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1] 。“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之一,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涵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中国式审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歌诗传统,诗词格律与吟诵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有必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吟诵教学。
2. 语文学科开展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必要性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的诗歌本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开展吟诵教学就是对我国诗歌传统的复归;从诗歌本身来看,吟诵有助于对节奏、平仄、格律的掌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吟诵能以声情促诗情,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2.1. 开展吟诵教学是对我国诗歌传统的复归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 [3] 。我国诗歌有歌诗传统、吟唱传统。歌诗传统从诗歌诞生之初一直延续至今。诗歌最初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尚书·尧典》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诗经》中的颂本就是宗庙祭祀的歌辞,雅多为宴饮朝会的乐歌,风则是各地的土风歌谣,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楚辞》中的《九歌》是用于祭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诗、乐、舞结合是诗歌最初的形态。
汉乐府承袭采诗诵诗的职能,延续并发展诗、乐、舞一体的传统,对后续朝代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设立乐府,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乐曲,组织文人进行创作,最初是一个职能部门,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汉书·礼乐志》记载,乐府职责是“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4] 。具体到表演形式,则是诗乐舞一体,“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 [5] , p. 89)。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是对汉乐府的继承和发扬,《晋书·乐志上》记载:“及魏武平荆州,获汉雅乐郎杜夔……使创定雅乐。……远详经籍,近采故事,考会古乐,始设轩悬钟磬。”( [5] , p. 47)这一时期的诗人很多都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现存的二十余首曹操诗歌都是乐府诗,西晋陆机拟作的乐府诗更是成为后来人拟作的样本 [6] 。南北朝民歌与音乐更是密不可分,不论是南朝清丽缠绵的《子夜歌》《西洲曲》,还是北朝刚健豪放的《敕勒歌》《木兰诗》,都在歌唱中流传。
歌诗传统在唐代依旧存续、发展,最终诞生出宋词。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诣酒亭饮,时伎歌三人之绝句 [7] ;元稹在《重赠》诗中写道“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8] ,玲珑即商玲珑,是余杭有名的歌者;李贺“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由此可知,为诗歌谱曲歌唱在唐朝是常见的。词在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词调本身就是音乐、乐曲,是专门为入乐而作的,每一个词牌名都是一种制式曲调。留存至今的《白石道人歌曲》就是姜夔所作的词曲谱集,使用工尺谱或减字谱,直到今日仍能复现,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极高的音乐价值。
元曲延续唐宋词乐的传统,诞生以诸宫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和以南戏传奇为代表的南曲。留存至今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就是南北词的格律与乐谱汇总,集前人成果之大成,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歌诗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白居易的《花非花》经黄自谱曲后成为经典,《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全国传唱,一批艺术家致力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一些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吟诵传统与格律诗联系紧密。唐朝时,格律诗逐渐定型,文人诗歌形成吟诵的传统。格律诗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声律,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律诗之所以要讲究平仄,是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9] 平仄是声音的高低变化,二二、二三的韵律是增强节奏,虽无歌唱,诗人却个个都会“吟诗”,鉴赏他人诗作时往往也采用这种方式。吟诵传统一直流传到现代,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颇多,《人民文学》刊发《词六首》时,毛泽东在序言中回忆创作过程,表示这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10] ,“哼”是生活化的表达,其实就是吟诵。
综上可见,我国自古至今的歌诗传统、吟诵传统是诗词的一部分,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只学到了文字部分,开展古诗词吟诵教学,是对我国诗歌传统的复归。
2.2. 开展吟诵教学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
诗词格律的四大要素:韵、四声、平仄、对仗,都与声音紧密相连。诗词从诞生之初就有声音属性。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大多只进行词句学习,辅以朗诵,诗词本身隐含的音调、节奏等并未完整地展现出来。
朱自清主张“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 [11] 。这句话中的诵、读、吟、说都是诵读的一部分,但概念不同。诵是古代私塾的读书音,用一定的腔调去诵诗文,以背诵为主要目的。朱自清对诵的界定与黄仲苏相同:“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 [12] 。吟则比诵更接近唱一些,但又与唱有所区别。赵元任这样区分吟和唱: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音字时的语调。这种吟法,若是单取一两句来听,就跟唱歌完全一样……可是听了许多诗之后,就晓得了。……只要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总是那末吟法;就是音高略有上下……所以吟跟唱的不同,不是本身上的不同,是用法上的不同 [13] 。也就是说,吟要遵循平仄韵律,相同韵律的诗句吟调是相似的,只在细微处根据诗句意思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唱则适用于歌谣,即古诗中的民歌,如《西洲曲》《采莲曲》等,也适用于流传至今的有曲谱的词、曲,如《白石道人歌曲》《北曲新谱》等。“说”意为“说话谈论之语调” [14] ,即正常口语交流时的语调,“读”则相当于戏台上念白中的“艺术白” [14] ,即朗诵。
朱自清从整体的视角看待白话文与古诗文的诵读,提出古诗文白话文应该用朗读法,对于古诗文应该用吟诵法,歌谣要说或吟唱。之所以要吟诵古诗文,吟唱歌谣,是因为“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 [14] 在他看来,吟的适用范围可以更广,律诗、绝句、词曲要吟,适合的古代散文也可以吟,将吟诵加入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品味其音调节奏,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思想内涵,品味诗文语言运用。
朱自清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后来又有十几年的古典文学研究经历,能连通文言与白话,从整体去看待、研究。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吟诵的好处,主张恢复吟诵教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当然,古诗词中也有一些作品写作时不合音律,这种诗词也是可以吟诵的,因为其声律也暗合吟诵之美。以苏轼为例,他以诗为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作品中均有不合音律的部分,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文字本身的声律,虽然“文自为文,歌自为歌”,但是“歌不碍文,文不碍歌” [15] 。典籍明确记载,苏轼很多词都有入乐,且产生了极好的效果,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经由歌者歌唱后,“都下”普遍“传唱此词”,被宋神宗获知,认为“‘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 [16] ,可见传唱作用之大,不仅使这首词广为流传,甚至影响到苏轼本人的政治境遇。《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在当时没有确切传唱记载,但有苏轼与幕士的对话为佐证:“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后世《碎金词谱》中也有该词曲谱,是可以入乐的。可以说,诗歌本身的声音属性就决定了古诗词与吟诵是不可分割的。
2.3. 开展古诗词吟唱教学可以以声情促诗情,增进学生语文素养
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诗情,根据诗词本身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挖掘诗意、词意,体会诗人潜在的、深层的含义,品味诗词中流动的情感。学习吟诵,可以从外显的声情入手,通过旋律体会作品的情感基调,通过对字词不同的处理方式体会诗词细腻的情感变化。这些外显的方式与情境式的体验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诗情的理解。比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写月光的流转变化,实则写词人无眠的离愁别恨,下一句“不应有恨”则是宽慰自己,情感与“转朱阁”是不同的。在吟诵中就对此作出了处理,“转朱阁”一句速度更快,节奏更富于变化,这种暗恨就生动的传达了出来。这就是以声情促诗情的表现。
通过吟诵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声调、韵律、长短的变化品味诗歌的内涵,多出一种有效的积蓄语言经验的途径,从而积累诗意含蓄的语言经验,体会优秀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王力先生认为,汉语有三个特性:第一,元音特别占优势;第二,拿声调做词汇的成分;第三,语法构造以词序、虚词等为主要手段 [17] 。正因为这样的特性,古诗词有了韵律,以二二、二三、二二三的基本节奏循环往复,内容优美含蓄、意义深刻。通过开展吟诵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精妙。比如“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崩”“拍”“卷”自不必说,“雪”字在吟调中的处理却并非豪放到极致,而是柔和起来,诗句在豪迈的顶点却有柔和的部分,更显水势回旋起伏,水的动态气韵才完整的显现出来,这种词句组合的妙处非古诗词吟唱不能体会。
吟诵教学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大江东去”在背诵中不过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但在吟诵中,这四个字被赋予声调并拖长,学生可以在咬字发声的练习中体会仅仅四字表现出的阔大境界,理解就能更加深入;“罗衾不耐五更寒”在吟诵中用短促停顿的气声处理“不”和“耐”,仿佛伸手触碰了一个易碎的泡沫,能把握好这两个字,李煜深夜的沉郁的心绪尽显,因为这句后半部分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可以想见“不耐”是因为李煜梦到曾经软舞轻歌的欢乐景象,好梦一场,醒来发现都成空,琉璃易碎彩云飞,那种寒冷是再好的“罗衾”都无法抵御的,因为冷自心头起。总之,通过吟诵教学,可以通过音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化身为诗人词人,与古人同悲同喜,审美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基于我国的诗歌传统,诗词格律本身的要求,声情对诗情对促进作用,要带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古诗词,就必须实现对古代歌诗传统的复归。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吟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古诗词吟诵教学建议
古诗词吟诵教学应以古谱为核心、辅以合乎规律的现代曲调;教学时宜立足语文课堂,适时开展跨学科教学。
3.1. 吟诵教学应以古韵为核心、辅以合乎规律的现代曲调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官话,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加之古代没有声音保存技术,现在想要复原古代诗词的吟诵调和旋律,是不可能的,但家传的吟诵调和保存至今的古谱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根据诗词格律的要求,辅以个性的变化,更适合让刚接触古诗词吟唱的学生学习。因此,吟诵教学应以吟诵调和古谱等古韵为核心,辅以合乎规律的现代曲调。
首先,吟诵调和古谱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先说吟诵调。吟诵一般以方言为主,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传统诵读方法,根据地域可以分为河南调、客家调、江西调、闽南调、常州调等。2008年,常州调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国时期,唐文治先生曾两次录制《读文唱片》 [18] ,发行至海内外,推广传统吟诵调,称为唐调。无锡市、苏州市、上海徐汇区等地均将唐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再说古谱。《白石道人歌曲》是我国流传至今的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十七首用工尺谱标注的姜夔自度曲是现代人管窥宋词音乐风格少有的材料,也让宋词从文字转化为完整、有声的艺术。在文学上,姜夔的词历来为人称道:同时代的张炎称“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清朝朱彝尊“词莫善于姜夔”;夏承焘先生则说他的词“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学习《扬州慢》《暗香》等曲,既可以增进对婉约词的了解,又可以探究姜夔清空雅正的词风,还能传承宋代词乐。《魏氏乐谱》是明代宫廷雅乐,《九宫大成谱》《碎金词谱》《碎金续谱》则是清代曲谱集。这些古谱本身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从中选择文学价值较高、旋律优美的曲谱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了解。

Figure 1. Ancient China Score of “Shui Diao Ge Tou” (Ming Yue Ji Shi You)
图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谱 [19]
其次,吟诵和古谱遵循诗词韵律创作而成,更适合学习。吟诵本就是依据音律变化而产生的,虽然是个性化的,一人一调,但都是遵循诗词格律而来,学习吟诵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格律。古谱与优秀现代古诗词歌曲也是一样。可以用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与《碎金词谱》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比较。《但愿人长久》选择用唯美温柔来诠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演唱者的个人风格对歌词进行了二度创作,这是《但愿人长久》在声乐艺术上的独创性,而且因其与中国人自古以来期盼团圆的心愿相一致,契合中秋、明月的主题,所以传唱度非常高。但是,这种独创性一没有把握好整体基调,二没有传达出细腻的情感变化,是不适合在古诗词教学中使用的。在这一点上,古谱显然更加适合,《碎金词谱》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曲调与词意就非常契合(见图1)。不论是《魏氏乐谱》《九宫大成谱》还是《碎金词谱》,都遵循了诗词原有基调。因而,吟诵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曲谱,首选古谱,现代人根据古谱的创制原则谱的新曲也可以采纳,如黄自《花非花》、傅雪漪《大风歌》等。但对于没有把握好古诗词基调、创作中出现不符合古谱创制原则等的作品,则不应该采纳。
3.2. 吟诵教学要立足语文课堂、辅以跨学科的教学
吟诵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部分,必然要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时,因为吟诵兼具古典文学与传统音乐的双重价值,为提升学生的积极性,适时开展跨学科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跨学科要以任务为核心,融合所需的各学科知识。吟诵既需要理解古诗的内涵,又要恰当的表现出来,这决定了语文、音乐、历史、舞蹈等学科相融合的教学要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站在各学科本位立场来开展教学,而应该设立一个核心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教学。这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挑战,但对教学来讲是一种进步,可以弥补纯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的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例如,某校排演课本剧《木兰诗》,这是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篇目,有很强的故事性,教给七年级学生进行表演,将吟诵调交给音乐老师并由音乐老师对此进行编排指导,最终排演出课本剧,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木兰诗》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首不太好背的长诗,木兰的经历与他们的生活又有一定距离,这导致学生在背诵、默写和理解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课本剧排演可以让学生代入故事中的角色,为了演好角色,会不自觉揣摩人物动机、心理变化,这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反复练习中背诵自然也不成问题。
诗词本身都是感怀性情、吟咏精神之作,与历史人物的经历、心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编排古典诗词吟诵历史剧,以某一历史时期或历史人物为主线,用吟诵传递角色情感,就是很好的尝试。如某校的《山河落雪两白头》,将岳飞的一生分四幕演绎出来,每一幕配两首相应的诗词,用吟诵的形式表演,将人物心境用吟诵的方式传递出去。
要开展吟诵教学,人文学科就不能截然分开,跨学科是吟诵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注意保留语文学科言语学习的本真。比如音乐剧的排演,如何唱能更好听固然需要音乐老师的指导,但怎么唱更能打动人,每一句、每一字要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就需要语文学科的指导。历史剧中岳飞的经历十分动人,但如何能将每一幕中高潮部分的诗词诠释好,需要老师讲解透诗词的意思、在剧中对角色心境的衬托作用,这都是语文学科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语文学科真正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吟诵教学要立足语文课堂,辅以语文、音乐等人文学科相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古诗词的全貌,提升中国式审美能力。
4. 吟诵教学的实践
要想开展吟诵教学,要有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古诗词本身的特点选择主题,要符合课标要求、从教材出发、结合学校和教师特色开展,要设计恰当的评价标准。其中,要格外重视“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体验。好的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开始的关键。因为教学要根据学情设计、实施、调整,日常吟诵教学要与古诗词课融为一体,跨学科教学要注重整体设计。仅以某校八年级下学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诗词主题跨学科吟诵学习作为参考。
4.1. 项目目标
1) 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苏轼古诗词,学习增补的苏轼古诗词,了解苏轼生平与诗词意境。
2) 能够对苏轼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自主设计展演,在期末完成一小时左右的吟诵展示。
设计原因:
1) 校情。某校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按照国家基础教材要求开展教学,一部分班级日常古诗词教学中已经融入了吟诵教学,整体环境较好。但该校每周只有两节课的社团课时间开展跨学科教学,时间较少。
2) 学情。活动课是学生按照兴趣自己选择的,因此参与的学生本身都对古诗词有较高的兴趣,且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赏析能力,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4.2. 时间及内容安排
基于学生学情和学校安排,本项目计划开展14周(一学期社团课时间),每周两课时,期末在学校小礼堂进行一小时左右的展演。具体安排见表1:

Table 1. Time and content schedule
表1. 时间及内容安排
设计初衷: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苏轼作品,但是分散在各册中,并不连贯,本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从专题角度深入学习苏轼古诗词,从而了解苏轼诗词的整体风格。第一节课先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后面学习的作品也是按照写作时间进行的,最后加入一首婉约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和一篇怀念恩师欧阳修的《醉翁操》,使学生对苏轼作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后续的个人展示、小组展示则是让学生深入某一首苏轼诗词中,让学生的理解更有深度。这样学生对苏轼诗词既有比较广的面的了解,又在某一点有深入探究。
4.3. 评价标准
4.3.1. 个人展示评价标准(见表2)

Table 2.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表2. 个人展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设置原因: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的吟诵学习经验,在仪态和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学生整体表现力也都不错,因此这三项的要求更高一些,同时,这三项能得满分的话可以保证及格。学生在细节处理上有一些困难,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品出诗词某个字或某几个字的内涵,或者体会到了却不会表达,这也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因此这里要求放的比较低,有细节处理几乎都可以给B,特别优秀的可以得到A,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3.2. 小组阶段评价标准(见表3)

Table 3.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anel phase
表3. 小组阶段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设置原因:
古诗词内涵表达是表演的核心,因此分数占比最高,分为情感基调、细节处理和效果编排三项,整体舞台表演则是从外在角度评价表演,处于辅助地位。服饰礼仪是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体现,不能出现表演宋词却穿唐代服饰行汉代礼仪的情况,要符合诗词所处的朝代,或晚于诗词创作的年代。小组配合程度是合作过程的分数,用于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程度,教师不能单纯观察并评分,而是应该在发现小组存在问题时做出判断,如果该组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生调整合作状态。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研究”(CIEA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