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VE.2023.12614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秀云: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文化育人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摘要: 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文化育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分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可能的建设路径,强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凝聚学校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实现价值育人、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发展校园行为文化实现导向育人、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管理育人等方面彰显职业特点和院校特色,营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study explores possible construction paths, emphasiz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 campus culture should focus on integrating the school’s core values,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ulture, cultivating campu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material culture, guide student behavior through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thereby demonstrat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features, creating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cultu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秀云.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3, 12(6): 903-90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6140

1. 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年的规划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立足区域彰显职业特点和院校特色不强,与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薄弱。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在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学校精神文化培育和建设力度不够,这影响到学校内涵的建设和发展。第二,文化传承创新的举措不多。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因,在文化传承上还缺乏深厚的积淀,制约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第三,特色校园文化彰显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对办学历史、文化延续、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和挖掘,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例如在最能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校训上,不少高职院校的校训表述用词雷同,有的甚至连用词的顺序也一样,缺乏特色的凝练。第四,校园文化的开放和融合度不够。“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高职校园文化在积极吸收和融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和精神,体现鲜明的行业和职业特色还不够。

2.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原则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鲜明的办学特点和文化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此。扎根中国大地办高职教育,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与创新学校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性,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丰富元素,将其整合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和沉淀学校的文化个性与特色,推动校园文化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

(一) 凝聚学校核心价值观

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选择优秀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三个方面。 [1]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按照国家、行业企业的需求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不明确,就不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对近期、中期和长期学校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的有设计、有计划的构想,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的。学校基本办学方式是规范办学的基本要求,是开展教育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三个方面是融为一体的,体现出一致的价值追去和精神导向,体现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言行中,浸润在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以师生为本,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师生中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构和延展。

(二) 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是一个学校传承赓续的土壤,要服务和助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必先根植于地域文化,带有地域文化的种种特征,并以创造、开放和批判的方式反作用于地域文化,引领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学校要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总结和凝练特色校园文化,并结合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研究和阐释,有针对性的吸收优秀地域文化,服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没有创新和进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 [2] 同样,发展和创新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高职院校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陈出新,与时代的要求相呼应,在文化主题、文化载体、文化活动等方面寻求突破和革新,补充新内容、体现新内涵、彰显新价值,打造即弘扬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

(三)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沉积下来的智慧结晶与精神标识。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职责也是新时代对高校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对引导和塑造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和树立师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人生智慧等,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雅的生活品味,从而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团结力,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礼仪之邦和礼乐之治,有效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有助于维护校园文明秩序,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 促进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定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联系,在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将企业的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也是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核心价值理念、结构层次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都是相通的,在核心价值理念上两者都以人为本,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为组织的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文化结构上都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核心是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在功能作用上,都具有引导、规范、激励和团结等作用。高职院校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优秀企业文化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融入的方式和路径,提升融入的成效,使融入企业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更具特色和活力。

3.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行为和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3] 高职院校要将自身的办学特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四种文化形态,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

(一) 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实现价值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要发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 校园精神是学校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延续和传承。作为高职院校,要通过传承和创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养料,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三个方面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紧密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和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产学合作、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这是围绕目标形成的一个整体,要一体推进。学校的发展目标,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从方向、程度和时间等维度出发,形成有层次的目标系统,使目标具有某种秩序和策略,并能发挥其整合一致的作用。围绕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目标,在办学方式上制定系列行动方案和特色举措,既贯彻落实目标要求,又以一致的价值理念贯穿其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还应有具体的、清晰的表述,这主要集中在学校的章程、校训和“三风”上。学校章程是大学内部的“宪法”,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大学使命、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以及保障学生和教职工合法权益等内容,对于学校及其师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校训和“三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概括和精髓,它虽仅由几个字组成,但却凝练了一个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培育高品质的校园精神文化,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开放融合、传承创新,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凝聚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

(二)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包括建筑、景观、设施等,发挥着塑造学校形象和品牌、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由于具有直观性,其建设要有整体的规划,要将学校建筑、园艺、雕塑、长廊等文化景观以及校园视觉识别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与学校特色的协调关系。物质文化应体现出对人的关心,通过精细、协调、实用、适用的设计,将学校的历史、人文等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景物和物品都富含教育意义,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品牌在校园的每个地方都得到体现,让学生和教师在追求真理、美好和创新时受到无形的启发。要体现行企和职业特点,将与自身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行业企业特点、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将其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尤其在“校中厂”、实训工作室、专业教室等空间更应凸显职业性。地方文化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沃土,其丰富的地方历史人物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有助于学校构建独具一格的校园人文景致,使师生在不经意中领略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还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学、生活、休闲等功能区域,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保持校园整洁、有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 发展校园行为文化实现导向育人

校园行为文化是在高职院校发展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校园各主体的行为活动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根据校园文化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将校园行为文化分为——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管理者行为文化。 [5] 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学校行为文化与职业行为文化的对接。关于学生行为文化的培育,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塑造。院校要通过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类活动和专业技能素质类训练活动,促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职业道德,实现“德技双馨”。在教师行为文化的培育上,关键在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要做好校园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要发挥教师群体在“校企合作”和“三教改革”中的关键作用,以此促进教育教学及学校文化的融合发展。关于管理者行为文化的培育,应倡导“人本”思想,推动个性化管理模式的塑造。在教学管理的行动中,要展示出学校的人才培育特点和目标;在学生管理的行动中,应确立“学生优先”的观念,优化“三全育人”的体系,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在行政管理行为中,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作用,不断提升管理行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管理育人

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了维护秩序、规范行为和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制度、规则和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具有导向、约束、规范、激励等作用。制度文化是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和传承下来的,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制度建设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实践、总结、修订,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自觉遵守,形成学校文化的部分。” [6] 制度文化具备规范、强制和稳定等特征,其“以规育人”的作用和效果显著。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学校各类活动的规范和秩序。在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时,需要确保制度建设具备科学、人文、协调、稳定和时代特性。根据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梳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则,对已有的制度加以继承、扬弃和发展。同时,通过明确目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等科学和民主程序,提高新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制度文化建设得以有效实施。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以精神文化为导向,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相互协同,形成一个整体联动的制度体系。这样,学校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在制度体系中得到体现,引导师生员工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为。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要传承学校的历史和文化,遵循学校的传统和条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将之前形成的制度文化、精神、规则和模式进行传承和发展。时代性是指随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条件,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的变化,必须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点、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等新时代的要求,在原有制度上进行创新,发挥学校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提高每一位成员自我发展的责任心,使其主动自发地约束自身行为,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价值和提升学校整体价值。

4. 结语

高职院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特点,立足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实际,在传承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师生认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融入“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形态建设中,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题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的路径探究”(编号:D/2021/03/152主持人:吴昀辰)。

参考文献

[1] 余清臣. 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生态[J]. 中国教育学刊, 2009(12): 30-32.
[2] 文大稷, 秦在东. 论创新大学文化与培育大学精神[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0(16): 15-17.
[3] 鲍传友, 主编. 学校改进中的文化战略[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5: 13.
[4] 张跃进.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12.
[5] 葛金国. 校园文化: 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 129.
[6] 顾明远. 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