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十八洞苗寨圈”文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sisted by the Integration about Cutural Spo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round Shi Ba Dong Miao Village Circle”
DOI: 10.12677/SD.2023.13623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余 坷, 唐君玲*: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刘玲君, 李 政*: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吉首
关键词: 环十八洞苗寨圈乡村振兴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The “Around Shi Ba Dong Miao Village Circl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by Integration about Cutural Spo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摘要: 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产业融合背景下基于高质量发展需求出现的新型业态,文体旅融合发展对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环十八洞苗寨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s a new type of industry based on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Miao village circle, and puts forward a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余坷, 刘玲君, 唐君玲, 李政. “环十八洞苗寨圈”文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6): 2015-2020.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6231

1. 引言

近几年,“体育 + 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国内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位于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与其地理位置相邻周边县市的众多苗族村寨都蕴藏着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十八洞苗寨圈”将构建一个以“十八洞村”为核心,把周边拥有丰富旅游资源苗寨整合连成一个“体育旅游圈”,从而激发当地的体育旅游市场,进一步为乡村振兴事业增加活力。

2. 环十八洞苗寨圈的基本概况

2.1. 环十八洞苗寨圈的旅游资源概况

地处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距离花垣县城34公里、湘西州州府吉首市38公里,距最近的吉茶高速矮寨出口约10公里,紧邻319和209国道,水泥道路直通各个村寨,从十八洞村开车到湘西边城机场只需20分钟。近几年当地经济、交通的改善为“文体旅”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环十八洞苗寨圈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该区域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寨有172个,是湖南省传统村寨分布最多的地区。当地的民族文化遗产保存较好,有1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有着奇特的山水风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德夯大峡谷,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以及国家森林公园坐龙峡、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等。

2.2. 环十八洞苗寨圈的社会经济状况

随着近几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环十八洞苗寨圈各村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十八洞村为例,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3.8平方千米,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自此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其以产业发展、文旅结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和发动群众经验模式,积极为乡村振兴蹚出了新路子。据报道,2016年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1.28%,2017年十八洞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18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128元,2022年十八洞村全村人均收入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80万元,2022年十八洞村带动周边村寨走向共同富裕的效应逐步实现,而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十八洞村也取得了巨大成效 [1] 。

2.3. 环十八洞苗寨圈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文体旅消费对带动经济增长、释放内需潜力、实现经济转型、保障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湘西州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立州、文化旅游兴州”发展理念,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2019年,湘西州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15.7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占GDP比重为16.4%,居全省第二。2020年,湘西州旅游恢复情况超全省平均水平,接待游客5490万人次,旅游收入460亿元。2021年,湘西州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02%。2022年全年接等国内游客3750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万元。十八洞村作为湘西州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典型,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而环十八洞苗寨圈内的其它苗寨,虽然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但近年来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八洞村的带动成效并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文旅相关产业链不健全,特色品牌不突出等。

3. “环十八洞苗寨圈”文体旅融合发展条件分析

3.1. 相关政策为文体旅融合提供了支持

体育产业作为惠民利民的重要领域,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拓展的空间 [2] 。近年来,“文体旅”融合逐渐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多规合一,以大统筹理念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湖南省文旅厅印发《“十四五”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品牌提质升级工程实施方案》提到大力支持湘西地区的文化和体育旅游项目,将促进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品牌提质升级。另外,湘西州出台了《关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2021年全面完成了172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这一系列政策都为环十八洞苗寨圈的“文体旅”融合提供了支持。

3.2. 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为产业融合提供条件

“体旅融合”强调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由此形成的新业态为体育旅游 [3] 。“环十八洞苗寨圈”是典型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地,将苗鼓、武术、排舞等观赏性的体育文化项目以及高脚、赛龙舟等体验性项目融入到当地旅游项目中,能够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将当地的村寨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在景区中得到适当呈现,能够丰富景区的人文内涵。同时,“环十八洞苗寨圈”也是户外旅行的圣地,当地森林、峡谷、河流、溶洞、岩石等自然奇观遍布,极为适合开展徒步登山、攀岩、溶洞探险、漂流、高山蹦极等户外活动。“环十八洞苗寨圈”将以“十八洞村”为核心,把周边拥有丰富的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的苗寨整合利用,形成一个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旅游圈”。

3.3. 产业融合能够带来巨大效益

文化、体育、旅游三者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行业之间的壁垒。体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都都具有资源能源耗能少、吸引力强的特点,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旅游产业能够作为当地“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载体,能够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产业能够让景区具有深厚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则决定了游客所能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内容。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和体育提供了宣传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平台,而文化、体育业也可同时助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通过体育和旅游的形式给予游客全新的体验,也能够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推动村寨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自信。

4. “环十八洞苗寨圈”文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4.1. 保护与开发并重,走“文体旅”生态融合之路

保护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环十八洞苗寨圈”的自然旅游景观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一处代表,加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的“神秘湘西游”,其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能够多方面满足游客旅行需求,是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探访的巨大优势所在。户外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在保证当地景区观光能够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应当保持自然及人文资源的原生态,避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过度开发 [4] 。政府应当搜集整合古村寨的相关文化资源,建立古村落保护新机制,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新建、翻建的房屋必须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同时还应当根据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条件,打造出“生态涵养保护区”,打造出生态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文体旅”产品,明确规定部门、企业以及村寨居民应当遵守和的履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监管自制,间接提升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把自然和人文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推动当地走一条“生态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2. 立足文化特性,走“文体旅”深度融合之路

文化特性是文体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当地的文化特色是形成“文体旅”民族特色品牌的关键所在 [5] 。开发主体必须将体育和旅游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丰富文化内涵、保持本色、融合发展。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民族文化村寨都有着高度同质化和过度开发的现象,很多苗寨过度开发如一概的吊脚楼和一概的商业化,找不到当地的文化气息。茶峒镇以苗族村落文化资源和沈从文的《边城》为文化依托,通过精心修复并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将边城茶峒古镇打造成集“山、水、人、城”为一体的宜居、特色古镇。结合茶峒镇的经验,在融合的路径中还应当注重保护好地方本色,保留传统居民的生活气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民族体育文化展览园区、开展出民族特色体育表演以及参与类民族民间体育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旅游市场和游客的需求来提炼和升华。同时,当地部门还可以利用景区 + 传统文化 + 体育活动赛事的模式,以景区为平台将民族传统的文化特性与赛事活动寓于这一系列赛事中。如举办苗族传统节日“六月六”篮球赛、凤凰古城赛龙舟等活动,依托赛事活动进行民族文化特色的表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民族风情体验,提高景区影响力,并通过赛事、活动的举办促进村际关系和谐发展,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

4.3. 加强各方面协作,走多元主体共治之路

实现“文体旅”高效融合发展,政府、各级部门、社会组织和广大村民都应参与其中 [6] 。在“环十八洞苗寨圈”文体旅融合的路径上,要加强多元主体融合为其赋能。首先,应当建立以政府部门为协调核心,旅游部、文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多行业部门等为牵头作用的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市场方向;发挥企业的作用,引进资金、服务和人才的新理念支撑,增强当地文体旅的商业价值,与当地企业形成一种双赢、共同和获益最大的经营模式。此外,还要让苗寨居民积极融入到“文体旅”这个过程当中。当前旅游市场要满足多元化与个性化兼顾的市场需求,在文体旅融合上离不开专业化的服务水平 [7] 。受限于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常年在家发展的中、青年人口较少,且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当地基层组织部门要针对民宿经营、项目服务、景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发挥居民的作用,为“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周边地区的高校的人力资源,签订合作协议,为当地“文体旅”融合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提供活力。

4.4. 结合“互联网+”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线上的形式提高旅游体验的“互联网+”智慧旅游项目也正在成为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8] 。“环十八洞苗寨圈”深厚的苗族文化自然景观应当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自身特色的宣传。聘请具有专业宣传能力的媒体工作者,创建景区官方媒体账号;运用直播,线上互动等相关手段增强与游客之间的联系,激发游客对当地景观与文化独特魅力的向往。在景区的管理服务上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发数字化旅游平台,给游客一键式的交通信息、景区购票等旅游服务;推广旅游产品等数字化改造,升级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全覆盖,让游客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景区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平台销售、带货,为特产的销售拓宽渠道。

4.5. 形成村寨文化品牌,走全域发展之路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 [9] ,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环十八洞苗寨圈”可以借助“全域”的发展模式,对村寨进行整体性、全局性地规划,并赋予村寨更加深刻的民族人文内涵。针对不同村寨特性进行打造、建设,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处处是景、人人服务”的场景,将苗族传统文化、山地户外体育项目与“环十八洞苗寨圈”的旅游景点结合,形成独具湘西特色的民族文体旅品牌,并把“串点、连线、成面”的全方位系统发展的思路融合其中,促成集苗族文化旅游、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和多项要素的融合发展模式,走一条覆盖面广、深刻系统的乡村振兴路径。

5. 总结

“环十八洞苗寨圈”的文体旅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因此,“环十八洞苗寨圈”在体旅融合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抓住当前的机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出发走,走一条立足于地方的特色的发展路径,最终形成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旅产业圈,全面地助力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

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武陵山区民族特色村寨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21A0341);2022年吉首大学创新训练项目“环十八洞苗寨圈”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DCX2022788)。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阳, 曹丹莎. 乡村振兴线上调研报告以花垣县双龙镇为例[EB/OL].
https:////m.163.com/dy/article/HFPVBS5V0553TCKU.html, 2022-08-27.
[2] 鲍明晓.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逻辑、战略要点和关键问题[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 46(2): 1-10.
[3] 张莞.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 2019.
[4] 任海. 论体育产业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 体育科学, 2015, 35(11): 13-18.
[5] 李钊.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体育学院, 2023.
https://doi.org/10.27340/d.cnki.gstxy.2023.000061
[6] 张文月. 体育旅游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基于恩施州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2, 42(8): 146-153+187.
[7] 叶小瑜, 陈锡尧. 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与优化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 2023(5): 78-85.
[8] 杨铭. 黄河口地区“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22, 43(1): 104-112.
https://doi.org/10.13598/j.issn1004-4590.2022.01.015
[9] 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 全域旅游: 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3): 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