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指出,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约为总量的18.70%和13.50% [1] ,均超出老龄化的国际数值标准,且农村老龄化现状相较于城市来说更为严峻:60岁及以上比例超20%、65岁及以上超15%,比城镇分别高出7.99%和6.61% [2] ,足以看出农村老龄化严峻程度之深、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限制于以往将老年人口等同于负担、衰老的负面认识,我们往往没有看到农村老年人尚待挖掘的潜力。世界卫生组织在21世纪初,第一次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即在老年人老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保障”,以此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到:对养老服务的关注已经从生理健康逐步向心理健康、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等方面转变。同时,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能够有效推动老年群体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活动中 [4] ,对老年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5] 目前,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农村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现如今仅仅物质层面的保障已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养老需求;再加上家庭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不断外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发挥逐渐弱化,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而现有的社会市场化养老服务相对短缺,无法提供保质保量的养老服务。
因此,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专业作用和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在有力推动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上发挥出了关键的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 概念与文献
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就已明确指出:“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为依托,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以实现“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目标 [6] ,强调了互助式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我国学界关于互助养老议题的讨论相对丰富。方静文通过分析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局限性,探讨了互助养老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型养老机制,并最终推动积极老龄化实现的可能性 [7] ;肖琳经过11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互助养老在满足多元养老需求和产生治理实效上具有关键优势,并指出其是一种立足于村社共同体的农村养老模式,能够将外生性资源转化为内生性动力,从而从社区中获取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但与此同时资金短缺和人员继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8] ;王立剑、邸晓东从问题解决的视角出发,认为互助养老在解决供给不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运用中需要着重解决设施运行规范性、互助养老意愿性、服务设施利用率和可持续性上存在的难题 [9]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从最初的假设探讨到后来的亲身实践,被证明其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和挑战。
此时,社会工作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查阅系列的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虽然在对策中有论述社会工作专业在互助养老体系建设中能够发挥的角色作用,但是对社会工作如何参与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的研究总体相对较少。在有限的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作为一项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10] ,社会工作能够有力发挥资源链接、政策影响等重要角色作用,进而推动完善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的建设。首先,社会工作能够充分调动资源并高效整合,减轻多方的养老压力 [11] ;其次,借助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深层次挖掘老年人的需求,提高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和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者除了聚焦老年人主体外,能够拓展互助养老的多元主体参与路径,多维度、多层次推动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的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以农村社区共同体为基础,在现有熟人社会的社交网络下,深入发掘和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低龄老人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辅以充足的资金供给和社会组织专业力量的介入联动,共同营造互助养老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具有属地特征的互助养老体系架构,推动农村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并尝试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的路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农村老人的社会参与、安全和健康保障,激发农村老年人的内生动力。
3. 目前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存在的困境
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需要在社区层面、主体层面和制度层面多方完善。目前,仍存在着不少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社区层面: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平台搭建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老年群体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技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搭建起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平台,鼓励低龄老年人更多地参与到为高龄老人服务的志愿活动中,通过平台搭建推动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但是,现有的许多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平台设施较为丰富,但是在资源的利用率和可持续性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村老人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到互助养老中,不仅仅造成了设施的浪费,更使得老年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3.2. 主体层面: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意愿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意愿具有优先次序性。正如费孝通所述,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呈现出差序格局的形态,这不仅仅表现为亲属关系,也表现为地缘关系 [12] 。聂建亮、曹梦迪、吴玉锋基于对全国11个省31个村的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在提供互助养老意愿方面,大多农村老人存在着养老服务供给的意愿,但是在服务提供的优先次序上,首先愿意向亲属提供,其次是朋友和其他村民,与“差序格局”相一致 [13] 。这意味着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提供上,会因为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服务差异,不利于互助养老的长远发展。
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受限于以往的问题视角,农村老人对自身评价往往相对保守或者偏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参与到提供互助养老服务中;另一方面,在以往的认知中,老年群体通常被认为劳动生产价值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他们的教育水平可能相较于城市老年群体来说较低,大多从事农作物的售卖来维持生计,而忽视了他们以往人生经历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技能财富,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人的自我效能感,阻碍农村老人加入到社区互助养老的队伍中。如果能充分意识并利用好这一点,相信会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此外,在能力提升方面农村社区相对缺乏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的行政性事务较多,对农村互助养老队伍能力培养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比较缺乏。
3.3. 制度层面: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
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规范的制度不仅能够通过建立积分制度和兑换制度等方法,充分调动老人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增进社区互助养老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能够便于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详细的制度进行管理,提高农村互助养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现阶段,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制度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操作性不强,互助养老效用发挥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4.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社会工作者根据农村社区老人们的实际情况,合理评估需求,并制定相对应的服务计划,推进社区老人们的社会参与,以更大程度的实现健康和安全保障,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互助融入注入专业力量和实践动力(见图1)。
4.1. 完善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平台,增强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可持续性,提高接替性
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支持者的角色作用,助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平台。第一,深入发掘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需求。制定互助养老清单,使得平台建设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让老人们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参与互助养老的动力源泉;第二,与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在了解社区老人们的基本情况、行为习惯等信息的基础上协助完善社区互助养老平台,让平台能够真正地被老人们所接受、认可,真正地走进在地老年人们的心;第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活动的举办和服务的开展,让老人们了解社区互助养老平台,畅通参与路径,推动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从而增强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可持续性,提高接续性。
4.2. 培育在地老年志愿者队伍,激发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意识,提高自主性
在我国,农村社区往往较城市社区更具备熟人社会的特点,居民在社区内彼此了解,彼此熟悉,也更容易接受互相之间的帮助。因而,建立在地老年人志愿者队伍兼具了便利性和价值性的特点。便利性体现在在地老人志愿者队伍对当地的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比较了解,在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容易建立起信任、接纳的专业关系,提供农村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内容;价值性体现在在地老年志愿者队伍中的成员能够在提供互助服务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并从其他人的回馈中得到较大的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但是,在志愿者培育上,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加入和支持。社会工作者能够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有较强互助意识和互助能力的志愿者骨干,组建中坚的志愿者力量,打造“社工 + 志愿者”队伍,从而在系列志愿活动中动员和鼓励更多的老年居民参与其中,更大程度激发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意识,将被动参与逐渐转化为主动加入,提高农村老人参与互助的自主性。
4.3. 开展老年互助志愿者工作坊,提升农村社区互助养老能力,提高参与感
老年互助志愿者队伍成立后,如何实现增权赋能,提升志愿服务的效能,同样影响着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的成效。工作坊的开展有利于提升社区互助养老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以小组工作或社区工作的方法为志愿者们赋能,提高老人们在互助养老中的参与感。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依靠社区志愿者的力量,与在地需要帮扶的老人建立起专业关系,以便为农村老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高质量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志愿者力量的提升,能够减少农村社区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增强农村老人之间的互助,推动老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老人们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更有动力参与到社区的互助养老服务中。
4.4. 优化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制度建设,推动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提高执行力
在制度建设上,社会工作者可以依照开展实务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实践经验给予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以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邻里互助养老、志愿者参与互助养老、结对互助养老等方式方法,推动完善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制度顶层设计,让互助养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科学性的同时,使得互助养老更具操作性,不断推动社区互助养老的向纵深方向发展。

Figure 1. Exploring the path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rural mutual-aid elderly care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图1.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路径探索
5. 结语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驱动下,以社会参与、健康和安全保障为主要目标,我国许多地区都进行了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形成了丰富的互助养老建设实践经验,例如开创互助养老先河的上海“时间银行”项目、天津“累计志愿时长,兑换互助服务”的“启善”志愿服务时间存储项目 [14] 、乌布兰察“幸福院”式的互助养老 [15] 等。这些实践无不彰显了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的深远意义和极大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加入到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所认可和接纳,并在其中发挥专业力量和专业效能。借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服务过程,促使社会工作者与农村社区内志愿者和社区外志愿者共同行动,形成多方合力,逐步完善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平台、培育在地老年志愿者队伍、开展老年互助志愿工作坊、优化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有力推动农村社区互助养老体系建设的纵深发展,真正地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迈进。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