使用错误,如:比赛开始了,就兔子狂奔。这是“一……就……”固定结构的偏误,应改为“比赛一开始,兔子就狂奔”。
4. 偏误产生的原因
语言内在和外在的很多因素会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偏误。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看,语法偏误主要有两大来源,这就是母语干扰和已经掌握的不完全的汉语知识对学习新的语法现象的干扰 [2] 。第一个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比如对韩国学生来说,韩国语不像汉语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关系,它主要依靠附加成分(词尾)表示语法关系。其句子成分的排列不十分严格,必要时可以调换,语序变了,只要词尾不变,句子成分就不变 [3] 。所以很多韩国留学生会写出“跟朋友一起去按摩店脚按摩。”这样的句子。因为韩国语中的语序是主语 + 宾语 + 谓语(SOV),对汉语来说就是宾语前置。再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学生会写出“和她见面在学校”这样的结构,因为印尼语中,状语往往放在句子后面,这与汉语也是相反的。
二是受目的语影响造成的偏误。比如定中结构中“的”的偏误,英语等很多语言中没有助词“的”,所以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尤其在多层定语中不知道哪里该用“的”,哪里该省略“的”。
在分析语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偏误不是单纯由于某一种原因形成的,造成偏误的原因还有待研究。比如下列两个句子:
① 男主人公对她说服一起上大学开始新生活,但她不能上学。
② 我们一边吃一边对那天的事情聊天儿。
这是由于目的语“介词短语做状语”过渡泛化造成的,还是由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混淆造成的还需要继续研究。
5. 教学策略
面对不同的偏误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偏误的产生及产生后如何及时纠正,这就是偏误分析的意义所在。
首先要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注重汉语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汉语的短语结构的组合关系同句子结构的组合关系基本一致,这是需要同学习者明确并在教学中不断强调的。尤其是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没有形成汉语思维,依然是用母语作为媒介,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加强学习者母语和汉语的对比。
假设我们在对英语背景的学生进行述补结构“好得很”中程度补语“很”的教学,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便要提前预设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误的地方,预备好应对偏误的教学方法。英语和汉语的“很”不一样,在英语中,“very good”中的“very”放在前面,但是“很”在汉语中做程度补语时放在后面,还要加上标志词“得”。因此,学生很容易出现错序和遗漏的偏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时常提醒学生注意汉语的述补结构的特点和标志,尤其是不要遗漏助词“得”。将英语的“very”和汉语的“很”从位置(英语前、汉语后)、用法(英语表强调、汉语表程度)等方面作对比。然后运用情景法、交际法等进行操练,设定真实的生活场景、发布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练习“很”的正确用法。在日常操练和课后练习中反复强化学生对程度补语的短语结构和标志的记忆,以此来尽可能地降低偏误率 [4] 。
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可以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学到相应的短语结构时增加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通过课后小故事使学习者更清楚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加深理解。
其次要遵循二语习得规律,一般都遵循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习得规律,比如在习得短语结构时,英语背景的学习者对主谓结构的短语习得速度较快,对状中结构的短语习得速度较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解容易的结构再推导至较为复杂的结构。再比如学习状中结构时,先学习较为简单的副词做状语,再学习较为复杂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等。
假设我们在对印度尼西亚的学生进行“我们在圣诞节的时候和爷爷奶奶见面”这句话的教学。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是“在……和……见面”这一包含多层状语的状中结构,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将状语后置。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讲授“和……见面”,做操练。等学生熟悉之后再加上时间状语,并强调时间状语放前面。之后再创设实际情景,辅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不管哪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课型、课时,随时调整完善,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6. 结语
偏误分析是国际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指导教学、分析教学成果有重要作用。虽然现在的偏误分析研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偏误的出现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笔者认为对各种偏误进行分析依然很有价值,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最后,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借助语料库,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系统地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完善理论、促进教学。
NOTES
1数据来源http://qqk.blcu.edu.cn/#/corpus/sys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