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准则。在高职院校中占有极高比重的农村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全员未形成合力、全过程链环缺失、全方位方法单一的问题。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根据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需要,应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持续推进与创新高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通过改革考核,全员合力共育、因时制宜,全过程一路同行、多管齐下,全方位全面助力来实现责分全员、从一而终、多元融合的局面。希望能助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完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蓝图。
Abstract:
“Three full education” is the new task and new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rural students, which occupies a very high propor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ptimistic. The problem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at all the staff have not formed a joint forc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hain is missing, and the all-round method is singl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Vygotsky’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ath of rur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promoted and in-nova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of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 aspects. Through the reform and assessment, all staff join forces to co-breed, adapt to the situation, the whole process along the way, multi-pronged, all-round and comprehensive help to achie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all staff, from one end to the end, multiple integration situation.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work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le-ment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bluepri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ru-r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 引言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教育要将育人目的置于首位。如何育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了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当高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育人途中出现了羁绊时,“三全育人”为创新高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提供了科学指引,这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的内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三全育人”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形式多元化的育人原则,采用横向育人与纵向育人相结合的动态立体育人模式。横向即育人主体由教师拓展到全员,育人场域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纵向即育人时间由入学初期拓宽到工作阶段。在育人过程中克服传统的说教模式,实现多元化育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动态立体育人模式的作用,切实促进高职农村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2.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心理咨询工作成效不高、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网络联动不畅、课堂欠缺针对性和开放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薄弱(王美娟,2017)。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在于招生工作、技能提升以及就业落实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从“三全育人”的视域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全员未形成合力、全过程链环缺失、全方位方法单一的现象。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农村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理应着力探讨提升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路径。
2.1. 全员未形成合力
高职院校很少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足。招生人数规模小的院系通常会存在教师数量紧张的情况。在该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由辅导员担任,由于辅导员除了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以外,还要完成学校下发的其他任务,因此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逐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不能经常性地开展。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个人意识与自我性得到成长,独处空间增多,同学之间无法直接地判别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委员并不能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报告辅导员或者其他老师。因此,当学生出现持续性情绪低落且无法及时排解消极情绪时便会出现心理问题,当产生心理咨询需要又担心其他同学异样眼光之时最后会选择沉默而让心理矛盾逐渐升级。此外,部分心理健康咨询老师存在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咨询方式不恰当等,选择心理咨询的学生最后也收获了不佳的心理咨询体验。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程度欠缺、学生工作不及时造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未形成合力。
2.2. 全过程链环缺失
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因为警钟的敲响而被间接性得到重视,因此无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稳固建设。学校只重视在开学初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会安排入学心理健康测试。对于在该测试中反映出来需要加以关注的学生,通常会进行一次对他们的访谈,但并未采取跟进式的方式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入学初的不适应、入学中段的迷茫、毕业时的焦虑,在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变化,但是学校并未采取良好的措施及时追踪观察并加以心理疗愈。显然,在全过程育人方面,高职院校存在着全过程链环缺失问题。
2.3. 全方位方法单一
“内卷”时代,学生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水涨船高”。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及时治愈学生的心灵。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被放置到重要的地位。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单独的课程,只能与各科教学进行融合。但教学压力导致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育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变成了定期的“班会”或者讲座。说教的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看起来单一且枯燥。
3. 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是指青年人在自我意识觉醒并出现分化并经自我审视后对自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地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认同和接纳自己,从而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始终持有良好的延续感,自我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埃里克森,1998)。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当中,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比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重新审视自己,当对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无法做出正确解释时,便会出现同一性混乱的问题。对于农村群体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相对保守,在刚进入大学阶段时与异性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无法恰好把握。此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在高考成绩当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分数,理想的目标与现实的落差感使得学生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农村学生往往家庭条件没有城镇学生优渥,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经历无法为孩子的未来做出最优的规划,高职农村学生的未来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俗话说寒门难出贵子,高职农村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容易产生自我意识混乱。当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时,会对自我和社会充满怀疑,对周围的环境失去选择判断的能力,为未来担忧。当屡次不如意时,则会出现理解混乱,即在理解力上要么极其浮躁,要么极其玄奥,对文化历史现象混沌一片,不能理解(钱铭怡,1994)。因此,需要加强对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
3.2. 农村与城镇学生心理健康对比
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心理育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梅萍,2019)。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中有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李沐蕾,邵磊森,张溆平,2022)。因此,创新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与城镇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相同?有学者针对该问题做出了回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农村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男生。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面临更多心理困扰,潜在的心理问题风险更高,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社交、学业、就业三个方面(李沐蕾,邵磊森,张溆平,2022)。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格外关注农村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3.3. 高职农村学生消极心理原因分析
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远低于城镇学生,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3.3.1. 生活方式的差异
农村学生因社交范围有限,相比之下没有城镇学生娱乐活动多,在与人交往之时往往会产生害羞与退缩心理,对于新鲜事物因顾及因素太多而缺乏挑战与尝试的勇气。
3.3.2.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要将专业知识学好从而打好基础。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所以他们人生中的试错机会格外珍贵,因此在升学过程当中难免会有背水一战的压力,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也同时催生出了对专业课学习的压力。学习难度的上升、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造成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农村学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3.3.3. 家庭关爱的缺失
高职农村学生大多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读书,与父母渐行渐远的不仅仅只有距离,也有越来越少的沟通和关心。因为距离的原因,父母无法经常陪在学生身边,在关心不足的情况下,父母也无法及时知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学生在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且缺少来自家庭关怀的情况下,孤独感便油然而生。且在农村中,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的女生行为与思想受到控制,自由感并未真正实现。当高职生活并未按理想方向进行,挫败感与迷茫连同不被认同感交织在一起时,难免会引发心理问题,造成自闭与自卑心理。严重者出现睡眠困难、进食困难等症状。
3.3.4.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而教育的不平衡主要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包括人力教育资源(如师资)、物力教育资源(如教学设施)、财力教育资源以及无形的教育资源(文军,顾楚丹,2017) (如教学理念,教学氛围等),在此环境下,有些乡村地区出现了教育凋零现象。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被农村地区的学校所忽视。因为仅仅完成学业教学任务就需要付出教师很多精力,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无法同时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于城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部分农村学生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已经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没有得到及时帮助。
4. 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4.1. 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理论为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提供了启示。该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使用物质工具进行劳动操作,具有了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时人又使用符号、词、语言等精神工具进行精神生产,使其心理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局限在教师身上,教育的场域局限在学校当中,而要拓宽到社会文化范围,增强学生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与学习,进行精神生产,从而内化经验。而低级心理机能转为化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形成的,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持久战,因时制宜,实现马拉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陪伴。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体现了个体与外界实现丰富交互,转化过程要逐渐实现保持不间断性,这与“三全育人”的动态立体育人理念不谋而合,都要求在横向上即育人主体与育人场域和纵向上育人时间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
4.2. 创新路径建议
为推动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稳运行,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结合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的要求,现提出几条创新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建议:
4.2.1. 改革考核,全员合力共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横向教育,拓宽育人主体范围,丰富交互并汇集全员力量。
首先是学校力量,要改革教师评选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纳入考核标准。学校要将心理健康工作职责分配到全员,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任课教师当中,通过学生调查问卷、随机听课等方式来考核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是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积极输送正能量,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等。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知识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增加考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团队,提升心理咨询教师的表达能力,让心理咨询更有温度。此外,在教职工入职之时,对其进行关爱学生教育,从一线任课教师到后勤管理人员,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有消极情绪时,可以适时进行疏导安慰。然后是家长力量,教师要积极通过微信群或者其他通讯方式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帮助家长能够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关爱和包容学生,积极推动家校共育。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价值引导,增强组织能力,积极举办阳光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读书经验分享、兴趣会友活动等,帮助打破农村学生自卑敏感的心理,让其处于一个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当中。最后要动员学生干部的力量,教师积极与心理委员或班长与寝室长加强沟通,及时关注了解班上学生的心理异常,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凝聚多方力量,真正做到全员合力共育。
4.2.2. 因时制宜,全过程一路同行
因高职农村学生社交、学业与就业压力均低于城镇学生,且每个阶段压力不同,所以要实现纵向育人,拓宽育人时间并因时制宜,在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对策并持续关注,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农村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除了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之外,还要利用替代性经验帮助提高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赵海晓,杨波,2013)。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到与自己年龄、经验、能力等特征相仿的示范者获得成功时,往往会促使他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在相似条件下取得成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徐颖,2009)。所以,在开学之初,学校可以对该群体同学进行榜样宣传,寻找出与他们情况类似的学长或学姐开经验分享会或交流活动,用他们成功的事迹以及心得体验减少农村学生的心理担忧,增强农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农村学生的适应能力,燃起农村学生对于未来的期望。同时学校要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与学业方面的压力,学校及时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宣泄负面情绪。在学生毕业之际,积极开展就业咨询大会,为就业迷茫同时家长无法给予引导的学生解答疑惑,根据其自身实际状况推荐适合的岗位或升学信息,减少其压力程度。最后,当学生走进社会时,为鼓励其积极发展,可创设优秀毕业生奖励工作,激励学有所成的农村学生能够不忘初心,积极前行,同时再带着经验心得回到母校继续发挥替代性经验,增强下一届学生的自我效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
4.2.3. 多管齐下,全方位全面助力
当心理教育变为说教,本身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使用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做到多管齐下。
全方位育人要求育人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实现课堂内外融合、线上线下联动、校企社共同合作,增强育人效果。在课堂上将心理教育融于教学,做到心理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课下积极发挥心理健康团日、心理健康月等活动的作用,筑牢思想教育平台,为高职农村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指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线上力量帮助学生实现心理自助自救,可借助公众号、短视频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以及建立咨询热线,同时保证线下心理咨询室的持续开放。最后,注重校园文化的力量,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出优秀的校风,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好,大学生活的美好,提升生活幸福感,缓解负面情绪。最后,学校与社会及企业之间应建立合作机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增设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室,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精神状况,对于家庭特殊的农村学生,学校与企业可商定进行帮扶工作。最后社会应加强对高职农村学生的关注,完善对高校农村学生群体的困难资助工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改善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状况,应积极落实“三全育人”横向育人与纵向育人相结合的动态立体育人模式,育人方式实现多元化、创新性,最终实现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蓝图:即通过改革考核,全员合力共育,帮助高职农村学生的每一次心理咨询需要都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能够在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与治愈心灵,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中及时泯掉消极情绪的萌芽;通过因时制宜,全过程一路同行,能够抚慰初入学时高职农村学生的惶恐;消除在入学中段的人际关系苦恼,在毕业时燃起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在工作时通过母校的奖励政策以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管齐下,全方位全面助力,帮助保护高职农村学生敏感的内心,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心理困扰,帮助他们在校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外,感受到母校与社会的力量以便于能更好地展翅飞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