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与乡村传统文化缺失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等有关。因此我国对乡村发展问题不断加强重视,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滨水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强调居住人群生产生活的需求,还在满足此需求的基础上维持和发展多样而又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休闲、娱乐和乡村民俗风情展示等功能 [1] 。因此在构建乡村滨水空间景观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对遗产价值的不准确解读、对文脉的传承不够充分、缺少非遗植入以及缺乏可操作的营造策略等问题。本文尝试用艺术激活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对乡村的地域性以及其特有的历史人文底蕴进行充分挖掘,在尊重传统文脉与地域精神的基础上,分析艺术与乡村景观融合的形式和方法,并运用艺术设计思维的理念,探索乡村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和路径。
2. 概念界定
2.1. 地域文化
地域性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它的空间形态在历史中不断地演变;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特定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是由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两大要素共同构成的,二者相互影响,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成就,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资源,如人类历史遗址,历史建筑和街区,园林景观,文化古迹,以及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耕地等 [2] 。还包括如民风民俗、歌舞曲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从概念上讲,地域文化是一种既有时间特征又有空间特征的文化,只一种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地发展、交流、更新、再发展的文化。
2.2. 乡村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指濒临海、湖、江、河等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支持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环境。所以,滨水景观设计不仅涉及水域,同时还涉及陆域。它是一种与自然资源、社会人文等因素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并具有休闲娱乐、情感交流、文化表达和生态性能等多种功能,既是当地的形象展示,也是外来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3] 。
乡村滨水空间是乡村公共空间中最具特征和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之一,指的是在村落范围内的室外滨水开放空间,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色彩的双重属性 [4] 。它不仅是乡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民俗文化表达的重要舞台,在提升乡村生存环境的品质、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 景观美学
美学包括景观美学,景观美学是一门地理学、建筑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应性学 [5] 。本文以星火村为例。通过对其滨水空间景观的研究,在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提升策略。既要兼顾各方面因素,又不能偏离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还要更好的掌握色彩感和整体感,并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星火村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运用景观美学的相关理论,对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进行营造提升,协调各景观要素,使其风格协调统一。
3. 滨水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3.1. 地域性原则
村落的历史遗存和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在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往往成为设计的主题及灵感来源 [6] 。因此,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和恢复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对乡村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宏观的把握。
3.2. 生态保护性原则
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保护性原则。在设计时应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尽量减少对原景观造成的破坏,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尽量保留原始植被、建筑等景观风貌,避免无限制的破坏乡村生态而求发展。
3.3. 互动性原则
村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是乡村构成中的重要角色。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增强他们与设计师的沟通。设计的作品要能突破人与水的界限,凸显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强调亲水性和参与体验性。
4. 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现状调查及分析
实地调研法是开展实践项目的基础,是发现实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式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现场调查、拍照记录和寻访当地居民等方式深入了解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现状,在分析其典型的地理位置、人群需求和村落优势与现状问题等基础数据的同时,对星火村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总结,为提出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营造策略奠定实践基础。
4.1. 地理位置
星火村地处衢州市龙游县湖镇,处于镇区东北白鸽湖畔,北面为东西横贯镇区的衢江。村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湖镇老镇区中心,有南北向城市干路联系(见图1)。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Xinghuo Village in Longyou County
图1. 龙游县星火村区位图
4.2. 人群需求
游客是参观、消费的主要群体。游客群体覆盖不同年龄层次,而各年龄层次因自我经验、感知能力、社会阅历不同。因此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亲水活动习惯、需求特点、以及使用者所需空间场所的性质也不同(见表1)。
4.3. 村落优势与现状问题
4.3.1. 村落优势
星火村属平原地貌,一条主街穿村而过,九条巷道向村边蔓延,形成独特的“一街九巷井字格局”的历史街巷骨架格局。通济古街格局保存完好,体现了浓郁的江南商贸集市特色,建筑风貌以清末民国为主,村内建筑整体布局紧凑、天井高狭、造型封闭、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的风格。
村落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地处湖镇镇星火村北部的白鸽湖,是曾经龙游商帮埠头遗址区。同时还拥有修建于北宋,见证佛教文化的兴盛,是龙游县“十殿九塔”之“九塔”中现存历史最悠久、保护等级最高的古塔——舍利塔;硬头狮子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棕丝蓑衣编织技艺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3.2. 现状问题
依据实地考察调研,对现场问题进行了分析。滨水区域道路两旁的景观较差,水岸植被过分茂密,阻碍游人滨水视线;河岸线单一,多为垂直型驳岸,破损较为严重,沿水岸景观性不佳,边界缺乏植物、卵石等自然材料的柔化,缺乏生态性,从而引起视觉上的疲劳,破坏了白鸽湖的自然风景,缺乏可亲近性;滨水区总体布局不够合理,区域间的功能相对较弱,区域与区域之间缺乏联系性,同时滨水区域中央土地大面积闲置,缺少儿童活动、公厕等配套功能设施,无法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使用需求;没有加强乡村特色,对村落里硬头狮子、佛商文化等民俗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栏杆、路灯、景观小品、铺装、服务设施等都没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缺乏当地特色文化的运用,没有将村落滨水空间景观与星火村村落特色进行空间融合,无法达到彰显浙江乡村文化特征和乡土特色的目的(见图2)。




Figure 2. Current landscape status of Xinghuo Village Waterfront Space
图2. 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现状图
5. 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营造策略
根据调研分析星火村村落特点,依托其因水而建、伴湖而居、因市而名的集镇基础,植入沿江发展理念,运用抽象与凝练、在保留洪溪埠头、马杨埠头和油车足埠头风貌的基础上,同时对硬头狮子、商帮埠头、舍利塔等特色元素进行提炼、整理,重新在设计中表现出来,将公共空间用这些符号连接起来,把星火村的滨水区域分为生态风光展示、生活记忆再现、历史文化传承三个片区,通过景观节点的分布,成为传承星火村地域文化的新载体,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滨水空间景观(见图3)。
5.1. 抽象与凝练
抽象与凝练是指把地域文化中最典型的文化因素加以处理,褪去外壳,进行凝练简化,保留主要内容,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或标识符号,从而表现出文化的精髓。
在星火村滨水空间景观中,将星火村内硬头狮子、棕榈蓑衣和舍利塔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提取,抽象凝练为特色的文化符号,并且应用于景观设计的多个方面。设计从硬头狮子中提取传统颜色;从棕丝蓑衣中提取出材料针法的造型;从舍利塔中提炼出平面形式,并将其综合应用于标识系统、景观构筑小品、铺装纹理等方面,以提升景观文化氛围,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内涵。
5.2. 保留与再现
保留与再现是指将地域文化中的设计元素在功能、形式和审美等方面要求下予以保留,并与当代景观相融合,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和情感温度的滨水景观。
设计对星火村滨水区大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直接保留,例如埠头、舍利塔、通济街等,同时对硬头狮子这项传统舞蹈通过再现的表达手法,利用通济街连通滨水道路,打造立体的景观形象并将硬头狮子表演场景进行再现,给人以更加直观的感受。
5.3. 整合与串联
以滨水道路为轴线,将场地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了更加系统连贯的游览路径或景观轴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明显作用。
在星火村滨水景观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并利用星火村原有的地理特征,以硬头狮子、商帮埠头、舍利塔、通济街等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将其与周边的人文景观相融合,打造出龙游商帮历史文化长廊、整合建造龙商主题雕塑、反映当地特色文化的弧形浮雕等多个景观节点,并植入非遗体验、历史文化科普场所。通过整合和串联的表达手法,将滨水空间分为生态风光展示、生活记忆再现、历史文化传承三个片区,使各种空间在功能上有所联系,又主次分明,为星火村创造出宜人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滨河文化游览带。

Figure 3. Landscape creation strategy map for Waterfront Space
图3. 滨水空间景观营造策略导图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村滨水景观空间在进行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始终以当地环境为出发点。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星火村滨水景观空间设计为例,得出要将村落文化和村落滨水景观空间进行融合研究,在保留与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将本土化设计元素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名称: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GF064。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