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面对全新的环境、高密度的课业、快节奏的学习方式时,相比初中时期,身心处于重要的转折期,该群体将迎来严峻挑战。高中三年是青少年身心迅猛发展时期,不仅仅是获得学业成绩打开通往更高学府大门的关键期,而且也是发展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里程碑,如何顺利应对这一挑战,为三年的高中生涯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成为高中一年级学生的首要必修课。
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和标准不同,在描述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特征时涉及的品质范围与关注的重点不同,使心理健康的标准没有达到统一。各界学者对心理健康有以下共识:1) 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相对性,即把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所在总体进行比较;2) 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有一定连续性的,即从不健康到健康状态的连续体;3) 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同时,黄希庭等人认为心理健康具有层次性,可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人格健全三个层次(黄希庭,郑涌,李宏翰,2006)。心理机能正常属于“消极心理健康”,是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属于“积极心理健康”,是高层次的心理健康。目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量表分为三大类(王婷婷,马和民,2010):1) 症状取向的心理诊断量表,旨在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检测,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王极盛所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2) 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量表,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健全人格等积极心理现象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主要有苏丹编制的“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俞国良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3) 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主要用于考察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主体内部原因——心理健康素质,如沈德立等编制的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以往研究绝大多数采取问题症状筛查式量表,更多关注消极心理状态(例如,焦虑、抑郁、偏执等),而忽视积极的心理健康特征。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是以心理适应为基本特征,指个体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或障碍,更能在心理与行为上保持良好适应的状态(苏丹,2007)。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模型,对情绪智力有着不同的定义(周慧,2019),测量方式也分为能力型和混合型两大类(麻彦坤,张丽,2013)。Salovey和Mayer最早认为情绪智力是认识及辨识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引导自我思维和行为表现的能力(Salovey & Mayer, 1990)。同时,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基础,只有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操作达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发展较好的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卢家楣,2005),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考虑到本土化及常模偏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许远理的理论结构,认为情绪智力是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及外在情绪信息的能力(许远理,2004),及其相对应的能力型量表(盛书文,2015)。此外,以往诸多关注问题筛查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智力会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刘怡然,2017;高翠翠,2006;贺江浩,2015;郭真珍,2019),但在关注适应取向心理健康角度上的相关研究较少(崔丹丹,2016;程琨,2014;武宇腾,2018)。故本研究探讨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和情绪智力的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选用本土化较新的苏丹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苏丹,2007)和盛书文编制的《高中生情绪智力量表》(盛书文,2015),以此测量高中一年级学生的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和情绪智力的总体状况,及探讨该群体中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以班为单位的整体方便取样的方法,对邯郸市某中学145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匿名式自我报告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5份,因作答时间过短、作答不完整或规律作答等无效作答的情况,剔除18份,共计获取12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8%。其中,男生为44人,女生为83人;文科(除主科外,选择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科)为42人,理科(除主科外,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为85人;家庭居住地为城镇的学生有43人,居住地为农村的学生为8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选用由苏丹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苏丹,2007),包含25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生活幸福: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对自我的认识;乐于学习: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满足与激励;人际和谐:人际关系状况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考试镇静:与考试有关的紧张与焦虑;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性。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总体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56。
2.2.2. 情绪智力量表
本研究选用由盛书文编制的高中生情绪智力量表(盛书文,2015),包含51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如表1所示)。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不符合”,“5”表示“符合”。总体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情绪智力能力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66。

Table 1. Six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表1. 情绪智力的六个维度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析出多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且未经旋转的第一个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17.418%,小于临界值40%,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龙立荣,2004)。
3.2. 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
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如表2所示。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为78.118分;除考试镇静维度得分为2.915分,其余四个维度均达到3分以上,大体上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
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p < 0.05)、人际和谐(p < 0.05)及考试镇静(p < 0.01)维度在性别上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且均表现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学科类别上,适应取向心理健康(p < 0.001)、生活幸福(p < 0.01)、乐于学习(p < 0.05)及考试镇静(p < 0.001)维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理科生得分高于文科生。

Table 2. The general status of adaptive-oriented mental health and its differences in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2. 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及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表同)
3.3. 情绪智力的研究结果
情绪智力的总体状况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如表3所示。情绪智力总分为164.087分,处于中等水平;感知和体验自己情绪的能力维度得分为4.043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调节和控制外在情绪信息的能力维度得分为2.961;大体上,情绪智力及六个维度处于中等及偏上的水平。
在性别变量上,感知和体验自己的情绪(p < 0.01)维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学科类别上,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信息(p < 0.05)及调节和控制外在情绪信息(p < 0.01)维度上表现出差异,且均是文科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在家庭居住地变量上,城镇学生得分在感知和体验外在情绪信息(p < 0.01)维度上高于农村学生。

Table 3. The general statu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ts differences in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3. 情绪智力的总体状况及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4. 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分析
对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作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与情绪智力总分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435)关系。感知和体验自己的情绪与考试镇静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429)关系。

Table 4.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daptive-oriented mental health (r)
表4. 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r)
3.5. 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情绪智力对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以情绪智力的六个维度为自变量,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P值为0.000,显示研究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VIF值均小于10,表示各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程度不高,处于可接受的范围;R2为0.331,表明情绪智力的六个维度对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解释程度为33.1%;表达和评价外在情绪信息及调节和控制外在情绪信息两维度对因变量存在显著正影响。情绪智力对适应取向心理健康预测性的回归方程为: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daptive-oriented mental health
表5. 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高中一年级学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分析中发现:在性别变量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尤其是在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人际和谐及考试镇静维度上更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总分上,男生优于女生,表明男生的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崔丹丹,2016;王云鸽,2014;刘怡然,2017;赵明明,2013;苏丹,2007)。在以往使用症状类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女生会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胡艳蓉,耿喜玲,2020;黄海如,2017)。在人际和谐维度,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同样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王云鸽,2014),这与男女生性格差异有关,女生普遍比男生心思更加细腻,更能敏感地捕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而男生的人际交往更为率真、直接,在遇到问题后会积极正面解决。在考试镇静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应对考试等压力事件时,更能从容应对,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苏丹,2007;崔丹丹,2016)。在学科类别变量上,生活幸福、乐于学习、考试镇静及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且均为理科生得分高于文科生,这说明理科生对当前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更高;更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获得激励;同时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文科老师应该注重课程革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感,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中得出:在感知和体验自己的情绪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及情绪智力总分上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女生,相比于男生,会更加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对自身情绪的觉知和体验更为关注(吴宗慧,2017),情绪智力大体上并无性别差异(汪尚力,2016;郭真珍,2019;王云鸽,2014)。在以往研究中,有部分研究结果认为总体上女生的情绪智力优于男生(梁洁,2016;高翠翠,2006;杨巧芳,2013),导致各类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情绪智力量表的选取及被试代表性的差异。在调节和控制自己及外在情绪信息两个维度上理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不论针对自身还是外在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理科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要高于文科生。这与大众普遍认为文科生较为感性,而理科生较为理性有一定的联系。理科生相对理性,当面临自身或外在情绪时,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在家庭居住地变量上,城镇学生得分在感知和体验外在情绪信息维度上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董汶源,2020),这侧面反应出虽然当今农村很大程度上已经城镇化,但在资源的丰富度上仍与城镇存在一定差异,来自城镇的高中一年级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所接收的信息更为丰富。多元的信息环境让居住在城镇的高中生接触到更多维度的外在情绪信息,感知和体验情绪的相关经验更为丰富,故感知和体验情绪的能力更佳。同时,以往相关研究也在家庭居住地变量上认为城镇学生的情绪智力大体上优于农村学生(高翠翠,2006;贺江浩,2015)。
高中一年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越高,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情绪智力较佳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及调节和控制自身及外在的情绪信息。当面临来自自己或外在情绪信息时,能够更好地处理情绪,以产生积极正向的结果。
5. 结论
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中等及其偏上的水平,并在性别、学科类别及家庭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情绪智力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情绪智力对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