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关于学习体验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学习体验是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所产生的一系列体会、感受和感悟,是其自身的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高校为大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活动等,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参与校园活动等获得一定的经历和体验,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往往难以通过其表现是否为优良而呈现,他们的主观体验如何还需要通过他们自身来反映。
从学习体验的研究对象上来说,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许多关于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中都会出现课程体验、在校体验、课堂体验等相关维度。因此,对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单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相关的理论著作较少。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线课堂成为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上课方式,伴随着线上课堂、慕课(MOOC)等新型开放教育模式的兴起,近两年来,更多学者将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关注到线上课堂体验中来。但大学生的线下课堂体验、人际关系交往、校园文化氛围体验等仍然需要通过线下模式,线下教学仍然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本文通过梳理近十年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中文期刊文献,分析大学生学习体验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2. 体验与学习体验的概念
2.1. 体验
体验在牛津字典上被定义为:有意识地成为一种状态或情境地主体;有意识地受到一个时间的影响;被主观看待的一种状态或情境;个人受到影响的一个事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的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以及亲身经历”。马丽娜认为,体验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当体验作为过程是,体验者会从其经历中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再投入到实践中。当体验作为结果时,它会令体验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对事物形成独特的看法,并且感情会得到升华 [1] 。陈佑清认为体验是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里要素所构成。从心理学上说,体验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2] 。综上,体验是体验者在日常实践经历中所产生的个人主观感受,个体也会对其体验进行思考和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重新投入到实践当中,个体过去的体验也会对当前或将来的体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的英文为“Learning Experience”,关于学习体验的概念学术界暂无较为清晰的界定。美国教育改革术语表(The Glossary of Education Reform)对学习体验进行了界定“学习体验是指在传统的学术环境或非传统的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中经历的各种互动、课程、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刘斌从体验的内容出发,将学习体验界定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活动、支持性服务等过程中所涉及诸多要素的感知、反应和行为表现” [3] 。朱琳则从活动和活动的结果两个角度理解,将学习体验界定为“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4] 。笔者认为学习体验是发生在学习领域的一系列体验的过程和状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随之产生并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感受,它是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3. 大学生学习体验体验研究的基本情况
3.1. 文献的年度分布
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在近十年来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关注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帮助其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从图1可见,近十年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3~2015年。该阶段的发文量较少,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其学习方式、学习成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为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阶段是2016~2018年。该阶段的发文量逐渐增多,高校愈加注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体验,随着高校质量评估方式的转型,学生评教逐渐向学生评学转变,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满意度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学习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此同时,在学习以及慕课的兴起,许多研究者将大学生的学习体验集中于大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中。第三阶段是2019~2021年。这三年有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发文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2021年的发文量最多,由于2020年爆发了新冠疫情,许多大学生都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上课,因此在这三年中,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体验研究更多集中于在线课堂上,为完善课程平台的建设、加强在线教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第四阶段是2022~2023年,该阶段的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热度仍未减,该阶段研究仍更多集中于在线教学环境中的学习体验研究,研究内容与视角更加多元化、深入,但大学生线下的学习体验研究较少。

Figure 1.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NKI database, 2013~2023
图1. CNKI数据库2013~2023年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论文数量图
3.2. 文献作者
我国对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式的转型,研究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学者逐渐增多。通过CNKI共检索出的387篇文献中,共有253位学者完成,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笔者选取了近十年发文量在两篇以上的作者进行作者分析。在2013~2023年这十年间共有16位作者发表了35篇与大学生学习体验相关的文章,具体作者与发文量如表1所示。史秋衡、郭建鹏对影响大学生学情状况、课堂体验的因素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对改善大学生学习体验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5] 。贾文军、陈武元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线上课堂的学习体验,在基于当下“互联网 + 教育”的背景下,探寻出影响在线学习的体验感好坏的因素 [6] 。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从文章发表的数量上看并不多,但从目前学者们得出的研究现状以及结论来看,影响我国大学生学习体验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Table 1. Author of more than 2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13~2023
表1. 2013~2023年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
4. 学习体验研究热点
4.1. 研究前沿
本文以“学习体验”和“大学生”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出387篇相关期刊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如表2所示。文献的关键词高度凝练了文章的主体概念和思想,由此,根据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目前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的热点。按照关键词的中心度和出现的频次最终选取了24个高频关键词,其中关键词的中心性代表某个词汇与中心节点之间的相关度高低,数值越大,相关度越高。

Table 2. Hot and high-frequency words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表2. 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相关热点高频词
基于中国知网(CNKI)所检索的387篇文献,经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到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每个节点大小代表该词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关系的强度。由图谱中可看出,大学生和学习体验是出现率较高的词汇,体验式学习、学习满意度、学习动机、在线学习等高频热词都代表了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的热点。

Figure 2.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图2. 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Burst Detection”功能可以探测到在某一时间段引用量具有较大变化的情况。如表3所示,结合词频突现的信息分析,能发现某个主题词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兴起和衰落,通过此图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热点话题的发展阶段。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线学习、学习体验、在线教学三个词突现结束时间停留在2023年,这说明学习体验在目前仍然有着较高的热度。

Table 3. Information table of emergent words in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from 2013 to 2023
表3. 2013~2023年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突现词信息表
4.2. 结果分析
从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来看,学习体验研究在近两年开始兴起,以下部分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2.1. 研究背景
从表2的突现词中可看出,强度关联在1.4以上的关键词有学习、慕课、实证研究、在线学习、学习体验、在线教学六个词语,慕课、在线学习、学习体验和在线教学这四个关键词出现的年份较为接近,由此可看出,近年来关于学习体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线上学习上。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 + 教育”这一种新型开放教育模式也得到了成功。其中慕课(MOOC)的出现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众多世界知名高校都参与其中,以公开的课程、共享的知识形成了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因此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线学习体验便逐渐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
2) 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迫使国内许多高校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并且这种线上课堂的模式在未来还会持续,相比于线下课堂,学生通过屏幕和网络进行学习会缺乏一定的课堂参与感,与老师、同学们也会缺乏交流与合作,网课的时空选择较为灵活,但学生毕竟不在线下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3) 学习体验现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它与体验式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者认为学习体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它涵括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会对此产生主观感受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学习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者的学习上也能内化成生活经验。另外,影响学习体验的因素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方面同时也包括学习者所处的校园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而学习体验根据我国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中的体现,其更集中于直接经验与情感体验,它强调学生亲历活动,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这种过程笔者认为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生,而且过于关注学生学习和认知领域学习。
4.2.2. 研究主要内容
1) 影响学习者学习体验的因素。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线下课堂教学遭到阻碍,迫使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线上教学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表2突现词显示可发现,在线学习、学习体验、在线教学都在2020年开始爆发,并且持续到2022年仍然以高频词的方式出现。大部分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学习体验的因素进行研究。陈武元将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体验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体特征会影响大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大学生所在的区域、高校的性质以及类型等方面都会对其在线的学习体验产生不同的而影响。第二,在线课堂中的教学模式、互动模式、授课方式、考核也会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熟练程度、教学模式以及作业提交方式对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交互影响。刘斌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体验主要受五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课程环境与平台技术、课程设计、教师、学习者与社会交互 [3] 。
2) 学习体验对大学生学习各方面的影响。学习体验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必然会对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郭建鹏以学生投入作为中介作用,研究大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在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共通能力、结果满意度之间都起中介作用。陈亮认为引发学生学习体验必须要将学习期望转化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授受转变为学习对话 [7] 。郭建鹏对大学生课堂体验是否对其学习方式具有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学校特也会改变课堂体验从而对学习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5] 。陈萍对大学生在校体验研究中指出,学生在校体验感不强会影响到其学习投入不足,大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感不强从而造成缺课问题,同时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对日常学习和活动产生强烈的主观感受,因此会造成学习投入的低下 [8] 。
5. 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5.1. 重视学生“线上 + 线下”学习体验研究
线上学习体验是近年来学习体验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网络课程的兴起,例如可汗学院、慕课(MOOC)、超星课堂等,再加之疫情因素一些高校被迫选择线上课堂的模式,使得在线学习体验成为研究热点。而线下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课堂真实感、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校园文化氛围体验等都是线上课堂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既要重视线上体验也需要重视线下体验。
1) 继续推进网络课程学习体验研究。在“互联网+”和信息大数据时代,网络课程发展趋势仍然不断地上升中,全国各地的高校教育与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等新技术相结合,再加之我国国内目前处于疫情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课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对大学生学习仍然起着重要影响。线上学习体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网络体验和课后体验连个维度展开研究,网络体验包括网课直播效果、在线课堂交互体验、网上考核等方面。课后体验则包括学生对网课的态度、学生课后反思、课后作业提交等方面。
2) 重视学生线下学习体验研究,国内对于学习体验研究的起步较晚,且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线上学习体验研究。线下学习仍然是高等院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园中的日常生活、学习都有可能会成为其学习体验,并且这些体验和经历也会内化成学生的知识,因此对大学生线下学习体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线下学习体验研究仍可继续借鉴国外著名研究调查问卷,如美国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英国的“全国学生调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院校教育文化背景,编制符合我国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相关问卷。
5.2. 开展关于学习体验评价的关键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体验主要是其主观感受、情感的形成,难以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测量。因此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对学习体验评价的内涵以及评价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以此来夯实评价的理论基础。
1) 研究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体验评价的主体,深化学习体验评价发展和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对日常学习活动和在校体验等做出反思与评价,让学生的评价由评价教师转变到评价教学,深化学习体验的内涵与意义研究。
2) 开展对学习体验评价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国外对学习体验的研究已有四十余年,而国内对于学习体验的研究仅有十余年,学习体验理论基础研究也较为薄弱。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的夯实,为制定关键性因素提供重要依据。其次,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学习体验评价的关键性因素,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和收获性体验,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应该围绕其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与学习体验之间的关系展开。
5.3. 加强学习体验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1) 借鉴国外学习体验评价理念,推进本土化的学习体验评价指标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先开始对学习体验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CSEQ)中的学习体验测评指标分为校园活动评价、学习收获评价、社会互动评价、校园环境评价等,为了解大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0年开始的“全美大学生学习型投入调查”(NSSE)中将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分为四大维度,分别是学生信息、学生行为、学校行动及要求、学生经历及看法。该调查将重点转移到大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习过程上,提高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和自身学习质量的重视。英国2005年进行的“全国学生调查”(NSS)中将问卷调查指标分为课程教学、评估与反馈、学业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个人发展和总体满意度六个指标,该调查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学习体验评价的关键因素时可适当借鉴国外调查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出发,不断完善学习体验评价体系的建构。
2) 综合使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加强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就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研究发展来看,大部分研究均借鉴国外关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测试卷,将其进行汉化和修改。周作宇借鉴CSEQ问卷将其进行汉化与修改,制成了《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该问卷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何佳借鉴“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问卷、清华大学NSSE-China问卷和“全国研究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NSGE),进行自编问卷,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硕士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史静寰、罗燕将“全美大学生学习型投入调查”(NSSE)问卷进行汉化和修改,制成了“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对国内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体验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主要还是借鉴了国外的问卷进行汉化,而且大部分运用量化研究。因此,若想加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体验研究调查,还需根据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制定符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的针对性问卷进行调查,同时还要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大规模的数据收集难以呈现出大学生学习体验的主观感受以及所处的复杂情境,综合使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能够更全面地调查当代大学生学习体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