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嵌入农业产业链研究
Research on Smallholders Embedding into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作为农产品供应源头,小农户因缺少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一直面临着“高成本、低效益”甚至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农产品供应链西迁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给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农户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在农产品供应链西迁的大背景下聚焦于民族地区小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嵌入性问题进行探讨,依托完善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扶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Abstract: As the sour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smallholders have been facing an awkward situation of “high cost, low efficiency” and even marginalization due to their lack of voice and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The westward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ve brought enormous opportunities to smallhold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le also generat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mbedding problem of smallhold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stward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central to local policy support, adjustment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and sound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s,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文章引用:丁显放.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嵌入农业产业链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775-57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791

1. 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历史久远,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一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不断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于现代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 [1]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梯度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在过去,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水平发展较高,供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由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上升使得工农之间出现尖锐矛盾,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支持沿海地区的高速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化产业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农产品生产开始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于是农产品供应模式呈现出跨区域跨省域的链条式结构。农产品供应链西迁给中西部地区的小农户们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一是农产品供应链在信息传递机制、利益分配制度、成员博弈及信任机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成本高,交易形式和渠道较其它商品多样,因而在营销上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2] 。二是农产品供应链西迁过程中,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使得小散农户难以参与及享受供应链西迁带来的发展红利 [3] 。

坚持市场自强并对外开放、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可以实现中国市场对外的循环;让中西部的市场自强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现国内经济的循环。市场自强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来说,是成本最低的,也是效果最好的 [4] 。得益于政府对农田、土地的改造以及划分,小农户手中的土地资源得到又一次的整合优化,但拥有土地的农户面临多种选择:究竟是自己种地还是承包给企业?若是自己种的话,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特色农产品?若是种植特色农产品的话,到底应该种植哪种特色农产品更有前景呢?自己种出来的特色农产品,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得他们在做出最终的选择时困难重重。

2. 小农户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小农户已经被广泛地卷入产业链条当中。就小农户而言,由于收入、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其农业生产在现代农业要素的投入上存有不足,且对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接纳往往是滞后于他人,其一般会投入大量劳动时间以弥补这些不足 [5] 。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对小农户产生挤出效应。在东西部之间一些跨区域的农产品供应链、农业园区以及养殖基地等对小农户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保持抵触与质疑态度;二是农产品供应链在西迁过程中呈现出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倾向,最直接的影响是没有参与到供应链的小农户进入市场的成本变大,直至被完全排挤出市场;三是农产品供应链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流量、数据、渠道、信息、知识等资源的不对等,在小农户和农产品供应链之间形成难以跨越的鸿沟。

2.1. 土地问题

据走访几个村子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小农户的土地通常由自己或者亲戚朋友用于种植。通过和农户们交流得知,一是考虑到自己目前身处农村,经济来源比较单一,自己保有土地的话相对更加自由,基本生活可以保障;二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关键是没有合适的承包对象。

现代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前提下,企业的规模化种植对于土地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承包过程中对于地理位置、水土条件等都会进行详细的评估,高标准的要求下,有一部分农户手里的土地出现了荒废的情况。同时,在民族地区劳动力严重流失,当前,农户家里常常只有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年纪稍大的人都只会选择种植可供自己消耗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若有余粮则会出售以及喂养家畜家禽等,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有一些相似情况的农户会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管理方便、风险较小具有稳定销路的特色农产品。

2.2. 种植问题

年纪较大的小农户热衷于种植周期短的农产品,主要原因是能够快速地回笼资金,并且可以再随时选择外出务工。也有一些劳动力比较多的小农户家庭,更愿意种植一些周期比较长的特色农产品,其主要原因是利润相对可观。但选择种植这些作物就基本决定了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再出去务工了,因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照料这些农作物。以湖北民族地区的藤茶为例,每年需要3~4次施肥,包括地底肥与叶面肥,同时每年需要2~3次除草,再加上近6个月的采摘期,实际上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所以特色农产品种类的选择也无法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到小农户的实际情况。

2.3. 销售问题

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各企业接受的“订单购买”部分;二是销售到相邻城市;三是省外和国外客商来进行采购。在传统模式下,掌握稳定的客源是最关键的一点,各个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往往都存着外地客商的电话号码。但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搭上了这辆快车,主要以“直播带货 + 线下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到电商平台当中。

鉴于大部分小农户的种植规模并不大,他们往往无法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外地客商建立长期的联系。当他们的特色农产品收获以后,离城镇距离较近的会选择到集镇上摆摊,通过小摊位的方式自主销售;而离城镇较远的农户则主要销售给到乡里收购的本地收购商,再由客商运出去销售。但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不稳定,也就是说小农户的收入得不到长久的保障。同时,他们也有始终游离于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之外,原本培育起来的本地品牌优势并没有对他们的销售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品牌发展的红利他们无法享受到,而是被无尽地压榨利润,最后没有动力去扩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品质得不到保障,这对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发展和推广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3. 农业产业链向民族地区迁移

3.1. 农业产业链向民族地区迁移的进程

近几年,蔬菜、水果的西移速度在加快,肉蛋禽奶等农产品速度虽然相对较慢,但也表现出了西移的趋势。蔬菜与水果在我国民众的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蔬菜产量与消费量占全球比例均超过50%,水果的产销全球占比虽然略低于蔬菜,但也非常高。由于大多数蔬菜、水果对“生”、“鲜”要求比较高,而我国人口及主要消费市场均在东部地区,这使得过去蔬菜、水果种植地与供应基地也以东部地区为主。但这种情况,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开始发生改变,西部地区在蔬菜、水果种植与供应方面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以广西、云南、贵州为代表的民族地区,更是因为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

3.2. 农业产业链向民族地区迁移的动因

农业产业链向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转移,从根源上来说,是我国区域经济优化布局的结果,是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基于成本–效益考虑,在农业种植(养殖)区位选择上自主决策形成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促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政策引导,对民族地区的各种扶持照顾性政策措施,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状况不断优化,新型电商、物流服务向西部民族地区不断延伸,也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动力。

3.3. 农业产业链向民族地区迁移的风险

一是产业链内部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风险。产业链高低端在不同区域之间,配置不合理,部分民族地方面临着“价值链低端锁定”,在中观、微观层面,就会表现为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农产品种植和供应地,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有利于把握高端环节的区域、企业、个人,而不利于处在低端的区域、企业和个人。

二是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经济风险。农业产业链西移的过程,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它的生产并不以满足自我需求为目标,而是以向高端市场销售,追求高额利润为目标。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也必然意味着投资大、风险高,且会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从自耕地上剥离,变成农业工人,也使他们一起要面对“经营风险”。在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的情况下,各方利益都能维持甚至增长,当然是好事。然而一旦相关产业出现经营风险,究竟应该谁来承担责任,应该归咎何人何地?

4. 对策以及建议

4.1. 完善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扶持

一是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打通农产品国内大循环堵点,激活内循环活力。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夯实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能力。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倾斜照顾,弥补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的短板。

二是为解决小农户农产品现代化种植所带来的高成本、高风险问题,地方政府有必要提供相应政策支持,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有效改善农户的种植现状。在土地资源方面,通过落实“三权分置”土地政策进一步明晰小农户的土地产权关系,维护农民经营权益,避免农村土地过于碎片化、分散化所导致的土地产权纠纷,这对于农户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收益分享发挥着激励作用。在经济扶持方面,地方政府应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给予本地银行更多财政补贴用于兴办无抵押、低利率、无担保的小额信贷产品,改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提高农户的融资水平。

4.2. 调整利益分配机制消除剥削风险

一是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基本保障。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各类企业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放心大胆地将更多产业链环节转移到西部民族地区,进而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化融入方面差距。

二是作为农产业经营主体中的领头羊,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龙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与小农户一同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调动双方经营主体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由此实现双赢的农业经营局面。农业龙头企业需要培养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经营理念,探索出一条与小农户的分红制、股权制等合作经营道路,在具体实践中要实施例如利润返还、估价收购等利润分配机制,将利益分配的重心转移至经济实力较弱的一方,推动小农户持续增收。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电商化等新商贸模式发展,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和民族地区被“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

4.3. 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

与城镇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明显滞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村资源要素连续几十年单方向流入城镇导致的,农村最优秀的人才,以升学、招工和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流向了城镇,农村土地、资金等也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流失 [6]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优质的农村人力资源能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为纾解农村劳动力老年化、劳动力流失等缺乏劳动力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对种植技术、设备使用、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农业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户的农业知识素养与农产品种植效益。另一方面,农业大学、职业学院等人才培养基地应该重视实用性人才培养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地方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下基层,并通过提高待遇水平、设计职业规划、加大产业规模等方式留住人才,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 结语

农业产业链逐步从东部地区向民族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由于东部地区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给相对低效落后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强烈的挤出效应,东桑西移、东茶西移、东棉西移等一系列农产品西移,早就开始,这些年呈现进一步加快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小农户首当其冲,受到来自农产品供应链西迁的剧烈冲击,传统农业种植已经远远跟不上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小农户在嵌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过程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其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保障,这与我国当前提出共同富裕的要求背道而驰,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因此,中西部地区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支持,一方面,依托于政策扶持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小农户在政府的背书下开始逐步摒弃传统单一化农业种植,开始向规模化转变;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下,重新建立起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端的高成本风险,而且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此外,小农户在嵌入农产品供应链的过程中理应积极配合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学习先进思想与种植技术,不断向现代化农业生产靠近,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8.
[2] 刘一健. 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19.
https://doi.org/10.27440/d.cnki.gysdu.2019.001650
[3] 卢小平. 双循环背景下小农户嵌入农产品供应链问题与对策[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6): 55-62.
[4] 张劲松. 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坚持走中国道路[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20(2): 33-40.
[5] 陈航英.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组织化的小农户与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2): 10-19.
[6] 刘同山, 孔祥智.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意愿、实践与建议[J]. 农村经济, 2019(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