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缘起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由国家层面提出的重大战略,最早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 [1] ,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这是从千年伟业出发,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解决当今主要矛盾找到的一条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不仅具有当世价值,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之于整个乡村发展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2] 。西部地区内部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 [3]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在西部地区的乡村,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乡村具有巨大的内在发展潜力和外在发展机遇,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探索一条基于西部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振兴之路势在必行。乡村旅游扎根于乡村本土性资源,是集农业功能、乡村价值、业态创新的新产业 [4] 。从过去来看,乡村旅游扶贫多维度贫困视角的整体上存在显著的减贫正向效应 [5] ,是“输血式”转化为“造血式”发展的典型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 [6] ,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值得深度探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和对乡村气息的无比向往,西部地区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的热门选择,由此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品质提高和乡村产业的升级迭代。在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下,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由低端粗犷发展逐渐转变为中高端式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效益多元化、服务优质化、产品精细化、追求本真化是当前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趋势,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大效益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历史,成为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2.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文章选取四川阿坝为研究样本。阿坝州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辖13个县(市)和卧龙特别行政区,174个乡镇、1090个村(居)委会,户籍人口89.66万人,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1。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构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了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2。阿坝州主要聚集藏族和羌族,是四川第二大藏区,拥有原始而独特的藏羌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2022年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GDP) 462.51亿元3,处于四川21市州的下游,经济发展较为乏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优质乡村旅游资源同乡村振兴战略相统一,是当下阿坝州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在旅游资源丰富的阿坝,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巨大意义,为破解当下经济困境和乡村振兴难题给出了新思路。
2.2. 阿坝州乡村旅游现状
近几年阿坝州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并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大力开发民俗体验、田园观光、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与推广“景区带村”“合作社 + 农户”等模式,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提质升级,阿坝州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A级景区建设达45家,经济规模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成为阿坝州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在2018~2022年乡村旅游发展中,每年接待人次皆在千万次以上,总收入占全州GDP比例均在百分之十以上(表1),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以体现,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的正向驱动作用。

Table 1.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Aba Prefecture from 2018 to 2022
表1. 阿坝州2018~2022年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数据资料来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3. 阿坝州乡村振兴现状
阿坝州近年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抓点示范、串点成线、点线成面”,积极建设和美宜居富民的乡村。聚焦发展本州产业,以产业为核心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阿坝州先后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4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3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村85个(表2),乡村振兴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Table 2. Situ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ba Prefecture
表2. 阿坝州乡村振兴建设情况
数据资料来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局,整理得出。
在此过程中,阿坝州紧跟发展方向,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规划,来促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推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阿坝州州委、州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形式(表3),从制定规划到深入落实,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各项政策支持,都体现了对乡村振兴的无比重视。整体来看,发布文件和政策的主要内容都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升级、农民致富和农村和美以达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Table 3. Policy Documen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Aba Prefecture (Part)
表3. 阿坝州关于乡村振兴政策文件(部分)
3.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作用机制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集产业、文化、生态等各个子系统形成的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 [7]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是依托乡间本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新兴业态,找到其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能够更加明晰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的路径。作为乡村经济的新引擎,乡村旅游将现有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具体实践。可见,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乡村旅游在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的全面振兴中增添新的活力。
3.1. 乡村旅游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8] ,产业不彰,乡村不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都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占据主要地位,在西部地区犹是如此。传统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为低下,且结构单一化,受气候、各种灾害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大脆弱性。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突破乡村原有的农业生产单一化结构,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事体验、乡村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带动了乡村原有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将乡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有效带动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对农村土地、技术、农产品等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发展需要乡村旅游产业激发内生力量,在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核心旅游要素上,串联当地的商业服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房地产业、生态产品等产业,形成各方面的合力以助乡村振兴。
3.2. 乡村旅游有利于发展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内在灵魂,是丰富旅游者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外在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旅游景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铸魂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在西部地区,乡土民俗文化和乡村节日风情资源颇丰,但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大批青年才俊的人口流出使得乡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也加剧了乡土文化的衰弱。随着乡村旅游者对于旅游体验和品质的提高,在追求外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升华,乡土文化的浸润能够使旅游者满足这种内心享受。因此,乡村旅游内在灵魂的塑造需要深度挖掘相应的乡土历史、人文文化、民俗风情等,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和窗口进行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发展乡土文化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对于传统农耕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乡土风情等优秀文化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可以充分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使之在新时代的文化融合发展中激发出更灿烂的火花。二是对乡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利用乡村旅游的平台可以用新的方式方法宣传乡土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媒介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乡村文化显示出生命力和新活力。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精神世界富有。
3.3. 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的原色和亮色 [9] 。西部乡村地区拥有具有原生性的自然景观和原真性的民俗人文风情以及原始性的植物群落,整体上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结构。乡村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也更加注重清新空气和生态环境等给予的感官享受。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将森林、湖泊、河流、草原、湿地等统一起来 [10] ,针对这些旅游景观加以改善形成一个乡村生态旅游圈,这也意味着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旅游经营过程中,西部地区因其生态脆弱性,需要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经营运作,管理者的高标准利用与保护会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独特的旅游吸引物能够吸引大批旅游者到来,但他们的到来会给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造成影响,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打造高质量、可持续的旅游产业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生态振兴。
3.4.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人才回流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 [11]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大量外流,农村地区则出现了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等现实境况。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能够有效链接和整合乡村各个产业,例如乡村文艺、餐饮服务、农产品供应、文创产品等业态,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在此过程中,各个节点产生的就业岗位就会吸引就业人员的青睐和向往,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乡村旅游这块蛋糕做大以后,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就越大,原本在外打拼的人员就愿意回到本地安居乐业。新乡贤、新村民等人才也愿意下乡、愿意留乡,乡村旅游有了发展的舞台和平台,青年人才愿意回乡、愿意驻乡。人才是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完善人才回归的渠道和政策、建立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机制,才能切实提升本土化人才和外来人才的完美融合,构建乡村旅游人才生态圈。
3.5. 乡村旅游有利于强化组织协同
乡村旅游在开发、运营、管理上是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有政府文旅部门、金融、市场监管、村两委等等,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各个组织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品牌打造、人才培育、乡土研学、产业融合等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配置、资金筹措、利益分配、经营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各组织要高效协同才能够快速、高质量完成发展目标。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逐渐向“政府指导、村集体主导、社会资本支持、农户参与”的自组织方式转变,共建共享,不断健全乡村现代化机制。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组织之间的频繁交流与协作,极大增强了组织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组织活力激发,组织效能提升,使得协作水平不断加强和提高。
综上,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发展乡土文化、促进文化振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振兴,促进人才回流、实现人才振兴,强化组织协同、促进组织振兴,从而整体上助推乡村振兴。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Func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western areas
图1.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作用机制
4.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4.1. 强化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和经营机制
顶层设计是从上到下行动的指南,不仅是某一方面的单一规划,更是要站在制高点将整体和局部、系统和要素有机统一起来谋篇布局。政府部门要统筹做好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自身高效统筹的能力,调动各个部门和旅游企业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指导的合力,树立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一盘棋”思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建设,软硬件设施要跟上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协调和服务工作,让市场拥有主导地位并且对乡村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旅游经营部门要做好乡村旅游中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改变其“散”“乱”“弱”的经营现状,管理人员要树立先进理念和提升旅游视野。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建立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标准,流程化、规范化运作,体现西部地区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征。
4.2. 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
在乡村旅游场域中,农民处于主体地位,享有表达权和参与权。农民参与乡村旅游过程是走向乡村振兴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 [12]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都是为了农民的生活更好、生产更强、生态更美。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对本地文化故事、生活型态、生产状态都有很好的感受和理解,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力量。农民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是乡村发展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利益攸关者,当前,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质量农民人才。乡村旅游发展要依赖于农民的参与,一方面是要从本土发现人才,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提供相应的参与渠道和途径,确保农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不断更新农民的观念,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民的利益诉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是不可忽视的利益主体,只有重视他们的利益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利益分配制度,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乡村旅游利益关系。
4.3. 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完整生态产业链
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升级。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产业融合链条短、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逐渐凸显,是未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推动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打造完整生态产业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乡村旅游成熟阶段的必然规律。具体而言,要根据乡村旅游的特征,结合各地区文化、风俗,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区“乡村旅游+”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辐射作用。一方面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征的乡村旅游精细产品,在生态资源、村俗文化风情、农业体验等方面挖掘融合要素,推动全域旅游和价值提升。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在旅游中的巨大作用,利用VR、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快捷支付等前沿科技创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让科技赋能产业融合。
4.4. 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
乡土民族文化是西部地区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凝聚了先辈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的精神和智慧。乡村地区是城市化开始之前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承载着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要深度挖掘其中深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以塑造乡村旅游的灵魂。西部地区乡土文化多姿多彩且灿烂繁荣,包括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农耕活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服饰建筑等等,都厚植于具有民族特色乡村土地上。只有深度挖掘并且合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也要对这些多元化、特色化的乡土文化、村风民俗加以继承和保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繁荣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新突破。实现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共荣共生是文旅融合的大势所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5. 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针,聚焦五大振兴,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的振兴。乡村旅游是依托于三农资源而受到旅游者青睐出现的新型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正向作用,具体表现为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有利于民族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有利于促进人才回流,有利于强化组织协同,与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完美契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因此,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管理和经营机制,同时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在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加以强化,打造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并且乡土文化要充分挖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和动力。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SYJSCX120。
参考文献
NOTES
1阿坝年鉴2021基本情况[EB/OL].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http://www.abazhou.gov.cn/abazhou/2021nj/l_c.shtml
2阿坝自然条件[EB/OL].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https://www.abazhou.gov.cn/abazhou/c104334/201910/4b384d05be3d402fb5a3ca79cbaf16c0.shtml
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tjj.abazhou.gov.cn/abztjj/c103833/202304/b12298b703c348e9860e44f8cbf017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