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四川省西充县为例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ural Hollowing ou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Xichong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摘要: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价值观的影响,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出现人才、文化、土地资源“空心化”现象,发展乡村产业,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对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并解决“村庄空洞”问题,对于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Abstract: Central Document No. 1, “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clearly states that we should put the “Three Rural Issues” on the first place of the party’s work,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top priority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values,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and strong labor force from the rural areas to the city, there is a “hollowing out” phenomenon of rural talent, culture and land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rationa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of solving “hollowing out” phenomenon of rural areas. Therefore, study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ollowing out villages” will be a very meaningful topic for studying the aging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文章引用:宋倩.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四川省西充县为例[J]. 农业科学, 2023, 13(12): 1163-1168.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3.1312158

1. 引言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学者们对吴涛的乡村“空心化”进行了界定,即在社会的现代化和发展转型时期,大量的农村居民离开原来的社会关系进入城市,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原有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后继发展乏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农村治理难题的现象 ‎[1] 。

比如李国碧、李康波等人首先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精英向城镇和其他居住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迁移,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还有一些极端情况,就是一个村子里只剩下一个或两个孩子。此外,乡村“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居住基地的空心化,农村中的老房子基地被闲置、废弃,而新建的住房基地则往往坐落在村庄的边缘地带,沿着基础设施的便利而兴建,这就造成了乡村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中央地区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 。其次,关于造成乡村空洞现象的成因,有学者指出,造成农村空洞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工业化、城市化、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如朱宸忻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2000年开始,由于工业化、城镇建设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进城务工、经商、谋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民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农村人口的密度也在逐年下降 ‎[3] 。张怀燕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乡村经济发展迟缓是造成乡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4] 。刘晴从体制的视角来看,户口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推动了农村人口流向城镇 ‎[5] 。最后,从治理路径的方面来看,李雪男、刘玟琪、张端阳认为要加快农村发展振兴,增强农民返乡吸引力 ‎[6] 。张琛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实施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乡村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了政策的支撑作用,吸引外资,实现产业转移,是解决“空心”问题、留住劳动力的关键 ‎[7]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动村民全面自治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他们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中来,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及自信心 ‎[8] 。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乡村空洞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农村空心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三农”战略的重大障碍。本文以四川省西充县为例,探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治理西充县农村“空心化”的路径。

2.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本文认为农村空心化概念为:农村的“空心化”是指在城市化、工业化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萎缩,从而导致农村发展的动力不足,进而导致农村人口、文化、土地等方面的弱化。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空心化”的含义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从人口学角度,将“乡村空心化”视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外出造成的乡村人口结构变迁。第二,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乡村空心化”是指村庄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村落规模扩张,新建民居大量迁入村外,形成一种独特的“闲置宅基地”。三是“柔性”环境如乡村组织和传统文化的空洞化。随着年轻人的大量流失,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承受者,缺少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载体,也就不能进行文化活动,文化生活也不够丰富。在长期的留守生活中,产生了一些较为落后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现实。

3. 西充农村空心化的现状

3.1. 乡村人口的空虚

由于离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位于川东北部,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通过第7次人口普查,全县0~14周岁儿童59,639名,占比14.20%;有235,813名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老年人,占56.14%;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124,571人,占29.66%,其中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01,506人,占比24.17%。与16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人口比例提高0.19个百分点,15周岁至59岁人口比例减少8.78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比例提高8.59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例提高10.21个百分点,人口日益老化。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准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使得原本对生活质量有着迫切需求的年轻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去城市打工,农民进城是一个日益显著的趋势。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导致了农业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农村的人才流失。农村人口以60岁以上人口居多,40岁到30岁的青壮年和女性以外出务工谋生,30岁以下没有人从事农活。年轻人离乡村越来越远,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3.2. 乡村文化的空虚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改变命运”和“脱离农村”的观念在农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致使他们不愿孩子上学后重返乡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年轻人大多在县城定居。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里读书,毕业后找工作,成家立业,有能力的人也会带着父母出去住,他们的房子都是锁着的,只有过年或者清明节才会回来一次,就算回来了,也不会住在家里,有些人更是一年都不会回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向周边村落扩张,对乡村的物质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的耕地被占,农业文化的消失,文化传承面临困难随着新农村建设,虽然现在的农村环境已有了质的飞跃,但与城镇相比,在娱乐与精神文化方面依然存在不小差距。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在经历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后,没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保持原有的乡村文化,这就造成了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者,而且随着老年人的离去,许多传统技艺也濒临绝迹。而且,由于农村的传统手艺大多是手工艺,随着现代化、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忽视了。由于大部分的劳动力都不在,他们没有能力参加任何形式的乡村活动,所以像是村委选举这样的活动都很困难,主办方还会亲自去拉选票。同时,参加村委会选举的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轻人进入城市后,不熟悉现行的村规民约,这对传承和发展某些村规民约具有不利作用。

3.3. 我国空心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空心化。农业生产的利润很低,但生产资本的增长速度很快,投资和产出的比率也在上升。上述两个原因造成了农民放弃耕地、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下降。此外,留守人口多为老人、留守妇女、未成年的儿童,他们的劳动水平较低,很有可能无法满足农业的需要。特别是在农忙时期,留守人员的体力远不能满足抢种、抢收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特别是对耕地、林地的破坏。由于土地资源的长期闲置,导致了耕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下降,导致了耕地的品质下降,进而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导致农户随意建房,房屋选址大多是根据自己的责任田形式来决定,间隔不够大,方向也比较混乱。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原有的住房空置率越来越高,“人走房空”的情况已经由个别变为普遍,从而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村子里的一户多房,导致了村庄的格局错综复杂,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导致了很多新房子的闲置,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减少,房屋的闲置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村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4. 农村空心化的原因

4.1. 农业生产水平低、就业岗位少

城市因其对商品市场的需求比较充分,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居民的高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造成了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由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困难。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工业等级偏低,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而在城镇中,加工制造业为辅,因此,农民的收入并不高,生产的投入产出不高,很难承担家庭开支,于是,一部分劳动力转向了城市,寻找更高的收入,以此来改善生活条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低,是因为国家对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对其进行了长期的人力资源投入,造成了农民缺乏技术培训,无法实现高水平工业的发展。另外,与城镇相比,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相对薄弱,使得外来公司很难进入到乡村。由于主观、客观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很难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收入,造成收支不平衡,最后造成了农村人口的“空心化”。

4.2. 我国农村二元结构仍然受到限制,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大产业快速兴起,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这就造成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单向流动的特点。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受空间限制,农民工与城市相比,很难享受到同等程度的福利和社会服务,同时,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资金、人才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乡村劳动力具有积极的流动特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乡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城市,这一切都是单向的。一方面,农民的转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追求收入;二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被打破,导致了劳动力的被动向外转移。

4.3. 价值观的作用,促使乡村情结的消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因素和价值观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地方文化代表着保守、落后、愚昧,而城市文化恰恰是时尚、先进、科学的体现。因此,人们潜意识里把乡村文化看作可以抛弃的东西。网络对乡村的影响,使乡村受到了明显的文化渗透,而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却越来越淡薄。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力量,在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安土重迁,而是从世世代代生活的农村转移到城市里去。另外,乡村文化在保护、养护方面存在缺失,乡村文化保护机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途径,使得乡村文化日益被边缘化,恋土情结日趋透明。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替代,农民对故乡的归属感、荣誉感日益淡薄,因而乡村家庭意识比以前减弱,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失后,他们也不愿回到故乡。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如何解决

5.1. 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培养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业的收入,使更多的农民重返农村。要让农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本地人留下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立健全吸引人才回乡创业的激励机制,畅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吸引各种类型的人才到农村来。通过示范项目的引导和财政补贴,并对农户进行相关的培训,协助村民构建美好的幸福家园。其次,要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加强与二三产业的连接,优化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农产品的增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动“宜庆观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山甘薯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创建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现代农机服务,深化与川农大和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推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生物农业技术创新等,发展电商冷链物流,形成现代农业的链条和体系。最后,把农业和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优势,在乡村建设中形成了鲜明的“生态农村”。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有机康养、有机生活体验、有机研学,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

5.2. 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乡村文化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它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各项工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空心化的治理要以城乡文化的融合为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两大空间均获得快速发展,但二者的发展并非同步,特别是小城镇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越来越多。与城市主流文化相比,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影响微弱、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村文化空心化的严重性。一方面能够通过城乡文化的融合,有效消除城乡间的文化冲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成两者间的共存: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满足农民对高层次的城镇文化的追求,化解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城乡一体化。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之间的矛盾,使乡村空心化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域乡文化融合是乡村空心化治理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城乡文化的融合,有效地化解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使乡村文化发挥在振兴乡村和农村空心化方面的重大价值,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发展,促进二者的和谐共生,同时也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5.3.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土地的合理规划和依法利用的监管

“先人留下的土地,是不能移动的”。在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一些其他类型的村也有可能演变为“迁并撤并类”的村,所以,必须首先,要充分了解农户的思想,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和引导,让“一户一宅”的相关法规深入人心,要严格实施审批制度,控制好建房的规模,尤其是要坚决杜绝“只造房不住”而造成的“宅基地闲置”。探索放开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其公平有序地流转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我国空心村庄撤并调整,对农村人口的变动趋势进行动态的掌握,并结合各村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将村分为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突出乡村的特色,对不具备改造价值的“空心村”进行撤并和搬迁,选择适宜居住的地址。其次,要改革农村宅基地和土地的管理与利用方式,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补偿机制,完善农村闲置土地的补偿机制。最后,要对农村用地、宅基地的规划进行规范化,切实做到监督,根据村庄的特点进行规划,撤村并居要与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有机结合,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撤村并居形式,确保农民能真正受益,不要盲目地扩大村庄的规模。

5.4.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获得感

土地收益是农民生活和维持生计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要想真正实现农民对农村的长期支持和投资,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对农民的支持和投资,比如无息贷款、农机具补贴等,降低“搁荒”、“弃荒”现象,从而让农民看到农村的发展前景,并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农村,从而实现农民对农村的长期支持和投资,从而降低“搁荒”、“弃荒”的现象。此外,要加大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特殊补助,优化补助对象,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同时,要加强科技下乡的形式和形式,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培养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确保农民基本收入。建立规范化的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改建,消除卫生保健的缺口。适当增加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标准,强化对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精确管理,合理增加低保和其他社会救助。要继续加强政府的投资,保证农民的养老金能够准时发放,并且可以将养老补贴提高到原来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福利机构的保障工作,增加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资,并通过补助等方式,来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为农村孤寡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保障。

6. 结论

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的消亡是常态,而城市的兴旺与乡村的整体衰落则是社会发展失衡的表现。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三农”问题。文章深刻分析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现状、形成原因,并从“综合治理”的视角,提出了解决“空心化”的对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西充县城乡之间的乡村要素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双向流动,为有效治理农村空洞问题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莹琛, 詹绍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象治理探析[J]. 生产力研究, 2022(10): 70-74+160.
[2] 李康波, 李国碧. 农村空心化: 乡村振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 怀化学院学报, 2018, 37(10): 53-56.
[3] 朱宸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路径探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1): 16-19+54.
[4] 张怀燕.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思考[J]. 南方农机, 2022, 53(1): 87-89.
[5] 刘晴.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7): 180-182.
[6] 李雪男, 刘玟琪, 张端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3): 1-3+6.
[7] 张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对策浅析[J]. 现代农村科技, 2022(6): 4-5.
[8] 吴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J]. 山西农经, 2021(24): 99-101.