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生产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Psychological Space Produc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Schools
摘要: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首次提出已近十年之际,笔者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后发现,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文献数量快速增长、研究方向从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过渡、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研究显著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不平衡等问题。本文旨在民族心理层面推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行深化,以心理空间和空间生产理论为切入点,对心理空间的内涵解析及特点和空间生产的实质及理论概说进行阐释论述,进一步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心理空间生产的过程,并最终提出了心理空间生产背景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策略: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物质性构成,突出和谐融洽、丰富完善;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生成性构成,突出尊重平等、包容互助;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符号化构成,突出客观科学、系统全面;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感知性构成,突出生动形象、鲜明深刻。
Abstract: It has been nearly ten years si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was first pro-posed. After combing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can fi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the transit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between macro research and micro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psychology. Taking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space produ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explains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the essence and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space production, furth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sycho-logical space produc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pace, highlighting harmony, enriching and perfect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generative compo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pace, highlighting respect for equality, tolerance and mutual assistan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ymbolic compo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pace, highlighting the objective,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erceptual compo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pace, highlighting the vivid image, distinct and profound.
文章引用:王长顺, 张慧卿 (2023). 心理空间生产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进展, 13(11), 5296-530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70

1. 引言

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首次提出已近十年,在此期间,该命题愈发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界对此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可以看到,多个省份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多次系列主题研讨会、多所代表性民族院校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各类期刊推出专题板块等为诸多学者在不同领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支持和平台。近年来,学术界对民族研究正逐步摒弃传统的单一研究范式,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来自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不仅从内涵解析、理论溯源、价值意蕴、培育路径等多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究,而且不断推动着民族学、社会学等与心理研究取向的结合朝着更加活跃的方向发展。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整体上科学把握和正确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另一方面能够高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进行守正创新,在中国特色民族问题解决上始终走正确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汇聚起磅礴力量。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后可以发现,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文献数量快速增长、研究方向从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过渡、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研究显著等特点。此外,在研究内容方面诸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对宏观层面对其内涵解析、形成机制、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取得了瞩目的建树成果;相比之下,(朴政君,胡立,2021)在对民族心理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和热点进行分析后认为民族心理距离、心理空间、民族心态等中、微观层面的研究有些“捉襟见肘”,需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以主观能动性的加强实现重要性研究的突破。尽管眼下关于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民族学、教育学等与心理研究取向的结合也愈加活跃,但正如(万明钢,王璇,2019)等学者强调的,当前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民族性格”的研究、“民族心理素质”的描述和“民族意识”的性质三个方面,但是以心理空间展开科学分析和细致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情况少之又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作为“意识”研究的重要领域,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同样需要心理学学科的支撑与理解。本文以心理空间和空间生产理论为切入点,对心理空间的内涵解析及特点和空间生产的实质及理论概说进行阐释论述,进一步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心理空间生产的过程,并最终提出了心理空间生产背景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策略,旨向于在民族心理层面推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行深化,进而促进民族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研究取向不断结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期间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加强实现重要性研究的突破,一方面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为这一意识提供心理助力、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社会心理服务功能。

2. 关于心理空间生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说

2.1. 心理空间的内涵解析及特点

对心理空间的研究和关注得益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提出并论证了精神空间的概念,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生产,其本质是社会生产的过程,将空间概念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结合,推动着空间研究由外部客观世界转向人类自身。其次,通过历史性、社会性因素的高效综合,在他看来,人类的社会空间是在历史–社会–空间“三元辩证”的有机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象(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表征性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是其中的三个重要环节。简言之,人类所在的生活空间是由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所混合而成的。福柯以日差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自己的“异质空间”的研究;哈维则拓展了空间研究的领域,将其与地理、历史紧密结合,以新人文空间理论范式将关注点转向个体心理空间的特征,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姿态;苏贾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空间的多维属性,对都市空间与个体认同的关系展开研究,表明空间已成为人类思想活动重要认知的场域。当前关于社会空间的研究已逐步进入以人文社科领域为主导的语境,更多的研究者对心理空间特征及其生产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积极探索。

关于心理空间的内涵,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以福克·尼为代表的学者已然形成了相关的系统理论,而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领域研究则几近阙如。学者(张绣蕊,王爱芳,2019)通过对心理空间的本体论渊源和认知论渊源进行溯本求源及对有关理论进行详实分析后,以探索的方式围绕自我认知语境进行定义:其指的是身体在内部和外部刺激接收后体验出来的内在关系表征。首先,她指出心理空间是自我的心理空间,强调自我的功能角色——主我与客我并以此来解释自我和心理空间的关系:主我不仅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来感知体验心理空间这一客体,而且能够发挥协调性作用来主动协调心理空间,最终达到内在一致性,因每个个体自我不同,其主体性作用和协调性作用也有差异,这就使得心理空间具有独特性的特点;此外,主我在对心理空间进行感知、体验和协调进行不断加工后客我会对其进行反思,心理空间的各种零散的、片面的元素借助于自我的功能发挥而形成有特定语境的体系,使得心理空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次,按照心理空间的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身体维度、心理维度和社会维度等不同层次结构。再次,根据心理空间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感知空间、情景空间和语义空间等不同类型;其中,感知空间提供了原材料和素材,语义空间提供支架支撑,而情景空间借助感知空间和语义空间演绎不同的情景事件。最后,她强调心理空间本质上是关系空间,并不是外在世界在内在的复刻;同时,能够从相互关联的关系中提取,又能够跨越各种关系被重建,因而是不断解构和重建的过程;这对于更加明晰自我认识和人际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胡平,韩宜霖,2020)持有的观点为,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有着显著不同,前者包含社会行为以及关系等在内多种实践场域。鉴于对象不同,他将心理空间划分为个体心理空间和群体心理空间两个层次,后者虽是依赖于前者而构建的,但也具有自身的动力性。对于前者的特征方面,他承认了其独特性和整体性,对其内容层次结构划分和性质划分也同张绣蕊的观点相差不大,并指出心理空间对个体具有较强的解释下、影响性和预测性;对于后者的特征分析,他做出了以下四点的总结:其一,群体心理空间因群体的不同(如文化习俗、地理气候等)而存在差异;其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造就不同的群体心理空间;其三,不同的群体心理空间具有排他性(对外在他者很难进入);其四,心理空间既可以从真实属性的角度进行理解,也可以从虚幻属性的角度展开认识,并且,一方面在语言文字以及社会交际等方式作用下实现彼此间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够凭借生产、塑造及转型等手段来不断创造和发展成一个新的空间。

2.2. 空间生产的实质及理论概说

“空间”在以往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不仅可以由长度和宽度进行表现,也可以由高度进行表现”。从当前学术界关于空间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划分到传统客观环境论中,另一方面可以划分到传统主观空间论中,对于前者,代表学者如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认为空间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生产,他所探讨的空间着重考虑的是不同生产场所的物理环境;对于后者,如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将空间引入抽象的精神范畴,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持有的观点为,空间实际上具备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之所以出现空间的各部分,一方面原因在于心灵方面进行的划分,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心理方面展开的概括。涂尔干·埃米尔(Émile Durkheim)则将情感价值作为空间划分的重要依据,指出空间是社会集体的产物并将其作为一类基本社会范畴。

上文所提到的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则强调时空统一性,建立起关于物质、精神及社会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的互融互通;他所主张的“三元辩证”空间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并完成了对空间本体论理论框架的建构。在该理论中,空间生产可划分为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三个交互联系的不同维度。其一,空间实践凸出了空间的物质性,是一种可视、可听、可触的感知空间,包括生产和再生产,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媒介及社会生产实践的载体。某种程度上讲,空间实践确保了空间的连续性和内聚性。一个社会的空间实践隐藏了那个社会的空间,以一种辩证互动的方式,前者提出并预设了后者;前者在掌控与取用后者的时候,将其缓慢地、确然地生产出来,一个社会的空间实践是通过对其空间进行破解才展现出来的。从空间角度来看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会改变原有空间,生产出一种新的空间,从而改变人的感知。例如,原本废弃荒芜的矿区经过改造后成为景色秀美的旅游胜地,空间改变也就让人对空间感知发生改变,杂乱破旧的感受就变成了舒适安逸的感受;简言之,空间实践需要人真正地处在那个空间中通过实践活动来直观感知理解的世界。其二,空间表象强调空间的构想性,是一种被概念化的空间。它与生产关系及其秩序紧密联系,表现为语言符号体系所描述的空间;同时,它与知识生产相关联,属于充满想象元素的空间。此外,通过不同角度看空间会出现空间不同的表征,因此,空间表象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黄土高原,地理学家会从经纬度、地质环境、形成演变、气候特征等等方面进行知识关联,文学家会从柳青、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作品进行描述,人口学家会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进行讨论。其三,表征性空间指向空间的生活性,既可以在日常生活期间以直接的方式进行加工,又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互动和实践体验。(杨茂庆,周驰亮,2019)持有的观点为,空间生产除了指代空间各要素的生产外,其本身也可以进行生产。就上述动态变化的三个维度的空间发展工程而言,构成了“感知的–构想的–亲历的”理论框架。

2.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心理空间生产的过程分析

通过对心理空间的内涵解析和特点讨论,可以发现,心理空间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其生产性,对人类的语言行为、心理感受及价值规范发挥着重要而深刻的作用。正如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指出的那样,“社会空间弥漫着社会关系,它生产出社会关系并被社会关系所生产”;而心理空间生产是社会空间生产在精神层面的拓展。上文所提学者(胡平,韩宜霖,2020)以对象不同为依据将心理空间划分为个体心理空间和群体心理空间两个不同层次;(张绣蕊,王爱芬,2019)持有的观点为,可以将个体的心理空间定义为围绕个体展开的一种认知语境,在个体身体接收到内部和外部的刺激后,涉及到与经验关系产生和体验的表征都包含在内。就个体表征的心理内容而言,像是其周围的经济以及文化等环境因素都与其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就心理空间而言,一方面不能离开社会空间而存在,另一方面也不能置身于社会文化空间之外。空间生产具有双重含义,既包括了在已有空间中的生产,又包括生产一个新的空间。其一,在已有空间中的生产主要指的是在空间中生产事物的过程,这是空间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形式。其二,生产一个新的空间主要指的是在“三元辩证”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换言之,在人类社会运行过程中,历史、社会及人类不断进行相互作用,社会空间不断被生产和分配,人类在精神层面体现出新的思维活动和思考过程,对心理空间进行重塑和更新,此外,这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关注。

心理空间是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生基础,发挥着促进意义生成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语言体系,原有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都无法概括其内涵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心理空间生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阐释及具象化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直观可感的呈现出对于中华民族本体具有怎样的认知,而且能够看出在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积累的深厚思想,因此,既是一种古今结合的方式,也是一种内部与外部交融的产物。(张淑娟,2020)持有的观点为,中华民族作为一种鲜明的现代民族符号,其提出意味着在心理空间要完成表征符号生产特征的实现。将目光投放在政治实践和社会空间中可以发现,起初其知识一个新词汇或文化符号,但是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其慢慢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而步入全新的历史背景后,由于语义的进一步回归与深层次扩展,使其成为新时代具有不同意义的新内容和新指向。此外,就这一概念的生产和赋予的新含义而言,可以从本质上视为在精神空间中进行再一次的生产和塑造,推动新的群体心理空间得以成功构建。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生产,就能够帮助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理论层面的丰富和具象化,并且能够积极推动在微观的具体实践层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3. 心理空间生产背景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策略

心理学学科作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用视角之一,不同学者从多个维度在相关领域展开探索。(青觉,王敏,2021)认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当遵循认知–情感–人格型塑的循序渐进过程,学校应重点把握认知与态度、情感与认同、人格与精神等变量及其关系;(王坤,仲丹丹,海路,2021)以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具身认知特征分析框架来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培养教育。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学生始终是关心和关注的重点群体,并且,学校作为是其培养的重要场所和教育的前沿阵地。同时,尽管学校以子空间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空间内,但从学校的教育空间来看,不仅在社会空间的基本属性上如出一辙,而且在社会空间的特征上异曲同工。对学校空间的构成学界有不同的划分,例如,学者(张熙,2015)将其划分为教室空间、校园空间和思维空间;学者(苏尚锋,2012)将其理解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生活空间;学者(胡平,徐莹,徐迩嘉,2020)将其分为物理空间、人际空间、知识空间和体验空间四个层次。从教育实践角度来看,学校要将心理空间的生产与学校教育空间生产更为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使得心理空间的生产成为教学实践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并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扮演好联结微观个体的空间载体角色。

3.1. 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物质性构成,突出和谐融洽、丰富完善

所有教育活动要么需要专属的教育时空环境作为保障,要么需要系统完备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同时,就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实现而言,必须要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物质性构成,突出和谐融洽、丰富完善。具体来看,其一,学校应从感知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防止只将某一民族的特殊性作为重点,通过板报墙面、走廊楼梯、文化广场、校史展览馆、活动场所、横幅标语等处留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语言符号的专属印记,积极创造校园环境。例如,利用教室黑板报宣传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室的公共空间布置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板报,在走廊楼梯张贴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在文化广场设置民族知识角落,设计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雕塑或,在校史馆开设专栏讲述各族优秀校友的人物代表事迹,利用多媒体教室增设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和民族乐器教学等等。其二,学校要积打造丰富完善的校园空间,满足多民族学生的合理需要,增强其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不同民族的学生会有饮食上的差异和礼俗,需要开设民族餐厅来满足其需求;部分民族学生因语言和生活习惯会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困扰和不便,需要设立专员辅导员制度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和适应集体生活;部分民族学生擅长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但常常因场地等限制无法满足其健身活动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合理资源配置来考虑其需求等等。

3.2. 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生成性构成,突出尊重平等、包容互助

教育过程是一个基于双向互动的典型过程,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影响。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实现态度以及知识等多方面内容的传递,就学生而言,其可以将学习的新知识、萌生的新想法等融入到自身的知识框架内部,从而达到个体认知水平持续提升的目的。同时,这一过程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加强学生群体间的沟通和交往,使得这一群体内部成员不仅知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所在,而且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这对于相互尊重能力的增强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人际交往期间出现程度不深的矛盾和问题不大的理解,那么要以鼓励的方式推动各族学生采取理性的方式进行应对,以共同的方法展开解决,从而实现问题解决方案的普适性更强、可操作性更高。此外,一方面要抓住学校包容互助校园人际空间打造的有力契机,另一方面要在正确教育和科学引导学生过程中让教师秉持尊重平等等价值观念,为各族学生的友好往来打下结实稳固的基础,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让校园人际空间中形成和谐对话、彼此包容的心理空间。总之,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此,我们应该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要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作为重点内容对待,创设互助互爱的学校人际氛围,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激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文艺汇演、学习帮扶等形式,拉近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增强互相尊重和理解的能力,在学校教育空间之生成性构成方面帮助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3. 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符号化构成,突出客观科学、系统全面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的出发点为心理生产空间,那么要将知识空间意义的建构作为重要抓手。因此,学校对于学校教育空间之符号化构成必须重视起来。针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既可以从表层意义切入,也可以从深层意义突破,前者围绕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进行,具体来说,要完成知识的有效理解和系统掌握;而后者则体现在学生反思和深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有效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中,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建构必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所以,学生除了知晓各民族以往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有哪些意义,还需要做到共同体意识深化以及系统化等综合发展,鼓励学生将共同体意识与自身知识网络建立起“血脉”联系,在理解各民族之间和谐团结关系时给予正确的指引。其一,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和外来教育资源,对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客观、科学系统全面的教育。例如,通过主题班会、专家讲座、学术会议、校本教材等等有效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解和掌握。其二,学校应当从多个方面出发完善知识空间的构建,通过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知识化和系统化,营造积极向上和共同进步的校园知识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成就,教育引导其将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3.4. 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感知性构成,突出生动形象、鲜明深刻

从心理空间的生产角度来看,学校应当重视学校教育空间之感知性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丰富生动性和鲜明体验性的空间。就学校体验空间而言,其指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等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如此,就能够使得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依旧保留着鲜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以定期组织往届校友返校联谊活动作为东风,推动各族优秀学子细数自己过往成长的点点滴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得他们在直面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具备较好的心理基础。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参与感更强的研学游学等专题活动,加之趣味性和教育性十足的方法,让学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身恪守不变的人生信念。为此,我们需要在学校体验空间的塑造上继续积极努力,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精神。

4. 结语

心理空间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场域,其活跃性一直是其主要特征,并且,作为一种媒介性空间,既可以实时与个体感知完成交互,也可以与群体社会活动等完成交互;本文通过对心理空间的内涵解析及特点和空间生产的实质及理论概说进行阐释,分析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心理空间生产的过程,将心理空间生产与学校教育空间生产相结合,使得学校能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有针对性和有导向性的实践策略,充分发挥个体心理空间生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阐释及具象化的作用,积极促进民族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研究取向结合,致力于从微观层面上不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号:2021SJZDA006);江苏大学第22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城市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C339)。

参考文献

[1] 胡平, 韩宜霖(2020). 心理空间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初探. 贵州民族研究, 41(6), 150-154.
[2] 胡平, 徐莹, 徐迩嘉(2020). 从心理空间生产看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民族教育研究, 31(4), 19-24.
[3] 朴政君, 胡立(20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中民族心理的研究动态与展望.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5), 99-109+143.
[4] 青觉, 王敏(2021). 认知、情感与人格: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构. 民族教育研究, 32(6), 26-36.
[5] 苏尚锋(2012). 论学校空间的构成及其生产. 教育研究, 33(2), 29-34.
[6] 万明钢, 王璇(2019). 我国民族心理的研究领域、热点与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 新疆社会科学, (5), 71-79.
[7] 王坤, 仲丹丹, 海路(2021). 培育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特征与实践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7(4), 15-20.
[8] 杨茂庆, 周驰亮(2023).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空间向度与实践路径. 民族教育研究, (2), 1-8.
[9] 张淑娟(2020).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意涵. 学术界, (1), 78-86.
[10] 张熙(2015). 着力改造学校空间——兼谈学校改进的方向与转化. 教育科学研究, (10), 5-14.
[11] 张绣蕊, 王爱芬(2019). 心理空间的历史渊源和概念解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39(25),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