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文明”视域下乡土特色文化养老的可持续建设
The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for the Aged under the Vision of “Aging Civilization”
DOI: 10.12677/AR.2023.104225, PDF, HTML, XML, 下载: 84  浏览: 177 
作者: 张苗苗: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老龄文明乡土特色文化养老Aging Civilizati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Pension
摘要: 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深化积极老龄化战略时不仅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物质保障,还需要锁定乡村老年人的文化精神层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文明”。我国乡村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与城市不同,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蕴藏着发展困境,本文对体系制度、养老服务内容与形式以及意识观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乡村特色文化养老不仅体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也符合新时代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战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when deepening the active aging strategy,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build all-round, multi-level and wide- ranging material security, but also to lock in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evel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and build an “aging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rural Chin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urban areas, and there ar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stem,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elderly service and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path. Rural cultural endowment not only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old-age security,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realistic strategy of mining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张苗苗. “老龄文明”视域下乡土特色文化养老的可持续建设[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4): 1688-1692.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4225

1. 引言

宋代诗人席汝言《耆英会(其二)》写道“壮岁尘埃禄事牵,老归重到旧林泉”,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魏晋西晋李密的《陈情表》中也表达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舐犊情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这些成就的取得和措施的确立都与党和国家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努力提升广大老年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关。

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邱泽森分析全省老龄数据,统计调查得出,截止到2021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83.68万人,老龄化率达到22.15%。2023年江苏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局全国第二,老龄化率居于全国第六,人口结构已经从年轻转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体现,也是我国今后持续较长时间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积极响应弘扬引领“老龄文明”的老龄化新理念。

10月15日,在无锡宜兴的窑湖小镇,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荷兰等国的30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汇聚一堂,以“老龄化与老龄文明”为主题举办了首届老龄文明国际会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文化对话,并在会议闭幕式上正式发布《老龄文明窑湖共识》,这对有力推进我国积极老龄化,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老龄文明建设具有深厚意蕴和现实建构。《老龄文明窑湖共识》对于“何为老龄文明?”进行了概念性解释,指出老龄文明是以文明创新为主题的社会行动,期待从科技、文化、制度、风尚诸维度,以“文明”进行老龄化时代的文化谋划和社会建构。共识明确,老龄文明有三大要义:以“文明”看待老龄化;以“文明”进行老龄化社会的战略谋划和现实建构;让老龄化不仅“是”而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会议上各个专家学者对于老龄化和老龄文明进行了深刻讨论和交流,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总结指出,本次会议上“老龄文明”的概念让人深受启发,“老龄文明”实际上带来了一种积极发展的新机遇。在面对现今老龄化现象以及老年群体,要积极肯定并多维度发挥老龄人的价值,尤其是精神价值。

2. 乡土特色文化养老的内涵

“文化养老”是在充分肯定物质养老的基础性保障的前提下,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关怀,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为核心,需要政府、社会机构、社区单位、个体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的积极健康的养老理念和养老方式,“既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精神” [1] 老年阶段并不是人生的退幕和结束,而是生命路程中极其需要爱怀和关注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当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仅要推动积极实现健康老龄化以保障发挥老年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仍然可以通过社会参与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实现积极老龄化以健康素养水平推进“主动健康”,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健全医疗康复服务体系。

文化养老则侧重于老年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境界需求,乡土特色文化养老体系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许多学者研究都承认文化养老的功能性和建设作用,都强调构建老龄文明的价值意蕴,但研究仍存在碎片化和专注于学理性阐释和挖掘,在例如实现乡村文化养老的实践路径和建设老龄文明服务中心以及营造乡村养老文化氛围等新问题新挑战仍需加强。准确把握新时代乡土特色文化养老建设定位,发现当今面临的挑战与出现的新问题,在了解本地区文化的基础上,与本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龄文化相结合,进而全面丰富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

3. 乡土特色文化养老存在的问题

3.1. 文化养老服务体制缺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2] 。在老龄文明视域下同样也要推动乡土老龄群体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赓续中国式现代化的老龄化时代。新时代新征程,老龄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是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我国也在持续推进建设地区农村老龄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在不断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但囿于经济发展现实、供需匹配不均、内容创新缺乏等影响,乡村文化养老服务机制建设和实施较为浮于表面,实践性较弱,覆盖面及创新性不足。大多乡村社区养老机制未能系统化、体系化、持续化,仅仅在某段时间内或某几个地区进行文化养老建设。最后,目前多数地区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关注仍停留在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层次,尚未过渡到精神文化保障层面,也尚未认识到文化养老发展的新方向,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3] 。

3.2. 文化养老服务内容供给不足,娱乐方式单一

2023年10月是第14个“全国敬老月”,各地各社区都开展了“敬老月”系列活动,为老年朋友送去暖心祝福,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据调查发现,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乡村老年群众的休闲文化活动单一,主要集中于看电视、刷短视频、打麻将棋牌活动或者观看戏剧表演等。农村社区老年精神文化活动非常匮乏,组织社团也较少,例如安徽某农村社区养老中心约一年举办一次“戏曲下乡”活动,但参加表演观看的老年群众较为固定且人数少、戏曲表演题材单一,且一年一次无法满足农村老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养老的形式单一,大多采取传统简单枯燥的文化服务活动形式,未能与现代乡村老龄化特点以及本土文化底蕴相结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网络快速性、便捷性、信息广等现代文化养老形式。

3.3. 文化养老认识性不足,老龄文化氛围较薄弱

传统的农村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物质生产方式,农民基本上从地缘和血缘关系中来获得精神满足。唐代白居易《观刈麦》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尚书》里“惟殷于民”“敬德保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体现了农村民众的特点与生活。对于老年人本身而言,自身囿于文化水平限制使其文娱活动范围十分受限,无法进行阅读、写作等文化性较强的活动,导致休闲文化活动单一,缺乏丰富多层次的精神寄托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子女和家庭方面,大多子女在外务工或学习,农村中空巢老人独自居住或者与晚辈同住,子女只会给予物质层面的生活满足,但往往忽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4. 优化乡土特色文化养老对策建议

4.1. 构建完备的老年教育体系,加强政策支持

首先,完善乡村养老政策规章制度。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有效有序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的先决条件,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义务。政府部门在体系化文化养老法规方面,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地方发展特色以及老年人生活特点,制定完整可持续的文化养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地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养老活动、为文化养老划分地建设,创立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发展中心等,让这政策法规真正惠及老年群众;鼓励发展文化养老产业,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在农村地方招商引资。

其次,构建文化养老教育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到要构建积极老龄化,就需要在教育方面提升老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这与《老龄文明窑湖共识》有着相似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理念。政府部门为地区农村规划设立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教育中心,综合利用乡村规划地;兴办老年大学,降低入学教育门槛和学费费用;老年教育除文化外也要培养舞蹈、唱歌等文娱性活动。

最后,培养文化养老人才队伍。老年文化人才的缺乏导致所提供的服务单一,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大多数老年人只能利用现有的文体设施和场地自娱自乐,无法得到有效的专业指导,从而降低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能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4] 。文化建设的开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和指导,对相关基层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培训,提高养老中心干部的素质水平;招收老龄专业人才,在老年社会工作、老龄心理以及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等专业;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性,为地区文化养老建设出谋划策。

4.2. 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共融

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是城乡社区共享文化融合与传承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多样化、开放式的文化交流平台,形成文化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融合与传承 [5] 。加强城乡养老沟通网络,社区根据本地蕴含文化底蕴和文化血脉,组织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让农村老人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文化信息例如文化网络线上课、城市文化直播等进行文化熏陶,填平老龄社会的“数字鸿沟”。

4.3. 提升家庭文化养老意识,加大社区宣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农村传统家庭中无论是子女还是老人往往忽视精神层次的满足,在20世纪末,国际社会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指出老龄人口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丰富资源。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就可以借乡村的文化资源激活文化活力,在农村区域重塑文化自信。在进行老年人教育和各种文化养老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和文化自觉度。例如某社区在敬老月开展糯米饼制作活动、特邀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开展“颈肩腰腿痛”健康讲座并进行义诊、对社区八十岁以上老人发放重阳蛋糕和慰问大礼包等。

5. 结语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文明”,《老龄文明窑湖共识》也提出了“四个期待”,在满足乡村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同时也挖掘弘扬了乡村文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老龄化水平的增加,老年人对文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开展社区调研、评估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设计并开展有乡村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从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对文化养老的认知与支持,为其营造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6]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方爱清, 王昊. 文化养老的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及其可依路径[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34-37.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2.
[3] 高娟. 乡村文化复兴与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文化养老[J]. 文化产业, 2022(11): 65-67.
[4] 沈勤, 韵卓敏. 新时代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8): 72-77.
[5] 常锐, 赵雅轩.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吉林省文化养老社区支持路径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1(5): 49-57.
[6] 管一泽, 张琼.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文化养老[J]. 家庭科技, 2023(3):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