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s—Taki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M.2023.131016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福川, 程子彪, 彭元虹, 张 玥, 王 楠, 古比阿花: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四川 达州
关键词: 高校社团管理四分图满意度University Association Management Quartograph Satisfaction
摘要: 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高校社团概念、学生发展理论、组织发展理论、四分图模型等进行了分析。根据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四川文理学院具体情况,从整体架构、指导教师、管理团队、活动开展等四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构建,设计问卷并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绘制出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满意度四分图,剖析影响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满意度的优势因素、维持因素、机会因素和改进因素。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发展策略: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开展高质社团活动、提升社团干部素质、加强社团宣传力度以及其他相关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ollege community,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quatergram mode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scholars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from four dimensions: overall architecture, guidance teachers, management team, and activity implementation, design a questionnaire and conduct a survey on the college student clubs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 SPSS software is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data. This paper draws a four-part chart of the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in Sichuan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 analyzing the advantageous factors, maintenance factors, opportunity factors, and improveme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at Sichuan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propos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at Sichuan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associations, carrying out high-quality association activiti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adres of the associ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of the associ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王福川, 程子彪, 彭元虹, 张玥, 王楠, 古比阿花. 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 现代管理, 2023, 13(10): 1343-435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3.1310169

1. 引言

高校社团是通过众多自发聚集在一起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组织,吸引他们聚在一起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兴趣或者爱好。高校社团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是大学生高雅兴趣培养的主战场。步入新时代,众多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如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规范管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对社团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规律,剖析影响大学生社团发展关键因素,探寻社团高质量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在社团中的获得感。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通过将“高校”和“学生社团”组成两组主题词,2023年1月28日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关于高校社团的研究共有239篇,最早研究为1899年J. M. Boutwell关于哈佛大学地质会议与学生地质俱乐部之间的关系 [1] ;与高校社团相关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主要有7948篇,最早的研究为1986年操建华对于高校社团活动的考察与思考 [2] 。整体来看,学者们围绕社团类型、管理、成员、发展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2.1. 社团类型

各高校主要根据社团内容和功能的不同,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划分社团类型。例如哈佛大学社团分为:艺术类(Arts)、健康类(Health and Sexuality)、校园生活类(Campus Life)等;中国台湾地区根据课程标准分为服务类、联谊类、科技类、学术类等(徐彩淑,2005) [3] ;有的分为思想政治型、语言文学型、公益服务型等(余洪,2006) [4] 。可以看到,公益服务类、艺术类等社团是在各种分类中都能够看到的,只是说法不同。

从组织层面的众多研究来进行分析,能够总结出三大要点:第一点:针对社团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较少,尽管Conyne [5] 较早提出了关于社团结构的观点,但是对于结构的研究还是缺乏系统性,并且研究内容的相关数据都与美国的一些国情、文化相关;第二,国内针对社团结构的相关研究缺乏数据的支撑,更多的是从表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来提出建议;第三,基于社团发展方面,国内研究相关数据校对,研究对象以体育社团和公益类社团为主。

2.2. 社团管理

在社团中,选择适合的社长也十分重要。国内外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探讨社团领导与其他学生的差异,以及如何成为有效的社团领导这两个方面。第一种研究主要是国外的相关研究,在这其中发现社团领导比其他同级学生更有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并且成长更为显著(Cooper, 1994) [6] ;采用他评的方式研究表明参与社团领导的同学更具有领导实践能力(张雪琴,2020) [7] 。

第二种研究主要是来自于国外的相关研究,通过访谈,发现成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领导技能、职业目标。对于领导力影响的因素主要是自信、领导风格、进取心(Felsheim, 2001) [8] 。

2.3. 社团成员

在社团成员这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是通过纵向研究、横断研究这两类。纵向研究分别从社团活动开展中参与学生的教育等级、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着正相关性;横断研究发现参与社团情况与学校自我概念、课程工作选择、教育渴望、社会自我概念等有着小但显著的正相关(Marsh, 1992) [9] 。

国内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大学生社团对于社员的功能 [10] ,而实证研究则主要是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影响等 [11] 。

2.4. 社团发展

以社团自身发展的研究在国外相对较少,社团发展还受到指导老师和学校负责人的影响,1993年Hudson对社团导师的角色研究,提出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的角色可以分为参与型、说服型、支持型、指示型等类型 [12] 。

国内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社团的发展现状、对策、以及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社团活动比较单一,存在内部建设不规范,社团设置不平衡等情况(石国亮,2008) [13] ;社团发展中统一并且有作用的管理机制、有效领导较为缺乏,经济方面的支持较少,还存在场地缺乏、社员流失等有关问题(黄宁,2006) [14] 。

综上,虽然通过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发展确实能够发现许多问题,但是组织行为学或许对此来说会更加适合一些。通过这一视角来研究影响组织的绩效还有运作,同样也是对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在针对大学生社团的研究这方面,关于社团成员的研究可以说是最丰富的,运用了多种方法。其次便是针对于领导层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社团对领导成员的影响,更多的说明社团对领导成员的发展十分有利。

3. 理论基础

3.1. 高校社团概念

在1998年的《社团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对社团的定义是“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生社团是社团的其中一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于学生社团是这样子定义的:“中国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 [15] 。”这些社团汇聚了志同道合的学生,不分年级、科系和学校,发挥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才能,致力于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在外文的文献当中,对于学生社团这一概念并没有Student Group、Student Team、Student Club等表达,这些都是学生社团的下行概念,就像中文之中没有学生社和学生协会这样的概念一样。与此类似的下行概念还有Society、Program等。

综上所述,我们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定义为: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非正式团体,在共同的兴趣下自愿组织在一起,旨在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丰富校园生活,同时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开展相关活动的一个组织。

3.2. 学生发展理论

美国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历史接近一百年,包括:社会心理、个体环境和认知与价值观三个基本类型。近二三十年中,因学生社团的不断变化,美国对此的研究对象逐步新增添了女性学生、同性恋学生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学生。以下通过普遍和专题结论对一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3.2.1. 重视普遍结论的研究成果

1) 七向量发展理论

Chichering提出通过七个方向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概括:① 对能力的培养;② 对情感的控制;③ 由个人转为彼此依赖;④ 更为密切的人际关系;⑤ 肯定自己;⑥ 确立分辨目标;⑦ 协同发展。

2) 参与理论

阿根廷的学生参与理论是指一种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个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上的主要参与者,通过讨论、互动和合作来建立知识和理解。

3) 重要性理论

H. Schlosberg等人对于一名学生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归于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对于外界感受到的重要性程度。身处于高校之中的大学生,如果想要成功,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表示肯定。

3.2.2. 重视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1) 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将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学生的思维相联系,将道德思维结构分为:决策系统、道德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社会视角四个方面。将道德发展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与原则水平三种水平。

2) 精神发展理论

福尔把精神发展的阶段通过年龄阶段:儿童早期、儿童及以后、青少年及以后、年轻成人及以后、中年及以后、中年之后划分为六种阶段。

3.3. 组织发展理论

组织发展主要是指将行为科学的技术、知识利用在组织的变革之中,使其进程更具有计划性,促使组织能够在“进程”中保持组织效率与活力(Don Hellriegel, 2005) [16] 。Greinei (1972)首次提出企业的成长周期概念,早期研究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的组织发展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深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已经逐渐成熟。目前形成了四个最具影响力的分支,包括仿生进化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它们构成了整个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的一部分。而在所有理论之中,陈佳贵(1995)的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17] ,将企业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而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可以从中借鉴。

3.4. 四分图模型原理

四分图理论最早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针对领导行为研究而提出,通过对组织行为和体贴精神进行打分,再根据分数将影响领导行为的各个因素归进四个象限之中,通过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象限之中的解释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1]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行为四分图也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的满意度之中,根据满意度和重要性的高低,此时这四个象限又被称之为:优势区、修补区、机会区、维持区,如图1所示。

Figure 1. Quartile model

图1. 四分图模型

4. 大学生社团满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满意度指标体系的确立

借鉴《高校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结合四川文理学院的具体情况构建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有四个一级指标,十四个二级指标,并对每个测量项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衡量,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对应1~5分值。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Table 1.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index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表1.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4.2. 调查问卷结构的设计

根据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是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对本校社团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主要包括社团的整体架构、指导教师、管理团队、活动开展以及意见建议等问题。具体内容见表2

Table 2. Questionnaire structure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satisfaction survey

表2.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构

5. 大学生社团满意度评价

5.1. 满意度评价数据来源

2023年2月1日~2月12日,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各指标的满意度与重要性分别展开问卷调查(https://www.wjx.cn/vm/wNw6lvg.aspx#),问卷发放对象以四川文理学院在读大学生、指导老师为主,发放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数及有效率如表3所示。

Table 3. Number and effectiv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of the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表3.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效问卷数量及有效率

5.2. 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问卷能够有效吸引受访者并且问卷设计合理,有必要对问卷中的指标分类进行合理性检验。下面是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中的量表问题进行的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5.2.1. 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就是检验样本的可靠性,从而检验出样本反映实际情况的程度。由于本问卷量表问题是通过李克特量表对测评体系进行量化,因此选择克隆巴赫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一般认为α系数大于0.8就表明信度高。

对所得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Table 4. 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表4. 信度检验结果

经过信度分析后可知:α系数为0.994,大于0.8,因此可知该数据可靠性较高,可以继续分析。

5.2.2. 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主要是检验有效性,从而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反应了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通过KMO统计量或者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查验。一般来说,KMO值需要大于0.7。

对所得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

Table 5. Validity test results

表5. 效度检验结果

经过效度检验后可知:KMO值为0.961,大于0.7,并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小于0.05。因此可以说本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通过了效度检验,能够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5.3. 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满意度分析

5.3.1.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满意度分析

根据SPSS得出总体满意度为3.763,处于相对满意的水平,各指标满意度与重要性得分与均值如表6所示。

Table 6. Average satisfaction and importance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表6.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满意度与重要性得分均值

通过以上数据再对各个变量做散点图,得出如下结果。

Figure 2. Importance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atisfaction quartered chart

图2.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重要性——满意度四分图

根据图2输出的四分图模型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及思考:

1) 优势区,组织目标、规章制度等三个项目属于社团发展现状的优势区,表明社团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应该继续发挥这些优势。需要注意的是,社团的组织目标接近于优势区与机会区的交界线,应当注重社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 维持区,指导老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两方面位于这一区域,也就是说这两方面的满意度高,但是大家却认为不是特别重要,因此可以继续保持,进而利用更多的精力转向其他方面的提升。

3) 机会区,包括管理团队中的团队规模、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活动开展中的活动安排、活动质量、宣传工作,虽然这几项属于低重要性,低满意度的内容,但倘若社团能够抓住这个机会采取措施,从而提升他们的满意度,一定会提高社团的整体满意度。

4) 修补区,包括整体架构中的组织结构、管理团队中的整体素质与活动开展中的活动组织,属于高重要度,低满意度的区间。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域,由此可以分析出当前社团内的部门架构、管理团队分布、管理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与沟通的态度、活动的准备工作、监督与管理团队的素质出现极大的问题。

5.3.2. 被调查人员对社团发展现状的建议分析

词云图通过对一段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视觉突出,通常使用“关键词云层”或“关键词渲染”技术实现。本文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对被调查者所提的意见建议相关数据进行一定处理之后得出图3的词云图:

Figure 3. Word cloud diagram of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图3. 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社团意见建议的词云图

通过词云图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被调查人员对于四川文理学院社团发展现状最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最多的就是管理团队的态度问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工作积极性较低等问题。结合实际,由于有的社团管理制度混乱,社团管理者的素质有所欠缺,团队缺乏凝聚力而导致社团的长期发展受到影响。最后,一些其他建议也不可忽略,例如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公益活动、增加活动内容等,只有重视这些潜在的不满意风险,才能提前消除风险,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5.4. 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结论

5.4.1. 社团的文化传承

社团成员的流动性较大,每年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和老成员离开,这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和不确定性。新成员对社团的历史和价值观了解较少,往往需要时间去适应和融入。同时,老成员也需要积极参与传承工作,将他们的经验和理念传授给新成员。其次,社团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意平衡的问题。社团的组织目标接近于优势区与机会区的交界线,这意味着社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承前启后的平衡。

5.4.2. 社团的目标愿景

一些社团在成立或发展初期,缺乏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和定位。缺乏明确的使命和愿景导致目标的模糊性,难以为社团成员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动力;很多社团的目标和愿景可能过于抽象,比如“促进交流”,“提高技能”,这使得测量实际进展和成功变得困难。目标和愿景应具有可衡量性,以便社团识别和定位自己的短期和长期成就。

5.4.3. 社团的活动规划

部分社团在活动策划阶段缺乏有效的组织策划,导致活动设计不够完善、执行不够顺畅、效果难以体现。一方面,缺乏规划可能导致活动质量低下或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过度规划可能使活动失去灵活性,且实施起来过于复杂。例如,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方案和时间表,缺乏有效的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等。

5.4.4. 社团的团队管理

一些社团在活动策划阶段缺乏有效的组织策划,导致活动设计不够完善、执行不够顺畅、效果难以体现。例如,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方案和时间表,缺乏有效的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等;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无法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缺乏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部分成员对社团管理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6. 大学生社团发展策略

6.1. 健全社团管理制度

制定详细的组织章程,明确社团的宗旨、目标和活动范围,确定社团的成员权利和义务,明确社团内部的职责分工和管理层级,由各社团干部与指导教师自行制定社团章程、组织机构、财务制度等,统一上报团委审核;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健全奖惩机制、社团文化传承制度化;建立畅通的社团内外沟通渠道,包括定期召开会议、建立社团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等,方便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同时也要与学校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向学校汇报社团的工作、需求和问题。以此形成科学、有序、高效的管理模式。

6.2. 开展高质社团活动

社联加强对社团章程以及组织结构的了解,加强对于社团活动的审核与监督,对于社团中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修改、调整;为活动策划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活动需要使用特定设备或软件,则要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培训,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指导老师与社联加强对社团的引导作用,引导社团大胆创新,敢闯敢拼;每次活动后增添反思性会议,对于活动进行复盘,加强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企业事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更好的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6.3. 提升社团干部素质

健全骨干培养制度,做好传、帮、带,团委与指导老师应当在社团换届时及时发挥指导作用;为社团成员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和领导力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组织内部资源人进行培训,也可以组织社团成员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积极推进学生社团中团组织的完善,加强政治指导,适当开展团课、党课,增强社团干部素质与思想引领。

6.4. 加强社团宣传力度

开展高质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社团的合作,共同举办活动,通过互相宣传推广,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同时可以与校方、企业或非政府组织合作,在他们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提升社团的知名度;创建品牌活动,通过社团文化节等多种传统品牌活动形式进行社团宣传;通过一些经常性的、趣味性的活动开展,增加社团的声誉;建立公众号,拓宽宣传渠道,增设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加强社团在学校的曝光度;准确定位社团的方向,以社团为本进行社团层次的提升,增加社团知名度。

7. 结语

目前为止,大多数针对高校社团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社团成员,本文针对所有大学生与部分指导老师进行研究,更具有典型性。本文基于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社团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数据支撑。问卷的数据均来自四川文理学院,研究结论更适用于四川文理学院,由于不同的高校存在差异,所以对于其他高校的社团发展现状的满意度研究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完善。

基金项目

四川文理学院2022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22R071)。

参考文献

[1] Boutwell, J.M. (1899) Geological Conference and Students’ Club of Harvard University. Science, 9, 591-59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9.225.591.a
[2] 操建华. 高校社团活动的考察与思考[J]. 青年研究, 1986(4): 33-38+32.
[3] 徐彩淑. 社团参与态度、社团凝聚力与人际关系之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台北: 台湾师范大学, 2005.
[4] 余洪.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6, 10(3): 66-67.
[5] Conyne, R.K. (1983) 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394-397.
https://doi.org/10.1111/j.2164-4918.1983.tb00052.x
[6] Cooper, D.L., Healy, M.A. and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7] 张雪琴. 参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调查——以上海四所高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3.
[8] Felsheim, M.J. (2001) Pathways to Success: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Become Student Leaders. Doctoral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WI.
[9] Marsh, H.W. (1992)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eneficial Exte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r Subver-sion of Academic Go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553-562.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84.4.553
[10] 苏永恒. 从角色理论探析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作用[J]. 民族教育研究, 2006, 17(3): 68-73.
[11] 赵武, 程莹. 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6): 500-501.
[12] Hudson, J.G. (1993) An Analysi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Advisor Roles, Skills and Styles.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13] 石国亮, 万磊. 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3): 12-15.
[14] 黄宁. 当前高校社团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 20(4): 156-158.
[15] 孔婷.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概念和类型浅析[J]. 学理论, 2012(29): 192-193.
[16] Hellriegel, D. and Hellriegel, D.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17] 陈佳贵.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 中国工业经济, 1995(11):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