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理论视域下唐诗中隐喻意义的研究
The Study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in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ntionality Theory
DOI: 10.12677/ML.2023.1110623, PDF, HTML, XML, 下载: 137  浏览: 19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瑛, 朱莉莉, 张修文*:牡丹江医学院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牡丹江
关键词: 意向性理论意义识解隐喻Intentionality Theory Meaning Understanding Metaphor
摘要: 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历久弥新。本研究以Husserl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理论为研究理据,以语言意义识解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隐喻为研究语料,探讨意向性理论视域下隐喻意义识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论证表明,本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有益尝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Abstract: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meaning which is constantly updated is as fresh as ever. This study takes the intentionality theory in Husserl phenomenology as the research rationale, linguistic meaning in-terpretat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metaphor as the research corpus,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ntionality theory. The demonstration shows that this study is a new and beneficial attempt, which has certain academic value and application value.
文章引用:刘瑛, 朱莉莉, 张修文. 意向性理论视域下唐诗中隐喻意义的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644-464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23

1. 引言

根据中国知网关键词“意义理论”文献检索数据显示,国内对于语言意义问题研究热度成增长态势,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探讨语境对意义的影响、翻译中意义的生成问题、对西方先贤圣哲意义理论的吸收和批判等方面(如图1)。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虽然意义理论研究在国内呈现出内容广泛、视角多元、见解独到等特点,但我们也发现意义理论的研究中论及认知语言学的文献极少。事实上,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指意义识解,可以通过范畴化、概念隐喻和隐喻、框架理论、图形背景、概念整合等认知方式或机制探究语言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本研究着力于将Husserl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直接关指意义理论并通过隐喻实践其解释力,这是一个实践性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通过探讨意向性理论与语言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 意向性理论与语言意义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2) 为什么意向性理论能够构筑语言意义研究的哲学基础?3) 在语言意义研究过程中意向性理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Figure 1. Theoretical study of meaning

图1. 意义理论研究

2.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对于意义问题的思考是以人的意识活动为基础的,从意识话动的角度研究语言,强调意识活动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把语言的使用建立在意向活动之上。进言之,胡塞尔认为意义理论与意向性理论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意向性活动研究语言意义,对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是一个创新。

2.1.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哲学基础

意向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关于感知的内容和形式的思想使意向性问题崭露头角。中世纪经院哲学时期,德裔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Franz Brentano)将欧洲中世纪关于“意向”的概念引进当时的哲学研究,被公认为是将意向性话题引入现代哲学的第一人。对意向性做出系统全面的阐释是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布伦坦诺的意向性观点采取了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赞同布伦坦诺心理现象划界的意义,同时又指出这一划界的不适当。这种采纳与批判并存的态度,创造性地丰富并发展了意向性理论,使意向性成为现象学的三大“决定性发现”之首。

2.2.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与语言意义

胡塞尔指出任何对象之所以成为意向对象,是由于它具有特定的意义,意识不仅包括对象,而且还赋予对象以意义。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对语言意义研究中最具创新性的地方在于他对“意义赋予”和“意义充实”的解释,即意识在进行意向性对象化时,会出现观念性的“意义赋予”和实在性的“意义赋予”两种可能性。如果意向性活动只停留在观念性的意义赋予,那么得到的只是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意识内容;如果意向性活动进行了“意义充实”,才使意义最终在意向性的活动中获得实在的形象,使意义具体化、经验化。具体实例进行说明,对于一个四边形,人们可能把它看成是矩形,可能把它看成是正方形,可能把它看成是平行四边形,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出现认知偏差现象是因为受了意识意向性的指引,意识意向性的指引决定着意向性显现的样式和规定性,通过意向活动赋予意义后,真正的意义被充实后显现出来。

3. 意向性理论视域下隐喻意义识解

隐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其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来的,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通过映射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 [1] 。人类的语言是隐喻的,隐喻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的基础 [2] 。隐喻和意识意象在诗词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透过隐喻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探讨隐喻意义,这一研究方法也为诗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增强隐喻意识, 提高隐喻能力,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语言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3] 。本研究主要探讨意向性理论的内部要素对语言意义识解的积极作用,并通过隐喻具体实例来实践其解释力。

3.1. 意向性内部要素分析

要素是指不能离开它们所依附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进言之,要素不能单独、独立的存在,要素和要素之间要互相依赖、互为依托,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整体,即脱离了要素就无整体而言,反之亦然 [4] 。意向性主要包含三个内部要素:感觉材料、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三者彼此都是互为要素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彼此之间的存在都是互为依托,互为奠基而存在的 [5] 。本文选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为语料,对意向性三个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例证说明。

3.1.1. 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即文字或语音。就特点而言,文字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稳定下来的,成为语言使用者能够达成共识的工具;语音则通过语调、语气等不同来呈现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状态 [6] 。就功能而言,文字和语音在意向性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功能。首先,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描述和表述,使得语言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其次,文字或语音是意向性活动过程中的最为基础的奠基石,为其他要素的构成和呈现打下了夯实的基石。

例1) 请递给我一杯水。

主体(读者)能很快理解字面含义,但通过不同的语音和语调把它描述出来,那么意向性活动就会有所不同。请递给我一杯水:在发音时把递字重读,表明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帮忙拿来一杯水,而不是他自己取一杯水,那意向活动可能关指说话人正忙于工作?或是生病了,口渴?等等。请递给我一杯水:在发音时把水字重读,表明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给自己取一杯水,而不是茶或咖啡,那意向活动可能关指说话人不喜欢茶或咖啡?说话人是不喜欢饮品只喜欢白开水?等等。通过语音、语调的调节,同样的一句话可以关指不同的意向性活动,但都是以语音材料为基础的。

通过实证表明,文字和语音材料是意向性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它是意向性活动的基础,一个意象,它们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当多个意象重新组合并出现在诗行中的时候,人们就好像得到一个重新认识它们的机会。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唤起欣赏者的共鸣,为后续意向性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3.1.2. 意向活动

意向性活动就其特点而言是一个隐喻意义得以完整呈现的重要环节,该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文字或语音的基石,通过意向活动,继而引出意向相关项 [7] 。就其功能而言,通过意向活动,文字或语音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对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更进一竿。

例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那年在长安过重阳节的时候作的,是一篇思乡怀亲的诗的前两句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的亲人。后两句描写今日是重阳节,我想在遥远的故乡,兄弟们一定会登高望远,他们头上都插着茱萸,也在想着身边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通过文字材料我们获得了这首隐喻诗歌的表层含义,重阳节当日,诗人想念家乡的亲人。但通过意向性活动,深度挖掘其诗句的内涵意义时,首句由一个“独”字领起,接着又连用两个“异”字,写出了自己的处境。“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一个“倍”字不仅表现了佳节思亲的强烈,为下文的“遥知”做了铺垫。后两句,诗人反过来由自己怀念亲人,通过意向活动进而联想到家里的兄弟也在怀念他这个在长安的游子。

通过上述论述可见,意向活动是表层字面含义和深层情感表达含义的桥梁,通过意向活动赋予文字以深层含义,直接关指意向活动的下一个环节意向相关项的呈现。

3.1.3. 意向相关项

意向相关项就其特点而言是主体通过意识活动赋予文字或语音以含义而构造的,是主体意识指向的对象,进言之,可以说意向相关项是文字或语音和意向活动的统一体 [8] 。就其功能而言,意向相关项具有构造功能和指向功能,进言之,意向相关项可以构造出意向图像并最终指向深层次的语言意义。

例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例3)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通过阅读诗句,主体(读者)获得诗句的表层含义,即早晨一场小雨过后,渭城的土地湿润,空气清新,掩映在背梁鲜亮聊之中的旅店,令人留恋。请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用关之后,在想遇到老朋友就难了。通过意向性活动,赋予诗句深层次含义,在头脑中不断意向诗句描写的场景,诗中“柳色”,表面上是描写春色,实则表示对离人的留恋,因为折柳象征离别。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意向相关项通过构造功能将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通过意向活动展现出来,同时又指向对离人的留恋之情,具有浓厚的离情别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感觉材料、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三者是互为补充、互相依赖的要素,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感觉材料是基础,表达出文字或语音的表层意义,通过意向活动,赋予语言和文字以深层次的含义,承上启下,关指意向相关项。意向相关项构造语言意义的情景并最终指向语言意义 [9] 。

4. 结语

胡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人的意识活动授予的,即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与我们的意识活动的意义是相同的。他把语言意义的内在意向性活动与意义的外在的实现活动、语言意义的形式活动与语言意义的具体内容的活动结合起来,说明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固有的、必然的东西。本研究通过对意向性理论的内在要素的分析,在隐喻诗句的实例解释下,论证的意向性理论用于知道意义识解问题有其理论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由此可见本研究对于语言意义识解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编号:22YYE473)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0993.001.0001
[2] Shapiro, L. (2011) Embodied Cognition. 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50664
[3] 车铭洲.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4] 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一卷[M]. 倪梁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5] 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M]. 倪梁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6] 丹•扎哈维. 胡塞尔现象学[M]. 李忠伟,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7] 索科拉夫斯基. 现象学导论[M]. 高秉江, 张建华, 译.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8] 束定芳. 隐喻与隐喻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9] 文旭.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 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